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細胞》封面作者張康:AI診斷眼病超人類是如何做到的

2021-01-08 澎湃新聞

「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患者更容易、更高效的獲得治療。要相信,現階段人工智慧的作用是輔助醫生而非取代醫生。」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眼科教授張康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如是表示。

《細胞》封面

北京時間2月23日凌晨,張康團隊及其合作者在頂級學術期刊《細胞》(

Cell

)發表封面文章「Identifying Medical Diagnoses and Treatable Diseases by Image-Based Deep Learning」。這項最新研究訓練了一個基於「遷移學習」的全新AI診斷工具,可通過視網膜OCT(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圖像篩查致盲性視網膜疾病,並能在30秒內決定患者是否需要治療,準確率可達95%以上。

張康等人不僅試圖將眼科醫生從龐雜的看片工作中解放,他們還將目標定鎖定在全身各系統可以進行圖像檢測的其他多種疾病。在此番發表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就通過將這套AI系統切換到診斷兒童肺炎中來探索其適用性。

結果證明,AI工具不光能鑑別肺炎和正常胸部X線平片,還能區分肺炎的病原體為細菌還是病毒,準確率可達90%以上。「未來我們將繼續增加這個系統對於能夠診斷的視網膜疾病,同時還將加入包括腫瘤等的其他系統的疾病。」張康表示。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眼科教授張康

舉一反三的「遷移學習」

在醫學領域,人工智慧被認為在超越人類專家快速審閱大量醫學影像方面極具潛力。然而,人工智慧為醫學成像提供臨床決策的算法在可靠性和可識讀性上仍存在挑戰。

張康等人在這項研究中,應用的算法則是「遷移學習」(transfer learning algorithm)。論文中指出,目前傳統的人工智慧算法耗時且昂貴,而「遷移學習」則被認為是一種高效的技術,尤其是面臨相對有限的訓練數據。

所謂的「遷移學習」,就是把已訓練好的模型參數遷移到新的模型來幫助新模型訓練,也就是運用已有的知識來學習新的知識,找到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相似性。張康表示,「這實際上就相當於舉一反三。」

張康進一步解釋,比如,已經學會下圍棋,就可以類比著來學習象棋;會打籃球,就可以類比著來學習排球;已經會中文,就可以類比著來學習英語、日語等等。如何合理的尋找不同模型之間的共性,進而利用這個橋梁來幫助學習新知識,就是「遷移學習」的核心。

相較於其他大多數學習模型的「從零開始」,「遷移學習」先利用卷積神經網絡(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學習已有的已經標記好的預訓練網絡系統。

卷積神經網絡

以醫學圖像學習為例,該系統會識別預系統中圖像的特點,研究人員再繼續導入含有和第一層圖像相似參數和結構的網絡系統,最終構建出終極層級。

張康等人的系統中,第一級網絡是視網膜OCT圖像,第二級網絡系統使用第一級的圖像尋找相應的特點,通過前向傳播固定低層圖像中的權重,找到已經學習的可辨別的結構,再利用反向傳播的方法提取更高層的權重,在其中進行反覆的自我調整和反饋、傳遞,達到學習區分特定類型的圖像的目的。

張康表示,「這個模型可以使用極少的訓練圖像,更快、更高效的辨認圖像的特定結構。」

張康還提到,遷移學習能讓深度學習變得更加可靠,還能幫我們理解深度學習的模型。比如,我們能夠知曉哪部分特徵容易遷移,這些特徵所對應的是某個領域比較高層、抽象的一些結構型概念。把它們的細節區分開,就能讓我們對這個領域的知識表達形成一個更深的理解。

「這樣一來,機器就可以像生物的神經系統一樣終身學習,不斷地對過去的知識進行總結、歸納,讓一個系統越學越快,而且在學習過程中還能發現如何學習。」張康認為,「遷移學習」在深度學習上面有極為廣闊的應用前景,在圖像數據資源有限的醫療領域,更高效、所需圖像數量更少的「遷移學習」,可以說是未來5年內AI發展的熱點以及深度學習成功應用的驅動力。

致盲性眼病診斷超越人類專家

張康等人將上述「遷移學習」 主要應用於診斷視網膜OCT圖像。

視網膜OCT使用光來捕獲視網膜的高解析度體內光學橫截面,該截面可以形成活體視網膜組織的三維體積圖像。目前,該技術已經成為眼科中最普遍使用的診斷技術之一,每年有近3000萬次視網膜OCT圖像產生。

論文中指出,目前OCT成像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成為醫生們診斷治療某些致盲性眼病(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和糖尿病性黃斑水腫)的一項標準技術。

數據顯示,美國有將近1000萬人患有AMD,每年還有超過20萬人會出現病理性脈絡膜新生血管,它也能夠引發AMD。另外,近75萬名40歲以上的人患有糖尿病性黃斑水腫,這是一種能夠影響視力的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研究人員認為,由於人口老齡化和全球糖尿病的流行,上述疾病群體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進一步增加。

幸運的是,目前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在視網膜疾病治療方面還較為樂觀。這也就意味著,如果疾病能被快速準確地診斷出來對患者來說意義重大。

為訓練「遷移學習」算法,張康團隊首先獲取了超過207130張OCT的圖像。通過質量初篩後,選取了來自於4686名患者的108312張OCT,包括37206張患有脈絡膜新生血管、11349張患有糖尿病性黃斑水腫、8617張患有玻璃膜疣、511140為正常。經歷了大量迭代訓練後,這款遷移學習算法的精準度最終達到峰值。

隨後,研究人員用來自於633名患者共1000張OCT成像圖片(上述四類樣本每類250張)來測試這一算法模型。

張康對澎湃新聞表示,「我們的AI系統能鑑別脈絡膜新生血管、糖尿病黃斑水腫、玻璃膜疣以及正常視網膜的OCT圖像,準確率、敏感度、特異度均在95%以上。」

除了用準確率、敏感度、特異度、ROC曲線等來評估其表現,研究團隊還將AI診斷結果和6位臨床經驗豐富的人類專家進行對比。張康認為,「對比得出AI診斷結果與人類相似,甚至準確率更高。」

此外,張康表示,研究中還通過「遮擋測試」得出機器診斷的依據。

AI工具和6位專家診斷結果對比

未來會加入腫瘤診斷

正如張康此前提到的「舉一反三」,研究團隊並沒有將「遷移學習」算法應用局限在眼科方面,他們首先在兒童肺炎診斷方面探索了這套AI系統的普適應。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肺炎一直是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全球有200萬名5歲以下的兒童死於肺炎,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愛滋病、瘧疾和麻疹死亡兒童人數的總和。目前,近95%的新增兒童肺炎案例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和非洲國家。

而細菌和病毒是兒童肺炎的兩大主要罪魁禍首。但這兩種不同類型的肺炎要求的治療應對方式截然不同:細菌性肺炎需要立即用抗生素治療,病毒性肺炎則主要通過支持性護理來治療。

正因如此,準確、及時地診斷兒童肺炎的類型至關重要。

研究人員收集了5232張兒童胸部X光片,用於AI系統的訓練。其中,3883張和肺炎有關(2538張為細菌性肺炎,1345張為病毒性肺炎),其餘1349張為正常。類似的,研究人員隨後用來自624名患者的胸部X光片對這一模型進行了測試。

張康表示,「對於肺炎圖像,我們的AI工具不光能鑑別肺炎和正常胸部X線平片,還能區分肺炎的病原體為細菌還是病毒,準確率可達90%以上。」

當然,研究人員並沒有止步於兒童肺炎診斷。

張康對澎湃新聞表示,「我們的AI系統對於全身各系統可以進行圖像檢測的疾病都具有適用性,而決定其能否擴展到其他疾病的關鍵因素是其對於診斷不同的疾病之間的切換的容易度。」

但相比於其他研究,張康認為他們設計的AI系統切換容易度已經有所降低。「在其他的研究中,研究者需要根據不同的疾病設計相應的過濾器,而我們的算法會根據輸入的學習圖像產生自己的過濾器。另外,我們的「遮擋測試」也能幫助理解我們的網絡系統是如何作出疾病「判斷」的。」

張康提到,在接下來的工作中,研究團隊將繼續增加這個系統對於能夠診斷的視網膜疾病,同時還將加入包括腫瘤等的其他系統的疾病。

現階段AI作用是輔助醫生而非取代

儘管這套AI系統對於眼病等診斷的準確率已經超越頂級的人類專家,但張康團隊設計的初衷仍然是讓其「輔助醫生」。

張康表示,目前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已非常豐富。包括就診前疾病的篩查、預防,就診中醫療圖像輔助診斷、檢驗結果分析、手術輔助,以及就診後的醫療隨訪、慢性病監測、康復協助、健康管理,甚至還能用於基礎科研輔助、藥物研發、基因篩選分析、醫療培訓等等,具有極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應用前景。

但就人工智慧目前的水平而言,張康認為其最容易被取代的仍然還只是比較單一的、流水線作業式的工作。「要相信,現階段人工智慧的作用是輔助醫生而非取代醫生。」張康表示,正如人類的工業革命,即使機器終究取代人類的部分工作,發展機器終歸是輔助人類、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裡程碑式的進步。

在張康的理解中,未來人工智慧將從病人的就醫指導、緊急或普通轉診、輔助診斷、個體化治療等方面,作為輔助臨床醫生的工具,最大化的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緩解就診壓力,讓病人能更好更及時的獲得有效治療。

張康認為,隨著今後醫療資源的自由流動,醫院可能更需要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患者更容易、更高效的獲得治療。

而對於此番研究團隊開發的這套AI系統,張康希望,這項技術未來能應用到包括初級保健、社區醫療、家庭醫生、急診室等,形成大範圍的自動化分診系統。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最新醫學AI成果榮登《細胞》雜誌
    在今天出版的最新一期《細胞》上,華人學者張康教授的研究榮登雜誌封面。他們帶來的,是一款能精確診斷多種疾病的人工智慧工具。張康教授「人工智慧(AI)具有巨大的潛力,通過大量數據的分析和分類對疾病的診斷和管理進行革命性的改變,這些數據對於人類專家來說很難、而且迅速做到這一點。」
  • Nature Materials|UCSD張康教授團隊破譯肝癌「密碼",ctDNA 甲基化...
    摘要:最新肝癌早期篩查和預後的ctDNA甲基化模型2017年10月9日,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出版集團旗下子刊《Nature Materials》在線發表了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人類基因組醫學研究所所長張康教授和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課題組的一篇《Circulating
  • 誕生於三十年前的 IDx-DR 為何會成為 FDA 首個批准的 AI 自主診斷...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張康教授領導的一個團隊採用了一種AI算法,該算法已經從公開數據集ImageNet上預先處理了數以千萬計的日常物體圖像,然後將其應用於一組約10萬個OCT視網膜圖像。儘管用於訓練系統的視網膜特異性圖像數量較少,但預訓練使團隊的AI程序能夠準確診斷視力喪失的兩個常見原因 - 糖尿病性黃斑水腫和脈絡膜新生血管(通常是晚期AMD的結果),並決定需要把誰緊急轉給專家。
  • 每周AI應用方案精選:無感支付;精確診斷多種疾病的AI工具等
    ]據介紹,「無感支付」已經不存在純技術上的瓶頸,關鍵是如何平衡投入與產出。方案2:精確診斷多種疾病的人工智慧工具解決方案簡介:隨著人工智慧在醫學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深度學習的劣勢慢慢凸顯出來。張康教授團隊採用了一種稱為「遷移學習」的技術,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了驗證這個 AI 系統在遷移學習的幫助下能應用於視網膜疾病之外的其他疾病,在本研究中,張教授團隊在 10 萬張準確標註的視網膜 OCT 圖像訓練出來診斷眼疾的 AI 系統基礎上,只用了 5000 張胸部 X 線圖像,然後利用遷移學習,就構建出肺炎的 AI 疾病圖像診斷系統。
  • 《自然》新研究:Google Health的AI診斷乳腺癌比人類專家還厲害
    《自然》新研究:Google Health的AI診斷乳腺癌比人類專家還厲害  Winnie Lee • 2020-01-05
  • 小心眼睛的頭號殺手,人類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
    醫/聊/科/普 警惕青光眼 人類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 青光眼是導致人類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總人群發病率為1%,45歲以後為2%。
  • Unanimous AI比人類醫生診斷肺炎準確率高22%
    此前,人工智慧被證明在診斷黑色素瘤方面勝過皮膚科醫生,谷歌子公司DeepMind也在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算法在檢測眼睛狀況方面與臨床醫生表現相當。但是如果人工智慧可以在人類的幫助下表現得更好呢?這就是總部位於舊金山的創業公司Unanimous AI四年來努力的方向。
  • 【臨床解謎】一例長期眼病貓的診斷和治療之路
    臨·床·解·謎 一例長期眼病貓的診斷和治療之路 前面我們分享過好幾期圍繞問題的臨床診療思路,今天我們再分享一隻眼睛疼痛的貓的臨床診療之路。
  • 機器之心專訪吳恩達,深度學習課程項目Deeplearning.ai正式發布
    作者 | Tony Peng、李澤南編者按:6 月 23 日,吳恩達通過 Twitter 宣布自己離職百度之後的新一步動向——Deeplearning.ai,並宣稱將在 8 月份公布有關 Deeplearning.ai 的更多細節。今日,機器之心獲得消息,Deeplearning.ai 項目正式發布。
  • 糖尿病眼病的防與治
    糖尿病眼病是糖尿病患者比較常見的併發症,會影響糖尿病的眼部健康,甚至會影響糖尿病的視力,而且不可逆。 在光線比較強的時候,看東西沒有壓力,光線一昏暗就看不清了,可以從這些症狀上跟糖尿病眼病區分開來。 糖尿病眼病是糖尿病的一種併發症,有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乾眼症等等。糖尿病眼病的症狀有很多,它會直接導致糖尿病患者的視力下降,剛開始的時候症狀比較輕微,隨後如果不控制的話會越發嚴重。
  • 吳恩達的Drive.ai,在教自動駕駛汽車如何與人類交流
    現在,這兩個方面的問題,都是由充當司機角色的人類來解決。當自動駕駛成為高頻詞,機器即將替代人類駕駛的時候,搭載著自動駕駛技術的車輛,就要解決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了。自動駕駛汽車如何與人類交流,尤其是與車內的乘客和周邊的人如何交流,這是一個問題。Drive.ai的產品和設計主管Bijit Halder認為,這是一個如何取代人類駕駛員的問題。
  • 曹縣張康,最魯西南的村莊
    張康聽起來是人的名字,其實是村莊。張康往南往西都是河南,所以是最魯西南的村子。
  • 專訪清華教授張學工:入選扎克伯格人類細胞圖譜計劃首批項目
    人類細胞圖譜計劃,一項被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稱為可與「人類基因組計劃」媲美的國際科研項目,即將開展預研究。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模式識別與生物信息學教授張學工帶領團隊,成為其中唯一的中國身影。
  • 人工智慧讀病例登自然子刊:用於兒科診斷系統,準確率90%
    這篇論文題為「Evaluation and accurate diagnoses of pediatric diseases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使用人工智慧評估和準確診斷兒科疾病》),由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夏慧敏教授、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張康教授等領銜的團隊與人工智慧公司依圖科技合作完成。
  • 使用AI和TPU人類首次重建果蠅大腦神經元,論文登上《細胞》雜誌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通過 AI 算法和 TPU 晶片,人類首次成功重建了果蠅大腦神經元的 3D 模型。這項成果意味著人類對於腦科學的研究更進了一步。新研究的論文已經發表在《細胞》雜誌上。論文: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biorxiv/early/2019/04/11/605634.full.pdf近日,谷歌與霍華德·修斯醫學研究所(HHMI)珍妮莉亞研究園區(Janelia Research Campus)以及劍橋大學展開合作,共同在細胞雜誌上發表了論文《Automated Reconstruction of a Serial-Section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新智元導讀】日前,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Science封面,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了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屬全球首次。該成果最終將對研發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治療手段起到關鍵作用。「新智元急聘主筆、高級主任編輯,添加HR微信(Dr-wly)或掃描文末二維碼了解詳情。」
  • Science 封面最新論文:揭露新冠病毒如何入侵細胞...
    3 月 27 日,來自中國研究團隊的一篇學術論文,登上了世界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的封面。 這篇論文的研究成果是與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的。具體來說,該論文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細胞表面受體 ACE2 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新型冠狀病毒表面 S 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 ACE2 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值得一提的是,這篇論文是自本次疫情全球爆發以來《Science》雜誌所刊載的第一篇專門研究新冠病毒的封面論文。
  • 大聖,你怎麼在Cell封面上?科學人
    2015年6月4日,Cell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北京大學心湯富酬研究組和喬傑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人類原始生殖細胞的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概觀(The Transcriptome and DNAMethylome Landscapes of Human Primordial Germ Cells)。
  • 一圖讀懂丨先天性眼病和遺傳性眼病的區別
    我們說起很多眼病,有時候說遺傳性眼病,有時候說先天性眼病。在很多人看來,遺傳就是先天,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那麼遺傳與先天到底有什麼區別呢?「遺傳」是指受家族致病基因影響而導致的疾病。遺傳因素可為致病的直接原因(單基因遺傳性眼病),也可為致病的誘因(多因素疾病如老年性黃斑變性,AMD)。遺傳因素都有一定的概率,或很小,或接近100%,因此遺傳性疾病不一定全部都會發生。遺傳性疾病也可受後天因素的影響,比如AMD,吸菸或喝酒可增加患病的風險。「先天」則有可能受遺傳因素影響,也有可能是其它原因如感染等而導致的一出生就有的缺陷或疾病。
  • 「千腦智力理論」或顛覆AI:理解人類新大腦皮層
    新智元報導 來源:psychologytoday 編輯:三石 【新智元導讀】計算機科學家、神經生物學家Jeff Hawkins提出新型框架來理解人類新大腦皮層如何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