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講述:吃素與心齋

2021-02-11 身心靈愛心驛站

 


知識越高,學佛往往越難,佛學的知識越多,成佛反而越有障礙。為什麼呢?主觀的成見多,本來腦海裡很單純,學了佛或是信了宗教以後,看別人都不對,唉呀!怎麼不學佛?怎麼不來信教?好像不學佛、不信教就是犯罪似的。然後,拿了一個宗教的尺度到處去衡量別人,批評這個人這裡不對那裡不對,比如什麼學佛又不吃素,差勁啦!甚至把吃素叫作吃齋。吃素是不吃葷,葷是蔥、蒜、韭、芥末、興渠五葷,這是五種刺激性的植物,並沒有包括肉。但是為的意思並不是要你吃肉,請別搞錯。不吃肉是不殺戒,為了培養慈悲心。 至於齋呢?這是莊子提出來的「心齋」,《禮記》上有「齋戒沐浴」,心念清淨恭敬叫作「齋」,一些人搞不清楚,就以有沒有吃素來估計這個人有沒有修行,忽略這個人的貪慾心如何?慈悲心如何?貪嗔痴慢心如何?於此,我恭勸大家,學佛修道要「嚴於律己,恕以責人」,對自己要求嚴格。中國人講道德,結果,往往都以道德標準去要求別人,而不是要求自己;其實道德是要恕以責人,別人有錯要包容,儘量寬恕別人,原諒別人。清淨在中國文化講來,就是「齋戒沐浴」,洗頭洗澡,把身體從頭到腳洗得乾乾淨淨,然後心裡不敢胡思亂想,不敢隨意動念,這叫持齋。持齋乃指齋心,內心清清淨淨。持齋不是吃素,一般把吃素叫作持齋,這是不對的。不吃蔥、蒜、韭、芥末、興渠等五葷叫吃素,後來人搞錯了,便將錯就錯。

 《圓覺經略說》

 


「齋」不一定吃素,把齋字解釋成吃素是大錯而特錯,錯得一塌糊塗。但是說齋不是吃素,難道是吃葷?那又不對了。齋是中國文化,語出莊子的「心齋」,心裡一點雜念、妄想、慾念都沒有,保持清淨的念頭叫「齋」。這個無關乎吃素,真的吃素是內心素到了極點,素淨、乾淨到極點叫「心齋」。中國文化幾千年來講齋,是講心的清淨,而不是佛教的吃素。所以古代的皇帝碰到國家大事或大災難的時候,就要「齋戒沐浴」。譬如有三百年歷史的清朝,在關鍵時刻,要決定國家重要大事之時,皇帝與皇后、妃子都要分房,不準親近。齋戒沐浴不是光洗頭、洗身體,你以為光洗了澡就乾淨啦?心裡頭還有一點雜念就已經不是齋了。所以孔子告訴顏回,你要「心齋」,我才傳給你。禪宗也是一樣,你心不清淨,想靠人接引?接引什麼?有很多同學叫老師接引一下,你能夠做到心齋嗎?

所以,能夠在心齋的階段,保持心清淨、念清淨、意清淨,如此經過三個月,你想想看,不成道也成道了。

吃素歸吃素,吃素在戒律上嚴格而言是不吃葷,葷是指五葷,並不是持齋。一提到八關齋就想到吃素,邏輯觀念錯了,對於佛法的思想也錯了,要特別注意。

                                                                            《藥師經的濟世觀》

【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

智慧到了最高處,人情世故、天文地理都通了,通了以後怎麼樣?通了以後的人,做人更要小心。

「齊戒」就是齋戒。讀古書,這個「齊」字很多地方讀「齋」。我們看古書有「齊莊中正」這句話,「齊」就是齋。什麼是「齋」呢?齋就是心理精神作用,所以叫心齋。

吃素不是吃齋,吃素是不吃葷,不吃葷也不是不吃肉啊!不吃葷是無葷,像大蒜、韭菜呀,這些都是葷的。出家人為什麼不吃葷呢?因為葷含有刺激性,會刺激人的生理,容易使人起慾念,所以出家人飲食要無葷。葷是草頭的,不吃肉是另一件事。一般人把不吃肉叫做吃齋,那是講錯啦!

什麼叫做齋?齋就是心靈的一種境界,「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這個境界就是齋。大家要注意啊!我們講中國文化,千萬不要跟著一般人的錯誤講法。

「戒」呢?真正到了已身「退藏於密」,內外改變了,心境不被外物所動搖,不被外面環境所影響,所以「齊」下面是「莊」。這個「莊」就是莊敬的莊,是「莊重」的意思。無論是修道人或是我們一般人,生活態度都非常重要。一個人能夠不受外界的影響,這個時候的心至中至正,所以說「齊莊中正」。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作用,四個字包括了一切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一切的禱告在內了,是不落形式的。

所以聖人到了這種程度,懂了一切過去未來以後,變成更謙虛、更小心,就是「齊戒以神明其德夫」!自己越是齋戒得清靜,神通越大,自己本身也越到達神明的境界,明白了天下一切事物。這個樣子你的德業便更進步,你對人類的貢獻也更偉大了。

                                                                                  《易經系傳別講》

 

【子之所慎:齊、戰、疾。】 孔子平常非常小心注意的事:齊、戰、疾三件事情。

古代齊齋同義,清心寡欲謂之齋,古人在舉行國家大典或祭天地祖宗

的時候,便要齋戒。所謂齋戒沐浴就是清心寡欲,並不像現在的人,稱吃素為吃齋,這個錯誤在習慣上已用了一千多年,不必改它了。古代的齋是內心的修養,要著重氣質的變化,在《禮記》中變化氣質第一步工夫,就是要「齋心」,「毋不敬,儼若思。」現代的語彙,就是心理的淨化,所以孔子對「齋」是最謹慎,最小心的。

其次是對戰爭,我們講軍事哲學思想史,經常也引用到孔子的話。他不是不懂軍事,而是對軍事哲學的理論很高明,只是平常不輕談戰爭。

第三疾:是指衛生、保健的事,這是養生之道,他非常注意自己身體健康。所以齋、戰、疾是他特別小心的事。

                                                                                         《論語別裁》

「葷」字不是代表肉哦!不吃葷同不吃肉是兩回事。這個葷是草頭,五葷是蔥、蒜、韭、薤白,興渠,也叫做五辛。佛家戒吃這五葷,因為這一類東西,刺激荷爾蒙的生長,尤其刺激了性荷爾蒙的分泌,對修持很有妨礙。中國古代與印度的古文化,同一道理,並不是講不吃肉,不過如果真持齋,當然包括了不殺生、不吃肉。

在座的很多學佛吃齋的注意啊!真正吃齋吃素是怎麼樣呢?下面孔子有一個道理。

【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孔子說你這個怎麼叫吃齋?這個是拜拜用,擺樣子的,是宗教的形態,而且是祭祀時對鬼神用的,這是外在的齋。真正的持齋叫心齋,這個我們要注意!持,是保持。莊子所代表的中國文化心齋的觀念,就是佛家的持戒、修定、修慧,乃至於說得了九次第定,證得菩提,也不過是心齋的成就而已。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顏回問:什麼叫「心齋」呢?孔子說:「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個方法等於是止觀法門,等於密宗黃教宗喀巴大師所提倡的,走的奢摩他、毗婆舍那止觀的路線,也就是中國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師提倡的小止觀六妙門。研究一下就很奇怪了,莊子那個時候,佛教絕對沒有傳入中國,但他們修行都是同一個法門,這就是《列子》上面提到的:「西方有聖人出焉,東方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
莊子借孔子的嘴傳止觀的法門:「若一志,」「若」就是你,你如果心念專一起來,不要亂。「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不要用耳朵來聽聲音,而用「心」來聽。如果借用佛法來做比較,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代表觀世音菩薩的觀音法門:「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耳朵習慣於聽外界的聲音,不用耳朵來聽,把它迴轉來,「返聞聞自性」,聽自己內在的心聲,內在的心聲不一定是心臟血液流行之聲啊。你要曉得,我們靜下來,譬如打坐的人,你以為是在打坐呀,莊子下面都說了,那是心裏面在講話,在開討論會,「不曉得這樣對了沒有?」「嗯,剛才很像,可惜了,動了念頭。」「不動念頭,啊,差不多了,已經成佛了。」心裡頭都在講話,所以要迴轉來,「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那麼「心」怎麼靜得下來呢?「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個「氣」就是後世說的息,修止觀的數息。息是什麼?實際上我們一呼一吸之間,有很短的一段是不呼不吸的,這個之間很難把握住,這個叫息。莊子沒有用息這個名詞。
【「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聽止於耳,」耳朵不起作用了,聽覺停止了,和外界脫離了關係,所以叫他也不聽了,入定去了。不像我們一般人,耳朵都向外面聽聲音。「心止於符,」心裏面什麼念頭也不動,自然和「道」符合了。用中國古有的名詞,叫與「天心」符合了。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這個時候,呼吸之氣是空靈的,等於沒有呼吸了,身心內外一片虛靈。「虛」是內心虛靈。什麼叫「待物者」呢?跟外面物理世界還是相對有待的。換句話說,昨天我們上了唯識課就知道,這個時候意識上的清靜,看起來好像空了,這是你意識上偏於空了,外面還是沒有空呀。你空了我不空,我還站在你的前面,太陽照樣從東邊升起來,西邊落下去。都還沒有空呀。所以,雖然身心內外一片虛靈,還是跟外面物理世界相待的。但是,第一步的修養,先達到內心的虛靈也就對了。

「唯道集虛。」注意,這個「集」字務必要圈起來。「集」就是累積,你把內心虛靈的境界,練習越久了,累積越久了,那麼達到形而上的道也就快了。「虛者,」內心虛靈,你能夠做到內心意識不動,心靈很凝定,耳根不向外聽了,完全是返之內在了,「心齋也。」這個才是內心真正的持齋了。
很多學佛的人受了「八關齋」戒,八關齋的那個齋,就是內心虛靈,達到內心虛靈叫「八關齋」的成就,這個樣子才叫真正的持齋。不是說過午不食就是持齋了,完全不是。為什麼「八關齋」是過午不食呢?過午不食使人身體的氣息容易虛靈,容易達到「心齋」的境界。
所以莊子借用孔子的嘴所講的這一段,不論儒家、道家、佛家、密宗、天台宗、華嚴宗,隨便那一樣,你融會貫通了,一通而百通,同一個道理不同的表示而已。你到了「心齋」這個境界,初步的閉關可以了,不到這個境界不能閉關的啊,閉關會發瘋的。

                                                                                     《莊子諵譁》

學佛大小乘修持共通的步驟: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解脫以後所見叫做解脫知見。

學佛第一步要持戒,因為持戒可使自心不散亂不昏沉,才能修定。戒律持不好,要想修定必無是處。「戒」就是莊子提到過,也是孔子對顏回說的「心齋」,從起心動念做起,齋同戒是一個東西。

得了定才能真發起智慧,智慧成就了,才能解脫煩惱,煩惱解脫了,才能去除無始以來煩惱的根根,由解脫所知所見,才能了一切之源。光解脫,沒有發起解脫知見還不究竟,由此可知見地的重要。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吾聞學問之道,在變化氣質。變化氣質之道,大約不外二途:

從齋心敬一而誠意正心修身,至於致知格物,此為其一,乃集義之所生,由內而達外者,理極平實,行之非易。

其次,從苦其筋骨,勞其體軀做起,至於鍊氣凝神,以定靜之功以變化氣質之性,乃修煉之功,由外而進於內者,事極易行,而堅貞有恆篤行之者,亦不易得。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故學道者皆是,及其成而臻於實用者頗不多得。

                                                                                  《中國文化泛言》

當我們疲勞不堪,氣脈不通,頭昏腦脹,昏昏沉沉的時候,頂好喝午時茶(並非中藥店裡製成的午時茶)。
人到了「午」時,正是「子」時的對方,處於和「子」時相反的狀態。這也是夏至一陰生,生命到了衰敗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千萬要注意溫養,不可強迫自己再堅持五分鐘,也許不到五分鐘,拉滿的弦該就會斷了。
所謂溫養,就是保持的意思。子午溫養,卯酉沐浴。《莊子》所說齋心,就是沐浴的意思,是把心境洗清,把心中的雜念洗淨。
中年以上的人都已到了「午」時,要趕快從「午」起修,先修回「子」時。
從抽象的理論來講,等於說從形而上開始,修到形而下,不像年輕人,是從形而下開始,修向形而上。

 《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

「齊」,齊字通那個「齋」,這兩個字通用的。清心謂之齋,我們現在講持齋,吃素不是持齋。這個齋字是中國文化上古就有,《禮記》裡頭經常提到,「齋戒沐浴」。

齋戒就是在自己心裡頭,所以齋叫做「心齋」,莊子說得最清楚--「心齋」。我們學佛的人、學禪宗的人,說不起分別、妄念不起,這就是真齋戒,就是守戒了。「一念不生全體現」這是真齋戒。

所以中國古禮要持齋,你看中國古代帝王的時候,碰到國家大事,皇帝要離開內宮,跟皇后、妃子都不能在一起;一定一個人住在一個殿裡,自己一個房子裡,所謂「齋戒沐浴」,沐浴也不完全是身體洗澡哦,腦子裡洗乾淨、不亂想叫做「沐浴」,這是古禮。腦子不準亂想是真沐浴,外面洗乾淨還是外表,心裡頭雜念都不亂動那個叫「持齋」。

自己個人的修養呢?內外的修養,隨時隨地——「齋」。「心齋」,心裡頭就是學佛的人無分別、無妄想、無煩惱、無雜念,這個謂之齋,叫做「持齋」,吃素不叫做「持齋」哦!吃素是吃素。

「齊莊中正」,這個「齊」字,古代通「齋」。「莊」,隨時自己是莊正的。中正,此心什麼叫「中」呢?頂天立地。什麼是真正的「中」呢?「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嘛!就是學佛講的「空」。空不是沒有東西,空靈的,心如明鏡臺,明鏡也非臺,這個是中的。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什麼是中?喜怒哀樂未發,一念不生處,這個是正念。「正」是中和的「和」,發而皆中節,起心動念處,無私、無邪,就是正。所以,「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這個樣子才真所謂做到做人處事內外至正的一個境界。

                                                                                        《中庸講記》


點左下「閱讀原文」四個藍字!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老師:如何得到藥師佛的感應
    而且還有要求:「老師你要告訴我,第一,我父親剛剛被打死送醫院那個時辰,我的姐姐剛好肚子痛生下一個孩子,很多人說那個孩子就是我父親投胎的。老師你要給我解答,那個剛出生的外甥是不是我的父親?」唉!為人千萬莫當人家的老師啊!什麼事都要負責,都要給他解答。生病找老師,有問題找老師,吃不下飯找老師,大便秘結也找老師……反正啊!
  • 新版「南懷瑾講述」在滬上學習讀書會首發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版「南懷瑾講述」系列叢書日前首發。  晚年的南懷瑾深感教育的重要性,曾針對各專業領域人士、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及年輕學生發表演說,談及成人教育、青年教育及家庭教育等種種問題。南懷瑾更是於90高齡主持創辦了太湖大學堂,旨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同時與現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相結合,發展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研究。太湖大學堂也因此成為承載南懷瑾教育理念的實踐基地。  國學經典是一種生活方式,它不僅是一門可供學習的知識,也是一種處理事情的方式。1997年,郭姮妟等人開始在南懷瑾的指導下正式推動兒童誦讀經典。
  • 莊子:心齋與坐忘,兩種重要的修養方法
    心齋與坐忘「心齋」 和「坐忘」 是精神進入道境的兩種修養方法,特別受到莊子研究者的關注。「心齋」的修養工夫著重心境向內收——由耳而心,由心而氣,層層內斂。所謂「徇耳目內通」,即使耳目作用向「內通」,達到收視返聽於內的效果。
  • 南師百問:為什麼有人尊崇南懷瑾為國學大師,有人則持相反態度?
    要知道南懷瑾老師,並不欠我們世人什麼東西啊!人間需大道,這個大道又是什麼東西呢?淵回認為,這條大道就是南懷瑾老師走過的道路,就是我們後來人也要跟著走過去的那條大道,那條通往人內心之深處的道路。篇幅有限,時間有限,這期的南師百問,到這裡就要結束了。如果還對南懷瑾老師有疑問的話,可以細細品味,一下他老人家寫的一首詩。
  • 淵回說南:南懷瑾見過仙佛嗎?沒有,一直在找.真仙真佛是什麼?
    南懷瑾老師曾經多次提到過,自己沒有見過所謂的真仙真佛。難道世界上真的不存在真仙真佛嗎?我們先把南懷瑾老師的原話找過來。時間大概在2010年,南懷瑾老師在太湖大學堂重新講解儒家的四書五經之一的《大學》。聽眾對象是太湖大學堂的學生家長們。
  • 假期讀書:南懷瑾先生著作推薦〈一〉
    ◎論語前六篇即已對全書做了綱要的陳述,是全書的精要,故南師特別講述。◎還原孔子和弟子們的真誠互動,為新一代開啟易入之門。◎打破過往積久成是的注釋,賦予精確的重新解說,也為論語帶來現代的風貌。《話說中庸》——南懷瑾 著述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南懷瑾原著《話說中庸》,全球首度面世,一探子思別傳孔門心法的奧秘。◎南懷瑾先生原著,並收錄劉雨虹老師整理編本,便於國學涉入較淺之讀者閱讀。
  • 南懷瑾先生講述辟穀的修行經驗
    南懷瑾老師: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宣化上人:證果的人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南懷瑾老師:我在峨眉山閉關的經驗(重要的成就法門!)
  • 水唯能下方成海:緬懷南懷瑾老師的愛國情懷
    南懷瑾題贈本文作者:「海水有門分上下,江山無界限華夷。」  轉眼間,南懷瑾先生離開人世5年了。這5年是中華大地社會、經濟發生巨大變化的5年,也是中華文化復興最為繁榮的5年。這時,茶廠的老闆手握一支金黃色紙包出現了,說:「我給你們品嘗一種獨一無二的茶,是用五六種巖茶專為南老——南懷瑾先生拼配的大紅袍。」我接過紙包看,上面果然有熟悉的老師墨跡「瑞泉號」三個字,左下落款是「九四頑童南懷瑾」加紅色印鑑。  「你見過南懷瑾先生嗎?」我問。  「沒有。」黃老闆遺憾地說,「我們是通過他的弟子供茶,南老覺得比臺灣鐵觀音更對口味,還為茶題寫了名號。」
  • 八大名人養生長壽秘方之八:南懷瑾
    上一期我們說到了吳階平的養生之道,那這一期我將帶大家來了解國學大師南懷瑾: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歷任臺灣政治大學、臺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真名叫什麼?名如其人,懷瑾握瑜,傳承文化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真名叫什麼?名如其人,懷瑾握瑜,傳承文化前言歡迎大家來到新一期的「淵回說南」節目。淵回說南,還原歷史真相,為大家訴說南懷瑾老師傳奇人生。南懷瑾老師最早的照片南懷瑾老師的母親南懷瑾老師的父親仰周化度有福氣,懷瑾握瑜號玉溪春風暖暖,綠上枝頭,鳥語嬉戲。
  • 南懷瑾的傳奇與《論語別裁》
    目前市面上影響比較大的講述《論語》的書裡,南懷瑾的《論語別裁》有著人驚嘆的銷量。1976年5月,南懷瑾演講輯錄的《論語別裁》在臺灣出版,到1988年已經再版18次。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將《論語別裁》引進大陸是1990年,並沒有預想到海峽這邊也會迅速掀起「南懷瑾熱」。正值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誕辰一百周年,讓我們再次來回顧這位先賢的傳奇一生與他的經典之作。
  • 北京朝陽區現黑私塾 老師自稱南懷瑾弟子
    法晚記者暗訪發現,私塾老師自稱南懷瑾弟子,無辦學資質、收費無收據,學生不聽話以「戒尺」懲罰。目前已被朝陽教委查處。法晚記者暗訪發現,私塾老師自稱南懷瑾弟子,無辦學資質、收費無收據,學生
  • 《雪心齋·綴連瑣碎》——人貴風骨,藝寫天真。
    《雪心齋·綴連瑣碎》——人貴風骨,藝寫天真。在祖國繁榮昌盛的今天,人們難免稍有浮躁。隨著信息爆炸時代的到來,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有時很難做到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自由轉換。往往過多在意物質享受,卻忽略了精神層面的追求。
  • 南懷瑾老師講述: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因此在老子的觀念中,「明白人」並不多。《論語別裁》 ****************************************歡迎關注公眾訂閱號: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歡迎轉發分享文章,謝謝支持!更多文章歡迎瀏覽「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同名博客。
  • 南懷瑾老師講述:小心四季邪風,冷氣溫度要適宜
  • 佛系爸爸南懷瑾的家庭教育
    我們來先看看佛系爸爸南懷瑾的人生南懷瑾出生於浙江溫州,1931年,13歲的南懷瑾小學畢業考試倒數第一,只得到肄業證書;南懷瑾不肯去當學徒,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三年裡,父親還給南懷瑾請過博古通今的老師葉公恕
  • 南懷瑾老師:因緣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礎
    他悟了道不是佛給他,也不是老師給他,是他自己的自性種性爆發,碰到善知識,碰到佛菩薩,這麼一個增上因緣促成他明心見性。譬如我們由親因緣出生,其後有父母遺傳、家庭、社會、國家、時代等等增上緣影響,這個人由此因緣出發,或者去弘法,或者去造惡業,像一個個連續不斷的圈子滾下去。前緣變成後因,後因又變成了前緣,所緣之緣連鎖不斷,就是「所緣緣」。
  • 坤鵬論:心齋坐忘 唯道集虛
    所以,坤鵬論今天先講講莊子的心齋坐忘、唯道集虛,以它們為橋,然後再走向懸置。根據我的學習經驗,理解了心齋坐忘、唯道集虛,後面再學習現象學的懸置,就會輕鬆不少。三、心齋坐忘、唯道集虛那麼該如何達到莊子的道——逍遙遊呢?莊子認為,世界被人為造成的區別波浪搞得混亂不堪,這時只有通過忘掉所有區別,才能與道融為一體,從而看到世界原本自然的狀態。
  • 從心齋 茞溪 食香草的豬
    於是我便取從心二字為齋號,自號從心齋主人,但實際上有號無齋,只聽了個名聲。        茞溪是後來取的。經常有人問我這個字讀什麼?有什麼含意?茞是香草,茞溪就是一條長滿香草的小溪。這是我理想的歸處。另外,我屬豬,茞是草字頭,溪是水字旁,有草有水,不愁吃喝。這是我生活的願望。朋友半開玩笑地問:一頭食香草的豬?我也半開玩笑地答,要麼香死,要麼餓死。
  • 南懷瑾先生軼事:拒絕名譽博士、拒當御用文人
    南懷瑾覺得老道說的有理,倘自己一心習武,這功夫倒也能練,無奈自己同時習文,恐怕就拿不出那麼多時間。因此,他辭別老道下山,拜師學劍的事,也就到此為止。讀書百遍抗戰期間,南懷瑾進入成都中央軍校,業餘拜清末探花商衍鎏為師,學習古文。一天,南懷瑾寫了一篇文章,自覺字字珠璣,甚為得意,拿去給商老師看。商老師滿口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