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主題:可食花園——重建人與食物關係的農業花園
分享嘉賓:李關平
分享時間:2020年4月17日
特邀嘉賓介紹:
李關平
南開大學哲學系美學碩士
鄉村美學倡導者
遊學籌智會活動發起人
專注於鄉村度假、產業文旅、康養旅遊諮詢與設計
參與國家級、省級、市縣級、景區等各類規劃項目共80餘項
相關專業研究文章100餘篇
直播摘要:
1.為什麼會出現「可食花園」這種跨界融合現象?
2.「可食花園」發展過程中出現過哪些業態形式?
3.怎麼打造一個自己專屬的「可食花園」?
4.「可食花園」是否能形成一種商業模式?
本次直播:
通過本次直播,讓更多人了解可食花園,讓更多相關從業人員能有更多溝通和交流。探索可食花園對鄉村產業、花草產品、商業等方面的開發、研發、養生、發展多功能複合的系統性的價值。
第一部分:什麼是「可食花園」?
一.「可食花園」的概念定義
1.可食地景。在景觀設計時選用食用作物以取代純觀賞性植物,充分利用農作物的元素創造景觀,使農業也擁有景觀藝術的美感,形成一種富有特色的景觀。
2.可食花園。在花園中,種植的植被主要是可以食用的水果,蔬菜,或者花卉等,既有裝飾性,又有食用性。
3.可食森林。食物森林仿效天然森林立體,多元,共生,永續的狀態,結合糧食生產與生態綠化等目的,同時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環境與糧食問題。
二.「可食花園」的發展背景
10世紀時本篤會的僧侶就在玫瑰園的外圍種植草藥,文藝復興時期,人們也開始有意識地將農作物和景觀植物分開種植,現代城市田園到1970年代才經歷了它的復興。
隨著時代、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尋求和利用「可食地景」來重塑環境、食品、人際關係和人格的完善。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可食地景」也從景觀行業演變成社會流行行業,從單純景觀觀賞功能到功能性、互動性和體驗性多功能地景,讓人們在勞動中獲得了社交。同時「可食地景」具有商業與公益並重的特點,且形式多樣。
三.「可食花園」的類型劃分
「可食花園」類型可劃分為:城市農場、社區農園、學校農園、陽臺農場、屋頂農場、廚房裡的香草花園、共享食物森林......
四.「可食花園」的功能介紹
1.生態功能
2.社交功能
3.教育功能
4.療養功能
五.「可食花園」的價值意義
1.有利於重建人與自然關係
2.有利於重建人與社會的關係
3.有利於重建人與代際的關係
4.有利於重建人與自我的關係
第二部分:世界可食花園運營模式分享
一.可食花園(城市-街道-天空)
二.可食地景花園
三.可食花園餐廳(商業)
四.可食森林花園(自然教育)
第三部分 可食花園設計實踐
一.關於植物選擇
1.按品種選擇
2.按月份選擇
3.按類型選擇
二.關於規劃設計
1. 典型布局形式
可根據空間、地形、地理位置來考慮,可考慮規矩長方形、規則方形、放射式、螺旋花園等等模式,也可根據植物種植的類型來選擇。
2.設計手法例子
3.設計技巧步驟
第一步,應用花箱將花卉分區
第二步,利用地形塑造背景
第三步,在前面步驟的基礎下搭配彩色葉菜
第四步,加入各色花卉點綴
第五步,布置過程中注意花卉之間的層次
三.關於可食花園的的發展前景
1.可食花園稱為世界潮流,具有四個方面的價值,且現今國內特別重視鄉村、教育機構,可食地景發展良好。
2.國內的需求量大,站在旅遊等的角度,將娛樂,教育,康養結合,構成產業鏈,應對國內需求。
第四部分 食物森林業態的商業推廣思考
一.食物森林案例分析
1.美國燈塔食物森林
以食物為主題的場地種植,通過現代化的園藝技術,利用可食用的樹木和灌木,以及多年生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來模仿林地生態系統。
2.臺灣共享食物森林
由政府和市民共同管理,用廚餘垃圾和枯枝老葉製作堆肥,用回收的雨水清洗雙手,使人們享受在自然中愜意勞動的身心療愈,也恢復了土地的生命力及生產力。
3.兩者案例特點:
①與政府、教育組織、知名領袖合作;
②綠色環保,植物與環境的相融合;
③倡導社區集體活動;
④開展研學教育活動。
二.傳統農業建設食物森林的機遇
1.政策導向
2.產品升級
3.資源整合
三.食物森林產品開發建議
五種產品:觀光產品、餐飲產品、手工產品、康養產品、研學產品。
每個花卉背後都可以研發很多的產品,多功能開發,將農業從單純的種植開發出可體驗景觀、可互動景觀、可教育景觀。以食物為主,打造觀、食、養、學農場產業鏈,豐富農業可體驗度,將農業的經濟價值開發出來,提高農業附加值。
四.食物森林價值系統構建
五生:生境系統、生活系統、生意系統、耕作系統、生命系統。
五生系統性整合,傳承中國農耕文明的核心價值,環境與農業協調持續發展,增加遊客的旅遊體驗感。
五.植物森林體驗系統構建
五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
五感相協調,對可食花園的各種特色體驗,讓人們得到沉浸式的體驗。如:生境園——視覺感官、聲景園——聽覺感觀等等
六.運營要點事項
1.土地需求問題;
2.資金投入:通過政府、媒體等籌集資金,公益組織在國內比較薄弱,那就需要與社會,政策,企業尋求合作;
3.社區關係:利用城鄉居民間的關係,如鄉村需求發展,城市對教育、體驗的需求來探討可食花園的發展;
4.人才培養:需要與農場、技術、大學機構合作來構建人才培育連結,也需要人才領袖的指導;
5.商業模式:商業與農業的結合,打造業態,產品形態,可食花園本身在自然的基礎上與餐飲結合、與教育結合去增加對「吃」的升級;
6.消費者溝通:根據消費者對環保、教育、旅遊的需求,那就需要我們與消費者溝通,懂得消費者的消費熱點,開發相關活動,消費者不只是站體驗者的角度,也是商業的角度,加強消費者與花園的融合,構建可食花園的未來發展機遇。
更多內容,盡在微信公眾號 遊學籌智會
免責聲明:以上圖片及資料內容來源於網絡,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及圖片無法確認原作者與出處的,僅標明轉載來源。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並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