外語學習系列文章乾貨之30
對第三階段學習策略成功者的調查和分析
第三階段完成就可以達到能夠進行正常的交流和溝通,開始在英文環境工作和學習沒有太大困難,看英文電影能理解大部分。儘管對複雜的英文理解有困難或還有些聽不懂的部分,說的英文大多是大白話,但如果聽說的反應迅速,已經可以定義為流利的英文了。
第三階段的跨越是最具挑戰的,情況很複雜(第四階段反而簡單)而且每個人成功跨越該階段的具體實現手段都不同,不能要求大家都用同一具體方法。所以大家也發現我們在第三階段並沒有給大家明確指定一個具體的技術手段讓大家執行。但凡高效率取得成功的人,儘管具體策略不同,但都是某種手段符合了正確的學習原理。
我和一些老師在對許多成功者,包括有身邊朋友,同事和學生進行調查和分析後,能夠發現很多共同點。對努力失敗或收效不大的同學進行分析診斷,也總結出一些共同的經驗教訓跟大家分享。還是有一條,對少數純靠長時間刻苦學習,苦練取得進步的同學不做介紹。
1, 愛唱歌的Julia
Julia目前英文水平交流十分流利,發音純正,口語水平在中國人中少有的好,並沒有出國留學經歷。現從事高級商務英語教學。Julia性格外向開朗,講話速度快而且說個不停。短短的十分鐘就講了自己的很多故事。
Julia:我大學剛畢業時,和大多數同學一樣,還是啞巴英語,可能上學時不夠努力吧。後來怎麼突破交流的?我覺得跟我喜歡英文歌曲有關。我一直喜歡聽和唱英文歌,也喜歡收集英文唱片,而且什麼英文歌都聽,對英文歌曲和歌星如數家珍。我媽說我最適合的職業應該是去歌廳做DJ。想學唱就要知道歌詞,於是開始收集一些英文歌的歌詞學唱,網上也可以下載。聽懂了,唱多了,聽力就提高了許多。
當然,英文歌詞都比較簡單,而且聽多了發現都是一個調調,都是什麼你愛我呀我愛你的,比較好懂。後來唱得越來越離譜,連rap都學唱一下,把嘴皮子也練溜了。初步實現聽說能力後,開始看英文電影。電影裡的句子比歌詞可複雜多了。當碰到不懂的句子時,以前聽英文歌的習慣又起作用了。
我會把英文字幕打開,暫停住畫面去看字幕,這時我以前上學時的基礎就起作用了,所以基本上看懂這句英文沒太多問題。有時真的是一句句看過去的,後來發現需要暫停的情況越來越少,很快複雜的聽力就沒問題了。然後我去了外企工作,需要跟同時講英文,不到一年也就自然講得非常好了。現在當外語老師了,我經常和學生說的是:你們別著急,當聽力過關後,真的不到一年就可以說的非常流利了。當然我也經常教他們唱英文歌。
分析:Julia的交流能力突破,首先是因為她喜歡聽唱英文歌。
-因為喜歡,所以感覺輕鬆,沒有壓力和焦慮(Affective Filter)。
-從一個相對比較簡單的材料入手,難度程度應該普遍在可理解的(comprehensible)範圍,而且靠歌詞的文字幫助理解。
-歌詞的形式Genre都比較相似,材料範圍窄,是典型的Narrow Input。
-聽和唱的結合,有模仿的訓練,使自己比較輕鬆地過了基礎關。
-對歌曲發音和旋律的模仿讓自己音調的聽辨能力得到了訓練,也從一個側面幫助了語音的糾正。
-後來進一步提高是靠看電影,但這時是在取得一定聽力突破基礎上才可能使用的,否則難度跨越太大。在聽電影時,對英文字幕的閱讀起到了提高「理解性」的幫助,否則光是「多聽」,提高會比較慢。
-「說」是放到最後學的,是在聽力能力實現的基礎上,在有必要應用時迅速實現。從「說」原理講,並不主要從當時所具備說的環境中「學」到,而是將已經「學」到的內容進行有必要的「輸出」的過程實現的。比在早期階段就著急練說,實現的速度又快,又不容易養成壞毛病,同時焦慮還最少。
Julia在四六級基礎上,交流能力突破時間總共一年多,平均每天一小時左右,自我感覺比較輕鬆。
2,IT女強人Brenda
大海龜Brenda曾是美國Mars中國公司的IT部門經理(就是那個管顯示器叫「桌上那個長得象電視的」那位),負責管理總公司全亞洲各分公司的數據系統。有文科和理科不同的學歷和Oracle證書。
英語流利程度非常高,但難度只到第四階段初期,看英文電視沒困難,但總還偶爾有些聽不懂的句子和詞彙。看英文小說速度很快,不認識的單詞還有些,但不影響整體閱讀理解,所以一般不查字典。有8年的美國留學和工作經歷,主要交流能力的突破是在國外生活的第二三年中,突破的經歷很值得大家借鑑。
Brenda:其實我並不是喜歡學習的,學了這麼多學位是生活所迫,原來學文科,到了國外難找工作,很多中國同學都被迫學計算機了。原來在國內英語是六級,但剛到國外時聽不懂也不會說,上課時真是很困難,但好在中國同學會讀書,所以大家都靠筆頭考試過關,平時上課大家都不怎麼懂。
開始到國外時以為過一段自然就提高了,後來才發現不是那麼容易的。一直混到有個學期的有門課的老師總是在第二天考頭一天課上的講的內容,真急死我了,沒辦法,只好在徵得老師同意後進行錄音,下課回去聽。一堂課的內容回去總要一句句聽,每句還重複幾遍,實在聽不懂就翻翻教材幫助理解。
後來發現聽的內容其實有的能看懂,就是聽的時候反應不過來,於是開始自言自語,看到周圍任何東西都念叨一遍英文,比如房間裡的地毯,爐子,冰箱等等,爭取不再先想中文直接想英文。後來發現逐漸聽英文的時候反應越來越快,不用每句聽幾遍了。一學期下來,對這個老師的課開始能聽懂了,但跟外國同學在一起說英文還不行。
後來有個學期和一個韓國同學分到了一個學習小組,結果那個學期聽說的進步非常快。自己感覺是因為這個韓國同學英文比我好,但說的英文比當地美國人簡單,所以比較好懂,而且我說的簡單英語他也比較接受。原來跟美國同學在一起時,聽懂他們的討論很困難,而且他們聽我說的爛英文也沒有耐心,所以提高很慢。
最後還有個階段的提高是靠學專業課。整個計算機課程包括DBA的考試,教材全是英文。我原來是學文科的,根本不知道計算機課中的英文在中文中應該是哪個詞,所以學習中發現想英文反而比想中文方便。後來就習慣想英文了。兩三年下來,發現比周圍許多中國移民甚至同學的英文流利很多,想必某些手段還是比較奏效的。
最後英文交流能力很強,比我在國外多年的同學要好,但因為沒背過GRE詞彙,所以單詞量也就在12000左右,聽讀時總有個別單詞不會。說英文的得時候不用這些詞一般外國人也不會發覺。因為出現機率小,所以對日常工作影響小,也就一直懶得去突破。比如自己會Balcony,但不會Terrace,有一次聽到了不懂,問了一句,人家解釋是Balcony也就過去了,後來記得這件事,但還是把Terrace這詞忘了,知道再次遇到同樣情況。
自己知道很不對,再用幾十小時背6000個詞也就完了,但一直抽不出時間。在工作很忙時,要堅持幾十小時也不是個簡單的事情,除非形勢所迫,非背不可。
分析:身處國外自然英文環境,但該環境但要注意的是如何使該環境變得有效。
-聽力練習是集中聽某一個老師的上課錄音,習慣同一個人的講法和思路,比較容易跟上進度 (Narrow Input);
-靠課本上相近的文字內容Top-down,用閱讀幫助提高聽力的可理解性
-看到實物用英文自言自語的聯想方式建立部分英文思維,最後用再用不知道或不必要知道中文內容的課程強迫自己儘量用英文思考;
-比較走運的是能夠與「主動降低自己英文難度」 (A Sympathetic Speaker)的韓國同學進行交流練習,實現聽說的實際應用。
Brenda的英文交流能力在眾多的歸國留學人員中是突出的流利。當她剛到英文環境時,困難也是很大,很多同學因為對這種高難度的英文不適應,就這麼混了多年,英文還很差(二語悉得研究把原文上課的講述Discourse語言列為難度最高,最不容易實現理解的語言環境之一)。Brenda英文學習很被動,交流提高的幾個關鍵步驟是比較偶然實現的,但剛好比較符合語言悉得的一些基本條件,所以效果不錯。如果再主動一些,突破第四階段也並不難。
千萬別學英語在告訴我們什麼?
韓國鄭博士的《千萬別學英語》是非常值得中日韓三國同學一讀的好書。其題目就點明了英語不應該是學得,而應該是悉得。其實就是我們討論的SLA關於學得悉得之爭中的悉得立場。
此立場是SLA的理論核心,也是西方語言學研究普遍接受的觀點。而《千萬別學英語》這一提法之所以在韓國、日本和中國引起巨大反響,主要是因為這三個國家是典型的一貫採用學習方式來掌握外語的國家,而學習外語的習慣導致這三個國家的同學外語掌握效果最差。西方學者把此現象歸咎於儒家文化的影響,我們前面討論過,主要是中日韓三國的Rote Learning習慣被應用在了語言學習上。
鄭博士以在國外親身經歷的觀察和分析,用簡單的筆觸告訴本國同學應該放棄RL而走悉得的道路。雖然他幾乎沒有引證什麼二語悉得的理論,但顯然他對這一系列理論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包括對關鍵期的了解。在書中他提到了兒童的大腦比較軟(可能是翻譯的問題,英文原文是plasticity),語言存儲在大腦中有特定的空間,而到了成年這些空間被佔據所以就比較難。
基本是對的,稍有一點不太準確。這些空間不是被佔據,而是通往這裡的道路被關閉了。成年人習慣用左腦去學語言,而機械記憶更加沒效率且存不到語言區上。如果能回到掌握母語的悉得路線上,成年人還是可以在大腦語言區建立新的外語區域的,但與12歲以下就能掌握外語相比,部位會稍有不同,而且每個人還不太一樣,但無論如何是應該在這一區域裡形成該語言區塊,而不是大腦其他部位的記憶。鄭博士書中反覆強調大家要放棄背誦的想法。
關於韓國學生到了國外外語環境學習外語效果很差的現象,鄭博士的觀察也和我們一樣。他提出的一個原因是外國人很快對韓國同學失去興趣,而且因為他們語言能力低,所以不再主動和他們交流,這也是為什麼成年人到了國外學習外語效果差的原因之一,分析很對。
關於成年人到了國外語言環境的情況,專家們的分析相當細緻,除了鄭博士講的原因,和我們講的理解性差的原因,還有其他各種原因,包括當地人為了與你實現交流而講一種不正規的簡單英語的問題等等。還有一個原因,成人的語言環境跟小孩子不同。成人一般是純對話環境,沒有圖象和肢體語言的幫助,而小孩子是在大量形象和肢體語言存在的遊戲環境中。
鄭博士的書閱讀對象主要是經過多年英語學習還是啞巴英語同學,不是完全的初學者。所以按他的設計,從這水平起在理想的狀態下每天90分鐘,6個月到1年就可以突破。時間是差不多的。並不用刻苦學習。
關鍵問題:
鄭博士提的建議路線跟我們提的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我們多強調了圖象和肢體語言的作用,因為通過形象幫助可以更容易也更有效地建立語言思維。同是正確理念,但如何尋找適當的學習材料?這一點大家都是一個最難的關鍵問題。我們在文章中探討了半天,最後還是要面臨這一問題。我們一方面談到了語言學研究和語言教學材料設計之間的斷層,另一方面也談到了個體差異造成無法提供一套統一的學習系統。之所以我們會搬初一些語言研究的理論和實驗結果,主要是想讓大家能建立對外語學習的理念並且學會制定合理的學習策略和學會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資料。千萬別學英語的提法,在中國是非常及時的,當然也是會受到一些人的歡迎和另一些人的攻擊的。道理如何,大家用慧眼去解讀吧。
(本系列結束)
錯過前面文章的可以點下面的精彩回顧底下的文章。
歡迎大家關注本微信公眾號《新概念英語學》(nceroy)。大朋友,小朋友,老朋友,一起新概念。
精彩回顧
1、英語學習的3條規則
2、為什麼出國這麼久了,還學不會英語??
3、成年人糾正英語發音,要聽大量 「非標準發音」
4、造成「啞巴英語」的最主要原因
5、小孩子學英語為什麼比成人容易很多
6、怎麼建立英語的語言條件反射
7、記憶力差也能學好英語?
8、用一種語言流利交流的前提是用會這種語言思維?
9、外語是「學到」的還是「撿到」的?
10、外語學習的五大支柱
11、「先聽說,不讀寫」
12、如何鑑別英語老師的水平
13、漢語是世界上最容易學的語言
14、紐約人在北京 vs 北京人在紐約
15、看美劇英劇對學英語有幫忙嗎?
16、美國中央情報局外語人才培訓法
17、倔強的拉丁文教師學習德語的啟示
18、要不要背單詞??
19、美國文盲4000萬,華盛頓和阿湯哥都是文盲
20、中國人學英語的優勢
21、方法、願望、自律,學習外語的成功三要素
22、視覺型,聽覺型,運動型,你的孩子是什麼「學」型?
23、提高聽力的兩種方法
24、聽力提高方法應用實例
25、中國人能培養用英語思維嗎?
26、油條和學英語
27、條條大路通羅馬,但路有近有遠
28、關於連讀的誤區
29、背誦課文對學英語有幫助嗎?
長按下面的老頭的臉,識別二維碼,可免費關注,獲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