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高槓桿終結:從房住不炒到「三條紅線」

2020-12-17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房企高槓桿終結: 從房住不炒到「三條紅線」

摘要

【房企高槓桿終結:從房住不炒到「三條紅線」】在不同時期,房地產業的融資環境鬆緊不一,房企通常會藉助融資環境較好的時機,獲得資金上的回緩空間。更為常見的是,通過擴大融資規模,房企以高負債的手段進行擴張。(21世紀經濟報導)

  在不同時期,房地產業的融資環境鬆緊不一,房企通常會助融資環境較好的時機,獲得資金上的回緩空間。更為常見的是,通過擴大融資規模,房企以高負債的手段進行擴張。

  房地產企業藉助高槓桿進行快速擴張的時代,正在走向終結。

  近幾個月來,主管部門對房地產融資環節的監管,正在迅速升級。6月24日,銀保監會發文強調「嚴控違規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7月24日,房地產工作座談會召開,首次提出「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8月20日,央行、住建部召開重點房企座談會,研究落實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

  其中,對房地產融資的管理,主要是以「三條紅線」為標準,具體為: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淨負債率大於100%;現金短債比小於1倍。根據房企的「踩線」情況,分為「紅、橙、黃、綠」四檔,然後實施差異化債務規模管理。

  作為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長期以來,房地產企業習慣了舉債發展。在行業的「黃金時代」,通過階段性的高負債來實現高增長的案例,始終存在。但與此同時,高負債也拖垮了一些房企的資金鍊,同時對金融安全構成威脅。

  近年來,隨著房住不炒的理念深入人心,房地產迅速向居住屬性回歸,對負債的管理也逐漸收緊。儘管房企已在有意識地強化資金安全,但政策的收緊力度,顯然超過了預期,而且從各方面來看,這都不是一個短期行為,而是常態化手段。

  從「C端」到「B端」

  房地產融資政策的收緊看似十分突然,但實際上,近些年的樓市調控基調一直是「去槓桿」。

  2016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此後,監管部門陸續出臺了多輪政策,地方政府也紛紛發文調控。到2019年,房地產長效機制逐漸落地試點,意味著這一輪樓市調控進入常態化階段。

  在這期間,針對需求端的去槓桿政策最為引人注目。各級監管部門在延續了以往的限購、限貸等措施外,還首次推出「限售」措施,通過對房屋持有年限的規定,遏制短期內進行低買高賣的炒房行為。

  今年第二季度,部分區域市場迅速從疫情中恢復,各路資金蜂擁進入樓市。為遏制市場過熱,一些城市開始嚴打「資金貸」「房抵貸」等行為,另有不少城市發文封堵「假離婚」的漏洞。這些措施同樣是在需求端進行去槓桿。

  恆大研究院指出,2020年上半年,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中個人住房貸款的佔比為18.9%,較2016年全年的38.7%,大幅回落19.8個百分點。

  直到7月24日的房地產工作座談會首次提出「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樓市去槓桿的重心,才從「C端」轉移到「B端」。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到,在此之前,監管層已經有過多輪調研和徵求意見,一些房企也參與其中。去年以來,很多嗅到政策風向的企業已經著手調整負債結構、控制債務規模。加之此前市場銷售向好、融資環境寬鬆,目前整個行業的負債率水平要低於前幾年。

  國泰君安證券認為,2019年年中已是房企有息負債的相對高點。「房企2019年下半年開始已經著手降低有息負債規模,本輪融資政策收緊與行業戰略部署是相一致的。」

  實際上,對「B端」的監管,有可能成為一種常態化手段。多位受訪者認為,「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是房地產長效機制的一部分,在正式落地後會持續實施。

  槓桿之力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房地產企業的到位資金中,有近一半來自於銷售(定金及預收款、個人按揭貸款),其餘來自融資。因此,無論在需求端還是融資端,去槓桿政策都會產生不小的影響。

  上海某大型房企相關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近些年,對銷售端的槓桿管控是越來越嚴的。以預售條件的變化為例,「最早的時候,拿完地,再有個規劃設計圖,就可以賣了;到後面,要求項目必須要開建,但只要地上和地下的層數達到『正負零』即可。」

  他說,這一政策此後演變為,除了要求建設進度外,還對資金投入的比例有所規定。到近兩年,一些城市提出了樓盤必須封頂的硬性要求。而且按照規定,定金和預收款必須進入專門的監管帳戶,並被限定用於項目開發和建設。

  「靠一個項目的定金和預收款,支撐一個或多個項目的滾動開發,那個時代早就過去了。」他說。

  與此同時,在2013年-2014年後,房地產行業從供不應求進入供大於求的階段,雖然仍有結構性的機會,但整體的需求紅利正在迅速消失。

  相比之下,在不同時期,房地產業的融資環境鬆緊不一,房企通常會藉助融資環境較好的時機,獲得資金上的回緩空間。更為常見的是,通過擴大融資規模,房企以高負債的手段進行擴張。

  作為「三條紅線」之一的「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一直被視為房地產業的負債率紅線。在市場處於上升周期、行業快速擴張的階段,突破這一紅線的情況比比皆是。

  以行業快速擴張的2017年為例,截至2017年6月30、日,136家上市房企的整體負債率為78.9%。在排名前50的房企中,有超過半數的房企資產負債率在80%以上。儘管這一指標是未剔除預收款的結果,但仍然偏高。

  到今年年中,房企的資產負債率普遍下降,但即便在大型房企中,突破「紅線」的情況仍然不少,且仍有約1/3的50強房企資產負債率超過80%。

  「實際情況要比表內體現的更嚴重。」前述房企人士指出,很多企業通過表外融資,使得債務隱性化,而表內的財務指標仍是健康的。此外,近些年流行的跟投,也容易被做成表外債務。

  他表示,這是房地產業發展慣性的一種體現,即通過高負債來實現高增長,甚至「彎道超車」。儘管也有因債務過重而導致資金鍊斷裂的個案,但在過往的實踐中,這一模式仍屢試不爽。

  降負債易,高增長難

  由於對債務規模進行精準約束,「三條紅線」的推出,很可能打破這種路徑依賴。

  監管層根據「三條紅線」觸線情況不同,將房地產企業分為「紅、橙、黃、綠」四檔。以2019年6月底的有息負債規模為基礎,三項指標全部踩線的「紅檔」企業,有息負債不得增加;踩中兩項的「橙檔」企業,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不得超過5%;只有一項踩線「黃檔」房企,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可放寬至10%;全部指標符合要求的「綠檔」,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可放寬至15%。

  國泰君安以200強房企中有存量債券並且財務數據較為齊全的91家房企作為樣本,按照「三道紅線」劃分,處於綠、黃、橙、紅的房企分別佔比31%、32%、13%、24%。

  若對參加座談會的12家重點房企進行劃分,全部不踩線的「綠檔」房企僅有四家,分別為保利、中海、華潤、華僑城。

  七成左右的「踩線率」,側面證明了政策約束之苛刻。雖然在對外表態中多給予「利好」的定性,將這一政策稱為對行業的規範,但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企業對這一政策的研究已經展開。

  記者了解到,很多房企已拿到上述文件的原文,但不清楚具體的執行細節和執行尺度。一些房企已經和相熟的金融機構進行溝通,並未得到確定性的答覆。有北京房企人士向記者透露,金融機構也在等待相關指導性文件的正式下發。

  儘管如此,由於茲事體大,不少房企在內部已經形成了「降負債」共識。前述北京房企人士透露,其所在的公司要求,在政策正式落地之前抓緊研究,形成幾套預案。

  就整個行業而言,國泰君安認為,本輪政策收緊對行業整體影響不大,因為「行業整體償債能力較為穩健」,實質風險可控。「融創、榮盛等部分房企雖處於紅、橙檔,但財務指標超過標準的幅度並不大,可以通過季末增加銷售回款、表外融資、臨近季末降低現金支出等方式改善資產負債表靜態流動性,從而提升檔位降低融資約束。」

  但降負債易,高增長難。前述上海房企人士表示,「時代在變化」,通過高負債進行擴張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

  他表示,按照新規,即使達到「綠檔」的標準,企業的借貸規模仍然有限,再考慮到行業已進入「白銀時代」,市場空間正在縮小。這也意味著,行業的階層會繼續固化,「彎道超車」的機會不再有。此外,如果監管層的決心夠大,未來還會對表外債務進行管理,屆時企業融資的施展空間會更小。

  至少從短期來看,這一預期已經引發了一些策略的變化,比如拿地和投資。在近期的房企中期業績會上,雅居樂董事局主席兼總裁陳卓林表示,「我們現在不能亂拿地……下半年如果沒有好地、沒有好項目,我們就到明年拿地,因為拿錯地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DF522)

相關焦點

  • 「三道紅線」下高槓桿停擺,房企將迎以價換量
    房企這個月密集交出上半年的成績單,營運數據和財務指標普遍隱現下行趨勢,行業正式步入「穩增長」時期。與此同時,房企融資新規的坐實,也是房地產行業的另一樁重頭戲。監管層對房企融資設置了「三道紅線」,過去房企提佔市場份額賴以所用的「高槓桿」利器,在「紅線」的高壓下即將宣布失效。行業突變,冷暖自知。
  • 「三道紅線」高壓:房企高槓桿停擺 賺錢能力變差
    房企這個月密集交出上半年的成績單,營運數據和財務指標普遍隱現下行趨勢,行業正式步入「穩增長」時期。與此同時,房企融資新規的坐實,也是房地產行業的另一樁重頭戲。監管層對房企融資設置了「三道紅線」,過去房企提佔市場份額賴以所用的「高槓桿」利器,在「紅線」的高壓下即將宣布失效。
  • 「三道紅線」高壓:房企高槓桿停擺 「以價換量」即將來襲
    房企這個月密集交出上半年的成績單,營運數據和財務指標普遍隱現下行趨勢,行業正式步入「穩增長」時期。與此同時,房企融資新規的坐實,也是房地產行業的另一樁重頭戲。監管層對房企融資設置了「三道紅線」,過去房企提佔市場份額賴以所用的「高槓桿」利器,在「紅線」的高壓下即將宣布失效。
  • 「三條紅線」之下,房企應警惕「虛胖」
    本報記者 詹方歌 盧志坤2020年8月20日,住建部、人民銀行在北京召開重點房地產企業座談會,對重點房企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制定三檔規則,即所謂的「三條紅線」:房企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於70%;房企的淨負債率不得大於100%;房企的「現金短債比」不得小於1。
  • 2020年樓市或創「雙17」新紀錄 「三道紅線」下房企悄然謀變
    回顧過去一年,三道紅線、樓市打新、賣地金額創新高、物業上市等成為房地產行業年度關鍵詞。  17萬億元銷售額創新高  「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樓市調控主旋律沒變,約談與點名、人才落戶、LPR利率轉換、一城一策等調控政策頻繁出臺,11個月時間,各級相關部門發布調控政策高達458次。
  • 高槓桿時代已結束!樓市危機下,流血上市成自救出路?
    這一年,雖負重前行,但韌性十足,從變相鬆綁限購到城市再掀搶人大戰,從多地樓市躁動、萬人搶房到政府出拳、重申「房住不炒」……這一年,更有一大波關鍵詞貫穿且影響了中國樓市,諸如「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人才引進、三道紅線、長租公寓、房企赴港IPO」等。我們今天著重要提的樓市關鍵詞是「房企赴港IPO」。
  • 2020樓市關鍵詞|房企赴港IPO:破產危機下 流血上市成自救出路?
    這一年,雖負重前行,但韌性十足,從變相鬆綁限購到城市再掀搶人大戰,從多地樓市躁動、萬人搶房到政府出拳、重申「房住不炒」……這一年,更有一大波關鍵詞貫穿且影響了中國樓市,諸如「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人才引進、三道紅線、長租公寓、房企赴港IPO」等。我們今天著重要提的樓市關鍵詞是「房企赴港IPO」。
  • 喆安視角|「三道紅線」下,房企何去何從?
    自8月20日央行、住建部召開重點房企座談會,融資新規「三道紅線」正式出臺已過去一個月時間。這也表明,房地產企業以從上半年的寬鬆舒適區間再度跨進強監管領域。雖然監管層多次強調「房住不炒」的紅線不變,但地產行業供給端的寬鬆讓大多數企業明顯活過來了。
  • 房企數萬億債務風險受關注 「三道紅線」風聲緊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房企數萬億債務風險受關注 「三道紅線」風聲緊2020年,拼命奔跑的房企剛從疫情驚魂中回神,調控消息再次轟然而至。市場消息顯示,為控制房企有息債務規模,有關部門設置出「三道紅線」: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淨負債率大於100%、現金短債比小於1倍。再根據房企觸線情況不同,分檔設定有息負債增速閾值。雖然上述消息至今尚未得到權威部門證實,但房地產行業已是風聲鶴唳。
  • 「三道紅線」下房企風險與機遇並存:開發商開啟業務優化 企業間...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陸肖肖 北京報導在房地產資管新規三條紅線推出之後,融資環境隨之收緊,面對行業變局,房企開始思考新的策略,改變自己的運營邏輯,來適應新的環境。對於很多企業來說,三道紅線增加了更多機遇,給了房企間更多的合作機會。「三道紅線」需要企業重新審視自己今年下半年,三道紅線令房企融資面臨新的監管和規範,在新的市場格局下,企業開始認真思考自身,以及身處的環境,努力適應新的改變。
  • 房地產市場延續「房住不炒」的定位?
    整體房價漲幅保持平穩回落態勢 前幾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0年10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統計數據,新房上漲城市相較9月減少10個,整體房價漲幅保持平穩回落態勢, 在「三條紅線
  • 熱點關注:央行、住建部與重點房企座談 融資「三條紅線」試點有望...
    熱點關注:央行、住建部與重點房企座談 融資「三條紅線」試點有望擴圍 房天下  作者:房小研   2021-01-06 12:02
  • 重要會議重申「房住不炒」,2021年樓市怎麼走?
    近期LPR連續7個月橫盤,首套房利率連續3個月不變,穩定在5.24%平臺期,或為階段性底部,也表明了成交多基於合理購房需求。其中,TOP30-50房企發力最為明顯。截至11月末,超過六成百強房企年度銷售目標完成率達90%以上,TOP30頭部房企完成目標無虞,多數百強房企有望追趕年初定下的業績目標。
  • 房企四巨頭,誰踩了紅線?-虎嗅網
    9月起,與會12家房企參與試點,2021年1月1日起將在全國實行。監管部門要求房企上交整改方案,並在每月15日前填寫、提交《監測表》,並在2023年6月30日前完成降負債目標。 三條紅線是:剔除預收款()後負債率大於70%、淨負債率超過100%、現金短債比小於1.0倍。
  • 破浪2020|風起浪湧,樓市調控、「房住不炒」仍是主基調
    從2、3月份全國相繼20多個城市的紓困救市,到7月份杭州、東莞、寧波、深圳、南京等多個城市收緊樓市調控,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調下,今年的樓市調控以「一城一策」為主,主要涉及限購限售、引才新政、融資監管等。值得注意的是,在8、9月份長租公寓暴雷現象頻發後,不少城市也迅速出臺了有針對性的租賃監管新政。
  • 「三條紅線」重壓 房企還有規模化的機會嗎
    估值流血的上市隨著「三條紅線」的出臺,對於很多負重前行的中小房企而言,如何在降負債與促增長之間尋求平衡,顯得尤為迫切。中小房企要實現「逆襲」,階段表現必為積極擴張與廣泛布局,但當前節點這一路徑面臨巨大壓力。年關將至,港交所還有多家涉房企業在排隊等待上市。
  • 樓市「三條紅線」,讓開發商們「坐立不安」?或許是剛需買房機會
    2020年11月16日15:49 來源:房天下產業網 2020年的房地產市場,夾雜了多種聲音。
  • 「房住不炒」相關政策分析
    本文嘗試以政策介入司法為核心,通過分析房住不炒政策對房產交易的影響及運用現狀、其性質及運用依據、司法對房產交易行為進行調整的方式及意義等三方面的內容,探索房住不炒政策介入房地產審判的路徑,以期提供有益參考。 「房住不炒」這個概念,是在2016年提出的,隨後在2018年、2019年重申。 (一)重申「房住不炒」,因城施策。
  • 思考丨單大偉:房地產業仍有廣闊前景,但要告別高槓桿
    中房報記者 許倩丨北京報導 「未來企業比的將不再是誰發展得更快規模更大,比的將是誰更穩更強,因此要籌劃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化解發展中梗阻點,進一步釋放新發展動能。」中國房地產報總經理、中房同創董事總經理單大偉表示。
  • 2020房地產十大關鍵詞:三道紅線、萬人搶房……
    中指研究院認為,臨近年底,房企衝刺全年銷售目標,疊加「三道紅線」強監管下資金壓力上升,企業推盤營銷力度加大。如無意外,今年12月商品房銷售面積仍有望超過2億平方米,全年銷售面積或有新突破。  三道紅線  疫情之外,房企今年遇到的最大挑戰莫過於「三道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