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中的霧霾景象:基於內容分析的考察

2020-12-14 騰訊網

  全文3619字,閱讀時間8分鐘

  文/吳世文 周夏萍

  作者簡介:吳世文,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方向為傳播理論、健康傳播、網際網路歷史與文化研究;周夏萍,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本文為武漢大學自主科研項目(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系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公眾的霧霾信息接觸、認知及應對行為研究」(2017M610483)的階段性成果。

  摘要:頻發的霧霾是當下中國的一大公共衛生問題。本研究運用內容分析法,隨機抽取秒拍和美拍的短視頻(N=1253),分析網友在短視頻中如何呈現霧霾與如何認知霧霾。研究發現,網友通過生活化的方式呈現身邊的霧霾,集中描繪霧霾的情形,而較少敘述霧霾的危害程度及如何應對霧霾。網友在視頻中講述所處環境中的霧霾危機,以樂觀的態度看待霧霾來化解危機,或通過將霧霾看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與之相處來淡化危機。這意味著,網友在短視頻中把霧霾作為展現自身生活的「布景」及分享和交流的對象,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實況,但也容易造成認知偏差。如何利用圖像傳播呈現霧霾危機,仍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霧霾 短視頻 美拍 秒拍 危機 認知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本研究考察作為霧霾親歷者的個體如何呈現與認知霧霾,並提出以下具體問題。

  研究問題1:網友在短視頻中如何呈現霧霾?運用了何種框架?

  研究問題2:網友在短視頻中呈現了怎樣的霧霾?

  研究問題3:網友在短視頻中講述了對霧霾的何種認知?

  二、研究方法

  (一)樣本選取

  研究者以「霧霾」和「PM2.5」為關鍵詞,在秒拍和美拍平臺檢索,獲得秒拍視頻458個(截至2017年12月31日,視頻發布時間為2012~2017年),美拍視頻6479個(截至2017年12月3日, 視頻發布時間為2014年6月12日至2017年12月3日)。由於秒拍視頻總量比美拍視頻少,研究者選取秒拍視頻全樣本作為分析樣本,而對美拍進行隨機抽樣。為保證抽樣的準確性,研究者將視頻按照「熱度」排序,然後以「頁」為單位利用隨機數表進行抽樣,每頁抽取8個視頻。若隨機數字下的視頻不符合要求,則順次向後遞推一個相鄰數字進行抽樣(如n1+1)。剔除重複的樣本後,本文最終獲取有效樣本1253個,其中秒拍樣本458個,美拍樣本795個。

  (二)編碼類目

  本文包含四個編碼類別:畫面內容、視頻呈現霧霾的方式、視頻中霧霾的特徵、網友對霧霾的認識。具體編碼類目如下。

  1.畫面內容

  (1)拍攝者地位,即討論拍攝者是拍攝自己,還是他人。

  (2)畫面主體,即按畫面視覺顯著性(visual salience ),結合事物出現的時長判斷畫面主體。

  (3)易感人群,即視頻中是否呈現易感人群,本研究主要考察視頻中是否出現老年人和嬰幼兒這兩類易感人群。

  (4)視頻呈現的場所,即探討視頻主要呈現的場所。

  (5)日常生活行為,即視頻中所呈現的日常生活行為或場景。

  2.視頻呈現霧霾的方式

  主題框架,即視頻中呈現霧霾主題的框架,根據恩特曼的四種基本框架進行分類,探討視頻所傳達出的最為明顯的框架。分為:定義問題框架,即視頻中對霧霾的描述、 性質的認定等;診斷原因框架,即對霧霾產生的原因進行歸因;(道德) 評價框架,即對與霧霾有關的人、事或行為等進行道德評價;對策建議框架,即對防治霧霾提出行為建議;其他框架。

  3.視頻中霧霾的特徵

  (1)嚴重性,即視頻是否呈現霧霾的嚴重程度。

  (2)危害性,即視頻是否呈現霧霾的危害性。

  (3)危害方面,即視頻呈現霧霾具有哪些方面的危害。人體健康;生活方式;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其他;無呈現。

  4.網友對霧霾的認識

  (1)提及霧霾的目的,即視頻中提及霧霾的目的為何。分為:解釋背景或環境, 即將霧霾作為視頻的背景呈現,並沒有過多提及霧霾本身;作為危機,即將霧霾作為危機予以呈現;科普,即重在科普應對霧霾的措施或妙招,或呼籲重視霧霾以及採取防護行動;用於娛樂或表演,即以霧霾為娛樂或惡搞的由頭,重在展開娛樂化的行為或表演;其他。

  (2)霧霾認知,即視頻中網友如何理解和認知霧霾。分為:直接視為危機,即直接將霧霾作為危機來對待,談及霧霾的嚴重與危害、 產生原因與防治措施等;採取抗爭方式;轉換視角,即在視頻中轉換方式或視角看待霧霾,如認為 「 霧霾天也是一種美」;與之相處;其他。

  (三)編碼員信度

  本研究由兩名編碼員對每個分析單位進行相應編碼,編碼前研究選取了180個視頻進行分析,Cohens Kappa係數計算結果均值為0.82,單個變量的編碼一致性在 0.71(視頻呈現的場所)和0.894(霧霾認知)之間。

  三、數據分析結果

  1.網友在視頻中呈現的主體內容

  頻率分析顯示,視頻以呈現戶外場景為主,絕大多數(78.9%)視頻未將人物作為主體。在以人物為主的視頻中,拍自己的情況要多於拍他人。這表明,網友傾向於選擇戶外場景來呈現「眼見為實」的霧霾景象,而當視頻想呈現人物時,則體現出「自拍文化」的特徵,網友更傾向於自拍。

  2.網友在視頻中如何呈現和描繪霧霾

  (1)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呈現霧霾

  頻率分析顯示,網友在講述霧霾的視頻中呈現了多種多樣的日常生活。這表明,網友在對霧霾的講述中融入了個體的日常生活,或者說把霧霾「生活化」了。

  (2)集中呈現霧霾問題本身

  網友在視頻中集中使用定義問題框架(77.2%)來呈現霧霾。由此可見,網友發布霧霾視頻的目的不在於表達觀點,而是呈現作為問題的霧霾。這與網友在網絡論壇中表達觀點或看法的行為不同。

  定義問題框架被較多使用,意味著網友能較好地對所處環境的霧霾問題進行界定, 但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視頻極少呈現易感人群(老年人0.1%,嬰幼兒2.6%);網友對霧霾問題的界定,主要體現為通過畫面呈現霧霾的情形(97.5%),而較少涉及霧霾的危害(21.5%)(見圖1)。 因此,網友對霧霾問題的界定是較為淺層的,未能較好地呈現霧霾可能影響到的人群或者說霧霾的危害。

  通過一組卡方檢驗視頻畫面主體與提及霧霾的目的之間的關係,我們發現,二者存在顯著相關性(P<0.001)。當畫面呈現的是非人物時,霧霾更多是作為危機 (67.4%)被呈現的;而當畫面主體是人物時,視頻中霧霾較少作為危機被提及 (14.0%),霧霾作為危機的角色被弱化,甚至被虛化。這進一步表明,網民傾向於通過視頻來呈現問題本身,即霧霾。但值得注意的是,網民熱衷於呈現「眼見為實」的霧霾,而較少呈現霧霾危害的方式,體現出其對霧霾的危害認知不夠。

  3.視頻中的「霧霾景象」

  (1)視頻較多地呈現了霧霾的嚴重程度(81.4%),但較少呈現霧霾的危害性(22.2%)。進一步分析發現,在為數不多的呈現霧霾危害的視頻中,較多地呈現了霧霾對於社會經濟與人體健康的影響,並且對社會經濟影響(52.99%)的關注度高於人體健康(43.5%),即網友對因霧霾造成的能見度不足、交通堵塞等社會影響的關注度高於霧霾對人體健康影響的關注度。這表明,網友對霧霾的描述較多受到「肉眼可見」事物的影響:相對於「無形」 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霧霾造成「肉眼可見」的社會層面的影響更能引起網友的注意。

  (2)危機化的霧霾、生活化的霧霾和娛樂化的霧霾。如下表所示,超過半數的視頻將霧霾作為危機表現,呈現了危機化的霧霾;但是,不能忽視的是,同樣有一定比例(36.1%,包括作為背景和娛樂表演)的視頻將霧霾作為背景或娛樂的由頭,導致霧霾危機被弱化,其生活化和娛樂成分提高。

  4.視頻中網友對霧霾的認知

  (1)將霧霾視為危機。分析顯示,網友在視頻中將霧霾直接視為危機(65.6%)是最主要的看待方式,另有66%的網友採取抗爭方式來看待霧霾危機儘管大部分網友將霧霾作為危機看待, 但很少利用視頻表達自身訴求。

  (2)與霧霾和平共處。分析顯示,21.9%的網友將霧霾的危機淡化,把霧霾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與之相處。因此,網友不傾向於在視頻中呈現霧霾的危害程度(90.1% ,P<0.001)。值得關注的是,描述霧霾的視頻多與日常生活相關,出行(45.3%)和娛樂(21.5%)(見表4)二者累計超半數,這表明,人們在霧霾天依然出行,並沒有受到霧霾的絕對影響。這意味著,網友對霧霾的危機感逐漸被轉化、淡化,霧霾成為網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四、結論與討論

  與考察官方、媒體如何敘述霧霾不同,本文聚焦於普通網友或者說霧霾的親歷者如何呈現和認識霧霾。研究發現,網友通過生活化的方式呈現霧霾,將霧霾與自身日常生活相結合;通過直接拍攝霧霾的畫面來呈現霧霾,雖對霧霾的表層樣貌進行了呈現和定義,卻較少通過呈現霧霾的危害來說明霧霾的深層危機。因此,網友對霧霾的呈現更多停留在表層,即「看得見」的層面。這表明,網友對霧霾認知的層次並不深。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亦與網友看待霧霾的方式有關。

  通過分析霧霾視頻,我們發現,網友對霧霾的呈現與敘述更多地表現為「即拍即發」形式,側重定義霧霾的表層樣貌,並未過多地關注霧霾產生的原因,以及提出治理霧霾之策。因此,短視頻平臺更多地成為視頻社交中用來展現自身生活、拍攝分享對象的平臺,具有更強的社交屬性,而不是發聲和表達訴求的平臺。這可能與短視頻用戶的人口統計學屬性相關,需要進一步分析。

  從短視頻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對霧霾風險的認知因人、因群體而異,這與 Slovic、Bilgin和Sanin的觀點一致。網友通過短視頻傳達自身對風險的認知與價值觀,其對霧霾的言說帶有較強的娛樂化與生活化色彩,可以說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霧霾的風險,淡化了霧霾的危機。視頻往往被認為可以更好地呈現真相,但是,霧霾視頻並未很好地實現這一功能。我們仍需要追問,如何真實地呈現霧霾,如何更加深刻地認知霧霾,如何塑造集體對霧霾風險的正確認知。當然,網友對霧霾的呈現,受到霧霾經歷、地域等因素的影響,且本研究所考察的秒拍與美拍使用人群多為年輕人,年齡與平臺屬性等因素尚需後續研究予以關注。

相關焦點

  • 「視頻號」深度分析,微信短內容殺手鐧(上)
    2020年1月初,「微信之父」張小龍在2020微信公開課中講到:「我們當年有個小小失誤,一個是,公眾平臺很長時間都只有 pc web 版,這限制了內容創作者的範圍。我們一不小心把它做成了文章作為內容的載體,使得其他的短內容的形式沒有呈現出來,那使得我們在短內容方面有一定的缺失。」「公眾號本身並不是為媒體準備的這樣一個原因。」
  • 2020騰訊視頻內容生態大會召開 打造長中短視頻良性生態循環
    會上,騰訊視頻全景化展示了基於綜合視頻平臺構建的內容生態系統,並首次提出了針對中視頻領域的類別定位與發展規劃。在內容建設領域,騰訊視頻通過全景式綜合布局,將長視頻領域的絕對優勢轉化為開拓中、短視頻市場的動力與保障。以「開放共贏」為平臺價值觀,騰訊視頻通過不斷完善分帳體系與扶持機制,激發內容生產者能動性,助力內容的整體產能提升,並推動內容價值的創新性增長。
  • 從隱形到爆炸:基於快手在線評論文本對移動短視頻APP受眾心理的...
    摘要: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移動短視頻APP迅速發展。本文基於快手在線評論文本,使用內容分析與文本分析法,對快手短視頻下的在線評論進行了分析,探究其受眾心理。然而遺憾的是,現在學界對於快手乃至於移動短視頻APP的研究數量極少,且多集中於行業以及內容生產層面,對於移動短視頻APP的量化研究以及更深層次的考量更少。 因此,本文試圖基於快手在線評論的文本,以內容分析與文本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從傳播心理學的角度對其受眾心理進行探索性的研究,希望能為今後的研究以及其他學者更深層次的研究提供參考。
  • 產品分析 | 西瓜視頻,「最懂你」的短視頻平臺
    產品簡介:西瓜視頻是一款基於人工智慧算法為用戶做短視頻內容推薦,讓用戶的每一次刷新,都發現新鮮、好看,並且符合自己口味的短視頻內容的應用軟體。1.2 體驗信息體驗機型:IPHONE 6s系統版本:IOS 13.3.1APP版本號:4.3.4體驗時間:2019年1月-2020年3月(筆者自2018年來有使用西瓜視頻的習慣)1.3 分析目的分析西瓜視頻的產品戰略、產品功能和產品表現等特性;分析短視頻市場的競爭態勢和發展方向分析西瓜視頻成功的原因及其對應的策略熟悉產品分析報告的寫作方法二
  • 短視頻競品分析報告:抖音 vs 快手
    本文將從產品價值觀、核心及特色功能、UI及互動設計、內容分發算法、內容運營和商業模式等角度對抖音和快手這兩大短視頻頭部產品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兩款產品不同的底層邏輯及其帶來的發展策略和運營方向的差異,並針對快手提出產品優化建議。
  • 短視頻的內容創作技巧有哪些
    從今年開始,做短視頻很流行一個詞彙,那就是ip,簡單的說,短視頻的ip就是短視頻的人設,有一部分的短視頻內容創作者,一開始做短視頻的時候,就發很多的內容,一天發十幾個,其實這樣是不利於後期的帳號優化的,而且這種做法非常的低效,不僅很難有好的效果,而且還很容易把帳號做成死號,所以這種做法得不償失
  • 虛擬社區中自我認同的反身性重構 —— 基於移動短視頻應用「快手」的人類學研究
    本文以中國最大的短視頻社交平臺「快手」為研究對象,通過網際網路田野調查方法復觀虛擬社區中的文化表達與自我認同過程,揭示出以「快手」為代表的視頻交互型虛擬社區在給予個體多元文化表達空間的同時,個體也經由反身性方式不斷重構自我身份認同。快手,脫胎於一款GIF動圖製作工具,2014年11月正式由純粹的工具應用轉型為短視頻社區平臺應用,日活用戶均在一億人以上,每天生產數百萬條用戶原創短視頻。
  • 騰訊視頻構建長中短「雨林」內容生態 「中視頻」或成下一個行業機會
    「之所以布局中視頻,是因為在用戶行為中真實發現他們對中視頻內容的訴求。中視頻作為連接長視頻與短視頻的內容形式,既可以成為長視頻創作者們的新增長引擎,也可以成為短視頻創作者們的上升通道。」騰訊視頻中視頻生態業務負責人宋爽表示。
  • 中文精讀|期望與確認:短視頻平臺持續使用影響因素初探——基於SEM...
    基於期望確認模型,研究構建了短視頻用戶持續使用意向影響因素理論模型。通過問卷的形式,收集了502個有效樣本。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結果顯示:用戶的持續使用意向主要源於滿意度、習慣和感知有用性;用戶創新性不能對感知有用性產生作用,但可以影響感知愉悅性;期望確認是用戶滿意度、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愉悅性產生的重要因素。
  • 美國大使館的霧霾數據分析:霧霾真的惡化了?
    於是昨天熬夜做了下面的這些數據分析,因為是基於數據的,我覺得非常客觀,也發現其實大家對於中國霧霾的變化有偏差,但同時大家感覺霧霾在嚴重也是可以解釋的。所以我改變了取樣的方法,就是我抓取每天PM2.5最大的一個值進行分析,也做了精細,剔除了美國大使館標註的無效值,就可以得到另一張表,在這個表裡面,以2015年為例,北京在一日中某個小時PM2.5含量超過100的天數達到了208天,佔全年的57%,可能跟大家感受就接近了,所以以後的分析都用這種最高值的算法來分析。
  • 「熱呈現」與「冷遮蔽」——短視頻中的中國新時代三農形象
    旨在為傳統電視媒體提供現實借鑑;李寧的《自媒體時代下「三農」短視頻的鄉村傳播》分析了三農類短視頻內容特點及對開展鄉村傳播的啟示。 這說明目前學界對短視頻與三農之間的關係、短視頻中三農相關內容的研究是缺少的。「新時代的三農形象」這一短視頻研究細分領域仍待探索。
  • 從0設計App(1):市場分析-知識短視頻行業(上)
    出於對教育的興趣,筆者提出了將短視頻和知識付費行業相結合的產品想法,並基於此展開了這款在線學習App的市場分析,試圖在市場紅海中找到藍海。而對於日活都已破2億的頭部玩家抖音和快手來說,其廣大的內容消費者面臨內容沉迷、廣告阻攔、「短」視頻並不短了的局面(抖音開始測試15分鐘視頻)。而教育領域的變現模式相比下成熟於短視頻,用戶的線上學習、付費習慣逐漸得到培養,大多數預付費的模式,現金流等資金回流情況更良好,從圖文、音頻、長視頻到如今各大綜合視頻平臺出現知識類的短視頻內容。在變現方面可以彌補短視頻行業的短板。
  • 短視頻內容理解和推薦算法比賽大揭秘
    目前它已經深入到網際網路的各類產品中,也經歷了數次更新迭代,變得越來越貼心了。接下來,我將通過一個近期我們參加比賽具體講解一些其中的算法原理。這次比賽是由今日頭條主辦的短視頻內容理解與推薦競賽,我們的成績在大規模億級的賽道中拿了第四名,千萬級數據規模的賽道中第五名。這也是我們極鏈AI實驗室首次嘗試推薦算法。
  • 優質內容匱乏 盈利模式貧乏 短視頻為何叫好不叫座
    幾天前,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召開短視頻戰略發布會,宣布土豆網全面轉型為短視頻平臺,同時還將投入20億元鼓勵扶持內容創作;3月,短視頻平臺快手宣布獲得由騰訊領銜的3.5億美元投資;幾乎在同一時間,網易雲音樂推出的更新版本中,短視頻功能成為一大亮點……短視頻風口上,競爭愈演愈烈。
  • 快手:賦權沉默多數,建構鄉土景觀——基於湖北荊門市劉淌村的考察
    文章其餘內容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概述考察情況,介紹考察對象劉淌村、調研方法、流程等;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著眼於「鄉土中的快手」,分析快手在劉淌村的滲透度、用戶畫像分際和興趣偏好,並給出傳統農民與新式農民在快手使用方式中的不同特徵; 第五部分,著眼於「快手中的鄉土
  • 短視頻,數字時代這頭怪獸……
    4月3日,針對央視批評短視頻平臺出現大量未成年媽媽視頻等低俗內容,快手CEO宿華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發表文章《接受批評,重整前行》進行道歉。幾乎在同一時間段,中國最大的兩個短視頻產品快手和抖音,世界最大的社交網絡 Facebook,都來到了輿論風波的正中心。他們的創始人為了算法向公眾鞠躬致歉,有趣的是,強大的推薦算法曾經是他們引以為傲的立身之本。
  • Google 應用嘗試在搜索結果中加入短視頻內容
    DoNews 12月30日消息(記者 劉文軒)短視頻在 2020 年成為熱門,Google 也試圖在搜索結果中提供這樣的內容。據 TechCrunch 消息,Google 正測試在它的手機應用中提供來自 TikTok 和 Instagram 等平臺的短視頻搜索結果,使用戶在不離開 Google 應用的情況下瀏覽這些短視頻。
  • 短視頻平臺分析:談談現狀、收入構成、產品規劃
    視頻平臺的PEST分析政治環境(Political Factors):目前多重監管政策到位形成體系,加之行業標準和規範和制定,有利於長視頻、短視頻行業長期可持續發展;但由於目前大家對版權越來越重視也可能對野蠻生長態勢造成短期遏制效應。
  • 騰訊視頻發力內容生態建設 首次發布中視頻發展規劃
    原標題:騰訊視頻發力內容生態建設 首次發布中視頻發展規劃   12月19日舉行的2020
  • 短視頻內容運營方法,利用短視頻月入過萬
    如何幫助企業在短視頻內容領域零成本獲得曝光或者流量……痘印短視頻上面一堆零成本月入過萬,創業成功者是否真的如此。下面我會詳細介紹我的短視頻內容運營技術,希望能夠與大家共勉。1、短視頻內容領域是一個流量大金礦如今無論對誰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零成本挖掘流量,當一個網紅、獲得流量、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