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教子使作善也。
當下,中國正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2014年,上海啟動教育綜合改革的國家試點,每年都在改革創新中形成新的制度性成果。
新年伊始,澎湃新聞推出《名校長訪談》系列報導,與校長們面對面,聽他們講述最生動的師生故事,傳播最前沿的教育理念。
體現西南位育中學辦學理念的「中和位育」石。本文圖片均由校方提供
從教36年,擔任校長14年,西南位育中學校長張建中一直難以忘懷二十多年前曾教過的一名男生。
那時,張建中還是數學任課教師,同時也是高一(1)班的班主任。一次,他發現男生凡凡(化名)的學生手冊有點不對勁:數學成績這一欄登記著63分,但明顯有塗改過的痕跡。
第二天,他把凡凡請到了教研室,孩子的忐忑不安讓他明白了幾分,在張建中的循循善誘下,凡凡說出了塗改成績的原因:是想改一下分數順利「騙」到父母的籤名後再改回原成績。通過交流,凡凡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而張建中也和凡凡約定:這將是兩個男人之間永遠的秘密。
從此以後,即使成績不理想,凡凡也未再塗改過手冊。如今,他已成家立業,成為了一名私企高管。
這件事對於張建中觸動很大,「我覺得學校應是一個允許學生出錯的地方,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糾錯揚長的積累過程。」
西南位育中學是田林虹梅學區的主任單位。
教會學生做人,比教會學生考試更重要,這成為了張建中教書育人生涯中恪守的原則。
另外,他也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校有一條鐵律:誰都不得擠佔體育課時間,即使是初三、高三畢業班,體育課課時一節也不能少,活動量也不能打折扣。
「精細化管理」在西南位育中學已實踐多年,「細工夫、活辦法、好心態」九字訣早已深入人心。
「不僅收穫現在,更要著眼於未來。」 張建中把「四個讀懂」做為自己的辦學格言:讀懂教師、讀懂學生、讀懂家長、讀懂社會。
張建中
【對話張建中】
努力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
澎湃新聞:
西南位育中學的畢業生最常提起的,就是學校的體育課帶給自己的正向激勵,在家長和社會都重視升學率的當下,你如何堅守自己的初心?
張建中:
我們是一所民辦學校,生存發展需要一定的升學率保障,但絕不能被升學率牽著鼻子走,人的成長不能只看眼前這幾年,終身的可持續發展才是最重要的。
學校要培養高素質的學生,而不只是高分的學生。當人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後,分數作為素質的一部分自然會水到渠成。
我們想盡辦法為孩子們創造動起來的環境,比如,為了解決校園內籃球架比較少的問題,我們充分利用每一寸場地,在全校13個籃球場上豎起了72個籃架。為了增加學生課外活動場所,學校將教學樓的每一個屋頂都充分利用,建成空中花園。另外,我們還把封閉的綠化花園改建成開放的園林,利用室內運動房的外牆,砌起了「攀巖牆」;通過拆舊布新,又建起容納兩個網球場地的風雨操場。
我們希望在中學階段,為學生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礎、終生學習的基礎、走向社會的基礎,一切為了學生一生幸福著想。
分享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叫霏霏的女學生有哮喘病,別人參加體育活動她休息,別人春遊她請假。獨處讓她時常感到孤獨,雖成績不錯,但寡見笑容。我想,這應該是最愛笑的年齡,孩子難見笑容,那是心裡有多愁。於是我和女孩班主任商量,讓孩子擔任學生幹部,讓她在學業之餘的社會工作中融入大家庭並健康成長。
這一招果然有效,這個鬱鬱寡歡的女孩從班長做到校學生會主席,不僅保持著優秀的成績,還充分鍛鍊了她的組織管理能力,哮喘病也逐漸好轉。中考那年,女孩堅定選擇了西南位育——她熱愛的母校。後來她邁進北京大學的校門,臨走時,她悄悄對我說:「張校長,每天一小時的體育課是我最喜歡的課。」
霏霏的成長正契合併延伸了西南位育「讓校園充滿了陽光」的理念。我更欣慰的是:學生勇敢面對每一次挫敗,也敞開心扉吸納每一縷陽光。
努力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關注時間和精力消耗的有效性,真正實現高效率,這是優質教育的核心指標,其難度當然數倍於高質量本身,但我們會堅持走下去。
張建中參加社團課展示活動
讓每個教師不斷釋放潛能
澎湃新聞:
學校如何吸引優秀師資,又如何能讓老師按照設計的目標去正確執行而不跑偏?
張建中:
我提倡教師要「一專多能」,不僅要精通自己的專業課,還要有特長能多開選修課、校本課,讓每個教師不斷釋放潛能,從而建立起西南位育的人才高地。打造一支與上海一流、中國民辦一流匹配的師資是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的目標。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個個都是心理按摩師」,在西南位育,這句話是全校教師對自己的要求和定位。人人都當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同時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益者。走進學校,能感受到這所學校的師生之間特別和諧,老師們不是俯視而是平視學生。
為了學生一生的發展與幸福而傾心傾力的特寫鏡頭常常湧現在課間、辦公室、中午休息時。
尤其在兩個畢業年級,師生的心理距離是那麼近,老師是嚴師,更是益友。學業上的交流點撥、不經意的心理按摩,說不完、道不盡的師生情誼,為「激發成長自覺」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情感磁場。
學生的學業壓力不大,因為每位教師都抓得適度,他們每天都會對每門學科的作業量進行平衡;教師們也不急功近利,只為搞好自己學科而強行擠佔別科時間,因為學校從不表揚個別老師,常常是對一個團隊進行肯定。一個班級、一個年級學生的成長,一定是全體教師合力作用的結果。
教師們這樣說:「在西南位育工作累,但心並不覺得累」「在西南位育,壓力主要來自自己,忙是忙卻很開心」。在某種程度上,西南位育浸潤人文的管理模式、和諧的幹群關係、溫馨的群體氛圍,成為眾多教師在一線傾心工作、頑強爬坡中消除疲勞、減輕壓力的一劑滋補良藥。
「命運共同體」的形成是一個人心凝聚的過程,絕不是靠口號和號召就能成事的,重要的是,用眼見為實的無聲行動實踐才具有真正的力量。我們不要用權力去指揮,而要用思想去統領;不是消極地用制度去約束,而是積極用學校文化去凝聚;不是簡單地用時間去拼體力,而是精心用理念凸顯效率。
張建中參加魔方社展示活動
將成功經驗輻射到公辦初中
澎湃新聞:
學區化辦學是上海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舉措,西南位育在承擔學區化核心校的重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又有什麼挑戰?
張建中:
飲水不忘挖井人,26年前我們初創學校時,關鍵的生源問題,得到了田林街道的支持,西南位育的第一批生源是來自田林街道的孩子。居民的信任,街道的支持,為西南位育的起步提供了莫大的動力。
學校想要健康成長,良好的氛圍建設是重點,田林街道守衛校園周邊安全,保障學校周邊環境的乾淨與安靜,予我們一方淨土與平安。
在學校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也是田林街道架起了學校和企業聯動的橋梁,引入上海環境科學院、上海社科院、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等大院大所,實現校企結對,推動學生科創素養地培育。
所以在學區化辦學中,作為田林虹梅學區的主任單位,我們依託「德潤田林」 品牌項目——謀求中小學德育一體化。
「德潤田林」正是源於學校與田林街道合作的德育項目,實現學區與街道的共生、共榮。「德潤田林」借力社會教育基地、街道社發科、社區學校,把社區教育、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形成多行業、多門類、多層次,綜合性地覆蓋學區內全體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基地網絡,形成「社會處處是學校,學生處處受薰陶」的局面。
學校26年的發展,從初創、爬坡、跨越到騰飛,離不開街道的全方位支持,因此我們在田林地區探索學科研訓集團化運作的新模式,把西南位育組織教學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示範輻射到公辦初中,提高集團學校教師的教學水平,為區域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學校如今又有了新動作,參與到徐匯區公辦初中強校工程中,我們的黨委書記、也是特級校長金琪作為派駐校長支援實驗校田林二中的發展,西南位育與田林二中之間實現了連接、集成並形成協同效應,在人才培養、教學研究、教師研訓、課程活動等關鍵環節上實現連結、協同與貫通。把強校工程作為民辦聯動公辦、高中聯動初中、促進各學校共同發展的良好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