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準備,隨時出發,不論生死,不計報酬。」除夕夜(1月24日),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護士、天津第一批馳援武漢醫療隊成員劉蕊,得知自己可以支援武漢後,在微博上如此記錄。
今年26歲的劉蕊是位「90後」女孩。去年10月,她和老公結婚。新婚不久的她打算今年在公婆家過個團圓年。除夕夜,一家人正團聚時,她接到醫院號召支援武漢的通知。劉蕊想也沒想,果斷決定馳援武漢。
醫療隊對口支援的是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第二職工醫院(以下簡稱:武鋼二院)。1月26日來到武漢,劉蕊和隊員們整理物資,熟悉環境,編排小組後,緊急培訓,於29日正式接管新冠肺炎病人。
工作時的劉蕊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2月17日,忙碌間隙的劉蕊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這段時間,她看到患者渴望治癒的眼神、累到虛脫的同事、想法子改善醫護人員夥食的食堂志願者,這些都讓她倍感溫暖。
工作雖辛苦,但各方的愛心匯集武漢,越來越多的患者康復出院,劉蕊愈發堅信這座城市會儘快好起來。
劉蕊持續用微博記錄她支援武漢的點點滴滴。她29日發布的關於「第一班崗」的內容,獲得近八千點讚。不少網友稱她為「天使」,也有湖北網友向她道謝,但她認為「這是責任使然」。
劉蕊。
【劉蕊口述】
「決定去武漢後,把燙染後的頭髮剪短了」
我和丈夫去年10月結婚,今年是我第一次在婆家過年,同為醫護人員的丈夫也有五年沒在家過年了,一家人都很期待這次團聚。大年三十晚上,婆婆做了一桌豐盛的飯菜,正準備開飯,我接到護士長的電話,問我願不願意去武漢,我想也沒想,就立馬答應了。
在這之前,我了解過武漢疫情,也得知一些省市已組建醫療隊前去支援,我當時就做好了思想準備:等天津組建醫療隊時,我一定報名。
掛了電話,放下筷子,我和丈夫商量連夜回市區的家裡,提前做好準備。
婆婆聽到我要去武漢,心裡難受,沒一會就哭了起來。但事情緊急,我也來不及安撫。
怕我爸媽擔心,我在臨走前還特意去看望一下他們。
「去吧,你就是做這個的,這是責任,爸媽還是支持你的。」雖然父母表現出放心,但我還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父母說這話時,在努力掩蓋擔心的情緒。之後,爸媽都沉默不語,爸爸在房間裡來回踱步。
看到爸媽這個樣子,我心裡也不好受,我和丈夫臨時決定陪他們一晚。睡前,爸爸喊我過去,他說「爸爸想再看看你」,隨後又沉默了。次日,我看到爸爸朋友圈裡這樣寫道:為了祖國的安康,閨女,爸爸支持你,凱旋歸來。
劉蕊父親在她出發前發的朋友圈內容。
春節前,我特意收拾打扮了一番,燙髮染髮,打算美美的回家見婆婆。準備去武漢後,我四處找理髮店,把頭髮剪到僅能紮起來的長度,因為這樣戴頭戴式口罩會方便很多。大年初一(1月25日)我和醫療隊隊員們進行了簡單培訓、整理物資,初二就登上了去武漢的飛機。
丈夫送我去機場時還開玩笑說,在武漢要好好吃飯,吃胖點再回來。
劉蕊和同事們。
第一班崗最難忘
來到武漢後,我和醫療隊隊員們一起整理物資、熟悉環境,緊急培訓,於1月29日正式接管武鋼二院隔離病房的新冠肺炎病人。
我們在武鋼二院的工作,既有常規的治療,如打針、輸液、分發藥物,還要對病區進行消毒、收拾生活垃圾,給病人分發生活用品和飯菜等。此外,我們每天還要來回搬運近百斤重的氧氣筒,這對女護士來說,實在費勁。
1月29日,是我開工後的第一班崗,我印象十分深刻。
除了花半小時穿戴防護裝備,我們還要做嚴密性檢測,所以上班前,我們需提前一個小時準備。下班後,脫防護服要花費更長時間,為了確保不碰到皮膚和裡層乾淨的衣服,我們得時刻小心翼翼。
第一天上班,雖然只工作4個小時,但我感覺無比漫長,耳朵被口罩壓得生疼,我還不能用手調整,只能忍著。下班時,耳朵已經麻木了。
戴著口罩,又穿著防護服,我時常悶得喘不上氣。病房裡比較冷,護目鏡上起霧,看東西模糊不清,給病人護理起來十分不方便。有時輸液的病人較多,我們會忙得出一身汗,汗水浸溼了內層護士服,還有的同事下班後累到虛脫在清潔區。
以前上班12個小時,也比不上現在的4小時累。第一天工作下班後,我和爸媽視頻聊天,看到我臉上被口罩壓的印痕,媽媽的眼眶一下子就溼潤了,為了掩蓋自己的心疼,媽媽趕忙把手機鏡頭扭到爸爸那邊。
短時間內8名患者出院
我們醫療隊臨時黨總支書記及領隊、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黨委書記陸偉常找我們聊天,鼓舞我們。有次,他說的話讓我深受觸動。他提起自己2003年抗擊非典時的經歷,「那時醫療條件不好,醫護人員用的防護裝備也不如現在,即便如此,我們依然戰勝了非典,現在的醫療水平這麼好,我們必須做到零感染,思想上不能鬆懈。」
陸領隊回憶,當時有一次他值完班,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住處,正上樓梯,聽到遠處傳來的國歌聲,回頭一看,附近的學校正舉行升旗儀式。聽著國歌,看著國旗緩緩升起,當時37歲的他,掩面哭了出來。直到17年後的今天,陸領隊仍深刻記得那一刻。
工作雖然辛苦,但看到患者治癒,我們更多的是欣慰。
2月6日對我們來說是令人歡欣鼓舞的一天,因為這天有8名患者康復出院。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治癒出院這麼多人,我們都倍感成就和欣喜,工作群裡有同事激動的說「熱淚盈眶「,接著有同事說」我已經哭了」。病人出院,讓我們看到這些天的努力終於有了成果。
2月11日是我支援武漢的第十七天,我漸漸地和自己負責病區的病人們熟絡起來。有一位80多歲、「會說英語」的老爺爺,聽力有障礙,每次我和他交流都要用上肢體語言,也培養了一些默契。
每次我給他輸液,老爺爺都表達歉意:「孩子,我的血管不好找,給你們添麻煩了。」
老年人的血管確實不好找,再加上他連日輸液,胳膊上已經有很多小針眼了。我仔細評估,發現了一處合適血管,並對他比了個「ok」的手勢。穿刺成功後,老爺爺向我豎起大拇指,還一連說了好幾句英文「Thank you!Thank you very much!」其他病友們聽到都笑了起來。
在病房裡,病人們看見我們,常會說:「英雄來啦!」
病人們渴望被救治,醫護人員也儘可能耐心治療。醫患之間相互信賴相互尊重,才是良性循環。
很多病人看到我們工作辛苦,還會主動幫我們做些簡單的工作,比如承擔病房內的垃圾回收工作,有的病人還主動擦地、擦樓道。這些病人真的太可愛了。
武漢是座有溫度的城市
在武漢的這些天,我常常感受到,這是座有溫度的城市。武漢本地的志願者為我們做飯,得知我們來自天津,特意增添麵食。平日裡,他們也是變著花樣讓我們吃得舒心。
在附近的居委會工作的阿姨抽空來我們住的酒店前臺幫忙,親自編頭繩供醫護人員使用。
有一天,我們走在路上,執勤的民警向我們豎起大拇指,還喊著「你們辛苦了!」我們也大聲回喊「你們也辛苦了」,互相加油鼓勁兒。有時,我們提些重物,有市民主動上前幫我們拎。
我報名來武漢後,家人們沒有抱怨,雖然擔心,但他們也支持我。
正是來了武漢,我才感受到父親「可愛」的一面。我把我成為天津市醫療救治隊(第一批)臨時團支部一員的消息告訴了丈夫和媽媽。沒過多久,媽媽對我說「快把這個消息發給你爸,他剛埋怨你不發信息給他,在吃醋呢,你爸說誰都有消息,就他沒有」。我趕緊把消息發給了爸爸,他回復我說:「好好好!」
工作之餘,我常常想,等疫情結束,我要先好好大吃一頓。第一頓先吃什麼呢?這是個難題,又想吃烤肉,又想吃火鍋,真是太難選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