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章製作
「黨建+好商量」:基層協商民主的「上饒樣本」
「基層協商民主試點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助推解決了一批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各方面的反響非常好。」日前,市委書記馬承祖在市政協機關調研時,稱讚「好商量」協商議事活動抓得有效果,做得有意義。
作為「方志敏精神」的發祥地,我市充分挖掘「方志敏精神」中蘊含的思想和智慧,創造性地建立「黨建+好商量」協商議事平臺,形成多元利益主體協同共治。
議什麼?誰來議?在哪兒議?結果如何落地?會不會加重基層負擔?……「黨建+好商量」協商議事自今年7月在全市推行以來,我市用生動實踐,將一個個問號拉直,打造出基層協商民主的「上饒樣本」,為推進基層民主協商治理和基層社會治理找到了新載體,使之成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決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力舉措,成為打造社會善治上饒模式、實現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深化基層協商民主的創新實踐——
政協搭臺,「好商量」議事平臺覆蓋2000餘村居
初冬的婺源縣紫陽鎮西坑村,粉牆黛瓦,空氣清新,400多戶農家廁所改造一新。
而在4個月前,西坑村這場作為重點民生工程的「廁所革命」,卻並不被群眾理解和看好。「房子是新建的,廁所也是水衝的,為什麼要改?」「『三格式化糞池』到底好在哪?」「改廁的錢由誰出?」
小廁所連著大民生,鎮裡決定把這事放在剛建立的「好商量」協商議事會上議一議。
「這個事好,群眾想辦的事都擺到桌面上來了,今天我是代表群眾來的,我把群眾想辦的事說出來了。」村民代表戴武保高興地說。
「政協委員、鎮村幹部、黨員代表、群眾代表和專家等20多人,一起協商討論,把事情說開說透,老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僅僅半個月,村裡完成改廁230多戶。」西坑村村支書葉進泉介紹。
「改了才知道這個『三格式化糞池』一點味道都沒有,既環保又衛生。政府補貼,為民辦實事,我們老百姓當然滿意。」已改廁的村民朱元新心情不錯。
作為全省2個基層協商民主試點市之一,我市自今年7月以來,採取「組織延伸、委員下沉、有效銜接」形式,由縣(市、區)政協黨組負責組織搭建常態化、制度化、規範化的「黨建+好商量」協商議事平臺,專門聚焦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堵點問題,圍繞「公共設施、公共秩序、公共服務、公共管理」等事關群眾公共利益事項開展協商議事。
——議題內容統一化。開展「好商量」協商議事活動一開始,我市就緊扣「愛國衛生運動暨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主題,把有關百姓福祉的百姓身邊事、民生關鍵事「拿出來」,在「好商量」協商議事平臺和群眾一起商量著辦。
——議事共識最大化。整合對接資源,把「黨建+好商量」工作機制列入農村「四議兩公開」環節,加強與社區「黨建+幸福小區」等工作有機銜接,與園區「黨群議事會」等相結合。
——提議方式多樣化。通過「領導出題、公開徵題、鄉賢薦題、群眾點題」的方式廣泛徵集議題,深入發動群眾參與,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
——議事場所便利化。通過現場看、現場議、現場辦,及時回應群眾關切,面對面協商議政,現場答覆辦理。活動現場形式簡單、氣氛輕鬆、互動熱烈、協商深入,生動展現了「好商量」平臺在基層實踐的鮮活畫面。
「基層協商議事會已經成為黨委政府的『好幫手』、人民群眾的『連心橋』、委員履職的『新平臺』。」婺源縣政協有關負責同志由衷感嘆。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000餘個村(居)建立了「好商量」議事平臺,覆蓋率達到95%以上,像「改廁」「修路」「遷墳」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都通過「好商量」這個平臺商量著辦。
開創鄉村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新境界——
群眾參與,由「漠不關心」到「滿腔熱情」
今年7月,萬年縣梓埠鎮成功創建國家衛生鄉鎮。喜訊來臨的同時,鎮裡也出現了「牌子到手後,工作有所鬆懈、保潔頻率有所下降、店面佔道經營開始反彈」等現象。
如何跳出前幾年創建過程中出現的「辛辛苦苦抓創建,一夜回到創建前」怪圈,以「鞏固創建成果、構建長效機制、實現長治久潔」為議題的「好商量」協商議事幫了大忙。
使用頻率高、時照長,容易壞、開支大,政府花了錢,百姓卻不滿意。以集鎮道路兩旁的路燈管護為例,鎮裡讓群眾融入進來,各方面對面溝通交流協商解決辦法,專門成立了由社區幹部、群眾代表和供電維護人員組成的路燈管護隊,確保發現問題及時報告、及時處理、及時維護。
弋陽縣圭峰鎮中學校門緊鄰320國道,學生出入存在安全隱患,家長們提議新建西大門。
通過「好商量」協商議事,該鎮籌資16萬元新建西大門,贏得了群眾的一致點讚。
「經過近3個月的試點,『好商量』協商議事活動已在全市各縣(市、區)全面推開,選題注重小切口、大影響。」市政協有關負責同志介紹說,各地的「好商量」協商議事,擴大了村民的民主參與,聚合了鎮村各方的力量,轉變了群眾工作的方式,由過去幹部做群眾的工作,轉變為讓群眾去說服群眾、帶領群眾,從「做群眾工作」到「由群眾做工作」,通過協商的辦法碰撞交融,最終找到符合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原來總習慣什麼事都由幹部包辦代替,群眾不知情、不領情,好事不好辦。現在有了『好商量』平臺,不僅辦事的阻力小了,村民參與村事的熱情也空前高漲。有事大家商量著辦,這樣的方式悄然帶動了基層治理創新,各項工作也順暢多了。」婺源縣紫陽鎮黨委書記陳躍很有體會。
7月以來,全市各級黨組織通過「好商量」平臺,採納議事成果近800條,直接解決基層治理難題300餘個。
體現基層治理現代化發展方向——
黨建引領,為「好商量」提供「硬保障」
「推進基層協商民主建設,不是要不要抓,而是怎麼抓實抓好。」今年,市政協在謀劃工作中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實現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的有效銜接,助推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縣裡成立了縣委書記任組長,縣委副書記、縣政協主席、常務副縣長、縣委組織部部長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各鄉鎮(街道)、園區也相應成立了領導小組,由黨(工)委書記任組長。」玉山縣政協有關負責同志介紹,縣政協每位副主席分別聯繫指導2-3個基層單位的協商民主工作,16個鄉鎮(街道)和園區均成立「委員之家」。同時,縣財政撥付150萬元專項經費,用於「好商量」協商議事室建設獎勵補助等費用支出。
廣信區選優配強各個鄉鎮、街道黨委副書記兼政協工作聯絡組組長,條件符合的將其全部晉升兼任二級主任科員,並配備1名兼職政協幹事。區政協辦公室成立委員聯絡室,增加3名事業編制,具體負責基層協商民主建設工作。
「要堅持黨的領導,以群眾滿意為目標,對議事成果實行『民主評議,跟蹤問效』,抓好議決事項的具體落實。」市政協有關負責同志告訴記者,我市將「好商量」納入黨建「三化」建設,凡是有黨組織的地方就有「好商量」,做到覆蓋最基層;將「好商量」列入縣鄉黨委書記履行基層黨建專項述職考核評議的內容,做到執行最有力;黨組織在議題選擇、議事會組織、會議召開和決議落實、監督實施過程中,始終處於領導核心地位,使協商民主的組織領導和推動有了「主心骨」……
截至11月30日,全市已建成「好商量」協商議事室2385個,召開「好商量」協商議事會議1038次,助推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急事、難事、煩心事600餘件。
實踐證明,我市「黨建+好商量」模式,探索了一條基層民主協商和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路。
(來源:上饒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