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人的觀點中,作為中立國一般是不會捲入戰爭的,但是二戰中的荷蘭作為中立國,為什麼還是遭到了德國的進攻呢?
沒落的「海上馬車夫」已經失去話語權,弱國無外交。
二戰前期的荷蘭已經失去昔日「海上馬車夫」所擁有的霸氣和輝煌。在荷蘭國力最為鼎盛的時候,荷蘭的海軍是可以挑戰英國皇家海軍的。到了二戰前期荷蘭的國力已經衰落,與世界強國的行列差距甚遠。這時候的荷蘭面對來勢洶洶的德國,在二戰之初的1939年9月就宣布中立,因為荷蘭在一戰的中立政策中嘗到了甜頭。
對於實力孱弱的荷蘭來說,天真的認為實行中立政策,德國和英法就沒有進攻它的理由。但是荷蘭人忽視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一樣適用國家之間。 二戰前期,荷蘭僅僅擁有10個師的兵力,作戰飛機和坦克的數量更是少得可伶。面對裝備精良的德軍,荷蘭是否中立的決定權完全掌握在德國人手中,德國對於這塊嘴邊的肥肉不可能一直不動筷子。
荷蘭的搖擺中立政策,讓德國寢食難安。
雖然荷蘭在二戰之初就宣布保持中立政策,但是荷蘭的中立有很大的投機嫌疑。荷蘭王室與法國政府關係密切,法國人修建的馬其諾防線,荷蘭人出了不少力。這讓希特勒憂心忡忡,雖然荷蘭中立,目前英法聯軍無法進入荷蘭,但是一旦荷蘭放棄中立,英法聯軍進入荷蘭布防,那麼對於德國來說無疑是在家門口「養虎為患」。德國決定在老虎牙齒還沒長出來之前,就解決這個隱患。
希特勒下達的6號指令,目標直指荷蘭:1940年5月10日,德國3000多架飛機同時出擊,對荷蘭的機場、港口進行轟炸,同時的德軍的散兵空降在海牙、鹿特丹的機場,為德軍的空降部隊開路。第一天戰鬥結束,荷蘭就只剩下10架戰機,地面28個師的德軍在坦克的掩護下,很快就深入到了荷蘭的腹地,(由於荷蘭地形平坦,坦克部隊幾乎是一馬平川,沒有任何大的阻擋)雖然荷蘭軍隊做了殊死抵抗,但是面對巨大的實力差距,四天後荷蘭就宣布投降,荷蘭王室逃往英國避難。在抵抗期間,雖然法國出兵支援荷蘭,但是法軍簡直是不堪一擊,很快就被德軍擊潰退回比利時境內。
避開馬其諾防線,繞道荷蘭、比利時進攻法國。
德國在歐洲真正的目標是法國,荷蘭、比利時這些小國家不過是二戰中德國順手一起收拾罷了。當時的法國號稱「歐洲陸軍第一」,更要命的是,法國人在一戰後修建了一條馬其諾防線,這條防線的堅固程度讓人難以想像。給德軍進攻法國造成極大的阻礙,正面進攻馬其諾防線幾乎不可能取勝。因此德軍想到了繞開馬其諾防線,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這三個國家成為首選,問題是三個國家選擇了中立(中立意味著任何交戰國軍隊不能進入境內),所以德軍毫不猶豫的選擇吞併他們,既解決德國家門口的潛在危機,又能大張旗鼓的借道,對法國的形成合圍。
毫無懸戀的是,荷蘭雖然宣布了中立,但是德軍的作戰計劃中依然將荷蘭列為進攻的對象,短短四天就結束了戰鬥。
荷蘭的地理位置(位於德國、法國之間)決定其中立政策不可能成功。中立國要麼有強大的軍事實力,誰惹我就懟誰,要麼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偏安一隅,誰也看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