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勢是險惡的,後果是嚴重的,我們要正告印度當局,勿謂言之不預也。」
1962年9月22日,中國針對印度當局咄咄逼人的囂張氣焰,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社論文章。
在此前的9月20日,印軍不顧中方反對,悍然發兵越過邊境線,進入中國境內,並且搶先開火,致使中方官兵一人中彈犧牲,一人重傷。
由於歷史原因,中印邊境線極為複雜,長度綿延數千公裡。
新中國以後,奉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然而印度卻並不這麼認為,在尼赫魯的領導之下,屢次三番挑起中印邊境衝突
早在1959年之時,印度就曾支持中國西部潛逃的叛亂分子,並在兩國交界處發動攻勢,打死打傷中方多人。
當時的中國正處於特殊歷史時期,內政有三年自然災害,外交上和老大哥蘇聯交惡,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一再忍讓克制,希望和平解決邊境爭端。
而當時的印度覺得有機可乘,它在外交上左右逢源,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關係友好,並得到了兩國眾多武器的支援,號稱世界「第四軍事大國」。
從1961年開始,印軍在兩國交界處,設立了高達43個軍事據點,並且部署了兩萬餘人荷槍實彈的軍隊,印軍妄圖吞併中國領土的野心,可謂昭然若揭。
「以軍事力量對付中國,將中國軍隊從印軍侵佔的中國領土上『清除掉』。」
「要同中國打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支槍。」
時任印度總理的尼赫魯和印度國防部長大言不慚,目中無人的對外表示。
中國有句老話,叫「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又有一句至理名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印度自大英帝國治下獨立後,橫行南亞,打贏了不少和周圍小國的衝突戰,自以為是,盲目驕傲自大,並不把中國人放在眼裡。
印軍大概忘了,在十年前的韓戰,新中國在百廢待興的情況下,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踏入鴨綠江,硬是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得落花流水。
甚至可以說,中國志願軍給當時自認為無敵於世界的美軍迎頭一棒,一直到今天,韓戰都是美國人無法回憶的痛。
在中國決定對印軍發起自衛反擊戰後,中國軍團多線出擊,靈活作戰,將運動戰、殲滅戰相結合,直打得印軍屁滾尿流,根本毫無反擊之力。
據說當時的印度三易國防部長,最後印度總理尼赫魯親自上線指揮,也無法挽回印軍的全線潰敗。
在歷時一個月的邊境自衛反擊戰中,中國軍隊打出了血性,打出了神勇,創造了一個旅打爆印軍3個集團軍的軍事奇蹟,還活捉了印軍旅長一名。
由於前線印軍的全面潰敗,印度首都新德裡猶如驚弓之鳥,印度官方開始在首都附近修築戰壕工事,引發了新德裡居民的恐慌,紛紛搬遷至南方地區。
當時的中國軍隊奪回了戰略要地查庫地區,查庫之後就是一馬平川的印度平原,距離新德裡不過300公裡。
這樣的距離,在陸軍火箭炮的射程範圍之內,機械化部隊從此地出發,不出4個小時,便能到達新德裡。
印度當局嚇得驚慌失措,不得不把政府中樞總理府臨時遷至遷往孟買,並且發布全國動員令,開始號召人們進行「新德裡保衛戰」。
印度從一開始的狂妄自大到最後一敗塗地,只用了短短30多天,難怪有人在網絡上調侃:將一場侵略戰打成了首都保衛戰,印度真是近代史上獨一份。
當時的最高領導人毛主席對於印度人妄自尊大的做法,也是摸不著頭腦:我想了10天10夜,總想不通尼赫魯為什麼要來搞我們。
在他看來,我泱泱中華不去惹你倒還罷了,你一個歷史上從未統一過的國家,也敢在中國頭上放肆!
1962年的對印反擊戰,已經過去了58年,可以說,正是先輩們高瞻遠矚、神乎其技的戰法,為後人打出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也給中國人帶來了58年的和平。
近日,印度人在莫迪的率領之下,又開始蠢蠢欲動,夜郎自大,昏招迭出,仿佛忘了當年沉痛的教訓。
中國人常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讓我們重溫那一段沉靜有力、振聾發聵的文字:
「局勢是險惡的,後果是嚴重的,我們要正告印度當局,勿謂言之不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