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一詞最早源自於日本,其語源為「食育」 ,首見於明治時期出版的《食物養生法》。
它強調風土飲食、營養、食物知識與兒童身心健康之密切關係(石冢左玄,1898;引自森田倫子,2004)
「食農教育」一詞的產生,起源於日本食育基本法的立法,此一詞雖然是出自日本,但只是把在全世界各地具有相同觀念的運動匯集成此一專有名詞而已。
而在全球此社會運動之理念的建立,和美國、歐盟國家的營養教育、源自於義大利的慢食教育(slow food education),以及日本2005年立法施行的食育運動,都有很密切的關係。
食農教育=食物與農業教育, 食物與農業的教育培養孩子在將來的一生中了解食物和環境的關係、懂得選擇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並且對食文化與農耕文化的進行傳承。
「食農教育」就是整合飲食教育與農事體驗教育,促使人們從食中了解農的珍貴,從農中建立正確的飲食知識所進行的一種教育(張瑋琦,2013)。
美國「食農教育」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飲食健康」與「農業教育」。
美國推行「食農教育」主要是由中央政府,由上至下推動相關政策和計劃。
美國政府推動了許多相關計劃,包括:
課堂農業計劃(Agriculture in the Classroom)
農場至學校計劃(Farm to SchoolProgram)
認識你的農民(Know Your Farmer)
了解你的食物(Know YourFood)
社區支持型農業(CSA)
田納西州農業強化計劃(TAEP)等。
分別從不同的領域、產業推進「食農教育」校園免費午餐計劃。
前身是潘尼斯之家基金會,於1995年在伯克利的馬丁·路德·金中學建立的第一個可食校園項目,15年後更名為可食校園計劃。
該計劃20 多年來致力於示範與推廣可食教育,旨在建立和分享一套全國層面的K-12可食教育課程,將菜園和廚房視為可以和所有學科互動的「教室」,並且能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免費的、營養豐富的有機午餐。
該計劃將各種本地食材導入學校的供餐方案,讓學生能吃到新鮮、健康與營養的在地食物。
此外,這些活動也包括營養的農業教案、學校菜園,以及農場校外教學等相關活動。
這些活動教導孩子們有關農產品如何生產,以及這些農產品在營養、健康飲食中所扮演的角色等重要課題。
美國農業部認為,「農場至學校計劃」的活動將對學生、提供學校餐飲服務的相關人員、農民、家長、學校老師,以及整個社會有益(USDA,2010)。
1988年英國地方政府法案開放校園營養午餐外包。
由於缺乏長期的飲食教育以及飲食習慣不當,使得日後英國學童肥胖人數激增。
2005年,英國名廚Jamie Oliver與孩童校園飲食倡議者Jeanette Orrey發起Feed Me Better運動,點出英國小學的營養午餐充斥冷凍食品及加入過多人工色素的高糖分甜點等問題。
2006年,土壤協會(Soil Association)、關注食物運動(Focus on Food Campaign)、健康教育信託(Health Education Trust)、有機庭園(garden organic)共同創辦「生活飲食夥伴聯盟」(Food for Life Partnership)。
希望能夠整合各界資源來改善學校飲食,其中包含制訂校園食材的標準、使用時令的有機食材、校園推行烹飪教學和農事體驗課程等系列內容。
英國推動「健康的學校計劃」(National Healthy Schools Program)等,在學校推動健康的飲食生活,同時亦推行一日吃5種以上的蔬果,進行飲食改革活動。
另外在學校教育方面,則與當地農場合作,推行了耕種學校(Growing School)(Smith,2001),同時亦推動了類似日本地產地銷的 Local Food 活動。
英國政府規定中小學生至十四歲前須學會煮至少二十道菜。以環境為教育學習的手段,食農教育融入學童的日常生活,讓孩子學習掌握原始食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從烹飪的學習中,孩子們一方面培養自理能力,一方面也學習其他的知識,如:食物的來源、食材背後的故事、不同飲食風俗、公平貿易、環保、動物權益、廚餘和回收等議題。
在飲食環境的變化下,培養國民對飲食的觀點,使其能實踐健全的飲食生活,同時亦促進都市與農山漁村的交流與共生,建構食物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信賴關係,活化地方社會、承繼並發揚豐富的飲食文化,並推動對環境友善的生產及消費關係,提升糧食自給率。
2005年日本通過《食育基本法》,正式傾國家之力回應其所面臨的飲食危機。
日本一開始由中央層級的內閤府推動食育計劃,在2016年4月才移交給農林水產省,此外,日本更是奠定「和食文化」,以繼承文化概念作為食育推動基礎。
日本食育推動機制是以個體國民為核心,推展到家庭、農林漁業者、學校、各種團體等。
在政府推動方面則分為中央跟地方,在中央方面,一開始由內閤府掌管食育推動事務。
2016年4月移交給農林水產省為主責機關,負責協調各部門、制定實施食育推動基本計劃、製作食育白皮書,各部會須負責相對應的食育推動業務:
農林水產省須負責提升糧食自給率;
文部科學省透過學校教育活動養成理想飲食
習慣;
厚生勞動省透過區域保健活動等預防文明病;
食品安全委員會負責食品安全;
消費者廳負責解決食物浪費。
中國臺灣基於鄉村、都市農業和休閒農業發展也稱之為「食農教育」。
在臺灣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使得民眾對食物的來源產生高度的質疑與好奇,對於自然環境教育議題也跟著「老鷹想飛」、「看見臺灣」等紀錄片不斷發酵。
加上主婦聯盟、在地小農等民間團體提出「綠食育」,以多元的方式鼓勵學童了解並且親身體驗「食材」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培養友善環境、選擇當季、照顧小農、參與農食及健康烹飪等相關知識,這些來自民間的努力慢慢地堆疊出屬於臺灣的「食農教育」。
2015年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簡稱主婦聯盟)、南方食農教育聯盟、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等多個民間組織組成了「食農教育立法推動聯盟」,擬定了《食農教育基本法》送入立法院,後來又透過陳曼麗、餘宛如等立法委員聯合提案聯盟版本的《食農教育基本法》。
另有姚文智、蔡培慧各自提出不同版本的草案,目前三案正併案審查中。農委會也研擬了《食農教育法》草案,在2018年底送入立法院審議中。
到底能在哪一次立法院會期中有任一專法通過?各界都在引頸翹望。
為推廣食農教育,引導居民從關心個人的飲食,了解農業生產到銷售的過程,從而轉化成實際支持本土農產品的行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將舉辦「108年食農教育推廣計畫」徵案活動。
農委會指出,該活動自106年推動辦理,迄今遴選149案,106年辦理多元團體輔導,透過辦理377場農漁畜產業食農教育體驗活動,計13,565人次參與,讓民眾深入了解在地農業生產環境、農產加工與飲食及農業文化。
中國官方宣傳的與之最為接近的稱之為「勞動教育」,但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休閒農業、自然教育、食物營養教育等社會化活動的興起,「食農教育」一詞也越來越被大眾所廣泛接受。
許多的國家都開始意識到了食農教育的重要性,其實早在1925年陶行知在題為《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的發言中就開門見山的提到過:
中國向來所辦的教育,完全走錯了路:
他叫人離開鄉下往城裡跑;
他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蓋房子不造
林;
他叫人羨慕繁華,看不起農務……
這樣的教育絕不能普及也不應該普及。
這篇演講距今已超過90年,然而現實狀況卻真如同這段話所說,大量的鄉村人口往城市遷移,孩子們開始變得五穀不分,與自然的關係也越來越遠,兒童肥胖,兒童抑鬱的問題愈演愈烈。
城市化、工業化的目標隱藏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的高調背後,那面向未來,未來教育中應該有些什麼新的東西出現呢?
「食農教育」就是以農業為基礎,關注食物生產與營養,通過教育的方式提升公眾對農業與食物的關注,尤其培養兒童與青少年,在農業生產生活生態方面的認知,通過科普、耕種、食育、環保與創新融合等多種方式,重新建立人與土地、人與食物、人與社會的關係。
飲食是人類生存的根本,而支持飲食的即為農業。以農業為主題的勞動教育也將成為勞動教育政策下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食農教育」應該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
圖文|青皮冬瓜
排版|西藍花
讓教育激勵年輕人關注
農業、食物與鄉村發展
Education / Young People
Agriculture / Food / Rural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