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中印防長會晤結果出來了:不樂觀!中印戰爭可能性逐漸在增加

2021-02-08 永恆的8341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免責聲明:視頻來源於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作處理。本聲明未涉及的問題參見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當本聲明與國家法律法規衝突時,以國家法律法規為準。   

9月4日深夜,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與印度防長拉吉納特·辛格在莫斯科舉行長達2小時的會晤。中方立場明確又強硬,並給印方提出「三不」具體要求:第一、不越過當前控制線進行挑釁;第二、不採取任何可能引發局勢升溫的舉動;第三、不刻意炒作和傳播負面信息。這「三不」要求印度能做到麼?

視頻來源:時報觀察


據悉,在會晤中兩國防長互不相讓,中國防長魏鳳和堅稱「中國的領土一寸也不能丟」,印度防長辛格則重申中國必須退回到實際控制線,令談判陷入僵局,而中印邊界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在這次超過兩小時的會晤中,魏鳳和強調,中印防長就有關問題坦誠交換意見十分重要,同時指當前中印邊境的緊張局勢「責任完全在印方」。魏鳳和說:「中國的領土一寸也不能丟,中國軍隊完全有決心、有能力、有信心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他向印度提出了「三不」要求,即不越過當前實控線進行挑釁,不採取任何可能引發局勢升溫的舉動,不刻意炒作和傳播負面信息,並籲請印度切實加強對一線部隊的管控,推動當前事態儘快降溫緩和,維護中印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辛格在會上針對最新邊境衝突向中國提出「強烈反對」,要求中國在拉達克東部所有爭議地區中「恢復原狀」,退回實際控制線。辛格強調,印度希望通過談判解決爭端,「但與此同時,我們保護印度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不應受到質疑。」在與魏鳳和會晤前,辛格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部長會議上致詞時,也不點名批評中國。他說,二戰的經驗向全球證明了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愚昧的攻擊」,將殃及所有人。魏鳳和當時也在場。中國防長的表態是非常清楚的,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中國不希望中印爆發衝突,但印度如果持續挑釁,中國軍隊完全有決心、有能力、有信心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希望印度不要過分,要切實加強對一線部隊管控,共同維護好中印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而印度防長辛格表面上說得冠冕堂皇,他說,當前形勢下,邊境和平穩定對雙邊關係至關重要,希望雙方採取負責任態度,儘快實現一線部隊全面脫離接觸,避免採取使局勢升級或複雜化的舉措,不使分歧成為爭端,推動兩國兩軍關係儘快回到正軌。



從印軍8月底侵犯中國實際控制區的具體情況看,印度防長的話其實頗值得商榷。


既然邊境和平穩定對雙方至關重要,為什麼印方不直接撤離而是頻頻挑釁?辛格這話,其實不過是在安撫中國。一邊挑釁,一邊安撫,一直都是美帝的拿手戲,看來印度已經學到了美帝的真諦。


既然印度防長希望雙方採取負責任的態度,印軍撤離並不再挑釁,難道不是最負責任的態度?為何明明是印軍在挑釁,卻為何印度不約束自己的一線部隊?在印軍侵入中國領土的情況下,印度防長所謂避免採取使局勢升級或複雜化的舉措,其含義是要中國接受目前這個事實嗎?


佔領別國領土之後拒不撤軍卻又要求談判讓對方接受現實,阿三的如意算盤打得真的妙。


這次中印防長會晤,至少釋放了三大信號:


一、若非特殊原因,印軍短期內不會輕易撤離


從印度防長的表態看,除了安撫中國情緒之外,看不到有任何撤軍的意思。看來,印軍這次是做好了長時間停留的準備了。接下來,雖然中印雙方還會進行溝通,但若非特殊原因,印軍短期內不會輕易撤離。


二、印度想把越界變成常態化


印軍在6月份邊界衝突中剛剛吃了大虧,8月底又再次挑起邊界衝突,而且這一次有一時半會不會離開的打算。這已經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那就是印度想把越界佔控變成常態化,想把越界挑釁變成一個政治工具來使用。


三、中印邊界軍事衝突可能性大為增加


其中原因很簡單,一線部隊有些時候不可能都像政治家那樣思考,而中國為了應對印度邊防部隊頻繁挑釁,現在很有可能也已經把一些權力下放到了一線部隊。在這種情況下,兩軍一線部隊發生直接衝突的可能性將會越來越高。


何況,印軍8月底的這種越界行為本身就是性質非常嚴重的事件,中國的克制如果換來的只是印度的得寸進尺,那麼軍事衝突將不可避免。


據媒體報導,這兩天,中印雙方都在繼續向邊境地區增派軍力。印度新德裡電視臺報導稱,印度軍隊發現中國的坦克和步兵開始「大規模集結」,炮兵也進入了位於距離實控線約20公裡的縱深陣地。印度軍隊也相應強化了其在該地的軍事部署。


報導說,中印雙方近日都投入了預警機和空中支援飛機,印度空軍在北部的多個基地部署了大量戰機,以確保能對中國的空中活動作出「正確和恰當反應」。


8月31日印軍越界侵佔示意圖(左為印控區,右為中控區,紅線為中印實控線,黃釘為印軍侵入並佔控地)


「黑頂」高地

無論如何,班公湖地區局勢正在升級。

可以說,印軍這次越線得手,解放軍短時間內還真難以恢復。

為什麼?

肉搏戰靠的是人多。在這個地區,解放軍人數根本不佔優勢。這一點大家要心裡有數。雙方目前正在增兵,至少解放軍肯定是寸土必爭,寸土必守。

最新消息是,印度阿魯納恰爾邦議員艾靈(Ninong Ering)稱,中國軍隊9月5日在中印邊境綁架了五名印度人,試圖把印度的注意力從邊境西部的拉達克,轉向東部的阿魯納恰爾邦。


印度政客又挑事!栽贓解放軍「綁架」印村民

而在中印談判陷入僵局之時,美國總統川普當地時間9月4日在白宮記者會上稱,美國正同中印雙方接洽,看能否協助緩解衝突。


他說:「我們已做好準備在中印課題上提供援助。如果能做些什麼,我們樂意介入幫忙。」


川普今年5月也曾表示有意協助中印調解糾紛,當時中印都沒有接受這項提議。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發言人嵇蓉早在9月3日就已表態,中印有能力通過雙邊渠道妥善處理爭議,不需要別國指手畫腳進行挑撥。


綜合各媒體報導成文


相關焦點

  • 他顛覆了西方對中印戰爭的看法——西方最權威專家站出來為中國...
    「這就是印度的中國戰爭:第二回合」——7月中旬,英裔澳大利亞學者內維爾·馬克斯韋爾在香港媒體上撰文,就中印洞朗對峙發聲。現年91歲的馬克斯韋爾,是研究中印邊界問題的權威專家。1959年,他擔任英國《泰晤士報》駐南亞記者,常駐新德裡。從1962年開始,他撰寫了大量有關中印邊境戰爭的報導。
  • 韓戰主帥馬修·邦克·李奇微的簡介 李奇微如何評價中印戰爭
    韓戰爆發後,李奇微在1950年沃爾頓·沃克中將車禍喪生後,接過了在朝鮮作戰的第8集團軍的指揮權,並且在杜魯門總統解除麥克阿瑟的兵權後,李奇微又接過了「聯合國軍」總司令的頭銜。並且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將聯合國軍拯救出來,並且阻止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攻勢。1952年5月,李奇微擔任歐洲盟軍的最高司令。1955年李奇微計劃提前從美國陸軍退役,開始了他的個人生活。
  • 美國人評價中印戰爭:解放軍對印度的殲滅戰 圖
    1962年解放軍反擊印度侵略軍的戰鬥場景美國美聯社新聞紀錄局曾經拍攝了一些很少被人知道的關於美國派駐印度戰地記者拍攝的一些中印局部戰爭的資料影片因此上,那次戰爭,可以說等於處於中國1:3的絕對劣勢局面。表面上中國打贏的是印度。但是,事實實質是打贏印度就等於中國一同擊敗美蘇當時的兩大軍事世界強國。但是,時至今日,在美國國家新聞中心,被解禁的中印戰爭資料中仍然找不到這份影片資料。而後來的俄國俄羅斯檔案中心僅有文字記載。
  • 中印關係的轉變與發展_澎湃研究所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將顯著加大中東與南亞的地緣風險,南亞局勢的不穩定因素增加,同時「一帶一路」構想的推行或受其影響。一、「一帶一路」構想下的中印關係中印關係在雙方建國初期均屬於較落後國家組成的「第三世界」,雙方於1950年建交,印度也成為了與新中國建交的首個非社會主義國家。
  • 中印戰爭爆發時,美國勸說「反攻大陸」,蔣介石為何拒絕
    作者:王德華1960年10月18日和19日,在中印邊界的東西兩線,印軍持續向中國邊防哨所發動炮擊。印軍「裡窩那計劃」開始實施,中印戰爭全面爆發。在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中將的率領下,我5萬官兵在東、中,西近600公裡的防線上同時發動猛烈反擊。
  • 「打不贏怎麼辦?」1962年中印戰爭前的困境,忍無可忍的反擊
    1962年爆發的中印戰爭雖然在影響力不算太大,但戰役的難度絕對不亞於中國經歷過的任何戰爭。1962年,時任西藏軍區司令員的張國華,在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之前,曾去北京和毛澤東見了一面,這一戰,讓毛澤東有些擔憂。「這場戰爭,我們能不能打贏?」毛澤東問張國華。
  • 中印倡議共建中印緬孟經濟走廊 四國心氣漸高
    畢世鴻說,該走廊沿線國家之間的貿易總額僅佔世界總量的2%左右,絕對數值雖然不高,但其發展潛力卻被普遍看好。儘管印、孟、緬三國媒體對四國經濟走廊的報導不多,但這一構想已引起歐美的關注。德國財經網22日以「中印更加接近」為題評論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正在加強合作,兩國領導人提出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將推動中印兩大市場更加緊密聯繫」,「這將有利於印度產品銷往中國,該走廊對目前相對落後的南亞地區將是一個裡程碑式的大項目」。德國《明鏡》周刊駐印度記者則以「勝利的微笑」為題報導說,「中國在印度洋周邊的影響力增加讓印度別無選擇,只能與強大的鄰居結成經濟合作夥伴」。
  • 龍與象:了解中印關係的16本書
    關於1962年中印戰爭   現代中印關係史上最重大的事件,莫過於1962年那場短促但影響深遠的戰爭。可以說,這場戰爭的慘敗極大地影響了後來半個世紀印度的國策。任何其他關於這場戰爭的書籍中,都未見有這麼完整詳細的地圖附錄。   中印邊境戰爭剛好與另一起國際重大事件幾乎同時發生,那就是古巴飛彈危機——赫魯雪夫秘密將核武器運抵美國臥榻之側的古巴,引發冷戰中美蘇之間最大的核戰危機。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這一國際因素,蘇聯在中印邊境戰爭爆發的最初階段是明確站在中國一邊的,顯然它不希望當時關係已經很僵的中蘇之間再起爭執,影響到美蘇爭霸中的力量平衡。
  • 洞朗事件凸顯中印戰略「認知錯位」
    此次洞朗事件雖最終以「非戰爭」的形式得以解決,但所體現出來的中印相互戰略認知上的深刻差異遠未消除。從對峙事件開始至今,中印兩國的互動至少凸顯出三大方面的相互認知差異和錯位。王毅:希望印度方面從中吸取教訓,不要再發生類似事件。誰「輸」誰「贏」?
  • 中印邊境對峙走向和解,誰是輸家?
    去年10月,中印領導人在印度舉行非正式會晤,承諾增加經濟和安全合作,外界評論認為中印似乎都打算放棄數十年來的敵意和衝突。 但是,在邊界印度一側最近擴大公路網絡之後,今年春天,中國似乎加強了在該地區的活動。印度一直在努力加強該偏遠地區的防禦能力,那裡海拔超過4300米。
  • 62年中印戰爭,美國慫恿老蔣反攻,老蔣的回應讓世界敬佩
    看見此情此景美國動了小心思,1962年中印衝突爆發之後,美國暗地裡給印度支持,並且還派人聯繫老蔣,告訴他這是反攻的最好時機,一直在旁慫恿他挑起戰爭,但令人沒想到的是蔣介石竟然拒絕了,並且說了一句讓世界震驚的話。
  • 葉海林:身份認知偏差對中印關係前景的影響
    雖然在西方話語的扶持下,印度很大程度上將自己由挑釁者洗白成了受害者,但印度在喜馬拉雅山麓遭遇的巨大失敗是無論如何都掩蓋不了的。這場戰爭的最長遠後果是在印度戰略決策層當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對華疑慮和恐懼傳統,影響到了日後印度在涉及中印關係和南亞地區格局的所有重大問題上的心態。
  • 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不僅尋求美國幫助,還向老蔣提一建議!
    1962年的中印戰爭,短短數月之間,印度被解放軍打得潰不成軍,不能不尋求西方國家的幹涉和幫助。1962年中印戰爭1962年11月3日,美國駐印度大使加爾布雷斯面見尼赫魯時,遞上了一封甘迺迪的親筆信。幾小時後,全世界都知道了,美國正在對戰爭中的印度提供軍事援助。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給印度帶去了怎樣的影響?
    一開始印度只是小打小鬧,誰都不想撕破臉,但逐漸地,印度的動作越來越過火,直到最終,尼赫魯向中國索要長達12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樣的狼子野心傳到了首都,得知印度試圖侵犯中國領土完整性時,中國的領導人紛紛陷入了沉思,實在是想不明白,是怎樣的勇氣使他們作出這樣的舉動。
  • 中印局勢取得重大突破!?印媒:中印同意從「摩擦點」撤軍並公布...
    自那以來,這兩個擁有核武器的亞洲鄰國在印度拉達克地區和中國控制的青藏高原之間崎嶇的邊境部署了數萬名士兵,增加了進一步衝突的風險,同時也在尋找緩解衝突的方法。三名印度政府官員表示,在經過幾個月斷斷續續的進展後,雙方正在討論從高海拔沙漠斷斷續續地撤離,那裡的氣溫已經降至零下18攝氏度。
  • 中印正成為國際舞臺熠熠生輝的「雙子星座」
    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兩虎相鬥,其勢不俱生,說得多好啊! 這段千古佳話亦為今日中印關係作了良好的注釋。中國與印度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而是唇齒相依的合作夥伴。
  • 中印邊境和臺海情勢詭譎多變,正考驗中國的智慧和決斷力!
    臺海戰爭結束了就是結束了,美國日本甘心也罷不甘心也罷,只能接受現實。中印邊境爭端卻大大不同。印度是個大國,人口13億,馬上要成為世界第一,中印兩國誰都不可能消滅對方,不可能改變鄰居關係。要想收復9萬平方公裡的藏南地區,中印戰爭必然是大戰。我們不可能通過一場邊境戰爭收復,不可能通過一場中等規模的戰爭收復。
  • 中印地區傳來重要信號!印度外長釋放強烈信號,中印最終達成共識
    在視頻過程中,蘇傑生表示,中印之間可能會有對峙,也可能出現爭執,但從未出現過如今這種情況。兩國都很清楚,只有維護好「實際控制性」的和平與安寧,兩國關係才能正常發展。 事實上,中印關係已經破裂重啟數次,1962年是中印關係最嚴峻的時候,兩國一度陷入僵局,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重啟成功。
  • 印軍在中印邊境大修地道,軍事專家:地道戰我們是祖宗!
    據印度媒體前天(22日)報導,印度軍隊現在也想通過效仿中國的戰爭經驗,在中印爭議地段部署了「地道工事」,難道印軍也想在中印邊境打一場坑道戰,或者地道戰嗎?據《印度斯坦時報》網站報導,印度軍隊已經深入研究了中國的「作戰手冊」,部署了「地道防禦工事」來阻止「越界行為」。
  • 劉鐵生:我在中印、中越前線拍攝戰爭生態,有些照片當年不敢用
    青年時代,為「中印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地記者和戰爭的見證人;鏡頭中既有戍邊戰士的風採,又有炮火硝煙、令人震撼的邊境戰地紀實,更有雄渾壯美的極地風光……我國著名戰地記者,軍事攝影家劉鐵生老師是少有的在第一線記錄了中印、中越兩場邊境戰爭的戰地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