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兩天一直在有一個話題:流量恐慌、流量枯竭,流量紅利消失了,我覺得在開始之前,我簡單分析一下我的觀察。
這樣的恐慌,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第一:人口紅利。這個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人口紅利在衰減,但這是我們無法控制的。
第二:最近有一個話題,我有一個合作夥伴是負責VR的領導,他推出了一個觀點:VR、AR是最後一塊屏。屏和觸達點的焦慮,比如現在大家一天八九個小時捆在手機上,屏枯竭了,連觸達方式都在枯竭。
第三:其實大家焦慮的真正原因是搶流量的人更多了。
好像一旦說了「萬眾創新」這個詞之後,現在人人都來搶流量,10年前在PC時代,流量不如現在1/10的時候,好像都沒有那麼緊張,我覺得這主要是競爭和供求關係導致的。
就像我們五六年前剛開始做中國第一條移動的信息流廣告的時候,所有的客戶都是在騰訊社交廣告拿量,但現在那個曲線很快就被帶下去了,然後ROI也被帶下去了。
但這是我們可以控制的,而關於屏的問題,因為觸達方式是無限可能的,所以不要被自己的想像力局限了。
今天我剛剛看到有一條彈幕說線下流量是有限的,線上流量是無限的,我不認同。
比如觸達人的方式之一手機,它是線上還是線下?手機是人在走路的時候觸達的方式;是在地鐵站只要有信號便能觸達的方式,這其實是線下場景,我一直認為手機大多數是線下場景,特別是二維碼和微信。
我認為線上線下的區分,就是被我們自己的想像和習慣確定的,所以第二個問題大家不用擔心,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怎麼看競爭,和在當下競爭的環境下如何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預算較少的時候如何賺流量,預算充足的時候如何投放才更好。
「你沒有在利用的流量,才是機會」
接下來說說騰訊的矩陣。
騰訊的矩陣在快速的上漲,而整個矩陣最好的一個特點是騰訊產品很多,除去大家經常使用的微信,從整個平臺上來說,還有很多大家不常用到的應用。所以請大家關注你不用的流量,因為這是必修課,你不用的地方可能才是機會,因為你用的人人都在用。
「是拿流量換流量,還是創造價值?」
但是,只滿足於擁有流量是不對的,關鍵是流量能用來做什麼?
每天有100多億的流量在騰訊矩陣上流通,我把它們的作用分成三種:
1. 品牌營銷;
2. 效果營銷;
3. 買流量、造流量。
應該投資去換更多流量變現,還是買流量換流量,亦或是要通過買流量留下客戶?
我們提出最核心的三角形來分析:1、平臺,即各種流量產品;2、廣告技術和服務;3、洞察。
我簡單說下我觀察到的關於這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人們普遍認為「洞察」就是越有效越好,僅注重短期效果,甚至只在意一天內的點擊率、轉化率。這是現在整個市場最大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平臺上的所有產品都是流量產品,所以流量是沒有差異的。但其實不然,流量是有個性的,甚至是有人性的。用QQ音樂和用微信的客戶是不一樣的。
第三個問題:技術往往推動了以上兩個問題的發生。
所以,希望大家回歸到營銷的本質來看廣告,線上線下無所謂,但是在線上找對場景、找對人,去打動他們,才是營銷的關鍵。
再來說說品牌和效果的營銷方式。我認為品牌和效果之間很大的一個區別就在這裡:目標其實已經完全混在一起,只是行為不一樣而已。
其實就是要有一個同理心,幫助品牌形成傳播和再傳播,這個全鏈路的商業目標明確,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服務、品牌和這個客戶結合起來,這是所有市場的基本要務。
LTV是一個用戶生命周期價值的概念,是希望和你的客戶之間發生的關係,和給他在你整個平臺和品牌上的價值最大化的過程。所以,我覺得應該請大家在跳進來投廣告,或者自己想辦法去賺流量之前,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麼。
創造用戶價值是第一位。我認為騰訊能走到今天,我們的廣告平臺能夠走到今天,最重要的還是希望廣告能夠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能夠創造價值,能夠把品牌和騰訊社交平臺上的客戶更好的結合起來。
在這裡我給大家一些建議:
第一,如果你不是抱著創造價值的目的,我們的流量對於你來說便發揮不了它的最大作用。
第二,我們再看看整個的「洞察」,將如何來驅動?這是一個最基礎的營銷傳播學的觀念,但其實也一直沒有被人洞穿。
其實最簡單的是找對人,找對場景,說對故事。大家被好的廣告觸達,你可以想想過去6個月中能記得住的最好的廣告,不管是朋友圈還是街邊一個咖啡店的店招,其實這都是在對的時候讓你看到了對的東西,你是那個對的人。
最後還有一點,我們覺得我們過去作為一個工程師背景出身的廣告團隊,一直比較忽視的就是創意的部分。創意只靠靈感是不行的,我們的團隊有一位中國第一代的數字創意專家,他說巨作是一定要靠靈感的,很難,百年一遇。
我很同意,好的作品和高質量的持續輸出是要靠積累和科學的方法。
另外,我們希望你投完廣告之後要衡量效果,我們建議大家從品牌和銷售來衡量。銷售可以說是廣義的銷售,通過簡單的企業變現的效果來進行總結。雖然這裡面我不覺得有任何新的概念,但我認為真正能把這兩個東西做起來,特別是整個建立起來的過程,其實是很複雜的。
我個人認為,最有效的方式還是看數據:利用好自己已有的數據。我們強調對用戶數據的保護,也強調用好已有的第一方——用戶自己。大家對於用戶的理解和騰訊對數據的理解結合在一起進行合作,可以進行更好的數據應用、數據增值。
總結一下前面的內容,我們有3個建議:
1. 要認清楚你營銷的目的是什麼。
2. 了解你的戰場,知道你在和誰競爭,不要在一個非常擁擠的,都在買流量、短期套現的平臺上和別人競爭。
3. 量力而行。我不強調取巧,因為外面很多成功學都在介紹取巧的方式,例如短期刷屏。
其實刷屏不是目的,如何真正抓住客戶的心,在客戶和你之間建立一個長期的關係,是你應該做的事情。同時在你不需要以刷屏為目的的時候,其實做起事情來更容易量力而行,即使長時間沒有刷屏,你也可以把一個產品踏踏實實地做到離預期更近的位置。
「從正面講人性的故事」
我們拿去年整個朋友圈的前500到1000個引起轟動的廣告做了分析,發現了幾個重要的可以拿來「講故事」的點,其中人性是最基礎的一個好的方面的點,但是一些講負面人性的點可能會被制約投放效果,所以還是建議大家要從正面講人性的故事。
例如,有一個騰訊公益的例子,是我們目前看到互動率最高,而且是付費互動率最高的例子:《一塊錢》。講的就是把一些自閉症小朋友的畫變成你手機屏保的故事。
另外還有寵物經濟。在「美女經濟」之後就是「寵物經濟」了,我們的調研中,發現選動物做代言人,是很有效果的。
社交媒體是一個講故事的地方,做平淡無奇的廣告還不如朋友曬的櫻花的照片抓人,如此你為什麼還要在上面做廣告?所以我們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勇敢一點,講好故事。
我們去年推出了聊天機器人,在我們的朋友圈對話欄、留言欄裡面開始有機器人問答的方式。只是我們到現在還沒有大範圍的推出,因為這確實需要一定的勇氣,因為你可以想像一旦推出機器人問答,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問題就會被提出來。
確實,容易引起爆點的營銷方式其實不多,能夠安全地引起爆點的方式更少,我希望大家能嘗試一些新的、更需要勇氣來做的營銷方式。
還有一點是你要理解你的客戶,要理解你的用戶群是怎麼樣的。
最後,希望大家在騰訊社交廣告上,不要帶有自己的成見。大家對自己的用戶都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我們說第一方數據和我們的數據、我們對人群的理解要形成互通,因為我們能幫你做的是拓展你對你用戶的理解,同時拓展你應該觸達的人群。
但人群的拓展是一塊,你可以看到它的互動率和品牌,這些你預期不到的客戶、客群能夠引發的互動方式和化學反應可能都不一樣。
最後,感謝虎嗅給我這個機會,希望活動越辦越好,各位的生意也越做越好,我們一起海裡面乘風破浪,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