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憑啥大賺特賺?
最近,有媒體稱,中國最大且增長最快的潮流玩具公司——泡泡瑪特要上市了。對於這家成長飛速的玩具店,其增長邏輯是僅僅是靠盲盒嗎?
泡泡瑪特將再次上市
11月23日,「盲盒神話」泡泡瑪特通過了港交所聆訊,即將迎來第二次上市。本次赴港IPO,泡泡瑪特的募資規模預計為2億美元至3億美元。
說起泡泡瑪特,很多人可能還不了解,但說起盲盒估計大家都知道。泡泡瑪特的盲盒玩具確實非常受歡迎,但實際上,這並不僅是一家賣盲盒的公司。
泡泡瑪特其業務圍繞IP和潮流文化展開,產品線早已不只是盲盒。其產品分為盲盒、手辦、BJD、衍生品(指的是毛絨玩具、鑰匙扣等品類),以不同價位分別面向不同的消費人群。
在潮玩這個市場上,泡泡瑪特可以說是中國最大、增長最快的公司,它一家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就達到8.5%,目前有320萬名註冊會員。
泡泡瑪特憑什麼吸引人?
有人說,泡泡瑪特的成功,主要是靠盲盒。
如今,盲盒玩法也不局限於潮玩企業,比如胛哺胛哺此前就在全國限量發售2600個攀登者盲盒;瑞幸推出的「遇見昊然」系列盲盒一度讓APP崩潰;全家便利店推出的tokidoki聯名盲盒等等,都象徵著盲盒經濟的壯大。
盲盒確實有其獨到之處。我們知道只需戳中消費者的情緒即可轉移消費者的注意力,或是消費者的好奇心,或是消費者的飢餓情緒,泡泡瑪特正是洞察到了消費者這樣的心理,而盲盒恰好能夠同時滿足這兩點,泡泡瑪特潮玩盲盒便誕生了。
從營銷的角度來看,盲盒背後,販賣的其實是情緒價值。
情緒價值本來指的是一個人影響別人情緒的能力。比如你跟一個人溝通或者交往的時候,會讓你覺得愉悅、滿足、穩定、或者長見識,那這個人給你提供的情緒價值就是正的。如果一個人老是抱怨、猜忌,動不動冷暴力,那他也會把你的情緒帶成負面的。
情緒價值這個詞以前只被用在人跟人的溝通當中,但其實情緒價值也可以是消費品價值的一部分,一個消費品也是能影響你的消費情緒的。
買泡泡瑪特就像是我們在拆禮物或者商場抓娃娃的時候,充滿期待感與驚喜感——也許下一個就能抽中,在這樣的心理驅動下,就會一盒一盒不停地購買。
這樣的抽獎和盲盒遊戲,還能讓用戶之間能夠產生一些很有意思的互動,分享、炫耀、跟風等等。有很多深度粉絲會組建交流群,分享如何根據盲盒的外觀、重量和搖晃的手感等來判斷盒子裡是哪種款式,有沒有老師說的「隱藏角色」,雖然大多數情況被證明不靠譜,但是毫無疑問增加了買盲盒與玩盲盒的樂趣。
所以它16億多的銷售額,享受的紅利就是情緒價值,也就是用戶們願意為了它給的這些互動體驗和互動感受去付費。可以說,泡泡瑪特並不是在賣東西,實物只是載體,用戶消費的是精神愉悅。
營銷在很多時候只能幫你觸達用戶,讓大家知道你的功能是什麼,但卻未必能讓大家相信你比同類的產品更適合自己,從而對你產生感情和忠誠度。要想長久地留住用戶,品牌肯定是要學習製造情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