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619字,閱讀時間8分鐘
文/吳世文 周夏萍
作者簡介:吳世文,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方向為傳播理論、健康傳播、網際網路歷史與文化研究;周夏萍,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本文為武漢大學自主科研項目(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系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公眾的霧霾信息接觸、認知及應對行為研究」(2017M610483)的階段性成果。
摘要:頻發的霧霾是當下中國的一大公共衛生問題。本研究運用內容分析法,隨機抽取秒拍和美拍的短視頻(N=1253),分析網友在短視頻中如何呈現霧霾與如何認知霧霾。研究發現,網友通過生活化的方式呈現身邊的霧霾,集中描繪霧霾的情形,而較少敘述霧霾的危害程度及如何應對霧霾。網友在視頻中講述所處環境中的霧霾危機,以樂觀的態度看待霧霾來化解危機,或通過將霧霾看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與之相處來淡化危機。這意味著,網友在短視頻中把霧霾作為展現自身生活的「布景」及分享和交流的對象,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實況,但也容易造成認知偏差。如何利用圖像傳播呈現霧霾危機,仍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霧霾 短視頻 美拍 秒拍 危機 認知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本研究考察作為霧霾親歷者的個體如何呈現與認知霧霾,並提出以下具體問題。
研究問題1:網友在短視頻中如何呈現霧霾?運用了何種框架?
研究問題2:網友在短視頻中呈現了怎樣的霧霾?
研究問題3:網友在短視頻中講述了對霧霾的何種認知?
二、研究方法
(一)樣本選取
研究者以「霧霾」和「PM2.5」為關鍵詞,在秒拍和美拍平臺檢索,獲得秒拍視頻458個(截至2017年12月31日,視頻發布時間為2012~2017年),美拍視頻6479個(截至2017年12月3日, 視頻發布時間為2014年6月12日至2017年12月3日)。由於秒拍視頻總量比美拍視頻少,研究者選取秒拍視頻全樣本作為分析樣本,而對美拍進行隨機抽樣。為保證抽樣的準確性,研究者將視頻按照「熱度」排序,然後以「頁」為單位利用隨機數表進行抽樣,每頁抽取8個視頻。若隨機數字下的視頻不符合要求,則順次向後遞推一個相鄰數字進行抽樣(如n1+1)。剔除重複的樣本後,本文最終獲取有效樣本1253個,其中秒拍樣本458個,美拍樣本795個。
(二)編碼類目
本文包含四個編碼類別:畫面內容、視頻呈現霧霾的方式、視頻中霧霾的特徵、網友對霧霾的認識。具體編碼類目如下。
1.畫面內容
(1)拍攝者地位,即討論拍攝者是拍攝自己,還是他人。
(2)畫面主體,即按畫面視覺顯著性(visual salience ),結合事物出現的時長判斷畫面主體。
(3)易感人群,即視頻中是否呈現易感人群,本研究主要考察視頻中是否出現老年人和嬰幼兒這兩類易感人群。
(4)視頻呈現的場所,即探討視頻主要呈現的場所。
(5)日常生活行為,即視頻中所呈現的日常生活行為或場景。
2.視頻呈現霧霾的方式
主題框架,即視頻中呈現霧霾主題的框架,根據恩特曼的四種基本框架進行分類,探討視頻所傳達出的最為明顯的框架。分為:定義問題框架,即視頻中對霧霾的描述、 性質的認定等;診斷原因框架,即對霧霾產生的原因進行歸因;(道德) 評價框架,即對與霧霾有關的人、事或行為等進行道德評價;對策建議框架,即對防治霧霾提出行為建議;其他框架。
3.視頻中霧霾的特徵
(1)嚴重性,即視頻是否呈現霧霾的嚴重程度。
(2)危害性,即視頻是否呈現霧霾的危害性。
(3)危害方面,即視頻呈現霧霾具有哪些方面的危害。人體健康;生活方式;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其他;無呈現。
4.網友對霧霾的認識
(1)提及霧霾的目的,即視頻中提及霧霾的目的為何。分為:解釋背景或環境, 即將霧霾作為視頻的背景呈現,並沒有過多提及霧霾本身;作為危機,即將霧霾作為危機予以呈現;科普,即重在科普應對霧霾的措施或妙招,或呼籲重視霧霾以及採取防護行動;用於娛樂或表演,即以霧霾為娛樂或惡搞的由頭,重在展開娛樂化的行為或表演;其他。
(2)霧霾認知,即視頻中網友如何理解和認知霧霾。分為:直接視為危機,即直接將霧霾作為危機來對待,談及霧霾的嚴重與危害、 產生原因與防治措施等;採取抗爭方式;轉換視角,即在視頻中轉換方式或視角看待霧霾,如認為 「 霧霾天也是一種美」;與之相處;其他。
(三)編碼員信度
本研究由兩名編碼員對每個分析單位進行相應編碼,編碼前研究選取了180個視頻進行分析,Cohens Kappa係數計算結果均值為0.82,單個變量的編碼一致性在 0.71(視頻呈現的場所)和0.894(霧霾認知)之間。
三、數據分析結果
1.網友在視頻中呈現的主體內容
頻率分析顯示,視頻以呈現戶外場景為主,絕大多數(78.9%)視頻未將人物作為主體。在以人物為主的視頻中,拍自己的情況要多於拍他人。這表明,網友傾向於選擇戶外場景來呈現「眼見為實」的霧霾景象,而當視頻想呈現人物時,則體現出「自拍文化」的特徵,網友更傾向於自拍。
2.網友在視頻中如何呈現和描繪霧霾
(1)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呈現霧霾
頻率分析顯示,網友在講述霧霾的視頻中呈現了多種多樣的日常生活。這表明,網友在對霧霾的講述中融入了個體的日常生活,或者說把霧霾「生活化」了。
(2)集中呈現霧霾問題本身
網友在視頻中集中使用定義問題框架(77.2%)來呈現霧霾。由此可見,網友發布霧霾視頻的目的不在於表達觀點,而是呈現作為問題的霧霾。這與網友在網絡論壇中表達觀點或看法的行為不同。
定義問題框架被較多使用,意味著網友能較好地對所處環境的霧霾問題進行界定, 但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視頻極少呈現易感人群(老年人0.1%,嬰幼兒2.6%);網友對霧霾問題的界定,主要體現為通過畫面呈現霧霾的情形(97.5%),而較少涉及霧霾的危害(21.5%)(見圖1)。 因此,網友對霧霾問題的界定是較為淺層的,未能較好地呈現霧霾可能影響到的人群或者說霧霾的危害。
通過一組卡方檢驗視頻畫面主體與提及霧霾的目的之間的關係,我們發現,二者存在顯著相關性(P<0.001)。當畫面呈現的是非人物時,霧霾更多是作為危機 (67.4%)被呈現的;而當畫面主體是人物時,視頻中霧霾較少作為危機被提及 (14.0%),霧霾作為危機的角色被弱化,甚至被虛化。這進一步表明,網民傾向於通過視頻來呈現問題本身,即霧霾。但值得注意的是,網民熱衷於呈現「眼見為實」的霧霾,而較少呈現霧霾危害的方式,體現出其對霧霾的危害認知不夠。
3.視頻中的「霧霾景象」
(1)視頻較多地呈現了霧霾的嚴重程度(81.4%),但較少呈現霧霾的危害性(22.2%)。進一步分析發現,在為數不多的呈現霧霾危害的視頻中,較多地呈現了霧霾對於社會經濟與人體健康的影響,並且對社會經濟影響(52.99%)的關注度高於人體健康(43.5%),即網友對因霧霾造成的能見度不足、交通堵塞等社會影響的關注度高於霧霾對人體健康影響的關注度。這表明,網友對霧霾的描述較多受到「肉眼可見」事物的影響:相對於「無形」 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霧霾造成「肉眼可見」的社會層面的影響更能引起網友的注意。
(2)危機化的霧霾、生活化的霧霾和娛樂化的霧霾。如下表所示,超過半數的視頻將霧霾作為危機表現,呈現了危機化的霧霾;但是,不能忽視的是,同樣有一定比例(36.1%,包括作為背景和娛樂表演)的視頻將霧霾作為背景或娛樂的由頭,導致霧霾危機被弱化,其生活化和娛樂成分提高。
4.視頻中網友對霧霾的認知
(1)將霧霾視為危機。分析顯示,網友在視頻中將霧霾直接視為危機(65.6%)是最主要的看待方式,另有66%的網友採取抗爭方式來看待霧霾危機儘管大部分網友將霧霾作為危機看待, 但很少利用視頻表達自身訴求。
(2)與霧霾和平共處。分析顯示,21.9%的網友將霧霾的危機淡化,把霧霾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與之相處。因此,網友不傾向於在視頻中呈現霧霾的危害程度(90.1% ,P<0.001)。值得關注的是,描述霧霾的視頻多與日常生活相關,出行(45.3%)和娛樂(21.5%)(見表4)二者累計超半數,這表明,人們在霧霾天依然出行,並沒有受到霧霾的絕對影響。這意味著,網友對霧霾的危機感逐漸被轉化、淡化,霧霾成為網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四、結論與討論
與考察官方、媒體如何敘述霧霾不同,本文聚焦於普通網友或者說霧霾的親歷者如何呈現和認識霧霾。研究發現,網友通過生活化的方式呈現霧霾,將霧霾與自身日常生活相結合;通過直接拍攝霧霾的畫面來呈現霧霾,雖對霧霾的表層樣貌進行了呈現和定義,卻較少通過呈現霧霾的危害來說明霧霾的深層危機。因此,網友對霧霾的呈現更多停留在表層,即「看得見」的層面。這表明,網友對霧霾認知的層次並不深。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亦與網友看待霧霾的方式有關。
通過分析霧霾視頻,我們發現,網友對霧霾的呈現與敘述更多地表現為「即拍即發」形式,側重定義霧霾的表層樣貌,並未過多地關注霧霾產生的原因,以及提出治理霧霾之策。因此,短視頻平臺更多地成為視頻社交中用來展現自身生活、拍攝分享對象的平臺,具有更強的社交屬性,而不是發聲和表達訴求的平臺。這可能與短視頻用戶的人口統計學屬性相關,需要進一步分析。
從短視頻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對霧霾風險的認知因人、因群體而異,這與 Slovic、Bilgin和Sanin的觀點一致。網友通過短視頻傳達自身對風險的認知與價值觀,其對霧霾的言說帶有較強的娛樂化與生活化色彩,可以說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霧霾的風險,淡化了霧霾的危機。視頻往往被認為可以更好地呈現真相,但是,霧霾視頻並未很好地實現這一功能。我們仍需要追問,如何真實地呈現霧霾,如何更加深刻地認知霧霾,如何塑造集體對霧霾風險的正確認知。當然,網友對霧霾的呈現,受到霧霾經歷、地域等因素的影響,且本研究所考察的秒拍與美拍使用人群多為年輕人,年齡與平臺屬性等因素尚需後續研究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