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2020」最大規模的「脫貧遷徙」,讓188萬人走出大山

2020-12-20 瀟湘晨報

中新網貴州銅仁11月27日電(記者 宋宇晟)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剩餘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意味著,中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11月26日,記者隨採訪團走進貴州,對當地易地扶貧搬遷、鄉村振興發展等情況進行走訪。這也是在貴州完成全省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後,第一支到貴州省開展實地採訪的網絡新聞媒體團。

銅仁萬山區旺家社區安置點中的標語。 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採訪的第一站就是銅仁。

銅仁市地處黔湘渝三省市結合部,是貴州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武陵山片區脫貧攻堅的決戰區。

曾經,銅仁全市下轄10個區縣均為貧困縣,有1個深度貧困縣(沿河自治縣)、2個極貧鄉(石阡縣國榮鄉、德江縣桶井鄉)。

而今,10個區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1000多個貧困村出列,減貧100餘萬貧困人口,29.36萬深山區石山區貧困群眾搬出大山。

現在家住銅仁市萬山區的何英,就是這29.36萬人中的一員。

銅仁萬山區旺家社區安置點。 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今天生活在城市裡的年輕人可能會想當然地覺得「貧困就是因為懶惰」。但對於大山深處的人們來說,這句話並非真理。

過去,何英一家就住在山裡。早年間為了改善生活條件,她也曾外出打工。結果是收入雖有所提高,但十分有限,留守在老家的家人依舊「住在破漏的房子裡」,孩子則成了「留守兒童」。

2008年1、2月間,一場凝凍氣象災害造成銅仁長時間交通運輸中斷,也改變了何英對生活的態度。那時,正從廣東回老家的何英因災耽誤了回家過年。「等我們回到家時,年都過去了。」

現如今,網上常常有人說「成年人的崩潰往往就在一瞬間」。2008年那個在回鄉路上度過的除夕,或許就是何英的那「一瞬間」。

何英向記者講述自己的脫貧故事。 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從那時開始,她覺得生活不能再這樣過下去了。

更重要的是,孩子一天天長大,也到了要上學的年紀。遠赴廣東打工的何英見識過那裡的繁華,她不想孩子再走自己的老路。她選擇留在家鄉,這樣雖然收入會少一些,但可以照顧家人,也方便輔導孩子。

那一年,她開始在當地的鄉村小學做代課教師。

千百年來,深山溝壑阻斷了貴州與外界的聯通。人們常用「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裡平」形容這片土地。

由於這樣的地理條件所限,何英每天從家裡走山路去學校,往返就要兩個小時。這家人的勤奮似乎被山裡的交通不便抵消了。

在返鄉幾年後,何英照顧了家人,也輔導了孩子,但只靠丈夫一個人在外打工,收入終究還是少。更何況,她還希望能在縣城買下一套房子,搬出大山,遠離窮根。

對於何英來說,窮不是因為懶惰,她足夠勤奮。

易地搬遷群眾今昔生活對比。 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2018年,何英一家經申請審核合格成為易地扶貧搬遷戶。8月底,她家從銅仁市思南縣大河壩鎮勤儉村搬遷至萬山區旺家社區安置點,成為安置點第一批跨區縣搬遷戶。

旺家社區也讓她家的生活旺了起來。

何英最憂心的子女教育問題得以解決:安置點內建有3所幼兒園、1所小學、1所中學,距離均不超過5分鐘車程。

同時,搬遷後,旺家社區黨支部於當年成立,何英成為黨支部一員。用她自己的話說,她從一個搬遷者變成了服務者。工作地點就在安置點內配套建設的「扶貧微工廠」。

銅仁萬山區旺家社區安置點。 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今天,旺家社區共安置思南、印江、石阡三個縣的搬遷群眾近2萬人。配套的「扶貧微工廠」中,目前已有多家企業入駐,解決數百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

而在整個貴州省,18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約佔全國搬遷人口的五分之一,創下全國之最。媒體稱之為「最大規模的『脫貧遷徙』」。

不過,脫貧摘帽不是終點。對於何英來說,也是如此。

11月26日,她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脫貧故事。她說,趕上了這麼好的政策,是自己的幸運。她希望,今後能把這份幸運傳遞下去。(完)

【編輯:葉攀】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決勝2020」這趟貴州之行,讓採訪團印象深刻的是……
    11月30日,由中央網信辦傳播局主辦的「決勝2020」看貴州網絡主題活動在貴陽市修文縣結束。她說,貴州188萬人移民搬遷安置,一個點就有三個縣的1.8萬人搬遷戶。旺家社區是萬山區規模最大的跨區域移民搬遷安置點,建設住房62棟,安置了來自思南、印江、石阡3個縣的18379人4332戶困難群眾,不僅能夠搬出來,還能穩得住,有不少扶貧就業的崗位,印象非常深刻。
  • 「央視快評」發揚滴水穿石精神 決勝脫貧攻堅戰
    8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脫貧,鼓勵他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三進下黨調研指導扶貧工作,冒著酷暑訪貧問苦,幫助解決發展難題。
  • 「決勝2020」憑藉精準扶貧「秘方」,陝西寧夏走出更穩脫貧路
    中新網12月9日電 題:憑藉精準扶貧「秘方」,陝西寧夏走出更穩脫貧路作者 朱延靜錯落有致的村舍、忙忙碌碌的車間、情不自禁的笑容……這樣的場景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大地上。近年來,陝西、寧夏等地憑藉著針對自有短板打造的精準扶貧「秘方」,走出了屬於自己的脫貧之路。
  • 「決勝2020」搬出大山 新生活從「沐恩邸」開始
    12月3日,「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最後一站來到了位於涼山州昭覺縣城北鄉谷都村村域內的沐恩邸社區,這裡是昭覺縣圍繞縣城周邊建設的5個異地搬遷集中安置點之一。但即便如此,面對遷徙帶來的生產生活、文化習俗、社會關係等新事物新變化,彝族居民能否適應這些「水土不服」還是一個未知數。
  • 「人民網 貴州頻道」大山裡的新生活
    在貴州大山裡,有一個個動人的脫貧故事,講述著人們與貧困的搏鬥和對新生活的期待。「你好,新生活!」清晨,天剛蒙蒙亮,在貴州省冊亨縣高洛街道辦事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韋天陽的早餐鋪已經熱鬧起來,磨米漿、上籠屜、熬湯頭,香味瀰漫開來,食客絡繹不絕,這個不到12平米的小鋪子,每天要迎來百多位客人。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紅莊溝村的脫貧之路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為充分展示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省脫貧攻堅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經驗,青海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將分別邀請各市州和省直有關系統召開青海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全村土地貧瘠,產業結構單一,種養業規模小。2015年底精準識別建檔立卡戶共計62戶225人,貧困發生率為25.2%。「針對這種情況,作為幫扶單位,省人口和計劃生育藥械管理中心緊密圍繞各項扶貧政策,落實「兩不愁、三保障」來開展扶貧工作。
  • 決勝2020|講好脫貧故事 凝聚攻堅力量——「決勝2020」網絡主題...
    「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結束。海外網記者張婧妍在車上修改稿件。從家人的支持到個人的拼搏,杜尚會向尹賽楠訴說了一段難忘的故事,最終呈現在一篇獨家報導《【決勝2020】記者手記:走進沿河,這裡有一段感人的脫貧故事》中。
  • 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貢獻川師力量——寫在第七個國家...
    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裡歷史性地得到解決。
  • 走出大山看世界暨城鄉娃娃手牽手公益活動第三季正式啟動
    作為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大力開展勵志扶貧工作的重要事項之一,組織開展貧困地區兒童「走出大山看世界」活動旨在組織貧困地區的兒童走出大山,到城市遊學參觀、感受城市文化,幫助孩子們拓展眼界,樹立「知識改變命運、努力成就未來」的人生信念。
  • 努力走出大山,是為了更好地歸來
    視頻製作:項佳楚有人走出了大山小時候,唐學文最大的感受就是吃不飽。但唐學文的父母有一個堅定的信念:讓孩子們讀書。唐學文和弟弟妹妹也決心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除哥哥早年輟學外,唐學文與弟弟都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迪慶民族中學。讀書時代留給唐學文最大的回憶,就是民族中學師生們的幫助。他現在還記得,冬天的時候,他和弟弟只有一床薄被,老師發現後,第二天就給他們送來了被子。學校師生也經常資助他們。
  • 一場188萬人的「集體搬家」
    據《晴隆縣誌》記載,三寶鄉的苗族、彝族群眾在明清時期為躲避戰亂遷徙至深山,不料先輩由此保全性命,後代卻陷入了貧困漩渦。照鄉民們的說法,全鄉村寨「掛在」半山腰,鄉內無一條河流;若在山間遠眺,目光所及不是懸崖峭壁就是「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土」。傳說中的「桃源絕境」,根本養不起一方人。
  • 「決勝脫貧·奮鬥有我」南鄭區喜神九年制學校解亮:一抹微笑暖人心...
    編者按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的關鍵之年,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激發廣大幹部群眾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熱情,區委組織部、區委宣傳部、區脫貧辦、團區委、區婦聯、南鄭農商銀行聯合舉辦了南鄭農商銀行杯「決勝脫貧·奮鬥有我」主題演講比賽
  • 「只爭朝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區「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開展脫貧攻堅理論政策宣傳,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組織「全區『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主題巡迴宣講團」,到57個脫貧摘帽貧困旗縣進行巡迴宣講。5月22日上午,宣講團成員深入鄂溫克旗,在巴彥託海鎮安門社區舉行了集中宣講。
  • 走出大山越過大海的呂梁山護工
    每一期呂梁山護工走出大山都會舉行熱烈的歡送儀式。育兒月嫂悉心呵護。養老陪護專業耐心。家居保潔認真細緻。照料病患盡心盡力。搭乘脫貧攻堅的政策東風,成千上萬的「三轉婆姨」走出大山,一技傍身闖天下,實現一次次蛻變,活躍在全國各地的家政大市場。呂梁山護工已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家政勞務品牌。脫貧攻堅以來,已有33期6.1萬呂梁山護工接受培訓,實現就業3.3萬人。
  • 「朝天旅遊」「擺脫貧困,奔向幸福」廣元朝天區脫貧攻堅工作回眸
    擺脫貧困 奔向幸福朝天區脫貧攻堅工作回眸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向脫貧攻堅發起總攻、奪取全勝的決戰決勝之年站在這個關鍵的歷史節點上,回眸朝天區脫貧攻堅以來發生的變化,朝天廣大幹部群眾都說「質變」「飛躍」「幸福」:沙河鎮羅圈巖村67歲的張文貴老人告別了大山深處的土窩窩,住進了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小別墅;大灘鎮捍紅村的大齡青年趙思平,種香菇、跑運輸,前些日子娶了媳婦成了家;李家鎮永樂村李德申,搭乘鄉村旅遊的發展快車,搖身變成了農家樂業主……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青春閃耀脫貧路——全省共青團組織積極作為...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青春閃耀脫貧路——全省共青團組織積極作為助力脫貧攻堅這是一支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的力量,當其匯聚於脫貧攻堅之中,由青春寫就的這份成績單,為我省脫貧攻堅增添了別樣色彩。
  • 萬水千山脫貧路——寫在人民法院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進入倒計時
    一場貫穿東西南北、跨越萬水千山的脫貧攻堅戰在神州大地持續打響。2012年底至2019年底,中國的貧困人口從9899萬人縮減至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
  • 蒙自市2020「研學逐夢前行 走出大山看世界」公益研學實踐活動圓滿完成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加強蒙自市鄉村學校少年兒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從而引導他們自尊自信自立自強,養好良好品德,樹立高遠志向,蒙自市教體局、蒙自市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於2020年11月27日到29日舉辦了蒙自市2020「研學逐夢前行,走出大山看世界」公益研學實踐活動。
  • 決勝2020 看三位駐村扶貧幹部交出怎樣的「脫貧答卷」
    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脫貧攻堅行動,在中國展開。中華民族從未如此接近整體消除絕對貧困這一千年夢想。它的核心指標就是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在這場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中,一位位扶貧幹部投身於鄉村、投身於基層、投身於最困難地區,與廣大農民群眾並肩作戰,書寫初心與使命。
  • 免費祖源基因檢測培育市場「23魔方」蓄力打造國內最大基因資料庫
    預計2019年消費者規模達到350萬以上,2022年消費者規模超過5500萬,即全部的核心潛在消費者和約90%的中圈潛在消費者將轉化為實際消費者。圖片來源:楊洋拍攝成立於2015年的「23魔方」雖然到今天也就不過短短4年時間,但絕對算的上是國內消費級基因測序領域的一名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