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國軍湧現出很多的抗日英雄,但是國軍部隊又是派系複雜,其中蔣系裡面有著名的將領是「三李一王」,他們都是誰?最後結局又怎麼樣?又為什麼說「三李不如一王」呢?
三李一王
三李,分別是李玉堂、李仙洲、李延年,一王是王耀武。他們都在抗日戰爭時期,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將領。碰巧的是,他們都是山東人,其中李延年和李玉堂都是山東廣饒人,還是堂兄弟。
三李都是黃埔一期生,而王耀武是第三期生,他們都是老蔣的得力幹將,我們分別看下他們的履歷為什麼會成為老蔣的得力幹將。
李玉堂,黃埔一期生,他在抗日時期最出名的戰役是參加了長沙會戰,三次抵擋住日軍,使得他的軍被授予了「泰山軍」的稱號。1944年升為了第27集團軍的司令。
解放戰爭時期,李玉堂是海南防衛總司令部副司令,面對解放軍大軍壓境,李玉堂一直想起義,但是最後還是因為猶豫不決,帶領著部隊頑固抵抗,最後逃往了臺灣。在臺灣時被保密局特工秘密處死。
李延年,20歲的時候就考入了黃埔,跟隨蔣北伐和東徵,在1930的時候,李延年以一個旅的兵力打敗馮玉祥一個師,這一下讓老蔣把李延年升為了副師長。
抗日戰爭時期,參加了著名的淞滬會戰和臺兒莊戰役,升為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山東挺進軍總司令。解放戰爭時期,李延年最後一站是在福建,任泉州、福州兩綏區司令,當解放軍攻佔福建後,李延年敗退臺灣,因為沒守住平潭島,被送上了軍事法庭,判了10年,出獄後一直在臺北。
李仙洲,跟隨蔣東徵北伐,抗日時期,28集團軍總司令,併兼任第92軍軍長和魯西挺進總指揮,在抗日時期的李仙洲先後參加了忻口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12次大型會戰,可謂是鞠躬盡瘁。
解放戰爭時期,在濟南升任第二綏靖區中將副司令長官。萊蕪戰役中,由於沒有聽從王耀武的命令,最終被粟裕打敗,李仙洲成為了俘虜,學習改造後一直為新中國效力。
王耀武,對於王耀武,老蔣是很喜歡他,有人說「寧碰閻王,莫碰老王」的稱呼。可以說明王耀武這個人不僅能力強,還非常的精明。
抗日戰爭時期,王耀武參加了很多大型會戰,比如萬家嶺大捷,第一次長沙會戰,上高會戰等。解放戰爭時期,在濟南會戰時被俘虜,後送進了功德林。特赦後一直為新中國建設做貢獻。
為什麼軍界會有「三李不如一王」?
三李雖然都是黃埔一期生,都在抗日戰爭中有所建樹,但是跟王耀武比起來,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比如帶兵來說,王耀武的74軍可是國軍的五大主力之一,手下更沒有弱兵。抗戰末期,王耀武時任集團軍總司令、山東省省主席等職位,直接成為了這「三李」的頂頭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