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2020-07-26 陪寶寶寫日記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01 教育孩子的兩大難題

最近有則新聞令我印象蠻深刻的:一位初中生以跳樓來威脅父母要玩遊戲,父母一開始不答應他,他便真的站在了窗臺邊,作勢要往下跳,父母見狀才鬆口讓他繼續玩遊戲。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令人心驚的是,孩子威脅父母這件事在當今社會似乎是一件屢見不鮮的事情了。去商場,常常可以見到這樣一個場景,孩子躺在地上,任憑家長怎麼勸說也不肯起。

見到這副場景,大家都知道是孩子要挾父母玩玩具或者提條件了,大部分家長為了面子以及不影響其他人便會答應孩子的要求。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與之相反的還有一種情形,無論家長怎麼說孩子,孩子都不為所動。

《超級育兒師》裡就有一個場景,5歲的小女孩不肯好好吃飯,每次一到吃飯時間就去做其它事情,要麼玩玩具要麼自己單獨玩。

無論家長怎麼說都不聽,即使家長強硬的搶走她手中的玩具,小女孩也不會哭鬧,一副無所謂的模樣,家長為此也無可奈何。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02 孩子利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上文中出現的兩大難題,從心理學上講可以歸納為拆屋效應。

拆屋效應最早出自於魯迅的文章中:一人嫌棄屋子太暗,想在屋子上面開一個天窗,其餘人反對。這個人又說把屋頂拆掉,其他人就同意了之前開天窗的想法。

後來心理學家把它這件事稱之為拆屋效應,即先提出一個很大的要求,然後再提出一個小的要求,迫於壓力,人們都會接受小的要求。

好比上文中那個要跳樓的孩子,看到父母不同意自己玩手機,便對父母說自己要跳樓,兩者相比較,父母自然會同意孩子玩手機。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電視劇《小別離》中也有類似的一幕,一個小男孩喜歡打鼓,但是爸爸不允許,因為小男孩的後媽剛剛懷上了寶寶,不能聽到太大的噪音。

小男孩為此很是生氣,在爸爸不在的時候打鼓打的特別大聲,有種報復的心態。

最後爸爸想了個折中的辦法,給小男孩的房間裡安裝了隔音牆,即使小男孩再怎麼打鼓都影響不到其他人。

這也是拆屋效應的一種,通過迂迴的戰術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03 拆屋效應其實就是一個度的問題

其實不僅僅小孩可以利用拆屋效應,家長也可以利用拆屋效應來教育孩子。

在某本育兒書上看到過一個故事:

一位小女孩很喜歡《小豬佩奇》裡的人物,媽媽為此給小女孩子買了很多小動物的玩偶,有小羊蘇西、小狗丹妮,小女孩很是喜愛這些玩偶。

在某次聚會上,有個比小女孩小的弟弟也喜歡這些玩偶,想要拿來玩,但是小女孩很是抗拒,不肯給弟弟玩。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媽媽見此情況,沒有責罵小女孩不懂分享,也沒有護犢子,而是問小女孩喜不喜歡弟弟,當小女孩回答是時,再跟她說要不要和弟弟一起故事書,小女孩同意了。

但是和弟弟只看了三分鐘的故事書便覺得沒意思,便拿出小豬佩奇的玩偶玩了起來,還主動跟弟弟一起玩。

以上也是拆屋效應的運用,家長採用迂迴戰術,先尊重理解孩子的選擇,讓孩子放下「戒備心」再利用一些小方法回到之前的環節中。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可見若拆屋效應運用的好也是一大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但若孩子一直使用拆屋效應,從而威脅家長達到自己的目的,家長也要注意如何避免該行為的發生。

從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避免拆屋效應其實就是要家長掌握好一個度。

家長要明確什麼時候可以妥協,什麼時候要堅守原則。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04 如何避免拆屋效應

如何避免孩子使用拆屋效應,關鍵是家長要找到孩子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

比如《小別離》中愛打鼓的小男孩,他是真的是非要打鼓不可嗎?

不是的,他只是想通過打鼓引起家長的注意,他在害怕因為新成員的加入自己在爸爸心中的分量就減少了。

所以家長要做的不是解決孩子的打鼓的問題,而是看到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去陪伴孩子。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這就是避免拆屋效應的方法之一:找到孩子出現問題的根源。

面對孩子在商場中想要很多玩具,家長不同意因而開始大吵大鬧的行為,家長可以借鑑一位國外明星的做法。

這位明星叫賈斯汀·巴爾多尼,他曾在社交平臺上分享過一張照片:女兒趴在商場的地上哭鬧,他和父親在一旁看著女兒。

面對女兒無理的要求以及威脅,他並沒有像大多數父母一樣妥協,而是靜靜的站在女兒旁邊,不制止她的行為也不責罵女兒。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除了這種照片外,賈斯汀·巴爾多尼還上傳了一段文字:

我們安靜地看著這個野性和純淨兼具的孩子,她擁有我們無條件的愛,我們願意為她付出所有,但是她自己得面對自己的情緒。

正是因為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以及充足的幼兒知識,所以在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時不會大發脾氣,而是尊重孩子,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但是目前大部分被孩子牽著鼻子的家長都沒有意識到孩子需要幫助,這些家長更多是關注外在,有沒有丟面子以及會不會被人恥笑等。

所以錯過了教育孩子的好機會,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以撒潑打滾、威脅家長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避免拆屋效應第二個方法便是:堅守自己的原則,不因外在因素而妥協。

拆屋效應這種類似的心理方法其實對於家長而言是利大過於弊的,由於家長比孩子擁有更多的人生經驗,所以在某一些方面是可以幫助孩子做正確的抉擇的,但前提就是孩子得聽從家長的意見。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想讓孩子聽從家長的建議,拆屋效應若是被家長運用得當是一個很好用的方法,但關鍵是家長得清楚孩子發脾氣、產生叛逆的主要原因,這樣才能對症下藥。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相關焦點

  •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01 教育孩子的兩大難題最近有則新聞令我印象蠻深刻的:一位初中生以跳樓來威脅父母要玩遊戲,父母一開始不答應他,他便真的站在了窗臺邊,作勢要往下跳,父母見狀才鬆口讓他繼續玩遊戲。令人心驚的是,孩子威脅父母這件事在當今社會似乎是一件屢見不鮮的事情了。去商場,常常可以見到這樣一個場景,孩子躺在地上,任憑家長怎麼勸說也不肯起。
  • 孩子總愛和父母逆著來?家長應巧用「拆屋效應」,讓孩子變乖巧
    所以她就和孩子說到:「你已經玩了很久了,趕快過來幹活,幫媽媽做點事情。」結果小葉沒有搭理母親,說周末自己就是要玩的,幹嘛要強迫自己做事情,然後小葉還跑回到自己的房間,把房門關了起來,故意和母親作對。很多時候孩子的決定都未必是正確的,可孩子還是要固執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那父母應該怎麼去引導孩子呢?在這裡父母可以先了解什麼是「拆屋效應」,通過拆屋效應來引導孩子。 什麼是「拆屋效應」?
  • 12歲男孩跳樓自殺:孩子世界的「癮性」行為,家長要引起警惕
    據了解是一名12歲左右的孩子因家長沒收手機不讓他玩遊戲,孩子也因此一時想不開做了傻事,跳樓自殺,當場身亡。而像這樣的案例在我們生活中數不勝數,新聞中也頻頻出現,光是近期就有很多這樣的事情發生。5月15日,在山東也發生過一起類似的事情,是一名初中生在學校用手機玩遊戲被老師發現後沒收,但是回到家後那名學生卻被發現已經跳樓自殺
  • 凡事都要反著來,孩子喜歡唱反調,不妨試試用「拆屋效應」改善
    最近學校不開學,孩子在家都要玩瘋了,這可把朋友給愁壞了,不停和我抱怨著:「你說這孩子怎麼這麼難管呢?」聽完朋友的抱怨以後,我就明白了為什麼她家的孩子難以管教了。而對於孩子喜歡唱反調,凡事都要反著來的行為,家長不妨試試用「拆屋效應」改善。
  • 巧用拆屋效應,讓孩子更加聽話(建議收藏)
    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孩子說不聽似乎是一種常態。家長越說火越大,孩子越聽越逆反。那有什麼溝通小技巧,可以讓家長和孩子都不要那麼「火爆」呢?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拆屋效應」。拆屋效應的運用:1. 先提出很大、難以完成的要求。(不寫作業,明天自己跟老師解釋。)2. 從命令的單一句式,換成「一大一小」的雙向選擇。(快去寫作業!——不寫的話,那你明天自己跟老師解釋;要麼你就寫完再看。)
  • 9歲小女孩跳樓身亡引發深思:家長要注意了,別無形中給孩子壓力
    這不前段時間山東的一個初中生,因為用手機玩遊戲被老師發現了,結果自然是將手機給沒收,可是沒想到的是回家後,這個初中生卻選擇了跳樓自殺,自殺前留下一封遺書,寫著:自己無法控制玩手機,覺得自己對不起自己的父母!
  • 初中生玩手機都看什麼?家長了解嗎?
    初中生現在基本都有手機,因為小學時候帶個電話手錶,孩子大了,聯繫是必須的,但是孩子大了,也不是什麼都聽父母的,特別是青春期孩子,幾乎每個孩子都有手機。因為手機,很多家庭都不和睦了,因為手機,很多親子關係緊張,因為手機,很多孩子沉迷於遊戲無法自拔,因為手機,父母真想把手機都砸了,因為手機,有的孩子跳樓,有的孩子跳河了……
  • 請警惕孩子世界裡的上癮性行為
    12歲男孩跳樓自殺:請警惕孩子世界裡的上癮性行為!前兩天回老家比較晚了,當我臨近家門的時候,嚇了一跳。 一個孩子在我家窗外的一個角落蹲在那裡玩手機,手機屏幕的綠光反射到他臉上,看著有點陰森恐怖。 母親告訴我說,這是前面一個鄰居家的孩子,他之所以蹲在我家牆壁外玩手機,是因為要蹭我家的WIFI,在我們村子裝寬帶的人不多,於是他就跑到我家外面蹭個網,玩手機遊戲。 我問母親,這麼晚蹲在別人家牆壁外面玩手機,他父母難道不管的嗎?
  • 孩子脾氣越來越壞怎麼辦?學會「拆屋教育」,讓孩子變成乖寶寶
    面對孩子的愛發脾氣,許多的父母表示沒有辦法,不過如果懂得運用拆屋教育的話,其實是可以幫助父母解決孩子愛發脾氣的這件事。拆屋教育是什麼?拆屋教育源於拆屋效應,魯迅曾說過這樣的一段話,如果當眾人都覺得這間房有點暗時,有人建議說開一個天窗,引入陽光時往往會被拒絕,可如果有人說要拆掉整個屋頂,這時大家就都會紛紛採納開天窗的建議。運用教育上,就是先給孩子提出一個大的要求,然後當孩子提出反駁時,再給出一個較小的要求。
  • 武漢市1名初中生被母親扇耳光後跳樓,起因是在教室玩遊戲
    今天boyue跟大家說的是關於遊戲與孩子教育的問題,就在今年9月17日,武漢市發生了一件讓人痛心疾首的事情,一名初中生因為玩撲克導致最終跳樓的慘案。對此,boyue表示相當的痛心,原本還有大好年華的他卻因為一件並不大的事情離開了,在教室玩遊戲確實是他的不對,但是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的方式更是尤為重要,倘若該家長沒有當眾打了該男生,而是選擇回家後用更好的方式進行教育的話,一切都不一樣了。
  • 武漢市1名初中生被母親扇耳光後跳樓,起因是在教室玩遊戲
    今天boyue跟大家說的是關於遊戲與孩子教育的問題,就在今年9月17日,武漢市發生了一件讓人痛心疾首的事情,一名初中生因為玩撲克導致最終跳樓的慘案。>事情發生在9月17日,事情發生在武漢市江夏區一中初中部九年級,一名初中生當天下午在教室裡與另兩名同學玩撲克牌,然後被老師發現了,接著班主任就請了這三名學生的家長到校配合管教。
  • 孩子考得好父母獎勵現金?當心"德西效應"找上門,要警惕
    因為,這種行為會讓孩子陷進"德西效應"裡,進而影響到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所以,父母用現金獎勵孩子,就得當心"德西效應"找上門,要警惕!"德西效應"是什麼?它是心理學家德西根據自己的實驗結果,提出一個心理學效應,如今被廣泛利用在育兒和教育方面。
  • 警惕手機小遊戲讓孩子沉迷,家長要和遊戲賽跑搶回孩子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一旦和電子遊戲建立了依戀關係,就會慢慢丟失他們對親子關係的渴望。父母和電子遊戲就產生了競爭關係。那會兒,家長再想把孩子從遊戲世界裡拉回來,就相當困難了。而且,孩子們一旦從這些小遊戲中獲得了樂趣,就可能找機會去玩那些更大型的電子遊戲。那個時候家長再想幹預就可能為時已晚了!在遊戲面前能做到自律的孩子是極少的。家長可能覺得自己能掌控手機,所以能控制孩子玩手機遊戲的時間,不會讓孩子深陷其中。然而,熊孩子一旦嘗到了遊戲中的甜頭,很可能會想方設法背著家長偷玩遊戲的。
  • 初二男生沉迷遊戲欲跳樓,真相扎心: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玩手機
    文|今夕何夕暑假期間,接二連三曝出的孩子「沉迷手機」事件,令人擔憂。浙江義烏,一位初二男生,沉迷手機遊戲無法自拔。父母三番五次說教,苦口婆心,卻收效甚微。日積月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裂縫越來越大。一次爭吵中,孩子竟然揚言要跳樓輕生!
  • 孩子努力卻沒有回報,家長要警惕「毛毛蟲效應」,盲目跟風不可取
    文丨洛芸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現在的家長對於孩子的培養上,都特別願意花心思和花錢,比如會幫他們報很多的興趣班。希望自己的孩子特別厲害的一種技能,讓他們變得比別人更加優秀,以後在社會上成為一個有用之才。為此,有些家長花的金錢都不少,孩子也特別努力,只是最後好像都得不到好成績,其實或許是因為「毛毛蟲效應」。
  • 「拆家式哄娃」惹爭議,父母把房裡地板拆了,只為讓孩子玩土
    給孩子買吧,又覺得這樣太慣著孩子了,不給孩子買,在外面僵持又覺得丟人。時間長了,都不想帶孩子出門了。一、「拆家式哄娃」火了,父母把家裡地板磚拆了,只為讓孩子玩土最近一個視頻火了,兩個小孩子在家裡玩土,小朋友對玩泥巴的熱愛似乎是從基因中遺傳的。
  • 超限效應:你越嘮叨,孩子越叛逆,父母要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
    「昨天還忘了老師布置的作業,真不知道你長個腦子是幹什麼用的!」「我就沒見過像你這樣的孩子!」小剛聽到後跑到自己臥室裡狠狠地關上門,這樣的場景反覆在家裡上演著。很多父母表示自己也不喜歡嘮叨,只是孩子總把家長的話當做耳旁風,也不認真聽。事情真是這樣的嗎?為什麼有的家長越跟孩子嘮叨,孩子越叛逆呢?其實這超限效應的表現。
  • 又有學生跳樓!致家長:請不要再以各種名義給孩子配手機了
    而如今,手機卻給孩子的世界蒙上了灰色的陰影。一個初中生沉迷手機遊戲,被爸爸搶過手機扔下高樓,他當即跟著手機跳了下去,墜樓身亡。海口市一名大一學生整天抱著手機玩遊戲,被媽媽批評後,從14樓縱身跳下,落地身亡。
  • 初中生教室玩撲克,被母親扇耳光後跳樓身亡,誰的錯?
    9月7日,武漢江夏區一名14歲男生被母親扇耳光後,乘人不注意從教學樓跳樓自殺。該男生來自武漢市江夏區一中初中部九年級,當天下午在教室與另兩名同學玩撲克牌,班主任請三名學生家長到校配合管教該男生在五樓走廊被母親扇了兩耳光。此後男孩若有所思,一會便跳樓。
  • [綠柳隨議]呼籲學校拆樓房建平房,從根本上杜絕學生跳樓事件
    [綠柳隨議]呼籲學校拆樓房建平房,從根本上杜絕學生跳樓事件  這幾年來,學生跳樓事件偶有發生,以前是大學生,後來是高中生、初中生,現在,連小學生也跳樓了,這是多麼讓人感到悲哀的事情啊!  悲劇發生,沒有誰是不心痛的。家長、老師、同學、親友,每個人的心裡,都是不好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