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中國飽經磨難,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對印自衛反擊戰等,每場戰鬥都牽動著國人的心。1962年爆發的中印戰爭雖然在影響力不算太大,但戰役的難度絕對不亞於中國經歷過的任何戰爭。
1962年,時任西藏軍區司令員的張國華,在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之前,曾去北京和毛澤東見了一面,這一戰,讓毛澤東有些擔憂。
「這場戰爭,我們能不能打贏?」毛澤東問張國華。
張國華胸有成竹:「敵人雖然是印度王牌軍,但也比不上蔣介石的主力,他們沒長期打過仗,我們卻剛剛平叛,他們沒來過高山,我們卻長年駐守高山……印度軍方一向高估自己的戰鬥力。早年就聲稱印軍和中國軍隊作戰可以以一當十。在韓戰期間,印度軍官到前線參觀後,看法有些轉變,但仍稱可以以一當六。」
聽完張國華的回答,毛澤東點點頭,又問道:「要是打輸了咋辦?」
聽到毛澤東的這句話,張國華陷入了沉默,他知道,這一戰如果輸了,自己就會成為國家的罪人。毛澤東嘆了口氣,拍了拍張國華的肩膀,安慰道:「如果我們沒打贏,也沒辦法,怨不得別人,只怪我們自己沒本事。這次戰爭最壞的結果就是西藏被敵人全部佔了。但總有一天我們會奪回來!」
很多人對於中印自衛反擊戰都沒有什麼特別深刻的印象,但是這一戰對於中國和印度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戰爭。這一戰不僅讓印度記恨了半個世紀,更是中國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完成的一次絕地反擊。
1962年的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抗美援朝時,面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毛澤東都力主開戰,為何這場此為反擊戰,會讓他如此憂慮。
四面楚歌的環境,當時到底有多難?
20世紀60年代初,印度國內的發展趨於平穩,整體發展的勢頭是不斷上升的。但此時的中國卻剛剛渡過三年困難時期,糧食產量不穩定,為了救濟百姓,國家糧食儲存量開始減少,在中央的領導下,終於緩了過來。此時中國最重要的就是擴大生產,恢復民生。
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北邊的蘇聯開始落井下石。雖然建國初期,蘇聯給新中國提供了不少援助,但從60年代開始,中蘇關係開始變化,中蘇邊境上也開始爆發小規模的衝突。
1960年,蘇聯突然撤走援華全部專家,撕毀了243個合同書,廢除了257個科技合作項目,這讓中國措手不及,給新中國的經濟帶來了巨大損失。此時,蘇聯又開始催著中國還債。這一整套流程下來,1962年中國的GDP比1960年下降了125.07億美元,人均GDP僅為印度的78%,情況不容樂觀。
不僅如此,從1960年開始,蘇聯方面就一直在新疆邊境挑起衝突,中蘇關係越來越差。北邊不太平,南邊也正在翻江倒海,越南戰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美國對越南的攻勢日趨猛烈,中國派出了大規模的軍事力量以及物資支援越南軍民。
眼看新中國陷入泥潭,臺灣的蔣介石坐不住了,國民黨開始集結兵力,妄圖「反攻大陸」,布置好了海陸空三軍,針對行動進行了實戰演練。潛伏在內地的間諜也開始行動,竭盡所能地刺探情報、製造混亂。當然,中央軍委早早地收到了臺灣方面的消息,迅速在福建東南沿海布置了40多萬的部隊和300多架戰機。經過多次警告和武力震懾,臺灣方面放棄了攻擊。
據臺灣總統府保鏢胡炘回憶:1962年春天,蔣介石和國民黨高層召開會議,已經將反攻日期敲定,選擇在6月29日發動反攻。
此時,中國的北方有蘇聯虎視眈眈,東邊有臺灣趁機搗亂,南邊是越演愈烈的越南戰爭,西邊的西藏則是動蕩不安。用四面楚歌來形容此時的中國,再合適不過。
中方力主和平,印方得寸進尺
1962年爆發的中印戰爭,中方稱之為「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印方稱之為「瓦弄之戰」。在印方的嘴裡,中國的自衛反擊戰變成了侵略。195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剛剛取得了西藏平叛的勝利,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印度政府公開向中國提出要求佔領「麥克馬洪線」東段9萬平方公裡和西段3.2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中國一直堅持主權問題不容商量,堅決捍衛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像這樣明目張胆的侵略行為,中國又怎麼會忍氣吞聲呢!
印度主動推行了「前進政策」,繼續蠶食中國領土。9月到10月,印度多次對中國駐守在「麥克馬洪線」以北的邊防部隊進行射擊,主動挑起衝突,總共打死打傷了解放軍戰士47人。雖然印度屢次挑釁,但中國人民有愛好和平,不願挑起事端,中央決定和平解決邊境問題。但這樣的態度,卻讓印度理解成了軟弱可欺。於是,1961年時,印度在西段先後設立了43個軍事據點。
印度宣稱:在東段已將中國趕回兩英裡,西段全線向前推進。這個所謂的「好消息」,讓印度舉國歡慶,被衝昏頭的印度領導人一再拒絕中國政府提出的和平談判要求,決心用武力「徵服」中國。
1962年6月起,印度就多次往兩國邊境增兵,對中國邊境發起了小範圍的進攻,侵佔中國邊境領土。忍無可忍的中國決定:立即對自衛反擊戰做出準備,務必精心計劃,周密組織,只能打好,不能打壞。西藏、新疆的邊防部隊迅速響應中央指示,組建了「西藏軍區前線指揮部」,張國華擔任西藏軍區司令員,鄧少東任副司令員。
對於印方的屢次挑釁,中國軍隊已經做好準備。但其實,這一戰毛澤東席和周恩來都不希望真的打起來。當時的中國在蘇聯和美國的影響下不僅經濟下滑,工業進程放緩,不少軍事項目也被迫中斷,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中印邊境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屬於高海拔地區,開戰後的物資運輸問題成為了我方考慮的首要難題。新疆和西藏的物資根本不足以支撐這場戰鬥,必須要從內地千裡轉運。當時要從內地進藏,只有兩條路可選,一是青藏線,二是川藏線。但此時馬上就要進入冬季,寒風一天緊似一天,到時候,這兩條公路也會非常難走。
本身此時的經濟壓力就大,邊境一旦開打,無疑會給中國的經濟帶來更沉重的打擊。毛澤東和周恩來多次聯繫尼赫魯,想要以和平方式解決邊境問題,儘量不要動兵。周恩來還在萬隆會議上和尼赫魯詳細地談了兩國的歷史問題。會上,尼赫魯和周恩來談得很開心,但是在邊境問題上,尼赫魯可沒那麼好說話。
周恩來前腳回國,印方後腳就提出以「麥克馬洪線」為中印新的邊界線。想都不用想,中國是不可能同意這種無理要求的。周恩來給尼赫魯寫了一封親筆信,信中的周恩來還是力主和平解決問題,儘量不要動幹戈。但收到信的尼赫魯反而很得意,自信地認為中國不敢打這一杖,更加堅定了武力攻打的念頭。
1962年10月20日在印度發動大規模進攻前,尼赫魯對印度充滿了信心,也堅信這一次自己可以成為印度的「拿破崙」。
屢屢相逼,忍無可忍
印度在邊界東段部署了1.6萬部隊,在西段部署了1個旅共計5600餘人,配置了機槍營和各種作戰配屬分隊。面對印度主動的大規模進攻,中國忍無可忍,表明態度,反擊!
面對高海拔地區的缺氧環境,每一次呼吸都相當苦難。10月20日,西藏邊防部隊從兩翼迂迴包抄克節朗地區的印軍,集中優勢兵力,向印軍7旅的左右翼展開猛烈進攻,迅速佔領了卡龍、克寧乃等地,隨後,向印軍正面展開攻勢。
解放軍克服高原氣候,爬過高山、穿越峽谷密林,穿過種種障礙後,攻克了印軍在克節朗地區的重要據點,印軍攻勢迅速瓦解。中國邊防部隊趁勢反擊,向「麥克馬洪線」以南進攻,收復了「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部分中國領土。
西藏邊防部隊不僅全殲了印軍第7旅,還佔領了達旺地區。西段的新疆邊防部隊也不甘示弱,在高原地區缺氧、嚴寒的惡劣情況下頑強作戰,對入侵紅山頭、加勒萬河谷的印軍發起猛烈反擊,直打的印軍全線後撤,到10月28日,侵入中國境內的印度37個據點被全部拔除。此時,中方依舊秉持著和平的態度,希望印度可以停止衝突,以談判的方式和平解決邊界問題。
但印度再次選擇了談判要求!在印度心中,依舊認為此時的中國支撐不起長時間的戰鬥,自己還有訓練有素的部隊,不可能失敗。失去理智的印度再次破釜沉舟,向中國展開了進攻。從10月28日開始到11月中旬,印度政府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一方面在國內大肆宣揚反華輿論,大規模地驅逐中國記者;另一方面,印度開始從民間徵募士兵,擴充部隊,儼然一副要和中國一磕到底的狀態。
11月11日開始,印度往中印邊境地區派遣了3萬多士兵,向中國防線發起了反撲。東段的瓦弄地區,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山高林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勢情況複雜,易守難攻。印軍第11旅派出4個營共2000餘人鎮守此地,並且對解放軍不斷發起騷擾戰,對於有險可依的瓦弄地區,印度方面很有自信。
中國邊防部隊派出1個團,從瓦弄西北對印軍左翼進行迂迴包圍,又派出1個團1個營向瓦弄扎公、曲子扎公等地居高臨下地展開進攻,最後由4個連從察隅河進行反攻,分割殲滅瓦弄地區的敵人。
1962年11月16日,中國邊防軍隊正式對瓦弄地區的印軍展開反擊,我軍剛向瓦弄扎公展開攻勢,印度的部署就被打亂了。印11旅旅長怕自己像7旅一樣被全殲,草草下達了全線撤退的命令,自己坐著飛機跑路了,失去指揮的印軍被打得潰不成軍。
瓦弄一戰中,湧現出不少英雄,他們敢打敢拼,不怕犧牲,為最終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周天喜帶領一個加強班奮勇衝鋒,經過三個小時的艱苦作戰,成功打下了印軍第一個地堡群,周天喜也不幸犧牲。戰士陳代富在危急時刻,爬上印軍地堡,將爆破筒從頂蓋塞入。為了防止爆竹筒被印軍推出,陳代富用身體緊緊將其頂住,在即將爆炸的關頭,陳代富迅速閃身離開,地堡被成功炸毀,為大部隊打開了前進的道路。戰後,周天喜和陳代富都被授予了「戰鬥英雄」稱號。
11月16日下午,中國邊防部隊成功佔領瓦弄,乘勝向南對潰敗的印軍展開了追擊,在逼近默認的中印邊界線時,部隊停止了追擊。僅瓦弄一戰,邊防部隊就殲滅了1200餘印軍。
至11月21日,印軍的侵略據點被全部清除。此時,中央突然下令:全線停火,主動後撤。這個決定讓前線的戰士大惑不解。被印軍不斷侵擾搞得心中火起的邊防隊戰士早已對其恨之入骨,其大規模侵略中國領土的行為更讓全國百姓憤怒不已,為何在這個時候選擇主動後撤呢?
以和為貴,主動後撤
這個問題還是要結合當時的環境分析。首先,此時中國的國情艱難,人民掙扎在溫飽線上,長期作戰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資,當時國內的環境是不支持這樣的消耗的。再加上西藏特殊的地理條件和位置,長期作戰也沒法保障物資的供應,主動後撤,可以充分掌握戰爭主動權, 保障戰士們的安全。
其次,在中印戰爭中,蘇聯方面是支持印度的,再加上美國的虎視眈眈,繼續打下去,難保美蘇不會插手中印戰爭,屆時中國將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印度主動侵犯,中國採取自衛反擊,我們出師有名,及時後撤更能彰顯我大國風範,也讓印度失去了繼續作戰的理由,美蘇方面也找不到發飆的藉口。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毛澤東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多年以來我們採取了許多辦法想謀求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印度都不幹,蓄意挑起武裝衝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魯非打不可,那我們只有奉陪了。來而不往非禮也。俗話說,不打不成交,也許我們反擊一下,邊境才能安定下來,和平解決邊界問題才有希望實現。但我們的反擊僅僅是警告、懲罰性質,僅僅是告訴尼赫魯和印度政府,用軍事手段解決邊境問題是不行的。」
從這段話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的態度,反擊印度只是為了打擊反動派的囂張氣焰,保衛國家邊界的安全,最終目的還是希望雙方可以達成協議,和平解決邊境問題。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國邊防部隊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全面消除了威脅,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打出了中國軍隊的氣勢。同時,中國的這一次後撤在世界軍事史上更是史無前例的,這向世界人民表明了中國的態度,中國有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美好願望,中國軍隊既能打,又愛好和平。這樣的態度得到了愛好和平的國家的讚揚,獲得了國際輿論的支持。
結語
中印自衛反擊戰給中國帶來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讓當時的中國能夠集中精力搞建設,恢復生產。現在有句話很流行「從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當前,仍有大量解放軍戰士駐守在祖國的邊界。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保障邊界的穩定,在這裡,向他們表示敬意,謝謝您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