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追夢人」潘建偉:不忘初心 勇對質疑—新聞—科學網

2021-02-08 科學網

 

新華社合肥2月22日電 題:「量子追夢人」潘建偉

新華社記者 徐海濤、鹿永建

路上遇見,你會認為他是個普通IT工程師。相處一段時間,你會喜歡他眼睛裡的謙和、話語中的坦誠。當談起「量子」時,你還會被他的激情與仿佛觸手可及的勃勃雄心猛然擊中!

他,就是「量子追夢人」潘建偉。

「從大地到峰頂」的攀爬

17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7歲,研究成果入選「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41歲,當選「最年輕院士」;過去的十餘年裡,他和他年輕的團隊推動中國量子科研不斷前進,成為國際學界的勁旅……

回首潘建偉的道路,至少有三次「從大地到峰頂」的攀爬。

1987年,在聲名顯赫的中科大近代物理系,潘建偉的成績中等偏下,但他1995年以優異的成績取得碩士學位。那個年代是「科學的春天」——「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從中學到大學,潘建偉始終沉迷於所熱愛的「科學之美」。

1996年,潘建偉到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攻讀博士。奧地利是量子力學的誕生地,當時中國在該領域的科研尚處於萌芽階段。在導師塞林格教授的實驗室裡,潘建偉很快進入狀態。1997年,以他為第二作者的論文「實驗量子隱形傳態」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該成果公認是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開山之作,評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入選「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

第三次攀爬是在歸國後。

不忘初心 勇對質疑

面對質疑和質疑別人,是科學家的宿命。如今質疑量子是偽科學的人少了,但是其他質疑仍然不斷。

2001年,在導師的不解與反對中,潘建偉回到中國,與同學楊濤在中科大組建量子信息實驗室。但他很快意識到,以當時國內薄弱的實驗條件和人才儲備,不僅難以追趕國外先進水平,自己的研究也可能會落伍。

與老一輩科學家的「閉門苦研」不同,潘建偉這一代科學家更加注重科研資源的全球配置,但在將科學追求根植於國家命運這一點上,他們是相通的。潘建偉一方面沒有「棄巢」,另一方面出國「銜泥築巢」。他本人到奧地利、德國的先進科研小組開展合作研究,又有針對性地選送學生到各個量子信息科研的先進國家,學習理論、實驗、光學、電子、軟體等各方面知識。當時,有人說他是「假回國、真騙錢」,他只能承受壓力,相信事實會說話。

時機終於到了,2008年潘建偉和他在德國的團隊整體回歸中科大。他那些分赴海外學習的弟子,也以極高的「歸巢率」陸續回國。

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年輕量子信息科研隊伍,在中國成型、迸發出驚人的力量。近年來,「潘建偉團隊」科研成果多次獲得國際「年度物理學重大進展」、9次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第三次攀爬更艱難,也更輝煌。

這個東西對國家很重要

繼2016年8月成功發射世界上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之後,「潘建偉團隊」前不久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十光子糾纏」。很快,全球第一條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也將全線開通。不久後,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天地一體化」洲際量子通信網絡將見雛形。

「他們使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因而也是整個中國,牢牢地在量子計算的世界地圖上佔據了一席之地。」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如是評價。

「在這個領域裡,大家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總體而言,第一個是你不要介意成功不成功,第二個是你要有耐心去做你喜歡做的事,第三個是這個東西是對國家很重要。」潘建偉如此解釋自己的「攀爬路」。

從「科學的春天」一路走到「創新的春天」,潘建偉是幸運的。從回國籌建實驗室時的400萬元啟動經費,到近年來全國幾十個科研單位支撐建設的量子衛星「墨子號」,再到全長兩千多公裡的量子通信「京滬幹線」工程,都離不開國家的強力支持。

「無論是我還是學生,不是為了出國而出國,而是要把最先進的技術學回來,希望有朝一日在國內做出一些領先的科研成果。」他說,「如果說當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先生證明,中國人在國外可以做很好的『科學』。那麼我們現在證明了,中國人在國內也可以做很好的『科學』。」

中國量子科研異軍突起,潘建偉團隊也從派人去海外學習,變為吸引全球學者合作求學的熱門機構,其中包括潘建偉的導師塞林格。他說,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量子科研領域的領先國家之一,有著巨大發展潛力,他願意和潘建偉一起,沿著「量子路」一直走下去。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潘建偉:手握量子「密鑰」的人
    「潘建偉是熱情的樂觀主義者,同時,他有說服投資者的天賦。」《自然》雜誌這樣評價他。儘管潘建偉不是中國最早開始量子領域研究的人,但在最近幾年,他成了國內這一領域旗幟性的人物,在一些媒體報導中,甚至被冠以「中國量子之父」的稱號。
  • 潘建偉:量子通信面臨兩大挑戰—新聞—科學網
    量子密鑰分發利用單光子的不可分割性、未知量子態的不可複製性等微觀粒子特有的性質,從原理上保證了密鑰的不可竊聽,從而確保了信息傳送的安全。 潘建偉在報告中指出,在人類實現遠距離安全量子通信的徵途上有兩大挑戰,分別是現實條件下的安全性問題和遠距離傳輸問題。
  • 「不忘初心,勇敢追夢!」一起來聽追夢青年說!
    今年五四青年節團區委推出特別策劃欄目《增城青年說》以青春視角對話增城區優秀青年代表邀請他們講述戰疫路上的青春感悟今天我們一起來看《增城青年說》第五期青年專訪追夢青年——劉俊宇趕緊戳視頻聽青年說▼追夢青年
  • 中國創新者潘建偉:本科畢業論文向量子力學挑戰
    27年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名普通本科生潘建偉,卻在畢業論文中向量子力學發起挑戰,試圖證明這個理論「是錯的」。改革開放使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釋放了無數年輕人「求真」的熱望與勇氣,潘建偉就是其中之一。經過20多年創新求索,他主持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飛向太空,在距地球50萬米的「星空實驗室」求解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百年之問」。
  • 量子就像孫悟空 潘建偉亮相浙大深入淺出講量子
    那天,他代表團隊在上海宣布兩件關於量子的喜訊:成功研製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量子計算機;成功實現目前世界上最大數目(10個)超導量子比特糾纏。作為中國量子領域研究的領軍者,潘建偉雄心勃勃,但為人低調。前天,應浙江大學物理學系的邀請,潘建偉在浙大玉泉校區,做了一場「量子飛躍:神話傳說到哲學到信息科技」的講座。
  • 中科大潘建偉項目組實現量子瞬間傳輸技術重大突破
    5日的政協小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潘建偉用一個比喻向《科技日報》解釋了這項研究:「從合肥帶到北京一個保險箱,鑰匙忘帶了。於是我請合肥的同事測量一下鑰匙,告訴我;我在北京複製它。」 當然潘建偉的研究並不是傳輸宏觀物體,而是用於量子通信。 理論基礎:量子糾纏 要想弄清楚「量子隱形傳態」的原理,就繞不開「量子糾纏」的概念。量子糾纏是指相距遙遠的兩個量子所呈現出得關聯性。
  • 【澎湃新聞】潘建偉團隊登上《自然》:4600公裡量子通信網是如何...
    1989年,當首個量子密鑰分發(QKD)實驗在IBM實驗室內實現,線路只有32釐米,而且因設備操作時會發出噪音,被調侃為只有聾子才破解不了量子保密通信。如今,在「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和京滬幹線的串聯下,中國已經實現了4600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並為超過150名用戶提供服務。
  • 不忘初心,百年追夢——2019年閩南書院秋季招生簡章
    追夢遠航,
  • 不忘初心,百年追夢——2019年閩南書院秋季開課時間
    「不忘初心,百年追夢」
  • 潘建偉:望研製出通用量子計算機_中國網
    >A+ | A- 【潘建偉:望研製出通用量子計算機】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
  • 中國「量子之父」潘建偉:「量子掛墜」等騙局大行其道 科普任重道遠
    12日晚,中國「量子之父」、量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在由智識學研社主辦的「2020新年科學演講」上闢謠稱,這些產品或說法在市場上大行其道,招搖撞騙,充分表明公眾對於量子科學仍然知之甚少,需要高質量的、深入人心的科學普及。「我們尊重科學,但科學也因為神秘,被濫用了」。
  • 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與國科大學子面對面 首場改革先鋒進校園
    十天後的12月28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特邀百位「改革先鋒」之一、量子信息研究創新者、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與國科大師生分享他的家國情和科研路。本次講座是「改革先鋒進校園」的北京首場!機會難得,不要錯過!
  • 潘建偉院士: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我國量子科技將如何深化發展,自主創新科技體系將如何構建,從基礎研究到實用化、工程化的轉化之路將如何實現引領性突破?科技日報記者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進行了專訪,請他談談對量子科技發展的思考。
  • 潘建偉團隊登上《自然》:4600公裡量子通信網是如何實現
    1989年,當首個量子密鑰分發(QKD)實驗在IBM實驗室內實現,線路只有32釐米,而且因設備操作時會發出噪音,被調侃為只有聾子才破解不了量子保密通信。如今,在「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和京滬幹線的串聯下,中國已經實現了4600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並為超過150名用戶提供服務。
  • 潘建偉院士與武大學子分享量子力學,學術研究是厚積薄發的過程!
    12月2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報告會在我校舉行。潘建偉以《探索的動機》為題,與武大學子分享了關於量子力學的故事。竇賢康介紹,潘建偉是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是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其研究成果曾多次入選《自然》《科學》重大科學進展或事件,具有重要的國際影響力。
  • 潘建偉團隊:希望通過15到20年,研製出通用的量子計算機
    陸朝陽說,不斷增強量子光源、量子幹涉、單光子探測器等領域的自主創新,是下一步研究的重點。「利用量子器件來解決日益複雜的問題並體現量子優勢,是量子科學前沿中的最重要問題之一。」美國科學院院士、沃爾夫獎得主、狄拉克獎章得主彼得·佐勒認為,潘建偉團隊的研究,在量子系統的大小與擴展性、實際應用的前景方面把研究水平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 量子霸權是什麼?為什麼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的量子研究很牛?
    而量子比特就沒有那麼容易了,量子比特的製備、操作、讀取、傳輸和糾錯等各個方面的難度都非常大,目前世界上關於量子物理體系的研究大致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光,一個是超導,中國在量子計算方面起步較晚,但在量子光介質方面的研究居於世界前列,中國科大的潘建偉教授就是這一領域佼佼者,而美國在量子超導介質方面的研究比較領先,谷歌的量子霸權就是使用的超導介質。
  • 性能超美國百萬倍,中國量子計算機背後的男人——潘建偉
    距媒體報導,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國量子之父」的潘建偉。
  • 前沿|潘建偉:量子通信不會取代現有通信方式 量子計算正從「玩具...
    我國量子科技將如何深化發展,自主創新科技體系將如何構建,從基礎研究到實用化、工程化的轉化之路將如何實現引領性突破?科技日報記者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進行了專訪,請他談談對量子科技發展的思考。
  • 潘建偉:好奇心和想像力—成就他改變世界的中國力量
    這是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說的正是中國的「量子衛星之父」潘建偉。潘建偉主要從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等方面的研究。作為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開拓者之一,他是該領域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潘建偉在思考問題到最困難的時候就有一個怪癖,就是喜歡撿掉落在地上的樹葉來聞,從中獲得安靜、靈感和想像力,這也正是他成功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