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觸網出深山(解碼·網絡扶貧)
華茜在直播介紹硃砂文創飾品。
塗 敏攝
核心閱讀
貴州萬山姑娘華茜返鄉創業,通過直播帶貨、線上銷售等形式,將家鄉的硃砂文創飾品「搬」出大山。
近年來,萬山著力發展硃砂產業,為創客提供支持,帶動就業,促進脫貧。老礦山有了新風景,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夜幕降臨,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萬山鎮一處臨街小店內,透著光亮。店長華茜正對著手機,在直播間裡介紹硃砂文創飾品:硃砂擺件、戒指、手串、繡著花紋的硃砂包……
返鄉創業的華茜,網上銷售的主要產品就是硃砂文創飾品。在當地多部門支持下,網上銷售帶動黔貨出山,衝破交通與地域束縛,為當地精準扶貧開拓了更多空間。
返鄉創業,瞄準硃砂文創
華茜是萬山本地人,她走上文創「觸網」的道路,過程一波三折。
2008年6月,剛剛大學畢業的華茜決定去溫州工作。「過去受困於交通,貴州的許多特色產品『養在深閨人未識』,更別說順利賣出去。」華茜回憶道,她瞅準了當時已經開始冒頭的電商行業的潛力,想結合自己所學的旅遊專業知識,將家鄉的特產「搬」到網上。
剛開始,既缺資金,又沒技術,華茜只能邊積累經驗,邊等機會。「通過跑快遞、送包裹,成天跟商家打交道,我就慢慢摸清楚了,哪些東西在網上賣得火,怎麼經營網店。」2010年底,華茜開了一家網上服裝店,算是正式「觸網」,後來還做起了定製、設計等服務,網店的生意逐漸有了起色。「後來差不多每天銷量都有200多單,總算有了點信心。」華茜說。
2014年,華茜返回老家,觀察了一段時間後,她開始從事土特產的線上代購與代售,「村民要網購,我可以幫忙代購;如果要賣土特產,我也能幫忙銷售。」華茜沒有就此止步,她一直在尋找更適合網上銷售的商品。經過考察,她將目光鎖定在了硃砂文創飾品上。
硃砂是鍊汞的主要原料,還是中藥材,具有鎮靜、安神等功效。位於武陵山區的萬山,硃砂資源豐富,曾是我國最大的汞工業基地,後來因資源枯竭,礦山被關停。近年來,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原來的採礦舊址被開發成了旅遊景區。
逢年過節,萬山當地有製作硃砂包的傳統。將硃砂磨成粉末,製作成荷包,給孩子戴在身上,祈福平安。現在,當地進一步開發利用硃砂,經過設計後做成荷包等各種文創產品。
「我想藉助網際網路,把硃砂送到更遠的地方,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華茜說。
線上直播,順利打開市場
華茜的想法得到了當地多部門的支持。「我們提供門面、免除前3年租金,還幫忙採購電腦、安裝寬帶……為創業者提供『保姆式』服務。」萬山區工業和商務局副局長蒲郡介紹。
2017年9月,華茜創辦了公司,開始網上銷售硃砂文創飾品,開網店,做直播。
「每天上午10點到晚上12點,幾乎不停地直播,有幾次直接坐在椅子上睡著了。」華茜說,為了增加曝光率,提升關注度,她沒少吃苦。除了介紹產品,她還順帶科普鑑別知識,「硃砂飾品一般分為原石和壓制兩種,二者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原石會有伴生石,照一下會透光……」
要想打開市場,還需在產品上下功夫。「大到擺件,小到戒指、手串,絕大部分都是自己設計,然後交由供貨廠加工。同時提供定製服務,根據客戶需求,做成他們喜歡的類型和風格,可以說每顆『石頭』都傾注了心血。」華茜說,由於前期投入大、回本慢,當地還幫助解決了15萬元的免抵押貸款,緩解了創業初期的資金壓力。
各方支持,匯成合力。僅1年時間,公司的銷售額達80多萬,2019年收入達到280萬。直播隊伍增加到4人,白天晚上幾乎不間斷。
「最近兩個月,銷售額近70萬,遠超去年同期。」華茜介紹,疫情期間,儘管線下同類產品遭受了衝擊,但線上銷售挺順利。
「目前比較受歡迎的是硃砂包,一小包草藥,一小包密封的硃砂粉,再用繡著花紋的苗族土布將其縫製起來。」華茜介紹,因為做工精緻,兼具安神功能,硃砂包頗得遊客青睞,僅去年就賣出了四五千隻。
就近就業,帶動村民脫貧
下午3點,鎮上一家硃砂文創飾品加工廠裡,35歲的工人楊美鳳戴著手套,嫻熟地給珠子拋光,順帶挑出殘次品。楊美鳳說,「之前一直在家帶孩子,現在我一個月工資有近3000元。」有了這份工作,楊美鳳家2018年底脫了貧。
「從原料到成品,中間要經過五六道工序,每個環節都需要人工。目前工廠已有30多名工人,其中大部分是附近的貧困戶。」加工廠負責人禹慶華介紹,「最近兩年,除了給景區實體店供貨,也跟電商合作,華茜的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疫情期間,華茜公司的訂單一直沒斷過,這幫助加工廠挽回了不少損失。「2月,工廠就開了工,一直沒停,工人收入都有保障。」禹慶華說。
如今,萬山區已整體脫貧摘帽,昔日的礦區也被完整保存下來,變為以硃砂文化為主題的景區,每年接待遊客達百萬人次。
「硃砂資源有限,想可持續發展,就不能只在飾品上做文章。」華茜已經開始籌劃轉型,設計豐富多樣的衍生品,「將硃砂做成紐扣或者小配珠,跟苗族服飾相結合。」
最近,華茜思考更多的,還有如何讓網際網路下山進村,讓農民儘快熟悉網際網路,讓電商扶貧模式真正落地山區。
本報記者 蘇 濱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張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