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自然》發文:量子通信技術大規模應用已成熟

2021-01-09 第一財經

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論文,驗證了廣域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條件已初步成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表示:「我們的工作表明,量子通信技術對於大規模的實際應用已經足夠成熟。類似地,如果把來自不同國家的國家量子網絡合併在一起,並且如果大學,機構和公司聚集在一起以標準化相關協議、硬體等,則可以建立全球量子通信網絡。」

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研究團隊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構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QKD)鏈路和兩個星地自由空間高速QKD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了地面跨度4600公裡的星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並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準化研究以及政務金融電力等不同領域的應用示範。

這項研究成果由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及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

「論文是對上述成果的一個系統性總結,證明了廣域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條件已初步成熟。我國科研人員通過構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的雛形,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科學與技術基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官方網站上稱。

儘管研究論文是一項總結性的工作,但是意義重大。自「墨子號」量子衛星於2016年8月發射以來,研究團隊在優化地面站接收光學系統、提高QKD發射系統時鐘頻率並應用更高效QKD協議的基礎上,實現了衛星對地面站的高速量子密鑰分發,生成速率比之前的工作高出約40倍;研究團隊還成功地將衛星與地面的安全成碼距離從1200公裡拓展到2000公裡,相應的地面站俯仰角跨度可達170°,幾乎可覆蓋整個天空。

「文章的發表比實際工作晚上幾年很正常,因為期間需要進行大量的驗證工作,這也體現了科學的嚴謹性。」一位量子通信領域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也是唯一一個具有驗證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可行性能力的國家。」

與傳統的加密不同,量子通信被認為是不可破解的,因此銀行,電網和其他部門的安全信息傳輸的未來。量子通信的核心是量子密鑰分發(QKD),它使用粒子的量子狀態(例如光子)形成一串加密字符串或者密鑰,在發送方和接收方之間進行的任何竊聽都會更改此字符串或密鑰,並立即引起注意。

目前普遍的QKD技術使用光纖進行數百公裡的傳輸,具有很高的穩定性,但對通信信道損耗很大;而利用衛星和地面站之間的自由空間進行千公裡級別的傳輸,將地面光纖和自由空間結合,可以實現大規模、全覆蓋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網絡。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介紹,按通信信道的不同,量子密鑰分發主要有光纖和自由空間兩種實現方式。光纖QKD技術的信道穩定性較好,可以實現基本恆定的安全碼率,在城域城際範圍內可以方便的連接到千家萬戶;在超遠距離、移動目標、島嶼和駐外機構等光纖資源受限的場景,可以通過衛星中轉的自由空間信道連接。

量子通信網絡已接入多個行業領域

2017年9月底正式開通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總長超過2000公裡,覆蓋四省三市共32個節點,是目前世界上最遠距離的基於可信中繼方案的量子安全密鑰分發乾線。研究團隊攻關了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高速高效率單光子探測、可信中繼傳輸和大規模量子網絡管控監控等系列工程化實現的關鍵技術。建成後,開展了長達兩年多的相關技術驗證和應用示範以及大量的穩定性測試、安全性測試及相關標準化研究,同時京滬幹線網絡的密鑰分發量可以支持1.2萬以上用戶同時使用。

目前該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已經接入包括金融、電力、政務等150多家行業用戶。2019年初,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基於該網絡,建立了跨越2600公裡的量子密鑰分發信道,實現了電力通信數據加密傳輸,首次從工程上檢驗了星地量子通信開展實際業務的可行性。

「本工作發展的相關技術也為量子通信系統小型化、低成本、國產化奠定了基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方面表示,「最近團隊成功研製了重量約百公斤的小型地面站,實現了與墨子號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和國際多個地面站的進行了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實驗,未來有望進一步做到可單人搬運;同時,在保證密鑰分發速率的前提下已經成功研製幾十公斤的小型化空間量子密鑰分發載荷,這些成果也為形成衛星量子通信國際技術標準奠定了基礎。」

根據《自然》論文,未來該團隊將與來自奧地利、義大利、俄羅斯和加拿大的國際合作夥伴進一步擴大在中國的網絡。他們還將致力於開發小型、經濟高效的QKD衛星和地面接收器,以及中高地球軌道衛星,以實現空前的萬公裡級QKD傳輸。

另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介紹,在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大量測試結果及標準化研究的基礎上,全球三大標準化組織之一ISO/IEC正在基於京滬幹線的實踐編制國際標準《QKD安全要求、測試與評估方法》,另一國際組織ITU也正基於京滬幹線的建設模式起草可信中繼安全要求、QKD網絡功能架構等國際標準。

相關焦點

  • 潘建偉團隊登上《自然》:4600公裡量子通信網是如何實現
    北京時間1月7日零時,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上發文詳解了這種「連連看」是如何實現的。文章題為《一個超過4600公裡的集成星地量子通信網絡》(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 over 4,600 kilometres)。
  • 【澎湃新聞】潘建偉團隊登上《自然》:4600公裡量子通信網是如何...
    北京時間1月7日零時,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上發文詳解了這種「連連看」是如何實現的。文章題為《一個超過4600公裡的集成星地量子通信網絡》(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 over 4,600 kilometres)。
  • 前沿|潘建偉:量子通信不會取代現有通信方式 量子計算正從「玩具...
    科技日報記者:目前,我國已通過「墨子號」和「京滬幹線」的實驗,構建了首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絡雛形,我國量子通信也已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那麼,為持續保持引領地位,我國還需要在哪些方面著力?潘建偉:量子通信的發展目標是構建全球範圍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體系。
  • 中國科研人員成功驗證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消息,經過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準化研究以及政務金融電力等不同領域的應用示範,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與合作者成功驗證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目前該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已經接入包括金融、電力、政務等150多家行業用戶。本工作發展的相關技術也為量子通信系統小型化、低成本、國產化奠定了基礎。
  • 潘建偉:手握量子「密鑰」的人
    這種真正的「量子通信」目前仍處於基礎研究階段,離實際應用還相當遙遠。曾貴華介紹說,通信追求有效性、可靠性與可信性。其中,可信性關注傳輸過程的安全與否,通常採用密碼技術實現,涉及加解密算法與安全密鑰兩個主要部分。儘管也有學者在研究量子加解密算法,但這種思路的進展比較慢,而量子密鑰分發技術則在工程上取得了更快進展。
  • 潘建偉:量子通信面臨兩大挑戰—新聞—科學網
    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作了題為「夢想還是現實?量子通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報告。 對信息的安全傳輸是數千年來人類一直追求的夢想。理論上,所有依賴於計算複雜度的經典加密方法原理上都可以被破解,因此在歷史發展中,經典密碼學的每一次進步都被破解技術的進步所擊敗。
  • 潘建偉團隊再發Nature,首次展現完整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因此,科學家們基於量子糾纏的原理,可以利用量子密鑰分發(QKD)向通信雙方發送量子糾纏態的光子,在多個通信節點間搭建安全通信的網絡,對傳統的多媒體數據進行加密、解密傳輸。近年來,基於可信中繼的量子網絡在當今的技術條件下被驗證是可行的,並且有一個廣泛接受的實落地路徑:通過光纖的城內城域網、使用主幹網的城際連接和通過衛星的超長距離通信。
  • ...量子網下半年交付 量子衛星7月升空 中國將率先應用量子通信技術
    超冷原子光晶格平臺的雷射伺服系統 這一工程將構建千公裡級高可信、可擴展、軍民融合的廣域光纖量子通信網絡,建成大尺度量子通信技術驗證、應用研究和應用示範平臺 金融機構或率先使用 「去年7月,中國科學院-阿里巴巴量子計算實驗室在中國科大上海研究院揭牌,接下來,京滬幹線又將是張江國家綜合性科技中心的重點建設內容。」潘建偉5月21日透露,接下來建設的陸家嘴金融量子保密通信應用示範網將與「京滬幹線」和「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互聯互通,為金融機構提供高安全等級的數據服務。
  • 國盾量子上市首日暴漲10倍,量子通信憑什麼這麼「牛」?
    目前潘建偉未在公司任職,未參與公司生產經營管理和技術研發工作。國盾公司的實際操盤人該公司的董事長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承志,他是中科院「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科學應用系統總師和衛星系統副總師,曾為潘建偉院士的博士研究生。國盾量子的第二個標籤是「量子通信」。
  • 中科大潘建偉項目組實現量子瞬間傳輸技術重大突破
    如今,中國科學家在這項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今年2月26日,《自然》雜誌發表封面文章,介紹了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項目組的「多自由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研究。通俗地說,這一技術可以讓科學家在異地瞬間獲知粒子狀態,從而開啟了瞬間傳輸技術的大門。
  •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做客「高能論壇」
    量子通信克服經典加密技術內在的安全隱患,提供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計算具有較強的並行計算和模擬能力,為人工智慧、密碼分析、氣象預報、石油勘探、基因分析和藥物設計等需要的大規模計算難題提供解決方案;量子精密測量可大幅提升導航、醫學檢測和引力波探測等的準確性和精度。此外,潘建偉介紹了量子信息技術的物理實現,特別是多年來學術界對構建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的努力,以及量子計算的發揮現狀和趨勢。
  • 潘建偉院士: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光量子幹涉實物圖 受訪者供圖量子通信未來的發展,一方面需要擴大量子通信網絡的有效覆蓋範圍,包括實現量子通信網絡和經典通信網絡的無縫銜接、實現可支持千公裡量級的量子中繼、發展下一代可全天時工作的量子衛星網絡等;另一方面,需要在工程化集成與驗證的實踐中推動核心器件的自主研發、相關應用標準的制定和規模化的應用示範。
  • 中國電信推「量子密話」,量子通信邁出民用關鍵一步,這些廠商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表示,將擴大量子通信網絡的有效覆蓋範圍,包括實現量子通信網絡和經典通信網絡的無縫銜接、實現可支持千公裡量級的量子中繼、發展下一代可全天時工作的量子衛星網絡等。量子通信是一種加密通信,其核心原理是利用量子狀態的不確定性產生隨機密鑰,一旦通信被竊聽則會改變量子的狀態,竊聽就會被察覺,進而使得密鑰無法被破解,實現了通信的保密性。
  • 我國科學家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證明廣域量子通信技術實際應用已經初步成熟,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堅實的科學技術基礎。該成果1月7日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按通信信道的不同,量子密鑰分發主要有光纖和自由空間兩種實現方式。光纖量子密鑰分發技術的信道穩定性較好,不易受溫度、溼度、天氣等環境因素影響,但由於光纖固有衰減特性,光纖量子密鑰分發傳輸距離限制在百公裡量級。
  • 量子保密通信技術發展及應用前沿報告2020
    ;促進量子通信關鍵器件供應鏈的成熟發展;3)通過嚴格的安全性證明、標準化的安全性要求及評估方法,保證量子保密通信系統、產品及核心器件的安全性。目前,ST7 已制定完整的量子保密通信標準體系,包括名詞術語標準以及業務和系統類、網絡技術類、量子通用器件類、量子安全類、量子信息處理類等五大類標準,如圖 5 所示。圍繞該體系框架,目前 CCSAST7 已從術語定義、應用場景和需求、網絡架構、設備技術要求、QKD 安全性、測試評估方法等方面立項開展 29 項標準編制及研究課題工作,詳見表 5。
  • 【新華網】中國量子通信技術達到全面領先地位
    據介紹,中國科學家利用「墨子號」開展的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為構建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和技術基礎,同時向著空間尺度的量子物理和量子引力的實驗探索邁出了第一步。  中國科學家最新的兩項實驗成果8月10日同時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
  • 量子通信打造網絡信息安全
    由於量子信道的非理想化,還需要採用經典信道來配合進行量子態測量方法的協商和碼序列的驗證。假定竊聽者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無法竊聽量子信道的信息,然而能夠在不篡改數據的前提下竊聽經典信道的信息,此時可以證明密鑰傳輸的安全性。利用量子密鑰對通信信息進行逐比特加密後在經典信道上傳輸,理論證明可以達成無條件安全通信(也稱之為絕對安全通信)。1991年,牛津大學的Ekert提出了E91協議。
  • 量子就像孫悟空 潘建偉亮相浙大深入淺出講量子
    那天,他代表團隊在上海宣布兩件關於量子的喜訊:成功研製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量子計算機;成功實現目前世界上最大數目(10個)超導量子比特糾纏。作為中國量子領域研究的領軍者,潘建偉雄心勃勃,但為人低調。前天,應浙江大學物理學系的邀請,潘建偉在浙大玉泉校區,做了一場「量子飛躍:神話傳說到哲學到信息科技」的講座。
  • 前沿科技 | 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這是潘建偉團隊繼去年12月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研發「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後,又一次在量子領域發表新成果。《自然》雜誌審稿人評價稱,這是地球上最大、最先進的量子密鑰分發網絡,是量子通信「巨大的工程性成就」。
  • 潘建偉入選《自然》2017十大科學人物 感言:「吾輩當繼續努力前行...
    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全球都密切關注這些突破(多項量子通信技術突破),因為它們無疑對開發一個可實現超安全通信的量子網絡以及其他能助益科學和社會的技術創新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自然》新聞特寫代理主編布倫丹·馬赫  東方網12月20日消息:北京時間昨天凌晨,英國《自然》雜誌發布2017年全球十大科學人物榜單,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潘建偉憑藉其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突破性成就入選。  這份年度榜單上,「入選人士都是過去一年裡在全球科學界最具影響力或者說最具重要性的人物」。《自然》新聞特寫代理主編布倫丹·馬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