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張苗 通訊員 王蕊 胡梟峰
你們有沒有過這種經歷:同伴之間非常開心地玩鬧,不小心手肘撞到了牆壁,哇靠,那手麻的感覺要上天;又或者趴在桌上美美地睡一覺,醒來卻發現手麻到沒有感覺……
當然了,這些手麻通過自己的緩解還是可以恢復的。但是有些手麻,就沒那麼友好了,它們可能是疾病的信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天天與滑鼠鍵盤為伍,她手麻到需要手術解決
昨天是周琪(化名)術後複查的日子,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手外科副主任醫師石海飛的診間,她當著醫生的面上演了一出無實物的彈琴表演,「醫生你看,手術效果很好,下次給你看我真正彈鋼琴的視頻。」
今年30歲的周琪工作已經快5年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她就偶爾感到自己的右手會發麻,尤其是小手指和無名指以及其對應的一側手掌,發麻的感覺異常明顯,但每次稍作休息之後情況就有所緩解,她便沒有放在心上,想著可能是連續工作時間長,沒有活動的關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但今年春節後,右手發麻的頻率越來越高,還偶爾會有刺痛感,需要伸直手臂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緩過來。直到5月份,周琪發現自己扣紐扣也不利索了,吃飯連筷子都拿不動了,嚇得趕緊來到浙大一院就診。「醫生,我的手是不是廢了?我是不是要癱瘓了?」情緒激動的她,在路上就「腦補」了很多結果。
手指發麻、無力不適,周琪的症狀讓石海飛聯想到了神經損傷,「她說她是杭州一家單位的辦公室文員,每天都跟電腦、鍵盤、滑鼠打交道,午休時也喜歡枕著雙手趴在桌子上睡覺,而這些經常性曲肘動作都會壓迫到尺神經,影響手的功能」。經過肌電圖等一系列檢查,周琪被確診為「肘管症候群」,並且由於神經卡壓嚴重,她右手小指側的小魚際肌也已經有了萎縮的現象,必須要通過微創手術進行治療。
經過術前檢查和準備,醫生從周琪右手肘關節內側切開一個小口,將尺神經從肘管中解放出來並往前移,這樣就能保證以後曲肘時尺神經不再受壓迫,症狀也就消失了。這才有了前面複查時的一幕。
手上的「麻筋」得保護好,有這些習慣的人千萬注意
石海飛介紹,尺神經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麻筋」,是手臂上三條主要的神經之一,它從頸椎出發,經過肘關節,貼著手臂內側向下,一路延伸到我們的無名指和小手指。小手指及靠近其半側的無名指(通俗地稱為「一指半」),以及對應的手掌區域的感覺和運動功能都是由尺神經控制的。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意義巨大,我們手指的精細運動,如扣紐扣、拿筷子、拿筆等動作的實現,都離不開尺神經的功勞。
經常性的曲肘等動作會造成尺神經卡壓,導致「肘管症候群」,影響手指和手掌功能。當尺神經的感覺功能受影響,會有手指或手掌麻木的症狀,而當其運動功能也受影響時,則會出現手指或肌肉無力等現象,如果長時間影響,極易引起肌肉萎縮,嚴重的甚至會造成不可逆的後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尺神經的損傷,既有可能是意外,如意外的手外傷,或者不小心撞到手肘部位等,在浙大一院手外科門診中,這樣的患者也較為多見。
2、另一方面,不正確的動作或習慣,也造成尺神經卡壓。比如長時間使用鍵盤、滑鼠,長時間託腮等曲肘動作,或者趴在桌子上睡覺等,也有人因為連續多天打麻將而出現肘管症候群送醫治療,辦公室職員、外科醫生等都是高危人群。
也有人要提出疑問了,我也喜歡趴在桌子上休息,那就一定會造成尺神經損傷嗎?如何區別呢?
其實,大多數人如果伏案休息後感到手麻,多是由於血液循環不暢引起的,通常甩甩手,幾分鐘後就會緩解,但如果你發現自己小手指、無名指經常性發麻,就一定要引起警惕,很可能是神經受損的表現,必須要儘快就醫。
手麻還要當心這種病!
說到了肘管症候群,就不能不提到另一種也會造成手麻的疾病——腕管症候群。
人的每隻手都有一根腕管,它就像裝有電線、光纜、天然氣、排水等管道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一樣,裡面有9條肌腱和1條正中神經,正中神經的抗壓能力要遠低於肌腱,因此當正中神經受到卡壓,就出現腕管症候群。
它的主要表現是大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的半側(通俗稱為「三指半」)以及對應部分的手掌反覆麻木、無力不適、有刺痛感,有些人還會在夜間被麻醒,嚴重者會出現肌肉萎縮。正中神經控制大拇指的運動,正中神經受損有可能影響大拇指功能,導致「猿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腕管症候群除了是由於感染、炎症等生理性病因引起外,還和一些日常習慣緊密相連,比如搬運工、清潔工等經常反覆彎曲腕部的職業,或者經常性使用滑鼠的人。
除了治療,腕管症候群和肘管症候群關鍵在於日常預防和早發現、早治療。
壹:休息。如果你重複進行一項活動,不管是打字、使用滑鼠還是其他什麼,建議每10至15分鐘短暫地停一下,讓手肘和手腕得到休息,在此期間,可以拉伸、鍛鍊這兩個部位。
貳: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勢。調整座椅高度,使前臂保持和鍵盤一樣高的水平,在使用鍵盤時不應該有向外擴、向下垂等感覺,讓手肘和手腕都處於一個相對放鬆的狀態。
叄:時刻保持警惕。一旦出現手指部位的麻木、不適,並且是經常性、持續性的感覺,一定不要輕易忽視,要儘快要醫院就診,進行專業的判斷和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