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走出大山,是為了更好地歸來

2021-02-22 中國教育新聞網


























視頻製作:項佳楚

有人走出了大山,就不再回來。

他不僅回來了,還培養並鼓勵更多學生回來。

15年來,早上6點20分到校和學生早讀,晚上11點查寢後回家,他十幾年如一日做著班主任工作。在他的引導下,多名學生回校任教,他是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學教師唐學文。

得知沙麗英被雲南師範大學錄取的消息,唐學文鬆了一口氣。沙麗英是唐學文2020年帶的畢業生,家庭經濟情況不是很好,3年高中,唐學文對她特別關注。

唐學文在迪慶民族中學任教16年,連續15年擔任班主任。每帶一屆新生,唐學文都會仔細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重點關注需要幫助的學生。也會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回來建設家鄉。

「我想讓學生們了解迪慶的現狀。迪慶資源豐富,但是缺乏人才。要想使家鄉脫貧致富,就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增長了見識和知識技能後,再回來建設家鄉。」唐學文說。

不僅這樣教導學生,唐學文自己也是這樣做的。唐學文就是從迪慶民族中學考上雲南師範大學,2004年畢業後回母校任教。

為什麼當年好不容易考出去了,還要回家鄉?唐學文說,是因為初心。

這份初心,要從唐學文的求學經歷說起。

唐學文老家在香格裡拉金江鎮興隆高峰,當時是一個非常貧困的山寨。小時候,唐學文最大的感受就是吃不飽。但唐學文的父母有一個堅定的信念:讓孩子們讀書。唐學文和弟弟妹妹也決心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除哥哥早年輟學外,唐學文與弟弟都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迪慶民族中學。

讀書時代留給唐學文最大的回憶,就是民族中學師生們的幫助。他現在還記得,冬天的時候,他和弟弟只有一床薄被,老師發現後,第二天就給他們送來了被子。學校師生也經常資助他們。正是這份感動,讓唐學文高考時填報了雲南師範大學教育學。他想做一名教師回報家鄉。

「我是村子裡第一個大學生、第一個教師;弟弟是村子裡第一個中專生;妹妹是村子裡第一個女高中生,也當了教師。」唐學文說,自己考上大學的零的突破,也成為寨子裡其他人的榜樣,村裡更重視教育了。現在精準扶貧後,村子裡路通了、電有了,大家有了小汽車,過上了好日子。

唐學文也有了自己的小家,過上了幸福生活。讓唐學文感受最深的,還是教育改變命運、教育拔窮根。也正因如此,唐學文堅定了當教師的信念。在他看來,教師可以幫助孩子們樹立遠大理想,為迪慶培養人才。在日常工作中,唐學文很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填報志願時,會建議學生們填報迪慶緊缺專業。僅他帶的第一屆學生中,大學畢業回到民族中學當教師的就有5人。還有更多學生,學成後回到迪慶工作。

迪慶州民族中學校長和繼福是唐學文曾經的班主任,在他看來:「唐學文有理想、能吃苦,不僅鑽研教學,還給學生奉獻了很多愛心。他帶的每一屆學生都很團結,有遠大理想。」

在今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期間,唐學文還和學校教師一起,利用周末時間對口幫扶迪慶州維西縣梓裡村。

「孩子們失學、輟學會導致家庭更加貧困,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方式。」唐學文深有感觸地說,「教育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脫貧,必須改變思想,教育改變人的思想。要脫貧還要有知識和技能,也需要通過教育獲得。教育還可以起到引領示範的作用。」

(作者:本報「三區三州教育行」迪慶融媒體報導組,成員:張春銘 項佳楚 徐倩,執筆:張春銘)

欄目: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三區三州教育行 特別報導

總監製 | 翟博

監 制 | 陳志偉 周飛

總策劃 | 周飛

總統籌 | 儲召生 蔡繼樂 張晨

策 劃 | 俞水 張晨

編 導 | 項佳楚

統 籌 | 張春銘

攝 像 | 項佳楚 徐倩

剪 輯 | 項佳楚

特別鳴謝 |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宣傳部、迪慶州教育體育局、迪慶州民族中學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03日第1版 版名:要聞

本文只為傳遞信息,如存在文章/圖片/音視頻等資源使用不當的情況,請聯繫中國教育新聞網。

本期編輯:莊元

覺得好看,點這裡!

相關焦點

  • 【我的暑假】我出走,是為了更好地歸來
    「我出走,是為了更好的回歸」,肖培東老師如是說。這個考試離去的下午,我看到了我的暑假時光。很美好,很純淨,很自我。它讓我合理放縱,讓我在時間的浪潮裡跌宕起伏,讓我恣意遊走,身體的,靈魂的。假期的品質裡,自由,可以自己健康安排,無疑是最重要的。該找個地方走走了。世界不是只有校園大,你的步履不能只在學校裡印上痕跡。
  • 甘洛中學的90後班主任:重返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王呷呷打趣地對記者說道。作為村子裡走出來的第一個本科生,這個94年出生的女孩並沒有選擇留在西昌這座城市,而是去到了偏遠的甘洛縣。「我自己就是從農村走出來的。」王呷呷說:「是熱愛讓我選擇教師這個職業,期盼他們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
  • 王懷軍:為了1000多名孩子走出大山
    (照片由王懷軍提供)用知識拿到走出大山的車票,才能將自己從苦難中撈起「2008年,我到任校長時,原本有260多名在籍學生,秋季開學來報到時只來了160多人,整整流失了100名學生。」王懷軍說,當時想的是,必須讓更多孩子們回來讀書,他們今後的人生才會獲得更多的可能。
  • 走出大山再回到大山 只為書聲琅琅
    「我也是山裡的孩子,知識讓我有了走出大山的能力,更可以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韋君玉是這樣回答的。這算得上「現身說法」。韋君玉是大瑤山中一名語文教師,也是從大瑤山走出的女大學生,她選擇回到大山,是想為山裡的孩子們教授知識、傳遞希望。
  • 再回大涼山,讓更多家鄉學子走出大山
    第一次走出大山的甘洛小比,所有經歷的事和面對的困難都是從未有過的,起初他連一些基本的漢語都聽不太懂,有時甚至靠寫下來才能進行交流,北方的飲食和少數民族的用餐習慣也是截然不同。學校、老師、同學們的溫暖幫助,都深深地印在甘洛小比的心裡。為了不辜負學校和老師們對自己的培養,甘洛小比只能以品學兼優來回報。在學習上他刻苦努力,多個課程考試取得年級第一;在思想上他積極要求進步,在大學二年級就光榮入黨;在工作上他踏實肯幹,作為學生會幹部的他積極組織同學參加校園藝術節、運動會。
  • 一代代南京中醫藥大學人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一代代南中醫人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我·我們我是阮未艾,南中醫第二十屆研究生支教團隊長。五年來,「遠志服務團」的志願者們見證了通村的山路從顛簸陡峭到修繕完畢;見證了孩子們的午餐從山間土地挪到了明亮寬敞的「杏林遠志堂」;見證了教室裡由A4紙拼貼成的「山寨」投影幕布變成了高清電子屏……曉明學長說:「我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在他的感染下,2018年的夏天,我們四名支教團成員來到了這裡。
  • 走出家鄉是為了更好地回來
    為了縮小區域間的教育差距,本世紀初,銀川市建設了六盤山高級中學,主要面向寧夏南部貧困山區招生。「從小就聽大人說,只要學習好,就能上六盤山中學。」去銀川上六盤山中學,一直是於世廣一個的夢。2016年,他的夢想終於實現——他順利被六盤山中學錄取,並進入由寧夏黃河銀行重點資助的「黃河銀行」班。
  • 教育幫扶讓更多孩子走出了大山
    近年來,為了幫助更多大涼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樂山市帶著自己的優質教育資源和誠意攜手大涼山的美姑縣,共同推進教育協同發展。從學校結對共建到教師交流培訓再到學生異地培養,教育幫扶為大山裡更多的孩子插上了知識尋夢的翅膀。
  • 走出大山的女孩
    誰都有走出大山的夢想和憧憬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和機會把夢想和憧憬變成現實家住大山深處的女孩蔡志英是幸運的,因為她遇到了張桂梅。否則,她很可能也會像許多同齡人一樣,任由遐想在雪山上翱翔,自己卻始終長不出一雙飛出大山的翅膀。
  • 大山裡走出的孩子,如何不斷進步|百家故事
    小婷,作為一個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女孩,和這個世界有著挺多的格格不入,她需要花費比別人多得多的努力去適應、趕上這個社會的發展。就像我們國家常說的,新中國的發展就是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只有保持自信謙虛的態度,不斷前行,才能更好地避免自己走彎路,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大山裡走出的孩子,底子薄,學習效率沒有城市孩子快,這更加要求我們勤奮和方法結合起來,實事求是的踏踏實實的走好每一步,一直向前走。習近平主席說過,吾生也有涯,而學無涯。
  • 為了讓貧困女孩昂首走出大山,張桂梅究竟有多「拼」?
    全國第一所公辦免費女子高中,12年累計讓1800多名大山女孩考入大學,學校本科上線率、一本上線率穩居雲南省麗江市前茅……63歲的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創造了這個大山裡的教育奇蹟。    談起「女高奇蹟」,張桂梅說:「這是老師學生拼搏出來的。我們不拿出這樣拼的架勢,孩子們怎麼和外麵條件好、基礎好的孩子比?」
  • 走出大山看世界,浩坤學子長沙行
    >近日,湖南電視臺和凌雲縣伶站瑤族鄉浩坤村攜手組織開展「走出大山看世界·浩坤學子長沙行」教育扶貧主題活動,浩坤村的孩子們走出了大山,走進湖南,走進長沙。看到毛主席的雕像很震撼,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勝利不容易,先輩們為我們打下的江山如此多嬌。」弄項屯的陸小楊面對巨型雕像,滿含淚水,深情地敬了一個禮。
  • 我來寫高考作文丨走出大山
    我來寫高考作文丨走出大山 澎湃特約評論員 曹東勃 2019-06-08 10:20 來源:澎湃新聞
  • 璐瑤:離開是為了更好地回來
    她留學歸來在廣西田陽縣巴別鄉創辦了巴別夢想家,用十年時間陪伴了92名孩子,讓他們認識了自我,逐步認同自己的社會身份和責任,提高了自信,走出了大山。孩子們長大後,很多人又返回了故鄉,他們通過創建社會化學習的實踐共同體,解決鄉村孩子「信息與情感「封閉的問題,服務了超過10000個鄉村孩子。他們都是夢想家,他們說:離開是為了回來。
  • 搬磚男孩走出大山,畢業後成共和國軍官:寒門貴子讀書能改變命運
    他走出了大山,成了大山裡的驕傲。,走出大山 魏凱倫出生在甘肅省通渭縣一個小山村,通渭縣是甘肅深度貧困縣,山丘溝壑縱橫。 山裡的孩子,出路不多,要麼早早輟學出外打工掙苦錢,要麼努力讀書考上大學走出大山。 魏凱倫選擇了後者,因為他吃夠了山裡的苦。
  • 聲納| 從「走出大山」到「走進大山」,「山」不再讓人畏懼
    資料圖記得多年前,常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冠以這樣標題的勵志故事:「走出大山」。讀罷,在深受感動之餘,也頗感幾分沉重與無奈——大山,那時在人們眼裡總是與困難和苦難並列,是通往幸福生活道路上的障礙。近些年,我在採訪中走了不少山區,也跟大山裡的年輕人有過一些交流。不經意間發現,「大山」這個詞,在年輕一代的眼裡似乎不再那麼沉重。與彼時對「走出大山」的渴望相比,現在的年輕人卻喜歡談論「走進大山」,聊起這些話題時,他們眼裡閃著光,心中有憧憬。
  • 臨報評論|歸來,是為了更好的出發!
    去時冬未盡,歸來春芳菲。4月14日,臨沂第四批、第五批41名援鄂醫務人員凱旋。警車開道、鐵騎護行、市民夾道歡迎、私家車鳴笛致敬……最高規格,最高禮遇,向最美逆行的英雄致敬!兩個多月來,我們關注著你們的足跡,追隨著你們的身影,期盼你們挽救更多生命,祈禱你們「一個不少」平安歸來。山河無恙,人間皆安。今天,你們踏著無邊春光,帶著優異成績,迎著溫暖目光,平安回到家鄉的懷抱。今天,我們重逢在這春暖花開、陽光燦爛的最美四月天。讓我們緊緊相擁,擁抱這些白衣天使、我們最親愛的姐妹兄弟。
  • 崎嶇的山路擋不住孩子們前行的腳步,只因「走出大山」的堅定信念
    走進院子,家中的幾個孩子坐在一條長凳上,小同學的媽媽熱情地為我們倒上當地的茶表示歡迎。此時,我們發現有一個孩子倚在門口,在徵得他的母親同意後,我們上前採訪了這名孩子。    「你的願望是什麼?」「我希望有一天能走出大山!」孩子堅定地回答,眼裡閃爍著堅定的目光。「那你覺得這個願望會實現嗎?」原以為孩子回答這個問題很困難,可是他卻毫不遲疑地說:「會!我相信只要好好學習,一定可以實現的!」
  • "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可以不用上課,但必須上班;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也必須做很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沒有人看著學習,卻要經常自己跟自己死磕,自己逼著自己努力。 現在我們終於到了小時候羨慕的年紀,卻沒能成為小時候羨慕的人。 時間一聲不吭地就把我們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 希望更多人關注,大山裡面的他們
    這些都歸功於背後默默付出的老師們,他們深處在大山深處,默默地為孩子付出自己的愛,他們值得被關注。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鼓勵更多人去鄉村進行教學,讓農村的孩子們可以享受同樣的教育水平。根據數據顯示,在我國農村紮根的鄉村教師數量已經達到了300萬名,由於國家的積極政策,每年也會有4.5萬名的公費師範大學生去基層任教。每個老師用自己的青春書寫著鄉村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