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量子通信面臨兩大挑戰—新聞—科學網

2020-12-14 科學網

 

人類真的可以實現安全的信息傳送嗎?這到底是夢想,還是現實?

9月10日的北京雁棲湖,雖然天空淅淅瀝瀝地下著雨,但仍有不少學者和學生趕來參加中國科學院與德國國立科學院(Leopoldina)聯合舉辦的第一屆雙邊研討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作了題為「夢想還是現實?量子通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報告。

對信息的安全傳輸是數千年來人類一直追求的夢想。理論上,所有依賴於計算複雜度的經典加密方法原理上都可以被破解,因此在歷史發展中,經典密碼學的每一次進步都被破解技術的進步所擊敗。那麼人類能否發明一種密碼工具來確保信息傳輸的安全性?具體而言,該如何在相距遙遠的兩地實現安全的密鑰分配呢?

1968年,以色列科學家史蒂芬·威斯納提出可以用量子系統來完成經典方法所不能夠處理的信息處理任務,這啟發了人們發明量子通信和量子密碼學。1984年,美國IBM公司的查爾斯·貝內特和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的吉列·巴薩德共同提出了第一個也是最為著名的量子密鑰分發協議BB84協議。量子密鑰分發利用單光子的不可分割性、未知量子態的不可複製性等微觀粒子特有的性質,從原理上保證了密鑰的不可竊聽,從而確保了信息傳送的安全。

潘建偉在報告中指出,在人類實現遠距離安全量子通信的徵途上有兩大挑戰,分別是現實條件下的安全性問題和遠距離傳輸問題。

量子密鑰分發因其具有理論上的無條件安全性而備受關注,但是在實際系統中,量子密鑰分發系統會由於設備的非完美性而存在安全性漏洞。由於量子密鑰分發過程中,線路的安全性是可以嚴格保障的,因此可能的安全性漏洞就集中在發射端和接收端。誘騙態方案和「測量器件無關」方案分別解決了上述兩端的安全性漏洞。這兩個方案均率先被潘建偉團隊實現。

潘建偉介紹道,結合「測量器件無關」方案與自主可控的光源,量子密鑰分發就可以達到「資訊理論可證」的安全性。因此,目前現實條件下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性已經很好地建立起來了。

迄今為止,在地面實驗中,量子密鑰分發的點對點距離可達到500千米量級,而量子隱形傳態可達到100千米。那麼,如何在此基礎上繼續增加量子通信的距離呢?

一個階段性的解決方案是可信中繼傳輸,我國建設的光纖總長超過2000千米的「京滬幹線」便採用了這一方案。在可信中繼方案中,需要人為保障中繼站點的安全,而中繼之間的線路則是安全的。這比傳統通信手段中整條線路處處都面臨著信息洩露的風險而言,大幅提高了安全性。

更為長遠的方案是使用量子中繼器。量子中繼包括量子糾纏純化、量子糾纏交換和量子存儲等手段,可以在遙遠地點間分發量子糾纏,從而實現遠距離的量子通信。潘建偉團隊在量子中繼的核心環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目前已可支持通過量子中繼實現500千米的量子通信。但是量子中繼器的實際應用可能還需要等待10年之久。

目前更為有效的方法是基於衛星的量子通信技術。這種手段不受地球表面障礙物的影響,在外太空也幾乎沒有衰減。我國於2016年研製成功並發射國際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國際上率先實現星地量子通信實驗,充分驗證了這一技術的可行性。

報告中,潘建偉展望量子通信的未來,描繪了一幅令人遐想的圖景:通過量子衛星與地面光纖網絡,並與經典通信網絡相融合,未來將可形成覆蓋全球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全面提升信息安全水平。而利用廣域的量子通信網絡,人類可以發展出空間解析度極高的望遠鏡技術;也可以構建高精度的光頻率傳遞網絡,精度相比現在的微波時頻網絡可以提高4個數量級。而「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展的空間量子科學實驗技術,也為物理學基本原理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平臺。例如,最近潘建偉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衛星對Event Formalism量子引力模型進行了檢驗,首次對量子力學和引力的融合進行了實驗探索。利用高軌空間極低的引力和磁場噪聲,未來還有望實現精度高達10-21的光鍾,將會促進對引力波信號,特別是低頻信號的探測,可以揭示更為豐富的天文現象。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前沿|潘建偉:量子通信不會取代現有通信方式 量子計算正從「玩具...
    潘建偉:儘管量子通信是一個新興領域,但它並不是要取代現有的通信方式,恰恰相反,它將以一種新的途徑來大幅提高現有信息系統的安全性。現代信息安全體系的核心要素是密鑰,只要確保密鑰安全,就可以保證加密信息的安全。在傳統保密通信中,至今還沒有能嚴格證明其安全性的方法。
  • 「量子追夢人」潘建偉:不忘初心 勇對質疑—新聞—科學網
    當談起「量子」時,你還會被他的激情與仿佛觸手可及的勃勃雄心猛然擊中! 他,就是「量子追夢人」潘建偉。 時機終於到了,2008年潘建偉和他在德國的團隊整體回歸中科大。他那些分赴海外學習的弟子,也以極高的「歸巢率」陸續回國。 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年輕量子信息科研隊伍,在中國成型、迸發出驚人的力量。近年來,「潘建偉團隊」科研成果多次獲得國際「年度物理學重大進展」、9次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第三次攀爬更艱難,也更輝煌。
  • 潘建偉:手握量子「密鑰」的人
    在世界級實驗室,潘建偉一邊在一線參與實驗,同時也在琢磨將來應該往什麼方向發展。那時候,他就已經開始留心所學所做,打算未來將這一新興技術帶回中國。潘建偉在因斯布魯克大學就讀期間,量子計算機最早的開拓者之一彼得· 佐勒是該校的教授。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潘參與了量子通信早期的實驗,並奠定了他在領域中的地位。
  • 【澎湃新聞】潘建偉團隊登上《自然》:4600公裡量子通信網是如何...
    2017年,潘建偉團隊藉助 「墨子號」衛星成功向河北興隆地面站分發了量子密鑰,最遠距離達到1200千米,平均成碼率可達1.1kbps(每秒1.1千比特)。關鍵技術儘管之前的實驗已經證明了小規模量子城域網和關鍵服務的可行性,但建設實用的大規模量子廣域網絡仍需克服幾大挑戰。
  • 中國創新者潘建偉:本科畢業論文向量子力學挑戰
    新華社合肥12月21日電(記者徐海濤)量子論與相對論被稱為「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27年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名普通本科生潘建偉,卻在畢業論文中向量子力學發起挑戰,試圖證明這個理論「是錯的」。改革開放使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釋放了無數年輕人「求真」的熱望與勇氣,潘建偉就是其中之一。
  • 潘建偉《自然》發文:量子通信技術大規模應用已成熟
    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論文,驗證了廣域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條件已初步成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表示:「我們的工作表明,量子通信技術對於大規模的實際應用已經足夠成熟。
  • 潘建偉團隊登上《自然》:4600公裡量子通信網是如何實現
    北京時間1月7日零時,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上發文詳解了這種「連連看」是如何實現的。文章題為《一個超過4600公裡的集成星地量子通信網絡》(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 over 4,600 kilometres)。
  • 潘建偉院士: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儘管量子通信是一個新興領域,但它並不是要取代現有的通信方式,恰恰相反,它將以一種新的途徑來大幅提高現有信息系統的安全性。現代信息安全體系的核心要素是密鑰,只要確保密鑰安全,就可以保證加密信息的安全。在傳統保密通信中,至今還沒有能嚴格證明其安全性的方法。
  • 量子霸權是什麼?為什麼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的量子研究很牛?
    而量子比特就沒有那麼容易了,量子比特的製備、操作、讀取、傳輸和糾錯等各個方面的難度都非常大,目前世界上關於量子物理體系的研究大致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光,一個是超導,中國在量子計算方面起步較晚,但在量子光介質方面的研究居於世界前列,中國科大的潘建偉教授就是這一領域佼佼者,而美國在量子超導介質方面的研究比較領先,谷歌的量子霸權就是使用的超導介質。
  • 量子就像孫悟空 潘建偉亮相浙大深入淺出講量子
    2017-05-25 08:15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王湛 通訊員 陳瑜思 諸鴻雁
  • 中科大潘建偉項目組實現量子瞬間傳輸技術重大突破
    當然潘建偉的研究並不是傳輸宏觀物體,而是用於量子通信。 理論基礎:量子糾纏 要想弄清楚「量子隱形傳態」的原理,就繞不開「量子糾纏」的概念。量子糾纏是指相距遙遠的兩個量子所呈現出得關聯性。科學家早就發現,處於特定系統中的兩個或多個量子,即使相距遙遠也總是呈現出相同的狀態,當其中一個量子狀態改變時,其他量子也會隨之改變。 愛因斯坦曾把量子糾纏稱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不過觀察者網曾經報導,科學家如今認為,量子糾纏其實也是需要信道的,潘建偉教授的項目組2013年也測出,量子糾纏的傳輸速度至少比光速高4個數量級。
  •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做客「高能論壇」
    隨著量子力學的建立而催生的第一次量子革命,推動信息、能源、材料和生命等領域的發展,催生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面貌。圍繞現代信息技術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潘建偉闡述第二次量子革命興起的意義。
  • 潘建偉團隊再發Nature,首次展現完整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2020 年 12 月,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研發的「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一度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據了解,「九章」在求解 5000 萬個樣本的高斯玻色取樣問題時只需要 200 秒,而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級計算機「富嶽」需要依然 6 億年,「九章」等效地比谷歌的量子計算機「懸鈴木」還快 100 億倍。
  • 國盾量子上市首日暴漲10倍,量子通信憑什麼這麼「牛」?
    國盾量子是什麼樣的公司?國盾量子公司的第一個標籤是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國盾量子公司成立於2009年,由潘建偉院士等8人發起。信息顯示,中科大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潘建偉是該公司發起人之一,其發行前持股11.01%,發行後持股比例為8.26%。在2016年12月前潘建偉為公司第一大股東,其後變更為第二大股東。
  • 中國科研人員成功驗證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消息,經過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準化研究以及政務金融電力等不同領域的應用示範,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與合作者成功驗證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目前該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已經接入包括金融、電力、政務等150多家行業用戶。本工作發展的相關技術也為量子通信系統小型化、低成本、國產化奠定了基礎。
  • 上海交大團隊破解「量子通信」,作者有潘建偉學生
    據觀察者網查詢,論文通訊作者金賢敏2004~2008年師從潘建偉院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根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報導,研究團隊之所以會進行攻破量子通信加密技術的研究 加密技術最早被應用在軍事上,兩軍交戰時,情報的傳遞就必須經過加密,用特定的規則來打亂文字的排序,敵軍截取了信息之後,除非掌握鑰匙,也就是解密的規則,否則只能看到雜亂無序,或毫無意義的文字。
  • ...量子網下半年交付 量子衛星7月升空 中國將率先應用量子通信技術
    該平臺可以人工操縱冷原子的量子狀態,從而模擬一些難以操縱的、複雜物理系統的機制 「京滬幹線」下半年交付 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主任潘建偉院士透露,「京滬幹線」大尺度光纖量子通信骨幹網工程預計今年下半年交付。
  • 無條件安全通信方式到來,「量子密話」開始試商用
    此前,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志勇在2020年底召開的中國電信天翼智能生態博覽會上明確,未來5年將為1000萬+移動終端用戶提供量子安全通話服務。 從「墨子號」升空到「九章量子計算機原型」問世,雖然量子技術已是熱度不斷的「網紅」,但對很多人來說,它仍處神秘之地,包括量子通信。
  • 量子通信自帶安全光環 築未來網絡防禦體系
    而量子通信技術作為近二十年發展起來的新型交叉學科,逐步從理論走向實驗,並向實用化發展。而其自帶的諸多安全屬性,正成為捍衛我國高級別安全通信的重要手段。傳統加密均可被破解信息技術經過多年發展正面臨著兩大嚴峻挑戰。首先,就是信息安全瓶頸的問題。
  • 潘建偉和曲昭偉對量子力學有截然不同的態度,如何看待他倆?
    量子力學的出現促進了半導體等行業的快速發展,沒有量子力學作為理論基礎,就不會有現代的信息社會。而將量子特性直接應用到技術領域中的,潘建偉是代表人物。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一個又一個的突破,潘建偉的名字在國內外變得越來越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