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冷落」英語是好事?
臨淄 梁學武
建國後的外語教學,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折騰了六十多年。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學生都學俄語。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後,中學生全學英語。我六十年代初大學畢業,先教俄語,又教英語,深受其害。回首往事,觸目驚心,這是外語教育上的一場災難!
近年來,形形色色的英語班、雙語幼兒園、名目繁多的英語競賽泛濫成災。這個異化了的「外語熱」,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增加了家長的經濟負擔。很顯然,外語的教與學成了教育的重災區,現在到了必須改革的時候了。
學習外語,不能盲目地學,要從自身學習和工作的實際出發,針對性是很強的。有的人是為趕時髦,這樣的學習沒必要。說白了,對大多數人而言,學外語要帶點實用主義觀點,這不難理解,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所從事的工作與外語關係並不太大,所以沒有必要人人都在外語學習上付出太多的精力。要是從幼兒園開始學外語,學到本科畢業,要花費十七八年的時間。求學時考,升學時考,一個人要付出多大的代價!簡直是摧殘人才!高考「冷落」外語,把大批人從漫長的、繁重的外語學習中解脫出來,難道不是好事嗎?前幾年,中醫職稱晉級也考英語,一個老中醫醫德高尚,專業能力也很強,但英語不及格,未能晉級,這種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改革開放後,人們如饑似渴地學習外語,由於當時中學全部開設英語課,師資缺乏,農村中學英語課開不足,完不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因此高考英語計分逐步提高。81年英語按30分計入總分,82年按70分,83年100分,當時高考是傳統題,滿分就是100分,現在是標準考試,滿分是150分。外語是工具課,它與語言、數學兩大基礎課同等並列是一個極大的錯誤,因而同等計分更為不妥。現在高考不考外語,使其回到工具課本來的位置上,是有道理,也是合理的。
美國中學階段(初中三年,高中四年)把外語作為選修課,從來不設種種關卡限制學生,就是在大學裡,對外語學習也沒有硬性規定。在中國,本科生英語四級不及格就拿不到學士學位證,這種情況在美國根本就不存在。
高考「冷落」英語,是好事,不是壞事。高考先從英語開刀,是糾偏,是進步,利國,利民。(作者為淄博七中退休外語教師)
英語高考該受「冷落」
張店 任奎東
近日,教育部對高考政策作出改革,今後外語考試不再在統一高考時舉行,學生可自主選擇考試時間和次數,這消息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作為一名中學生家長,我也不可避免地有些緊張和焦慮:英語考試社會化,是不是以後就不學英語了?難道說英語這門學科落伍了嗎?
我有兩個朋友,一個在市屬學校教英語,另一個在培訓機構教英語,就這個疑問,我向他們二位打電話諮詢,讓我意外的是,兩個人竟然對這次高考改革都持樂觀態度。在市屬學校任教的朋友認為,一年多考,學生有了多次選擇,改變了過去「一紙定終身」的命運,考試的壓力就會減輕了許多,老師的壓力也就沒那麼大了。在他看來,現在的英語教學培養出來的大都是只會「啞巴英語」的學生,每天老師、學生就是不停地寫啊背啊,這種為學習而學習,為考試而考試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其弊端顯而易見:學生為了考試學英語,考完後就置之腦後。學以致用才是關鍵,但真正能用英語進行口語交流的學生又能有幾個呢?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工具,對不同人群有著不同的能力要求,不同高校不同專業對英語科目的成績要求也是不同的。實行英語一年多考後,各高校可以對英語科目提出不同的成績需求,指導學生合理規劃適合自己的考試次數和成績。這樣一來,也有助於中學英語老師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讓英語教學真正回歸其本質,全力投入到英語教學的研究和實踐中,讓教學更生動活潑。
在培訓機構任教的朋友更為樂觀,他分析,這次英語改革對培訓機構來說,不但不會是「滑鐵盧」,反而會迎來第二個春天。因為歸根結底,只要英語科目計入高考總成績,培訓機構就不愁沒有生源。英語學得好的,為了更上一層樓,勢必會主動要求到培訓機構「開小灶」,英語學得吃力的,為攆上進度,也一定會在培訓機構「補上這一課」,所以,他也對高考英語改革持贊同態度。
如果英語社會化一年多考真的如兩位朋友所說的那樣,是為了改變當前應試化的模式,有利於為學生減負,讓他們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自己感興趣的科目上,那麼,我當然要為高考「冷落」英語這一舉措鼓與呼。
英語學習是為交流而非應試
淄博高新區 曲潔
學了這麼長時間英語,總覺得大家摒棄了初衷,我們進行這麼多學習,是為了增加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去學習優點,發展國力。但在越來越重的應試壓力下,多數學生是在為了考試而學習英語,這樣哪會有什麼效果?我現在在酒店上班,經常能接觸到外國客人,外語成了必修課,說實在的,以前課堂上學的能用到一些,比如詞彙量和語法。很多東西需要加班加點補學,幸好我是對英語比較有興趣的,也願意做些讀讀寫寫的事情。我認為考試不應該過分加重學英語的壓力,要讓學生們喜歡學願意學,否則看到的知識再多也進不到心裡去。從這一方面來講,也許減輕英語在考試中的比重會是件好事,但老師們還是要重視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
話說現在考試的目的性越來越強,老師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讓學生們產生學習的興趣成為紙上談兵。老師們只注重成績的行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英語的比重下降後,會被漸漸輕視甚至遺忘也說不定。不管怎樣,重要的是學生自身,只有自己願意學了,才能真正將知識學到心裡去。
把英語作為通向廣闊世界的一扇門
張店 劉琳琳
英語考試多年以來確實是一場繞不開的考試。文化名人陳丹青的大學英語入學考試成績是零分,多年以後因為學生英語考試不過關而無法錄取繪畫資質優異的學生而又憤然從清華博導的位置上辭職。他說:「有必要全中國人民都學英語嗎?我覺得沒有必要,它應該作為一種技能。」這話不無偏激卻又一針見血!
英語學習對很多人來說是很耗費精力的,既然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只是為了過考試關,那麼深入學習英語文化、閱讀原版書籍、領略異域風情就成為一種奢侈。大多數人工作後並沒有實際利用英語的環境和機會。國人在應試教育下辛苦地學著「啞巴英語」,除了讓已經成為一項巨大產業的英語教育領域賺得盆滿缽滿外,並沒有從實質上提高國人的英語水平。
需要明確的是,我們要反對的不是英語學習本身,而是「把英語做為選拔人才的一個關鍵標準」這個社會現實!如果一個國家的「選拔人才的標準」竟然要靠另外一個國家的語言來衡量,實在是太荒謬了。教育專家們如果能設計出更好的評價方法,認識到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實際應用方可展現其本質,而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唯考試論、唯做題論;我們的家長如果不再是「填鴨式」地壓迫孩子去學英語,而是想辦法激發出孩子內心的學習衝動,並一以貫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把英語作為通向更廣闊世界的一扇門,抑或能讓莘莘學子們在英語之路上走得更遠。
高考「冷落」英語是壞事
濱州 國煜
有人認為:英語必須改,投入多,產出少;學了十幾年,不會在現實生活中靈活使用。誰能舉出例子來有比這更失敗的教育?如今的孩子,漸漸把母語忘卻了,沒有幾個會寫毛筆字,甚至連鋼筆字也是寫不規範……
其實家長們想想:哪門課程能說最有用呢?我們大概都會說數學最有用,可是咱們想想:咱們當年學的數學知識,大學學的高等數學,到現在,你還能記得多少?對你的工作生活又有什麼作用?
其實每門科目都有自己的特點,一是讓孩子多接觸這些知識,讓孩子發現自己擅長的科目,發現自己的優勢在文還是在理,為將來的學業打好基礎。另外,也是通過對這麼多科目的學習,提高一下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因為不同的科目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思考能力是有不同要求的。
有的需要背誦記憶,有的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抽象思維能力。通過學習這些課程,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將來無論學什麼,他的學習能力和悟性都會很高。
(作者為小學教師)
為自身發展還得學好英語
劉海棠
高考正在改革,英語首當其衝:不再在統一高考時舉行考試,而是實行一年多考,這不算是英語被「冷落」。高考改革是個系統工程,英語先改革,不代表其他科目不改革。受冷落的必定是一考定終身的死板的考試制度,受追捧的肯定是我們對待知識學活學用的態度與方法。
上學時,我對英語不頭疼,從沒標過「三克油」,考試成績也不錯,上課還經常被老師點名朗讀範文;畢業了,倒沒有太多機會再用到英語,漸漸地很多英語單詞就都忘記了;到現在,尤其是近幾年,卻不得不重新拾起英語,因為晉升職稱,必須得過英語,還有,確實是生活中真的有用到英語的地方。
在眾多語種中,英語簡單好學,這或許是其能夠成為國際通用語言的原因之一。隨著咱們國家國力的不斷增強,英語也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的應用。就說這網購吧,咱要想淘個真正的國外的寶,最起碼的,說明書得能看個差不多吧,總不能每次都用「在線翻譯」;還有啊,出國遊個玩,最基本的日常會話多少得懂點吧。還有,你有沒有發現,咱身邊的老外也越來越多了,見了面say個hello也是展現咱們禮儀之邦的好客之道吧。
如此看來,學好英語還真不是為了取悅誰,確實是自身發展的需要。
話又說回來,很多家長對待英語不可謂不重視,那可都是從娃娃抓起,從幼兒園就開始學,報那種有外教的培訓班,一年都要一兩萬的費用,要是每年再參加個語言夏令營啥的,錢就更多了。重視歸重視,娃娃們到底能夠掌握多少?考試似乎就成為了一種很好的檢驗方法。咱們都經歷過的高考,一考定輸贏,高考被賦予了太多的意義與重要性。這回好啦,終於從英語開始見到了高考改革的動靜。英語考試實行一年多考,給予學子們更多的機會。人生不是只有一場高考,也沒有絕對的輸與贏。把應試教育改為素質教育,才能從根上做到真正的掌握知識。
這麼說,那這樣的「冷落」相關部門倒是可以多些。(作者為本報深度新聞中心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