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正式公布了2019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名單,全國共有78項成果入選。鄭州大學王子初教授的《碎金風華—音樂文物的複製、復原研究》成功入選。
本年度全國僅有2項藝術學成果入選,王子初教授成果的入選,實現了學校藝術學科的突破,體現了學校在音樂考古領域的前沿水平。這也是繼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餘麗教授的《網際網路國際政治學》入選2016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後,學校的第2項入選成果。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於2005年設立《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每年評審一次,入選成果政治方向正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和開拓性,體現本研究領域的前沿水平。
王子初,江蘇省無錫市人。鄭州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並任鄭州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考古研究院院長。在中央音樂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兼職教授,並擔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東亞國際音樂考古學會會長等職。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中國音樂史學會會長等職。長期致力於中國樂律學史和音樂考古學研究,其研究著述涉及音樂考古學、音樂史學、樂律學、樂器學等多個領域,主持了國家「七五」、「八五」、「九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的編撰出版工作,是國家重要項目"中華和鍾」的主要設計者。
主要著作有《中國音樂考古學》、《荀勖笛律研究》、《中國樂律學百年論著綜錄》(合著)、《文物和音樂》(合著)、《國家文物定級標準參考圖例·樂器卷》(待出版)等。在權威期刊《文物》、《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學》、《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等刊物中發表了大量研究論文。其論著多次獲獎,所主持編撰的《中國音樂文物大系》(12卷本)於1999年9月獲「國家圖書獎·榮譽獎」。
《碎金風華——音樂文物的複製與復原研究》將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為王子初教授數十年間對出土音樂文物的複製、復原經歷及實驗音樂考古研究之大成。書中所記錄的大量音樂文物的複製與復原案例,既是音樂考古學中涉及的應用性項目,更是當今方興未艾的「實驗考古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其對於音樂史學的意義,不僅是提供一些音樂史料,而且是以音樂文物的複製和復原為研究手段、以研究文物所代表的歷史時期的社會音樂生活面貌為直接目標的一種另闢蹊徑的微觀研究;並由之以小見大,深入考察歷史的真實面貌,總結音樂藝術發展的規律。這是音樂考古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它學科、其它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中國音樂史學研究。
古代中國,長期盛行重葬之風。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及大型工程項目遍地開花,重大考古發現接踵而至,稀世之寶屢見不鮮,其中也出土了大量的音樂珍寶。這些音樂文物,它們歷經歲月滄桑,鏽跡斑斑,卻如碎金,雖殘而不改其珍;又如殘琴,仍在「吟唱」著無聲的詩史。
出土的珍貴音樂文物常成為一個地區歷史的象徵,地方文化的驕傲,被當地各級文博機構看做不可或缺的常設展品。珍貴文物往往都是孤品,有著引人注目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罕見的音樂文物,也是國家和民族音樂歷史研究的重要物證,各個專業機構及文博館所因科研、教學和藝術實踐所及,也常有因展陳而複製文物的需要。
複製,就是立足於今天所見到的文物面貌並模仿出來,不僅要求「作舊如舊」,還要「見殘仿殘」。無論「仿製」、「複製」,對於出土文物來說,是模仿它從地下挖出來時或以後人們所能見到的狀態。它所要模仿的顯然不是它在古代的真實面貌。
王子初教授主導製作的復原曾侯乙編鐘
復原,也是一種對出土古代文物的模仿製作,不過其不同於「復仿製」,它要求恢復出土文物在其被歲月侵蝕之前的面貌。文物復原的理念,「復」的是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今天已經不存在的東西,必須要對出土原件進行的大量音樂考古學研究,包括物理、化學的分析,作為文物復原的主要依據。
王子初教授製作的復原江都王劉非墓仿玉玻璃編磬
目前,在王子初教授的主導下,鄭州大學音樂考古研究院正建設「中國音樂考古陳列館」,並開展了一系列音樂文物的複製和復原研究,這對於中國音樂考古學,以及鄭州大學考古學科,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它既是作為一項中國音樂考古學、鄭州大學優勢特色學科建設的科研項目加以實施,其成果也將作為中國音樂考古陳列館的展品。
正在建設中的中國音樂考古陳列館
鐘磬齊鳴、金石之音
青銅樂器、風華絕代
作為歷史的見證者
復原音樂歷史文物
將重現輝煌的禮樂文明
讓我們共同期待!
內容提供:社科處 音樂學院
視頻:張寧
編輯:曾燕茹 潘欣奕 張璇 肖鴻
審校:杜紅婧 申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