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宮產是橫切好?還是豎切好?對此,一直有不同的聲音。有人說橫切好,看起來疤痕不太明顯,比較美觀。也有人說,豎切好,豎切的傷口比較好癒合,對產後身體恢復更好。「其實橫切口和豎切口各有利弊。對於產婦來說,要根據醫生的建議綜合考慮,不宜為了美觀過度追求小切口和低切口。」徐州市婦幼保健院產科病區主任孟慶勇提醒說。
◆為「演員媽媽」做腹部位置很低的橫切口剖宮產手術
不久前,產婦宋女士住進徐州市婦幼保健院,準備迎接第一個寶寶。由於身體原因,她無法自然分娩,必須進行剖宮產。
「我們在給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前,會詳細告知對方橫切口和豎切口的利弊,讓她們自己選擇切口的方向。」孟主任在和宋女士交流時,得知對方是一位演員,由於工作需要,經常要穿低腰褲參加演出。宋女士提出,她希望是橫切口,而且切口的位置一定要低,穿低腰褲時不能露出刀口疤痕。
據了解,在腹部位置進行很低的橫切口對醫生的技術要求非常高。「既然產婦有這個要求,在保證產婦和胎兒安全的前提下,我們會儘量滿足她的要求。」孟主任表示,宋女士的職業比較特殊,如果演出時露出剖宮產的傷口,對其影響確實比較大。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孟主任給宋女士做了一例非常成功和漂亮的腹部位置很低的橫切口剖宮產。切口位置比正常的橫切口要低2-3釐米。今後不管宋女士穿多低的低腰褲,也露不出刀口疤痕。
「手術非常成功。不過這位產婦比較特殊,對於大部分產婦來說,我們不鼓勵一味追求低刀口和小刀口。」孟主任提醒。
◆我國早期採取豎切口方式
因為多種原因,總有一部分準媽媽會選擇通過剖宮產的方式來迎接小寶貝。可決定選擇剖宮產,還會有另外一個問題困擾著準媽媽,那就是選擇橫切口還是豎切口呢?「我當時因為骨盆問題不得不剖宮產,當時疼得也沒時間思考切口的問題。」市民張女士表示,她是豎切口,現在看上去感覺還可以,就是不能再穿露臍裝了。市民韓女士則表示,她在剖宮產之前就和醫生溝通好了要橫切,因為之前聽說橫切的傷口不明顯。「的確,我的刀口就像一條細細的線,恢復得很好。」
「我國剖宮產早期是採取豎切的方式,橫切大約在15年前開始流行起來。」孟主任表示,這種方式起源於以色列,採用的是大三針縫合方式,縫合後在肚子上留下6個針眼,優點是傷口不明顯,縫合起來比較快。缺點是解剖層次不清楚。因為以色列對手術的要求就是要快。但是我們國家需要的不僅是快,而是最大限度利於產後恢復,所以後來我國採用的是美容縫合方式,在外面只有前後2個針眼,美觀度又有所提升。但是,醫生們很快發現,採用這種方式的產婦再次懷孕來手術時,很多人會發生宮腔黏連的情況,再次手術變得比較麻煩。所以,後來又慢慢改為豎切。
◆橫切口、豎切口各有利弊
「橫切口是在恥骨聯合上方兩指,橫切12-13釐米。刀口在小腹部位,傷口一般不明顯,如果有小肚子更加不容易看出來,適合愛美人士。」孟主任表示,由於橫切口位置低,癒合後可隱藏在內褲的下方,切口的橫弧線型與皮膚紋理相符,看起來美觀,易受年輕媽媽的喜歡;而且橫切口術後起、臥時牽拉較輕,術後疼痛的程度較輕,手術短期後舒適度比豎切高。此外對於腹壁厚、較為肥胖的產婦,橫切口比豎切口的術後病發率要低、傷口的癒合要比豎切口要好,發生脂肪液化的情況要少。不過橫切比較容易造成宮腔黏連,對產後媽身體恢復不好,切口各層術後的黏連比縱切口要重,再次手術相對豎切口較難。從醫生的角度來說,橫切時,寶寶出來會慢,而且還要護士用力壓肚子才能將寶寶拔出來。
相比之下,豎切的優點就比較多了。首先,從切皮到胎兒娩出的時間要短於橫切口,尤其是適合緊急情況,如發生臍帶脫垂、嚴重的胎心異常,需立即娩出胎兒時,多採用豎切口;取出胎頭較易,不需按壓宮底,很少有取頭困難;手術視野充分暴露,切口可以視情況而延長,因此術前診斷有合併肌瘤、卵巢腫瘤或有外科情況需手術探查的孕婦,一般最好採取豎切口剖宮產;豎切手術時間比橫切短,緊急情況甚至可以在局部麻醉的情況下進行。因為豎切手術,腹壁組織發生黏連的機率較低,如果產婦還有再生育的需要,一般醫生會建議選擇豎切較好。
◆根據醫生建議,選擇切口方式
「從我們醫生的角度來說,兩種切口由於選擇的部位不同,其美觀程度、術後產婦感覺疼痛不適的程度、傷口的癒合、從切皮到胎兒娩出的時間、胎頭娩出的難易程度、手術暴露的術野、術後的黏連情況、再次手術的難易等方面兩者有所不同。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剖腹產手術時應該根據當時產婦的具體情況來選擇採取哪種方式。」孟主任表示,一般情況下,如果是再次生產的產婦,醫生會根據前一次手術的情況選擇手術的方式,即前一次為豎切口就選豎,前一次如果是橫切還選橫。如果初次手術的,術前醫生會根據產婦情況給出建議,但同時會尊重產婦的個人意願。如果是發生緊急情況,需要搶救病人或孕婦有併發症、另外還要再次手術的、前置胎盤、出現胎盤早剝等情況,醫生一般會直接採取豎切,不會去詢問產婦。
孟主任同時提醒準媽媽們,橫切口也好,豎切口也好,他們更希望看到的是「無切口」,順產才是準媽媽們更好的分娩方式。
徐報融媒記者 李夢琪 通訊員 張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