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體註:4月26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消息:武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這個數字的背後,是醫護人員的捨生忘死,是千萬人平凡的堅守,是無數慷慨的解囊相助。
3個月,我們跟一座城市、跟這座城市裡千萬陌生人的心理距離,從未如此親近緊密。
1月23日封城,4月8日解封,4月26日病患清零,武漢人挺過來了,他們已有序走出隔離,開始復工、復崗,開始著手克服疫情帶來的影響。
鈦媒體封面四月刊,我們特派武漢團隊用圖片、視頻和文字記錄了從4月初開始的「武漢復甦」,記錄了武漢街頭的生生不息,本文是封面系列第四篇《武漢醫護酒店:恐懼下,打掃客房都是「危險工作」》。
講述:10位武漢個體工商戶的憂慮與期待人物:開團第一天,居民取菜的隊伍排了12小時 故事:虧150萬、倒掉10噸酒後,一家酒館的自救紀錄片:武漢復工,一場勞資協商(關注「鈦媒體影像」,點擊視頻連結查看)圖集:武漢解封首日 武漢復甦的15天 垂釣者重拾魚竿來到長江邊 探訪武漢經開區:「車都」復工中(訂閱專題「武漢復甦」查看4月刊封面系列報導)
以下是本期鈦媒體·封面四月刊的第四篇:《武漢醫護酒店:恐懼下,打掃客房都是「危險工作」》,全部文章請關注鈦媒體微信號或下載鈦媒體App。
(1『38「視頻:醫護酒店消殺員)
疫情期間,全國各地醫療隊伍馳援武漢和湖北,當地很多酒店被徵用來接待援鄂醫療隊伍。3月底到4月,醫療隊伍陸續撤離,這些酒店也都在完成消殺後逐步恢復營業。
亞朵酒店在武漢的10家店全部都被用來接待醫療隊伍,到4月上旬,仍有3家為醫護人員提供服務。
在疫情緊張的時刻,酒店店長開著車滿武漢找菜,前臺員工變廚房小工,打掃房間成了「高危工作」,一個偶發的咳嗽就足夠讓人焦慮。
恐懼下,害怕打掃客房,害怕倒垃圾
2020年4月5日,湖北省武漢市礄口區,亞朵酒店武漢同濟醫學院店,一名護士退房後,工作人員在客房做消殺。
亞朵酒店武漢同濟醫學院店與同濟醫院只相隔一條馬路。這裡2月8日開始接待同濟醫院醫護入住,截止4月上旬,有140多名醫護(主要是護士)在店,酒店137間房全滿。
亞朵在武漢有10家店,1月23日封城後,10家店陸續被徵用接待醫療隊,徵用時間最短的25天,單店接待入住人數最高記錄是223人。截止4月上旬,這10家店已有7家復工對外售賣,還有3家仍在徵用中。
「疫情緊急,徵用得也很緊急。」亞朵華中地區負責人舒羽(花名)向鈦媒體介紹,第一家被徵用的是東湖嶽家嘴店,當時是1月24日除夕夜。
從酒店店長接到街道諮詢電話,到醫療隊25日凌晨抵漢入住,中間只有2個小時:這2個小時,酒店內部也有激烈的討論,有人擔心被感染,有人覺得應該信任醫療隊的專業度。
封城前酒店就都停業了,回不了家的員工都集中在酒店住,大家準備抱團熬過封城的日子。
「要入住的是西安的空軍軍醫大學的143名醫護,他們冒著生命危險來戰鬥,又是部隊的,無論是從專業角度還是信任角度,都應該接!」舒羽對店長說。
後來,舒羽看到這支醫療部隊從西安出發的新聞視頻,她很激動,因為」這支隊伍就住在我們酒店了「。
4月5日,武漢,亞朵武漢同濟醫學院店店長一楠(花名)在前臺。
一楠是湖北黃岡人,從」湖北大學「畢業後留在武漢工作,在酒店行業做了13年。封城前,她回了黃岡過年。疫情爆發,門店被徵用,在崗同事需要支援,她急著想回到武漢。
回武漢的通行證只有醫務和勤務人員才能辦理。一楠得知鎮上有一批醫護要回武漢返崗,就隨著他們一起辦了通行證。
2月12日,湖北單日新增新冠肺炎病例逼近1.5萬。家人不贊成她的舉動,酒店住著醫護,家人擔心她被感染。
2月14日,拿到通行證後,丈夫開車將她送到武漢黃岡交界的高速收費站,她算是順利返崗,回到武漢。
4月5日,酒店前臺人員在為一位醫護人員進行鞋底消殺。
為了應對疫情,公司將一楠調到同濟醫學院店擔任店長。她到崗時,100多名同濟的醫護已經在酒店住了6天。
她感受到了緊張的氛圍。每位上下班經過大堂的醫護行色匆匆;前臺消殺區域,酒店人員和醫護之間 ,除了測體溫、消殺,基本上沒有面對面過多的交流。
「那是一段敏感的時間」。員工擔心醫護從醫院帶著病毒下班,醫護也察覺到酒店員工的心思,跟他們刻意保持著距離。
就連酒店團隊內部,氛圍也很緊張:雖然沒人提過不能在一張桌子吃飯,但吃飯時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各自遠離他人;偶爾有同事咳嗽一聲,大家也會半開玩笑說「要離這個人遠一點」。
特殊時期,酒店沒有每天打掃房間更換布草,只在有醫護單獨提出需求,才針對性地打掃房間。出於恐懼,最開始,打掃房間成了一項「高危工作」,沒有人敢去。
每間客房的醫護會把垃圾放到電梯口指定的垃圾箱,由酒店統一處理。倒垃圾也是一項必須完成但不受歡迎的工作。
4月5日,酒店客房外,醫護人員自行設置的物品隔離區域。
一次,一批醫護退房,下一批緊接著要入住,房間亟需打掃消毒。一楠看到同事奉命去打掃時「眼神裡有些不安」。
為了讓夥伴們安心,她和副店長動手每人打掃了一間房,做了注意事項的示範,之後其他人才比較放心地進入房間打掃。
「都是95後前臺小夥子小姑娘,輪班做保潔,我理解他們的不安,我們都是普通人,一開始我也怕。」一楠對鈦媒體說。
前臺員工白龍馬(花名)說,最開始半個月,大家擔心交叉感染,因為「大家都看過醫護人員被感染的新聞」。
一次,他連續給幾間房換布草,工作完成後他開始咳嗽,這讓他陷入被感染的自我懷疑和恐慌中。不過咳嗽沒持續多久,他發現是因為「洗澡時水蒸氣嗆到肺部導致」,這才放心。
一名消殺員在酒店公共區域進行消殺。
恐懼一度讓日常工作進行得有些不順暢。作為店長,她要一邊工作,一邊為同事做心理建設。
2月下旬,她找到一位護士長,詳細了解醫院的消毒流程和防疫措施。
護士長告訴她,醫護上班的防護標準很高,好幾層防護服,穿都要穿半個小時,醫院有嚴格細緻的消毒流程和功能分區,新聞裡說的醫護被感染,都發生在疫情最初。
一楠將這些信息傳遞給了所有同事。大家看到半個多月時間酒店無人被感染,加上護士長的解釋,都確認了自己是安全的,才開始自如應對各項工作。
前臺員工在為一名護士測量體溫。
和醫護的距離感也開始消失,一楠也和一些醫護成了朋友,他們互相分享美食,有時間還會聊聊家常,約著休息時間一起打羽毛球。
「護士都是小姑娘,跟很多年輕人一樣,喜歡吃雞排、吃燒烤、喝可樂,他們也是普通人,剛上前線也會怕。」一楠說,「她們都有可愛的一面,也需要被關懷和被關愛。」
「這個城市真的是受到很大創傷」
4月5日中午,一楠(左)和同事在餐廳打包餐食。酒店為醫護提供一日三餐,每頓正餐數量在80~120份不等,每份四個菜配一份飲料。
酒店還承接了醫護的餐食服務。「三餐做下來,我們酒店沒有任何盈利,但我們一直在想各種辦法做出花樣,從心底還是有一種社會責任感的擔當吧,想更好地服務醫護人員,他們需要營養搭配。」一楠對鈦媒體說。
對一家酒店來說來說,供應100多人的三餐,在平時並不難。疫情時期,這成了一件要克服不少困難的任務,最大的困難是物資短缺。
一楠擔起了採購食材的任務。她聽說蔬菜批發市場沒關門,就開車跑遍了武漢幾個大市場,結果都吃了閉門羹。
她接著又跑超市。超市不容易進,要拿著各種證明到社區辦好手續,才能憑手續進入。超市氛圍很緊張,貨不多人也不多,只有少量裹得嚴嚴實實的工作人員在值班。
面對顧客的詢問,超市的值班人員也都不開口說話,只是「用手指一下方向」,每個人好像都在說「離我遠一點」。
彼時,超市蔬菜品種單一,有的超市只有蘿蔔,有的只有白菜,有的只有冬瓜,價格也比平時貴。
4月5日中午,幾位醫護人員在排隊領取熱乾麵。
通過酒店投資人介紹,一楠聯繫到距離酒店40多公裡武漢郊區一個蔬菜大棚。
大棚由外地菜農經營,受疫情影響生意慘澹。當他聽說一楠是為醫療隊伍採購,當即表示要「便宜賣」。超市裡6塊一斤的白菜,菜農1塊多賣給他們。
她每個星期開著車出門採購2次,車上除了自己的駕駛位置,副駕駛、後座、後備箱都裝滿了菜。
2月,物資最為緊缺的時候,一次有同事說,很久沒吃泡麵想吃泡麵。為了犒勞大家,一楠信心滿滿地去了一家大超市,進去一看,放泡麵的貨架都空了,不僅是泡麵,很多食品貨架都空了。
站在貨架前,她覺得不可思議,那上面曾經擺著平時隨便都能買到的東西。開著車回酒店,一路上只有她一輛車,看著自己生活17年的武漢變得空空蕩蕩,一股股心酸湧上心頭。
4月5日,接受鈦媒體採訪回憶起那段時間,空空如也的貨架帶給自己的那種失落感,一楠還是忍不住流下眼淚。
「那種感覺很難過。」坐在酒店大堂書吧,她對鈦媒體說,「這個城市真的是受到很大創傷,老百姓最基本的東西都得不到保證,平時很容易辦的事情,在那時就沒辦法辦到。」
武漢人曾因疫情陷入絕境,一起面對過這種失落。
酒店廚房,兩名前臺員工在工作。
準備三餐,還有一個困難是人手短缺:廚房只有2位主廚在崗,其他切配菜的同事都沒回來。
酒店在編的有32名員工,受疫情影響,只有14人在崗。廚房人手不夠,只能用其他崗位的人來湊:在崗人員都要輪流到後廚幫忙。
2月8日醫療隊入住當天,武漢本地員工苦柚(花名)就復工了。他的崗位是前臺,為了支援後廚,他成了一名「切配幫廚工」,每天上午切菜3個小時,下午幫廚。
廚師要求他切菜要「切得又快又均勻」,太慢了趕不上飯點,不均勻炒出來成熟度不一樣。切了快2個月,他的速度才勉強達到主廚的要求。
苦柚25歲,在家「沒進過廚房」,沒切過菜也不會做飯,平時都是爸媽做好他吃就行了。
他說,2個月算是收穫了一份「新技能」,也是疫情帶來的成長,等疫情過去回家,可以到廚房幫幫父母,順便露一手,還可以改變父母對自己的看法。
一次,苦柚和另外3個前臺同事一起殺魚,由於不熟練,200多斤活魚他們殺了快一個晚上。苦柚說,那一夜之後,他再也不想吃魚了。
4月5日晚,一位護士在電梯口取餐點取餐。
酒店專門建了一個微信群,所有醫護都在群裡,大家隨時可以跟酒店溝通,對飲食、住宿提出建議和需求。每次飯做好後,廚房會把炒好的菜拍照發到群裡預告。
一些護士說想吃雞排,廚房專門採購雞排回來加工;有人說胃不舒服,廚房就會儘量準備一些粥;有人說想吃熱乾麵,廚房就決定每周放兩次熱乾麵。
醫護的飲食,也隨著疫情的變化而變化。疫情最嚴峻的時候,他們在微信群提出「要吃得清淡一點」,因為吃得口味重就想喝水,但他們工作時沒時間喝水,沒時間上衛生間。
清淡的口味持續了1個多月,從3月中旬開始慢慢恢復,直到4月份才算完全恢復正常口味。
(44「視頻:酒店如何為醫護配送三餐)
「也可以不做那麼多花樣,天天做蘿蔔青菜,只要不出錯就行,但我覺得那不是我們應該表現出來的樣子。」一楠說自己只是想把事情做好,體現出和其他酒店不一樣的地方。
一楠和同事們收到了很多好評和感謝信,有醫護人員點名要住這家店,這給了她很大的成就感,她覺得自己和同事一起創造了「和其他人不一樣的價值」。
43天,醫療隊員每天都在大堂練習穿脫防護服
4月5日早上,亞朵武漢常青路店,店長蜜蜂(花名)在為顧客送早餐。
「經過10多天消殺,常青路店已經對外售賣了。」亞朵華中地區負責人舒羽向鈦媒體介紹,亞朵在武漢的10家店,4月上旬已有7家陸續復工。
常青路店曾接待來自海南的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這支隊伍曾在方艙醫院工作43天,收治1301位病人。許諾(花名)還記得那40多天的很多細節。
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海南)開著一隊醫療車來的,每臺車都有不同功能,組合在一起能搭建一個臨時醫院。武漢下雪那些天,隊員們都沒有秋衣秋褲,志願者向他們捐了一批秋衣秋褲,他們自己也買了一些。領隊靜姐是跑馬拉松的,經常在大堂運動,還帶著酒店工作人員一起做運動。醫療隊隊員也普遍愛運動,經常有人繞著酒店的樓跑圈。醫療隊的一日三餐不由酒店提供,但酒店廚房也時不時根據海南口味,為醫療隊熬湯、加餐。一次,廚房買了6隻雞熬了一大桶雞湯,都被醫療隊喝光了。43天,好幾個隊員過生日,大家好幾次在大堂分蛋糕。醫療隊消毒很嚴格,回酒店第一個澡都不在自己房間洗,為此酒店專門安排了5間房給隊員們洗澡,還準備了新的洗衣機。隊員們每天都在大堂練習穿脫防護服,一天都沒落下。每個去方艙上晚班的隊員,身後會跟著3個同伴,那3個人專門看著那1個人穿脫防護服、消毒,確保萬無一失。武漢冬天很冷,上早班的隊員只穿著秋衣秋褲,外面套一個洗手衣就上公交車,他們只能到方艙後再穿防護服。有幾天實在太冷,他們就買了一批暖寶寶,區政府也捐過來好幾箱。
「看到醫療隊來了,作為一個湖北人,真的感覺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樣。」相處40多天,許諾和很多隊員都成了朋友,分別大家時依依不捨,都約著將來要再聚。
4月8日,封城76天後,武漢終於「打開城門」。武漢各行業,也開始復甦。
「顧客可以預定,憑健康碼和復工證明、行程安排,再通過體溫檢測,可以辦理入住。」亞朵華中區負責人舒羽介紹,湖北以外的分店,比如蘇州南京等地60多家酒店,單日平均出租率達到了70%左右,全國70家門店4月8日當天達到滿房狀態。
「現在武漢很艱難,但是我們也要先跑起來。」舒羽說。(圖/文 鈦媒體影像特約攝影師 @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