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製作:項佳楚
有人走出了大山,就不再回來。
他不僅回來了,還培養並鼓勵更多學生回來。
15年來,早上6點20分到校和學生早讀,晚上11點查寢後回家,他十幾年如一日做著班主任工作。在他的引導下,多名學生回校任教,他是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學教師唐學文。
得知沙麗英被雲南師範大學錄取的消息,唐學文鬆了一口氣。沙麗英是唐學文2020年帶的畢業生,家庭經濟情況不是很好,3年高中,唐學文對她特別關注。
唐學文在迪慶民族中學任教16年,連續15年擔任班主任。每帶一屆新生,唐學文都會仔細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重點關注需要幫助的學生。也會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回來建設家鄉。
「我想讓學生們了解迪慶的現狀。迪慶資源豐富,但是缺乏人才。要想使家鄉脫貧致富,就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增長了見識和知識技能後,再回來建設家鄉。」唐學文說。
不僅這樣教導學生,唐學文自己也是這樣做的。唐學文就是從迪慶民族中學考上雲南師範大學,2004年畢業後回母校任教。
為什麼當年好不容易考出去了,還要回家鄉?唐學文說,是因為初心。
這份初心,要從唐學文的求學經歷說起。
唐學文老家在香格裡拉金江鎮興隆高峰,當時是一個非常貧困的山寨。小時候,唐學文最大的感受就是吃不飽。但唐學文的父母有一個堅定的信念:讓孩子們讀書。唐學文和弟弟妹妹也決心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除哥哥早年輟學外,唐學文與弟弟都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迪慶民族中學。
讀書時代留給唐學文最大的回憶,就是民族中學師生們的幫助。他現在還記得,冬天的時候,他和弟弟只有一床薄被,老師發現後,第二天就給他們送來了被子。學校師生也經常資助他們。正是這份感動,讓唐學文高考時填報了雲南師範大學教育學。他想做一名教師回報家鄉。
「我是村子裡第一個大學生、第一個教師;弟弟是村子裡第一個中專生;妹妹是村子裡第一個女高中生,也當了教師。」唐學文說,自己考上大學的零的突破,也成為寨子裡其他人的榜樣,村裡更重視教育了。現在精準扶貧後,村子裡路通了、電有了,大家有了小汽車,過上了好日子。
唐學文也有了自己的小家,過上了幸福生活。讓唐學文感受最深的,還是教育改變命運、教育拔窮根。也正因如此,唐學文堅定了當教師的信念。在他看來,教師可以幫助孩子們樹立遠大理想,為迪慶培養人才。在日常工作中,唐學文很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填報志願時,會建議學生們填報迪慶緊缺專業。僅他帶的第一屆學生中,大學畢業回到民族中學當教師的就有5人。還有更多學生,學成後回到迪慶工作。
迪慶州民族中學校長和繼福是唐學文曾經的班主任,在他看來:「唐學文有理想、能吃苦,不僅鑽研教學,還給學生奉獻了很多愛心。他帶的每一屆學生都很團結,有遠大理想。」
在今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期間,唐學文還和學校教師一起,利用周末時間對口幫扶迪慶州維西縣梓裡村。
「孩子們失學、輟學會導致家庭更加貧困,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方式。」唐學文深有感觸地說,「教育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脫貧,必須改變思想,教育改變人的思想。要脫貧還要有知識和技能,也需要通過教育獲得。教育還可以起到引領示範的作用。」
(作者:本報「三區三州教育行」迪慶融媒體報導組,成員:張春銘 項佳楚 徐倩,執筆:張春銘)
欄目: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三區三州教育行 特別報導
總監製 | 翟博
監 制 | 陳志偉 周飛
總策劃 | 周飛
總統籌 | 儲召生 蔡繼樂 張晨
策 劃 | 俞水 張晨
編 導 | 項佳楚
統 籌 | 張春銘
攝 像 | 項佳楚 徐倩
剪 輯 | 項佳楚
特別鳴謝 |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宣傳部、迪慶州教育體育局、迪慶州民族中學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03日第1版 版名:要聞
本文只為傳遞信息,如存在文章/圖片/音視頻等資源使用不當的情況,請聯繫中國教育新聞網。
本期編輯:莊元
覺得好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