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戰爭,我軍從東線主動撤退,真是因為後勤補給不上?

2020-12-22 熊貓補刀

01 大遺憾

想探討這個問題有段時間了,但不知為何,每次想下筆時都覺得沒準備好。現在不管它了,寫成什麼樣就什麼樣。

時間回到1962年,主席對印度發起那場快如暴風雪的閃電反擊,相當於在印度的喉嚨裡插入一根刺,讓其耿耿於懷幾十年。如同主席決定抗美援朝換取東北疆域數十年的和平一樣,對印度那場反擊戰換得西南疆域幾十年大體上的和平。

然而西南的和平因印度的不斷碰瓷挑釁,時常遭遇考驗。

尤其是今年,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印度簡直是沒完沒了。

印度之所以經常在中印邊境碰瓷,就因為在1962年那場戰爭中輸得既徹底又不甘心;想找回尊嚴,又擔心邊境鬧大之後再次遭遇類似慘敗。

其實中國在那場戰爭中也有巨大的遺憾:那場戰爭中國明明打勝了,但卻在東線撤軍,讓印度非法佔領藏南幾十年。

藏南,位於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南,雅魯藏布江從中穿過,降雨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風景優美,有西藏江南之稱謂。印度非法佔據之後,充分發揮其貪婪與賴皮之精神,數十年如一日地向藏南非法移民、非法推廣印度文化。

不得不說,主席的那個決策如今成了一個歷史大遺憾

02 歷史性假設

很多人都在設想,如果當年不撤退會怎麼樣?

眾所周知,當年之所以撤退的主要原因在於,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打後勤;青藏高原山高路險、11月份就會大雪封山,解放軍補給極為困難。

儘管如此,解放軍仍然憑藉頑強的意志與超強的戰術執行力,守住西線戰略要地阿克賽欽,保持對印度平原的戰略威懾。

但是如果不從藏南撤退,就受不住麼?

靠近藏南的墨脫是中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那裡的地緣真的非常差,尤其是大雪封山之後,會極為被動。

如果大家不太了解其中的難度,可以參考一段歷史。當年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帝國非常強悍,和唐帝國打了一百多年,互有勝負;和阿拉伯帝國多次交手,互有勝負。

公元7世紀到9世紀的二百多年裡,吐蕃帝國任何時候南下,都會很容易佔領南亞大陸。這可不是吹牛,參考大唐使臣王玄策向尼泊爾與吐蕃借了點兵,就把印度鬧得人仰馬翻。然而吐蕃沒有南下,原因很簡單,就是地緣環境真的太複雜,大規模傭兵太難。

主席熟讀歷史和兵書,對這些都瞭然於胸。

但複雜的地緣環境很難守,並不代表一定守不住。要知道,主席與他的戰友們親手締造的解放軍,可是經歷過蘇區反圍剿、兩萬五千裡長徵、敵後根據地建設、國共決戰大兵團對決、抗美援朝戰場上美帝炮轟洗禮過的隊伍,中間哪一步都比守藏南難。

守藏南,近代實際上有案例可尋。清朝末期還能經營藏南。

03 守藏南案例

1840年前後,英國徹底徵服印度;便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染指東亞。

1857年,英國女王加冕「印度皇帝」後,準備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繼續染指東亞的同時開始染指西藏。1888年英印第一次入侵西藏,西藏僧侶致信駐藏大臣,表示寧願戰到最後一人。

由於清軍在兩次鴉片戰爭中落下恐英症,聽到英軍就腿軟,直接裝死,藏族同胞因孤立無援而慘敗,被迫和英印籤訂《藏印條約》。

1904年英印第二次入侵西藏,迫使西藏當局籤訂《拉薩條約》。

英國佬把他們的貪婪全部寫在《拉薩條約》裡:除賠款、通商等條款外,他們使出最陰損的一招,「西藏一切事務不準任何外國幹涉」,但又不明確界定誰是「外國」。

很明顯這是陰險的英國人在挖坑,企圖把大清也列為「外國」,目的就是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後來這招被印度繼承,吞併了錫金),野心昭然若揭。

英國這麼玩,也為中印兩國爭端埋下禍根。印度獨立之後,對西藏的野心也源自於此。中印1962年戰爭之前,主席曾說,「我想了十天十夜,總想不通尼赫魯為什麼要來搞我們。」其實根源就在於印度從英國那裡傳承了不切實際的野心。

清政府日薄西山,不敢和英國動武,便採取積極動嘴的策略。經過艱苦的外交談判,雙方籤訂了《中英續訂藏印條約》。英國承諾不謀求吞併西藏,當時的西藏包括整個藏南

清政府通過外交手段保住一條底褲,堪稱晚清外交史上最後的光輝。

為改變局面,清政府決定推動改革,把西藏直接改為行省,由中央直接管轄

改革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十三世達賴暗中倒向英印。

1905年,康藏巴塘地區的喇嘛為抵制改革而發動叛亂,殺死駐藏幫辦大臣(即駐藏大臣的副手)。關鍵時刻,鬱郁不得志的趙爾豐(生於1845年)登上歷史舞臺。

近代史有三大奇人奇事,分別是左宗棠平新疆、趙爾豐平西藏、徐樹錚平外蒙。三人中,趙爾豐混得最差,年近40歲才靠花錢買了個知縣,1905年那會兒已經60歲,還是一個五品道臺,眼看要退休。

但他有很強的軍事才華,三下五除二就把那幫習慣養尊處優的叛亂者殺得哇哇大叫,一躍升為川滇邊務大臣(省部級封疆大吏),堪稱亂世出英雄之典範。

但事情並沒就此完結。西藏舊勢力在1908年再次發動叛亂,趙爾豐快速穿越藏北、於1909年掃平藏北,十三世達賴狼狽逃到英印、組成所謂「流亡政府」。

1910年趙爾豐進入拉薩,隨後向南用兵,剿滅波密(東接康藏,南接藏南的白馬青翁割據政權,活捉白馬青翁,打通了通向藏南的通道。

1911年春,清軍越過雅魯藏布江,進軍藏南,推進到到察隅地區(設察隅縣)。

與此同時,英印當局也在向藏南擴張,並勾結波密割據勢力。清軍消滅了波密割據勢力,相當於斬斷英印入侵藏南的魔爪。

幾個月之後,辛亥革命爆發,當時已調任四川總督的趙爾豐被革命黨處決

可惜!可悲!可嘆!

駐西藏的清軍也發生兵變,改革泡湯。

十三世達賴趁機從印度返回西藏,歷史陷入輪迴。

整個民國38年,西藏處於半孤立狀態。英國在世界範圍內遭到德國和美國的挑戰,沒有再去強勢入侵西藏。但英國陰險本性不改,在1935年偽造了麥克馬洪線(有說法是1914年),為今天印度碰瓷中國埋下伏筆。

這段歷史事例說明,即便是晚清時代,咬緊牙關也能抵達藏南地區。熟讀歷史的主席自然也明白這個事例。共和國建立,解放軍挺進西藏,改革勢在必行。

1959年十四世達賴同樣因抗拒改革而叛逃到印度(那個時候跑去印度,純粹是看不清歷史趨勢),和1909年十三世達賴出逃類似。而且1962年的解放軍的戰鬥執行力遠超清軍。

04解與結

印度獨立之後,自認為要繼承大英帝國的一切,也學著當年英軍的套路,採用小口蠶食的「前進政策」,妄圖染指西藏。

主席把印軍的行為稱為賴皮戰術。儘管他表示沒想明白(其實應該想得很明白)印度為什麼針對中國,沒有選擇立即反擊,但提出16字反蠶食方針「決不退讓,避免流血。武裝共處,犬牙交錯」,希望印度知難而退。然而印度把中國的行為理解為軟弱可欺。

不得已之下,主席下令解放軍,給不知天高地厚的印軍來一場終身難忘的反擊。

時間選擇在1962年10月,非常巧妙。

世界格局上講,古巴核危機,蘇美揚言要相互扔核彈毀滅世界,無心管印度。

南亞地緣上講,10月份即將大雪封山,缺乏戰爭基因的印軍想不到解放軍會在那個時間點發動反擊,被揍得滿眼星星,新德裡的權貴們人心惶惶,尼赫魯白了頭。

如果解放軍在藏南不走,後勤固然困難,但真的就受不住?

即便古巴核危機之後有蘇、美、英支持,當時已經嚇破膽的印軍敢再次找解放軍死磕?

另外在藏南旁邊還有尼泊爾、不丹、錫金、巴基斯坦(東),都是遭到印度威脅的國家,可以作為解放軍聯合的對象。尤其是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當時也是硬骨頭。

主席以一介書生的身份闖世界,一生經歷無數艱難險阻,他解決難題的絕學之一,就是儘可能建立聯合陣線,增加己方力量。以主席的段位來看,對藏南的形態了如指掌。

當然這裡並不是要神化主席,他也是人,也會犯錯。可以假設,1962年撤軍是他的一場戰略誤判,是失誤。

戰略誤判有兩種:廣義上的誤判,狹義上的誤判。

所謂狹義誤判,就是軍事政治上的決策失誤。如果撤離藏南是狹義誤判,那麼隨後幾年,解放軍可以隨時返回藏南,去修正這個誤判。然而那樣的事並沒有發生,反而是印度數十年如一日的移民。

分析這麼多之後可以得出一個戰略性結論——

主席沒有把印度當戰略選擇

05 代價

所謂戰略選擇,有兩個側面,一面是戰略合作,另一面是戰略對抗。

主席為什麼對印度既沒有選戰略合作也沒有選戰略對抗?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最後終於想明白,其實很簡單,成本都很高。

說主席一點都沒想過和印度戰略合作,其實也不對。建國之初,出於理想主義考慮,中國有過和印度戰略合作的想法。中國認為中印都是文明古國,又遭受帝國主義欺負,應該帶領第三世界聯合起來,幹一番事業。中印關係好過一陣子,周恩來也去過印度好幾趟。

但印度和中國的思維不同,印度覺得自力更生這種事太辛苦,不如抱大腿實在。另外印度也不痛恨帝國主義,對大英帝國念念不忘,至今仍然是大英國協成員。

然而當時雙方都窮得叮噹響,強行合作需要投入巨大的資源,需要付出巨大發展成本。其實幾千年來,中印之間除了佛教這麼一個紐帶外,交集很少。中印完成工業化之後,喜馬拉雅山始終是雙方的天塹。

所以印度一邊選擇抱緊蘇、美、英幾條大腿,一邊厚著臉皮蠶食中國的領土。而且一旦印度自己內部出了問題,就通過碰瓷中國與找茬巴基斯坦的方式甩鍋轉移矛盾。

如果是戰略對抗,就是堅守藏南;同樣由於地緣因素,需要投入天量資源。中國未能實現工業化之前,守藏南需要投入的資源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更為重要的是,當時中國的戰略重心在東部沿海。

寶島上的委員長一直想反攻大陸。雖然抗美援朝之後,反攻大陸的概率已經極低,但他尚未死心。大陸核武器成功之後,他才基本死心,但嘴上依然繼續喊著反攻大陸。

美國在朝鮮戰場被志願軍阻擋之後,並沒停止在大陸周邊搞事。除了寶島方向,美國又在越南接替法國,在中南半島使用武力。

這種情況下,當時的中國拿不出大量資源去守藏南。

所以主席決定守住戰略要地阿克賽欽,藏南先掛起來,留給後人解決。

沒有堅守藏南,就意味著沒把印度當戰略選擇。因為那時中國與印度,不論「和」或「鬥」,都不利於壯大中國自己的身子骨。簡而言之,當時把印度作為戰略選擇,代價很大。

在主席的眼中,選略選擇只有蘇聯和美國。前面寫過一篇毛主席棋盤上的蘇聯和美國:最大程度攫取國際資源,為我所用,大致做過論述。他與蘇美不論是「和」還是「鬥」,根本目標都是壯大中國的身子骨。

06 角色轉換

當時,戰略選擇其實很簡單,先蘇聯後美國。

建國之後選擇與蘇聯戰略性合作,和美國戰略性對抗。

與蘇聯戰略性合作的效果顯著:引入156個項目,中國工業迅速形成雛形,有了一套自己的工業體系。

之所以如此成功的原因有兩點——

一方面是中國自己付出足夠多的代價,尤其是抗美援朝、幫助蘇聯在亞洲牽制美國。

另一方面是那個時代理想主義色彩濃厚,尤其是赫魯雪夫上臺之初,援助中國功不可沒。周恩來在1958年的成都會議上說:「現在世界上只有社會主義國家像蘇聯才能無代價地把整個藍圖給我們,凡是它一種定型的東西,包括原子彈、飛彈這些東西,都願意給我們。這是最大的信任!最大的互助!」

蘇聯的好處並不好拿,它有自己的戰略目的,而且帶有天然的沙文主義。

經過一系列利益博弈之後,中蘇之間便由戰略合作轉為戰略對抗;中美則在越南戰爭之後從戰略對抗轉為戰略合作,開啟數十年雙方合作共贏的時代。

通過70多年的努力——

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生產與商業貿易大國。

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都能在中國找到。

從航天飛船到針頭線腦,中國都能生產。當然這並不是說中國已經無敵,實際上中國的產業升級仍然迫在眉睫,但中國的工業體系可以保證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井然有序地生存與發展,可以保證中國不會在戰爭中被卡脖子。

數十年過去,昔日蘇聯早已煙消雲散。隨著川普上臺,中美之間博弈日漸激烈。

印度過去幾十年雖然不如中國發展迅猛,但也成了地球村的龐然大物;只是經常表現得猶如貪婪的巨嬰。

毛主席時代留下的戰略課題浮出水面。

那時由於喜馬拉雅山太高,由於中印太窮,不論合作或對抗,成本都很高。

現階段喜馬拉雅山還是那個喜馬拉雅山,中印已經發展壯大,不論合作或對抗,都成了迫在眉睫的選擇。歷史到了拐點。

07 拐點

中國的選擇是戰略合作,去印度投資,和印度搞貿易,雙贏的買賣。

印度卻把中國當做戰略對手,經常在邊境碰瓷。今年更是和美國勾肩搭背,給中國企業使絆子。

印度雖然把邊境問題鬧得很大,但也不敢有實質性動作。

1962年,印軍是萬國牌裝備,但整體上佔據優勢。解放軍憑藉戰略與戰術取勝。

如今的印軍,還是萬國牌裝備,但已經沒有任何優勢。解放軍已經變成自己以前討厭的模樣:裝備齊全,火力強大,配合嫻熟且可以批量生產。

現階段的印度正掉進其傳統思維陷阱中:面對洶湧的疫情,仍然依沉迷於找茬巴基斯坦和碰瓷中國轉移矛盾的思維;把寶貴的資源浪費在邊境爭端,從而錯過抗疫時機,是很悲哀的事兒。

現在隨著疫情加劇,印度可能為轉移矛盾而挑起更大的衝突。主要方向有兩個,一個是突襲克什米爾,另外一個就是在阿克賽欽地區挑起中印衝突。

如果印度一定選擇衝突,不論是哪種情況,正好可以把主席時代留下的課題——藏南——給徹底解決,從而徹底斬斷印度蠶食中國領土的幻想。

相關焦點

  • 1962年中印戰爭前的困境,忍無可忍的反擊
    1962年爆發的中印戰爭雖然在影響力不算太大,但戰役的難度絕對不亞於中國經歷過的任何戰爭。1962年,時任西藏軍區司令員的張國華,在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之前,曾去北京和毛澤東見了一面,這一戰,讓毛澤東有些擔憂。「這場戰爭,我們能不能打贏?」毛澤東問張國華。
  • 中印戰爭瓦弄大捷:54軍「牛刀宰雞」 印軍落花流水
    印軍士兵1962年10月,54軍130師突然接到參加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的命令。讓130師參戰,據說是總參謀長羅瑞卿的意見。之所以選中這個師,除了駐地相對離得近,主要還是因為這個師擅打硬仗,值得信賴。在海拔超過四千米、氣候交通條件極差、後勤補給十分困難的雪域高原作戰,對於戰功赫赫的丁盛來說,也是平生頭一遭。
  • 1962年,美國讓蔣介石趁著中印戰爭之際進攻大陸,蔣介石果斷拒絕
    蔣介石在1949年就被我軍打的逃到臺灣,「反攻大陸」這四個打字幾乎成了國民黨政府每天都要提上一提的口頭禪了。到了1962年,中印果然爆發了戰爭,不光美國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支持印度,蘇聯也支持印度,這個機會的出現,對於蔣介石來說不可不謂是最好的機會。然後,美國也想要蔣介石把握住機會,美軍讓當時太平洋艦隊總司令費爾特立馬前去會見蔣介石,意思不言而喻。
  • 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不僅尋求美國幫助,還向老蔣提一建議!
    1962年的中印戰爭,短短數月之間,印度被解放軍打得潰不成軍,不能不尋求西方國家的幹涉和幫助。1962年中印戰爭1962年11月3日,美國駐印度大使加爾布雷斯面見尼赫魯時,遞上了一封甘迺迪的親筆信。幾小時後,全世界都知道了,美國正在對戰爭中的印度提供軍事援助。
  • 我軍最後一批物資抵達西南邊境,美國人:我就說他們是有預謀吧
    此外早在一個多月前,我軍邊境的保溫宿舍就已經建設完善,而且新式保暖軍裝也分發到位,因此這個冬天對於我邊防戰士而言恐怕「不太冷」,不過對於另一邊來說,恐怕情況就不那麼樂觀了。此前印媒報導稱,因為高原寒冬襲來,導致印軍內部出現大量傷病情況,一些重症患者不得不依靠空運送到南方治療,因此前線不僅禦寒物資缺乏,醫療物資同樣緊缺。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給印度帶去了怎樣的影響?
    這一切要從1962年的中印邊境反擊戰開始講起。這場戰爭在印度歷史上稱作瓦弄之戰,中國軍隊以極少的兵力一路「暢通無阻」 ,若非及時撤兵,恐怕就打到了印度首都新德裡。這是印度獨立之後唯一一場打輸的戰爭,也給印度留下了一連串難以言喻的影響。那一天,印度終於回憶起了被中國「羞辱」的憤怒和恐懼1962年,中國的處境並不容易。
  • 中印邊境和臺海情勢詭譎多變,正考驗中國的智慧和決斷力!
    而這個轉移點,正是中印邊境摩擦。中印邊境摩擦的地點在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的喀喇崑崙山脈以及拉達克高原上,在這裡中國有完善的後勤交通體系和部隊駐防設施,而印度只有在列城的機場可以起降重型運輸機,其餘僅有2條公路可以抵達邊境,而這兩條公路每年還有大概半年的大雪封山期。
  • 樹欲靜而大風不止:中印邊境和臺灣問題高度聯動,考驗中國定力!
    按照單季度經濟增長率來看,印度創下自1997年有統計數字以來的最差局面,包括製造業在內的多個行業出現兩位數下滑。印度政府幹脆放棄了抗疫,大規模解禁,愛誰誰。想想印度政府現在真是挺難的,解禁,疫情更將在全國泛濫,是死;不解禁,經濟要崩盤,也是個死。
  • 1962:巔峰邊地的巔峰之戰,中國國威達到巔峰
    1962年10月至11月間,中方和印方之間因為某邊界問題展開了一場軍事較量。最終,以中方的絕對勝利而告終。但是,中方並沒有因為勝利而衝昏頭腦,也沒用因此而收復失地,而是選擇了一條友好的道路——主動停火和撤軍。
  • 1962年中印戰爭,美國積極慫恿蔣趁機反攻大陸,蔣介石只說一句話...
    蔣介石自從1949年敗退大陸後,「反攻大陸」這個口號便成了國民黨政府從1949年遷臺至1980年代常見的政治口號。1961年,在蔣介石的統籌下,國民黨政府推出了所謂的「國光計劃」,7月11日,蔣介石在日月潭召見「參謀總長」彭孟緝及「副參謀總長」馬紀壯時表示:「建設臺灣為的是反攻大陸,否則我可以不幹。當前革命形勢對我有利,過去在臺12年,雖有機會,但沒有現在的形勢有利,再不奮鬥打回去,則決回不去了。」
  • 對越反擊戰,越軍以為我軍撤退,大膽開鍋做飯,結果遭到襲擊
    在越南內部戰爭爆發的時候,中越還是關係和睦的鄰國,所以為其提供了不少資源和武器,幫助北越戰勝了南越和美國。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在越南戰爭結束後的第四年,越南選擇了和蘇聯站在一起針對中國,因為越南一再挑釁不思悔改,所以我國決定出兵越南,對越自衛反擊戰就此爆發。
  • 中越戰爭我軍撤兵後,許世友下了一道令,讓越南發生了什麼變化?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中越之間發生了一場戰爭,中國官方稱為對越自衛反擊戰,越南官方稱為1979年北部邊界戰爭或越中邊界戰爭。我軍是入越南境內作戰,短短一個月,在取得壓倒性勝利的時候,我軍選擇了主動撤軍。
  • 中印會談未達成共識,未來繼續會晤,印媒:最壞情況紮根
    近日,中印第六次軍長級的會議在中印邊境,經過長達十三個小時的會談後,雙方稱在「不久的將來」再次見面,《今日印度》網站發表一篇《印度和中國的對抗:最壞的情況在拉達克東部成為「新常態」?》文章,該文章表示中印雖然在進行談判,但印度已經中計,最壞的情況開始在邊境紮根成為常態。
  • 中越戰爭我軍撤兵後,許世友下了一道令,令越南發生了什麼變化?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中越之間發生了一場戰爭,中國官方稱為對越自衛反擊戰,越南官方稱為1979年北部邊界戰爭或越中邊界戰爭。我軍是入越南境內作戰,短短一個月,在取得壓倒性勝利的時候,我軍選擇了主動撤軍。
  • 韓戰主帥馬修·邦克·李奇微的簡介 李奇微如何評價中印戰爭
    馬修·邦克·李奇微在1895年3月3日出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的門羅堡,他曾是美國的陸軍四星上將,他的聞名於世是在韓戰期間挽救了聯合國軍。1993年7月26日,李奇微在匹茲堡郊區的家中去世,享年98歲。
  • 中印開戰,美國將軍勸老蔣趁機反攻,老蔣的話卻讓他坐立不安
    1962年10月18日,印度軍方參謀部下發出命令:要求各部直接向中國邊境方向開火。霎時間數萬枚炮彈直接飛向我國領土。開戰了,一直在我國邊境地區胡作非為的印度軍方,悍然挑起了這場蓄謀已久的戰爭。這場戰爭的起因是關於兩國之間的領土問題,當時的中國堅決不承認麥克馬洪線,但是也默許了印度方面佔領著藏南。但是中國一再強調過,要以實際控制線為準,然而印度方面卻不這麼想,他們還想繼續侵佔本來由中國控制的阿克賽欽。為了這個事,周總理還去了印度,提出了雙方各退一步,各拿一塊的解決辦法,但是印度人不同意,他們都想要。
  • 彭德懷在韓戰中犯的最嚴重錯誤:自損十萬將士
    另外,打遠了怎麼供應呀,供應線也接不上呀!」彭德懷再不做聲了,洪學智也沒有再說。這是彭德懷數十年戎馬生涯中為數不多的失算之一,幾年後,他說:「洪學智的意見是對的。」4月6日,志司總部,南面敵軍攻過來的炮聲已經清晰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