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州銅仁11月27日電(記者 宋宇晟)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剩餘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意味著,中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11月26日,記者隨採訪團走進貴州,對當地易地扶貧搬遷、鄉村振興發展等情況進行走訪。這也是在貴州完成全省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後,第一支到貴州省開展實地採訪的網絡新聞媒體團。
銅仁萬山區旺家社區安置點中的標語。 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採訪的第一站就是銅仁。
銅仁市地處黔湘渝三省市結合部,是貴州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武陵山片區脫貧攻堅的決戰區。
曾經,銅仁全市下轄10個區縣均為貧困縣,有1個深度貧困縣(沿河自治縣)、2個極貧鄉(石阡縣國榮鄉、德江縣桶井鄉)。
而今,10個區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1000多個貧困村出列,減貧100餘萬貧困人口,29.36萬深山區石山區貧困群眾搬出大山。
現在家住銅仁市萬山區的何英,就是這29.36萬人中的一員。
銅仁萬山區旺家社區安置點。 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今天生活在城市裡的年輕人可能會想當然地覺得「貧困就是因為懶惰」。但對於大山深處的人們來說,這句話並非真理。
過去,何英一家就住在山裡。早年間為了改善生活條件,她也曾外出打工。結果是收入雖有所提高,但十分有限,留守在老家的家人依舊「住在破漏的房子裡」,孩子則成了「留守兒童」。
2008年1、2月間,一場凝凍氣象災害造成銅仁長時間交通運輸中斷,也改變了何英對生活的態度。那時,正從廣東回老家的何英因災耽誤了回家過年。「等我們回到家時,年都過去了。」
現如今,網上常常有人說「成年人的崩潰往往就在一瞬間」。2008年那個在回鄉路上度過的除夕,或許就是何英的那「一瞬間」。
何英向記者講述自己的脫貧故事。 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從那時開始,她覺得生活不能再這樣過下去了。
更重要的是,孩子一天天長大,也到了要上學的年紀。遠赴廣東打工的何英見識過那裡的繁華,她不想孩子再走自己的老路。她選擇留在家鄉,這樣雖然收入會少一些,但可以照顧家人,也方便輔導孩子。
那一年,她開始在當地的鄉村小學做代課教師。
千百年來,深山溝壑阻斷了貴州與外界的聯通。人們常用「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裡平」形容這片土地。
由於這樣的地理條件所限,何英每天從家裡走山路去學校,往返就要兩個小時。這家人的勤奮似乎被山裡的交通不便抵消了。
在返鄉幾年後,何英照顧了家人,也輔導了孩子,但只靠丈夫一個人在外打工,收入終究還是少。更何況,她還希望能在縣城買下一套房子,搬出大山,遠離窮根。
對於何英來說,窮不是因為懶惰,她足夠勤奮。
易地搬遷群眾今昔生活對比。 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2018年,何英一家經申請審核合格成為易地扶貧搬遷戶。8月底,她家從銅仁市思南縣大河壩鎮勤儉村搬遷至萬山區旺家社區安置點,成為安置點第一批跨區縣搬遷戶。
旺家社區也讓她家的生活旺了起來。
何英最憂心的子女教育問題得以解決:安置點內建有3所幼兒園、1所小學、1所中學,距離均不超過5分鐘車程。
同時,搬遷後,旺家社區黨支部於當年成立,何英成為黨支部一員。用她自己的話說,她從一個搬遷者變成了服務者。工作地點就在安置點內配套建設的「扶貧微工廠」。
銅仁萬山區旺家社區安置點。 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今天,旺家社區共安置思南、印江、石阡三個縣的搬遷群眾近2萬人。配套的「扶貧微工廠」中,目前已有多家企業入駐,解決數百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
而在整個貴州省,18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約佔全國搬遷人口的五分之一,創下全國之最。媒體稱之為「最大規模的『脫貧遷徙』」。
不過,脫貧摘帽不是終點。對於何英來說,也是如此。
11月26日,她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脫貧故事。她說,趕上了這麼好的政策,是自己的幸運。她希望,今後能把這份幸運傳遞下去。(完)
【編輯:葉攀】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