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一個事件重新上了熱搜:
「救遭猥褻女同學被捕男生發聲」
此次事件在很久之前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
而這次重新回到人們視線中,是因為我們聽到了當事人的聲音。
拯救女同學的17歲王某發聲說:
「這件事對自己的打擊很大,覺得很對不起自己的父母」
拯救了女同學的少年,為什麼會說出如此悲觀的話?
時間回到2019年12月的一個夜晚,王某和女同學還有另一位女生來到酒吧。
之後,另一個女生的朋友也來到了酒吧,是兩名男生,其中就有威脅者「和某」。
據王某所說,在酒吧裡和某一直對女同學動手動腳,抱著她,還親她。
但都被女同學推開了。
女同學見情況不對,於是對王某說:
「咱們走吧」
兩人出酒吧後,和某追了過來,想把她帶走,但被女同學掙脫開了。
為了保護女同學,王某擋在面前,和某卻因此被激怒了,一拳打在王某身上。
王某下意識反應就是還了他一拳,還踹了他一腳。
就是因為這一反擊,這件事才鬧得如此嚴重。
和某當場倒地,王某藉此送女同學回家。
和某去醫院診斷結果表示,王某的反擊造成了和某的鼻子粉碎性骨折。
王某也因涉嫌「故意傷害罪」被羈押37天。
事後返校,卻被校長勸退,現在連學都上不了了。
事情的起因和過程就是如此,但事情還未有結果,後續還得交給法律來做判斷。
我們作為普通人,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
我看到此事件的直觀感受就是「做好事沒好報」
如果王某率先出手打傷人,理虧倒是合理的,但這是王某是被打後,才進行的反擊。
再說,如果和某不做這骯髒的事情,就不會有這樣的事件發生。
而且根據此次王某發聲來看,猥褻者還在逍遙法外。
並且王某在發聲中表明自己很委屈,可如果我當事人,我也會感到委屈。
事後,可能會失去見義勇為的勇氣。
因為善良是有成本的。
被拘留了37天不說,還要被學校開除,這是什麼邏輯?
學校的辭退理由是:
「反正都要不如社會了,在這裡浪費錢,浪費青春也沒用」
有網友說:
「教書育人的地方,從小教導我們要正直勇敢,要見義勇為,但是當這個少年這麼做以後,卻被學校拋棄了。」
是的,學校從小就教導我們要做個正直、善良、為社會承擔責任的人。
可學校呢?在幫我們塑造價值觀的同時,卻毀掉了我們的價值觀。
學校可以不支持,不發聲。
但翻臉不認人這種做法,就算說服得了規則,也服不了人心。
從小以來,大人和學校教我們這是對的,這是不對的,我們信任、服從、遵守,但他們自己卻從不履行。
家長說:
「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可他們從來沒有捧起過一本書。
父親說:「不要抽菸喝酒」可他至今都沒戒掉這些壞習慣。
老師說:「不要帶著有色眼鏡看人」卻會為了班級總體成績,漠視成績差的學生,甚至他們調班、勸退。
粉碎我們價值觀的人不是自己,而是塑造我們價值觀的人。
他們讓我們認識了正確,卻又摧毀正確。
這讓我意識到,做好事是有成本的。
成本就是我們會被人拋棄。
這也讓我知道,做好事是有條件的。
只要在不影響他人的聲譽情況下,才會被讚譽。
有人很細心地發現,王某所讀的是一所技校。
於是,有人會說:
「只是個技校,不去就不去了唄」
可技校怎麼了,技校就可以輕易妥協嗎?
有多少名牌大學都出過類似的事件。
不是學校的,才造成此類現象,這是個社會性問題。
遍布在每個家庭、學校、公司的群體系統中。
這需要我們反思:
「塑造孩子價值觀的同時,我們是否要以身作則」
我的答案是要。
你們呢?
但此次事件的根本起源,還是「酒吧」這個關鍵詞。
酒吧在人們的印象中,從來就不是褒義詞,而是含義貶義的詞性。
一個「亂」字,要比「娛樂」更具有聯想性。
未成年不建議去酒吧,成年人也少些去吧。
世間供你娛樂的地方,不止是昏暗的房子,嘈雜的音樂,醉人的酒精。
只要心安,何處都能娛樂。
請不要娛樂至死。
#救遭猥褻女同學被捕男生發聲#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木霖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