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歷史上,有過這麼一對歷史人物,他們既是結拜兄弟,同時又是生死冤家,雙方之間的恩怨故事曾引起世人的格外關注。而這兩個人,就是民國時代最為顯赫的人物之二的蔣介石和李宗仁。
在國民大革命時期,蔣介石與李宗仁初相識,並義結金蘭,成為拜把子的好兄弟。但讓人沒想到的是,這二人竟會在後來成為冤家對頭,以至於蔣介石多次組織暗殺活動,想要除掉李宗仁。
從結拜兄弟到冤家對頭,李宗仁與蔣介石之間到底經歷了什麼?
蔣介石與李宗仁
老蔣拋來的橄欖枝
蔣介石與李宗仁的交情,是從1926年的春天開始的,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在籌備北伐工作,李宗仁因此趕赴廣州,為策動北伐而奔走。
此時的國民政府之中,其實正在發生一場內訌,蔣介石與汪精衛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儘管汪精衛也是國民黨的元老,但他的政治手腕卻比不上蔣介石,因此被蔣介石逼走海外。
自此之後,蔣介石在廣州成為一手遮天的實權派。
李宗仁想來廣州策動北伐,蔣介石這裡無論如何是繞不過去的。讓李宗仁沒有想到的是,還沒等他登門拜訪蔣介石,蔣介石卻主動來找他。
這次會面,是二者之間的初晤,因此雙方對此都有很深刻的印象。在此次會面之後,蔣介石立即對李宗仁委以重任,任命他做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負責北伐工作。
而正是因為這個委任狀,李宗仁與蔣介石之間走的就更為親密了,而蔣介石對於李宗仁也報以極大的信任,這使得李宗仁大為感動。
李宗仁
要知道,李宗仁本是桂系軍閥的一支,與李宗仁關係十分緊密的白崇禧,也是廣西的一個軍閥,蔣介石不僅這次對李宗仁十分認可,還要委任白崇禧做北伐軍總參謀長。對於桂系軍閥,這種地方勢力來說,確實是受寵若驚。
更讓李宗仁感到驚異的還在後面,有一次他去找蔣介石商量事情,蔣介石問他年齡,問完說自己大李宗仁四歲,然後拿出了蘭譜,要和李宗仁拜把子。
蘭譜是舊社會時期,讀書人之間互相交換的一個帖子,上面會寫明自己的家世譜系。如果有人要和你交換蘭譜,就是說他要和你結成異姓兄弟。
之所以叫蘭譜,是因為古語有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意思是說三觀合的人,就特別說得來,交流起來就像聞到蘭花的香氣一樣。
蔣介石要和李宗仁換蘭譜,就是要和李宗仁拜把子。當時的李宗仁還十分忐忑,但架不住蔣介石誠懇的態度,他也不好拂蔣介石的面子,也就收下了這張帖子。
但是,李宗仁並沒有及時給蔣介石自己的蘭譜,這個流程不完成,這個把子也就沒拜成。一直到蔣介石親自來催了,李宗仁在最終將自己的蘭譜遞了過去,這二人之間的關係因此更近了一步。
如果說拜把子還不能體現出兩人友誼的深厚的話,那直到蔣介石和武漢國民政府反目,這二者才真正成為一條繩上的螞蚱。
當時的蔣介石正在面臨危機,他不願意國民政府遷都武漢,因此與國民黨中央起了矛盾,被免去了職務。
因為蔣介石當時能夠掌握的武裝力量很少,難以與之抗衡,他這時終於想起了身為一大軍閥的李宗仁,進而拉攏他加入自己的陣營。在此之後,李宗仁與蔣介石之間開始了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關係的"蜜月期"。
就是不給老哥面子
在當時,正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國共合作時期,而蔣介石的一個重要政治策略,就是排除異己,將我黨勢力從國民黨的陣營中剔除。
對於此時的李宗仁來說,響應蔣介石的主張是他的必然選擇,因此他毅然對我黨實施了武力攻擊。李宗仁連同白崇禧一起,共同參與了臭名昭著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不僅如此,他的軍隊還在兩廣地區、江西、安徽等多個省份對共產主義力量進行打擊。同時,就連在思想上沾染了一點紅色成分的國民黨軍隊,也一樣不能為蔣介石和李宗仁所容。
最後,因為在"清黨"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李宗仁更加受到蔣介石的重用,其在南京國民政府中扮演起更為重要的角色。
軍閥割據形勢
不過,正如李宗仁之前對蔣介石的看法一樣,這是一個即使是共患難也難以做到的人,更別說同享樂。對於李宗仁和白崇禧等桂系軍閥的崛起,蔣介石的內心充滿了恐懼。
權力的滋味一旦嘗過,就很難再忘記,蔣介石在之前指揮北伐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權力的魅力,因此其權欲極度膨脹,這也是為什麼他會和國民黨中央起衝突的原因之一。
而在此之後,蔣介石不願意再重蹈覆轍,因此對於好不容易失而復得的權力更加珍視。
李宗仁與白崇禧,畢竟是地方軍閥,這些勢力對於夢想著完成大一統事業的蔣介石來說,就是他前進路上的絆腳石,他又怎麼會坐視這塊石頭不斷生長呢?
而更為重要的是,李宗仁在此期間表現出了與蔣介石相背離的立場。
北伐中的士兵
在北伐期間,一方面是北方的軍閥勢力亟待解決,一方面是武漢國民政府對蔣介石一派虎視眈眈。
蔣介石希望李宗仁能夠分兵抵禦武漢方面的威脅,但李宗仁卻認為北方的敵人更為重要,而武漢的事情是兄弟意氣,總有解決的一天。這種表態,對於蔣介石來說就是不可忍受的。
我們都知道,蔣介石最出名的戰略就是"攘外必先安內",以蔣介石對權力的欲望,他首先不能接受的是內部的反對聲音,其次才是外部的。
而李宗仁說的話完全與蔣介石的理念背道而馳,這反映出二者在問題認識上的差別,而這一差別,就足以導致二者的關係逐漸變質。
這局遊戲沒有贏家
在蔣介石與武漢的爭鬥之中,武漢國民政府曾打出反蔣的旗號,並組織了聲勢浩大的軍隊要武力解決爭端。
蔣介石當時只有十幾個軍的兵力,其中還只有李宗仁的七軍是最能打仗的,蔣介石深知沒有李宗仁的幫助,自己難以贏取勝利,因此就拉下臉來請李宗仁出兵。
沒想到的是,李宗仁此時的姿態卻異常高調,就是不答應出兵,這讓蔣介石顏面大丟,因此與李宗仁之間嫌隙漸生。
北伐戰爭
在此後與奉系軍閥的戰爭之中,蔣介石再次陷入危局,以至於長江以北都落入敵手。此時,蔣介石又來找李宗仁,希望他拉自己一把,但李宗仁還是拒絕了。
不僅如此,他甚至還致電馮玉祥以及武漢國民政府,表達自己只為黨國利益考慮,其他的一概不管,還數落蔣介石為了一己私慾,不顧國家大計。儘管他說的很委婉,但蔣介石這邊還是不能接受的。
在汪精衛發動"七一五政變"之後,蔣介石的地位搖搖欲墜。此時,他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李宗仁了。但讓蔣介石沒預料的是,李宗仁和白崇禧一起,不僅不幫他,還逼他下野。
如此一來,蔣介石與李宗仁之間,關係就是全然崩壞。在蔣介石宣布下野之後,李宗仁擔任起了國民革命軍副總司令,但他這個司令並沒能當多久。
蔣介石與李宗仁
僅僅幾個月之後,蔣介石捲土重來,再次當選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並身兼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主席等多個要職,完全掌握了國民黨的黨、軍、政大權,成為實權統治者。
此時,對於多次"負己"的李宗仁等桂系軍閥勢力,蔣介石當然不能容忍,因此立刻發動戰爭,與桂系決戰、在這場戰爭中,桂系大敗,廣西失守,李宗仁甚至只能到處流亡。
直到後來,諸如閻錫山和馮玉祥等人,紛紛扯起了反蔣的大旗,李宗仁把握住形勢,加入中原大戰之中。可惜的是,這一次他又輸了。
此後,蔣介石通過政治手腕,一再瓦解兩廣地區的反蔣勢力,使得李宗仁困窘不已。如果不是後來抗戰爆發,二者絕無握手言和的可能。
也正是因為抗戰,讓這兩個對決八年的對手,有了短暫的緩和關係的機會。不等抗戰結束,蔣介石就給李宗仁授予了一個"漢中行營主任"的官職,看似風光,實則有職無權,李宗仁這是被做空了。
戰區分布示意圖
在內戰期間,國民政府要實行憲政,因此要選拔總統,李宗仁又跳出來要選副總統,蔣介石不同意,為此百般阻撓,以至於李宗仁對外宣稱因為內幕壓力太大,自己退選了,這就把蔣介石架在了火上烤。
蔣介石不得不找白崇禧,勸李宗仁回心轉意,李宗仁這才如願以償的當選了副總統。但儘管李宗仁當上了副總統,卻沒能獲得實權,每天只能消遣度日,日子倒也舒服。
一直到國民政府在大陸敗退前夕,蔣介石跑來找李宗仁,逼著他接替自己當總統。此後,李宗仁火線上崗,要給蔣介石收拾殘局,但為時已晚。
蔣介石與李宗仁的最後一面,是在陳公館進行了一次會談,會談中李宗仁痛批蔣介石的反動政策使得國民政府落魄至此,而蔣介石對此並不生氣,也不反駁,甚至還用兄弟與李宗仁相稱。
此後,國民政府遠逃臺灣,而李宗仁以治胃潰瘍為名去了美國,從此二人天各一方。
解放戰爭
結語
李宗仁與蔣介石之間,從最初的兄弟情深到互相反目,這二者之間的故事頗為奇異。就蔣介石來說,其為人心機深沉,對權力的渴望十分強烈。
正是有這兩個特點,才會使得他會想要與李宗仁走近。蔣介石在早期雖然政治手腕很強勢,但他的手中沒有足夠的精銳軍隊,使得他無法與其他勢力相抗衡。
而蔣介石看中的就是李宗仁這個廣西軍閥代表人物的身份,因此積極扶持李宗仁。
只是讓蔣介石沒有想到的是,李宗仁同樣是一個權利慾很旺盛的人,其有十分強烈的地方諸侯思想,這與蔣介石的理念背道而馳。
兩個權力欲望都很強的人呢碰到一起,勢必擦出激烈的火花,這也就有了後來我們看到的二者的明爭暗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