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則新聞令我印象蠻深刻的:一位初中生以跳樓來威脅父母要玩遊戲,父母一開始不答應他,他便真的站在了窗臺邊,作勢要往下跳,父母見狀才鬆口讓他繼續玩遊戲。
令人心驚的是,孩子威脅父母這件事在當今社會似乎是一件屢見不鮮的事情了。去商場,常常可以見到這樣一個場景,孩子躺在地上,任憑家長怎麼勸說也不肯起。
見到這副場景,大家都知道是孩子要挾父母玩玩具或者提條件了,大部分家長為了面子以及不影響其他人便會答應孩子的要求。
與之相反的還有一種情形,無論家長怎麼說孩子,孩子都不為所動。
《超級育兒師》裡就有一個場景,5歲的小女孩不肯好好吃飯,每次一到吃飯時間就去做其它事情,要麼玩玩具要麼自己單獨玩。
無論家長怎麼說都不聽,即使家長強硬的搶走她手中的玩具,小女孩也不會哭鬧,一副無所謂的模樣,家長為此也無可奈何。
上文中出現的兩大難題,從心理學上講可以歸納為拆屋效應。
拆屋效應最早出自於魯迅的文章中:一人嫌棄屋子太暗,想在屋子上面開一個天窗,其餘人反對。這個人又說把屋頂拆掉,其他人就同意了之前開天窗的想法。
後來心理學家把它這件事稱之為拆屋效應,即先提出一個很大的要求,然後再提出一個小的要求,迫於壓力,人們都會接受小的要求。
好比上文中那個要跳樓的孩子,看到父母不同意自己玩手機,便對父母說自己要跳樓,兩者相比較,父母自然會同意孩子玩手機。
電視劇《小別離》中也有類似的一幕,一個小男孩喜歡打鼓,但是爸爸不允許,因為小男孩的後媽剛剛懷上了寶寶,不能聽到太大的噪音。
小男孩為此很是生氣,在爸爸不在的時候打鼓打的特別大聲,有種報復的心態。
最後爸爸想了個折中的辦法,給小男孩的房間裡安裝了隔音牆,即使小男孩再怎麼打鼓都影響不到其他人。
這也是拆屋效應的一種,通過迂迴的戰術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其實不僅僅小孩可以利用拆屋效應,家長也可以利用拆屋效應來教育孩子。
在某本育兒書上看到過一個故事:
一位小女孩很喜歡《小豬佩奇》裡的人物,媽媽為此給小女孩子買了很多小動物的玩偶,有小羊蘇西、小狗丹妮,小女孩很是喜愛這些玩偶。
在某次聚會上,有個比小女孩小的弟弟也喜歡這些玩偶,想要拿來玩,但是小女孩很是抗拒,不肯給弟弟玩。
媽媽見此情況,沒有責罵小女孩不懂分享,也沒有護犢子,而是問小女孩喜不喜歡弟弟,當小女孩回答是時,再跟她說要不要和弟弟一起故事書,小女孩同意了。
但是和弟弟只看了三分鐘的故事書便覺得沒意思,便拿出小豬佩奇的玩偶玩了起來,還主動跟弟弟一起玩。
以上也是拆屋效應的運用,家長採用迂迴戰術,先尊重理解孩子的選擇,讓孩子放下「戒備心」再利用一些小方法回到之前的環節中。
可見若拆屋效應運用的好也是一大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但若孩子一直使用拆屋效應,從而威脅家長達到自己的目的,家長也要注意如何避免該行為的發生。
從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避免拆屋效應其實就是要家長掌握好一個度。
家長要明確什麼時候可以妥協,什麼時候要堅守原則。
如何避免孩子使用拆屋效應,關鍵是家長要找到孩子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
比如《小別離》中愛打鼓的小男孩,他是真的是非要打鼓不可嗎?
不是的,他只是想通過打鼓引起家長的注意,他在害怕因為新成員的加入自己在爸爸心中的分量就減少了。
所以家長要做的不是解決孩子的打鼓的問題,而是看到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去陪伴孩子。
這就是避免拆屋效應的方法之一:找到孩子出現問題的根源。
面對孩子在商場中想要很多玩具,家長不同意因而開始大吵大鬧的行為,家長可以借鑑一位國外明星的做法。
這位明星叫賈斯汀·巴爾多尼,他曾在社交平臺上分享過一張照片:女兒趴在商場的地上哭鬧,他和父親在一旁看著女兒。
面對女兒無理的要求以及威脅,他並沒有像大多數父母一樣妥協,而是靜靜的站在女兒旁邊,不制止她的行為也不責罵女兒。
除了這種照片外,賈斯汀·巴爾多尼還上傳了一段文字:
我們安靜地看著這個野性和純淨兼具的孩子,她擁有我們無條件的愛,我們願意為她付出所有,但是她自己得面對自己的情緒。
正是因為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以及充足的幼兒知識,所以在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時不會大發脾氣,而是尊重孩子,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但是目前大部分被孩子牽著鼻子的家長都沒有意識到孩子需要幫助,這些家長更多是關注外在,有沒有丟面子以及會不會被人恥笑等。
所以錯過了教育孩子的好機會,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以撒潑打滾、威脅家長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避免拆屋效應第二個方法便是:堅守自己的原則,不因外在因素而妥協。
拆屋效應這種類似的心理方法其實對於家長而言是利大過於弊的,由於家長比孩子擁有更多的人生經驗,所以在某一些方面是可以幫助孩子做正確的抉擇的,但前提就是孩子得聽從家長的意見。
想讓孩子聽從家長的建議,拆屋效應若是被家長運用得當是一個很好用的方法,但關鍵是家長得清楚孩子發脾氣、產生叛逆的主要原因,這樣才能對症下藥。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