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訓幾乎成了當代大學生的「成人禮」
相信大家在大學時代,都經歷過堪稱「煉獄」的軍訓和激動人心(至少是上課前)的軍事理論課。在體驗了緊張刺激又充滿紀律性的軍事教育後,很多人或許仍充滿遺憾——由於舊版大綱並未明確規定,許多院校在組織軍訓時,並沒有安排實彈射擊、槍械體驗、防生化演練等「硬核」科目,令許多青年軍迷失望不已。
防化訓練即使在和平時期依然重要
不過,在剛剛發布新一版的《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中的《軍事訓練》部分,正式明確規定了包括「輕武器射擊」和「戰術訓練」在內的多項「硬核」科目。某些高校「半個月軍訓只練隊列」的枯燥軍訓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堪稱00後軍迷的福音。
打靶恐怕是軍迷最期待的環節了
這一新版條例已經在近日實行。這意味著自今年暑期的軍訓開始,新生代大學生們將在大學生活正式開始前,就將體驗到真正的「軍旅生活」。除了最核心(或者說軍迷最期待的)的「實彈射擊」和「槍械保養」外,還包括識(軍用)圖(軍迷同學偷笑中)、格鬥術(對「肥宅」軍迷恐怕是個不小的考驗)。甚至還包括初級的電磁頻譜監測培訓,這樣一來,即使身體素質一時難以達到服役標準,經過軍訓的大學生依然可以較為輕鬆地上手初級的電臺通訊、作圖分析、監測工作,就是一個不錯的「臨時參謀」或者「臨時通訊員」。
地圖識別也是一項常識性技能
實際上,軍訓的本來意義,就是培養學生最基礎的國防意識和軍事技能。儘管短則十幾天,長則一個多月的大學軍訓遠不能把一位「享受」完暑假的大學生變成一位真正的戰士,但卻足夠在大多數學生心中埋下一顆尚武精神的種子,鋪墊戰士技能的基礎。然而,由於許多高校在過去十幾年中缺乏相關條件(沒法找到實彈打靶場地,也沒有類似器材),軍訓只能「便宜行事」,僅僅練習隊列和分列式,讓本應實用、充實、豐富的軍訓活動變得單一而乏味。最關鍵的實彈射擊、輕武器保養、軍用地圖使用等培訓全無蹤跡,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
槍械保養
隨著新大綱的實行,大部分非軍迷學生對軍訓的認知也必將發生本質改變——軍訓不再僅僅是比誰走得齊,誰口號喊得高,還要比誰的槍法好、誰的識圖能力強、誰的頻譜分析準。這是多麼激動人心的改變,軍訓也將從「機械死板」的代名詞變成一項創造性培訓。
對於廣大00後軍迷而言,這恐怕是比高考後「解放」更激動人心的事情了(付費射擊館很貴),既能免費「摸真傢伙」,又能賺更高績點(軍迷的優勢不要太明顯)。像小編這種已經軍訓過的,真想發自內心地「再軍訓一次」。
作者:端平入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