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記-文藝美學10/12《第九章 藝術形態:藝術形態脈動及審美特徵》

2020-12-13 梓皓先生電影筆記

學習札記-文藝美學10/12《第九章 藝術形態:藝術形態脈動及審美特徵》

胡經之.文藝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第一節 對藝術形態分類的自覺

藝術形態學研究的集大成者,是蘇聯著名美學家卡岡。卡岡認為,藝術形態學的任務在於:1.現實藝術創作活動分類的所有重要水準;2.揭示這些水準之間的坐標聯繫和隸屬聯繫,以便了解藝術世界作為類別、門類、樣式、品種、種類和體裁的系統的內部組織規律;3.從發生學的觀點研究這個系統形成的過程:歷史研究—研究這個系統不斷演變的過程,預測研究—研究它可能發生的變易的前景。

黑格爾從藝術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一觀念出發,把藝術總體上分為三大類型,即象徵主義、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黑格爾認為,建築藝術屬於象徵主義藝術,是理念在感性形式中的一種不確定、不完善的顯現,其中理念找不到合適的感性形象,因而物質多於精神,形式大於內容,內容和形式未能達到完美和諧的統一,所以是最低的藝術。而雕塑屬於古典主義藝術,理念在感性形式中達到諧調的顯現,物質和精神、形式和內容臻於完美的統一。而詩歌、繪畫、音樂、戲劇等屬於突破古典主義的浪漫型藝術,他們打破了精神與物質、內容與形式的平衡關係,形成同象徵型藝術截然相反的風貌:精神溢出物質,內容大於形式。藝術形態發展至此就到了藝術發展的頂峰,從此,藝術將衰落,精神也要脫離藝術而發展為宗教、哲學階段。

第二節 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

藝術形態分類的意義:1.文學美學的中心任務是揭示藝術的一般的審美規律和各門藝術的具體特性審美規律,因為,文藝美學以整個藝術世界為自己的研究對象,而不僅僅研究藝術世界的某個維度或一兩個方面;2.對藝術形態學的研究將有助於美的本質和藝術本質等美學基本命題的正確解答,這是因為,藝術形態的分類根據和水準線與藝術本質的理解密切相關;3.藝術形態學是美學同其他部類藝術理論緊密聯繫的中介環節,藝術形態學可以從本體上揭示各門藝術形式的相互聯繫的狀況,從而結束各門藝術除一般藝術規律以外互無聯繫的情形;4.藝術形態學的研究,將有利於藝術美的創造和欣賞,因為只有對各個藝術形態的獨特規律有了深入的認識,並掌握了這種規律,才能創造出獨具特徵的藝術作品。

藝術分類的標準:1.藝術形象的存在方式作為分類的標準,從而將藝術劃分為空間藝術、時間藝術和時空藝術三類。這種分類屬於本體論標準,即按作品中藝術形象存在方式這個最為根本的水準加以劃分;2.以藝術形象的感知方式作為分類的標準,從而將藝術分為視覺藝術、聽覺藝術和想像藝術三類。視覺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等;聽覺藝術有音樂;想想藝術主要是文學。3.以藝術形象的展示方式作為分類標準,可以把藝術分為靜態藝術和動態藝術兩類,靜態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動態藝術包括音樂、舞蹈、戲劇、文學等;4.其他一些分類方法。如,按作品對現實的反映方式的不同,將藝術分為表現藝術(重在表現審美主體的審美體驗和情思,如音樂、舞蹈、抒情文學等)和再現藝術(重在反映現實世界的境況,如繪畫、雕塑、戲劇、敘事文學等);按藝術作品的物質材料或表現媒介的不同(如語言、聲音、石頭、油彩、動作)而把藝術分為造型藝術(繪畫、雕塑)、音響藝術和語言藝術。

由此可知藝術形態的分類可以有藝術內容(認識論)和藝術形式(本體論)兩種標準。

其中,按照本體論原則:

時間藝術:音樂、戲劇(難道戲劇不屬於時空藝術???)

空間藝術:書法工藝建築、繪畫雕塑

時空藝術:舞蹈、電影、語言藝術

按照認識論原則:

表現藝術:音樂、書法工藝建築、舞蹈

再現藝術:戲劇、繪畫雕塑、電影

再現表現藝術:語言藝術

第三節 作為整體序列的藝術種類

按照本體論原則和認識論原則,可將藝術分為七類。不難看出,語言藝術是既表現時間又表現空間,既能再現外部世界又能表現主體情思。因此人們不斷地抬高文學的地位,以至認為語言是萬能的。

如果把藝術文化放到人類整個文化領域中來考察,我們就會發現:一些藝術種類靠近物質文化這一邊,物質形式的審美特徵更為突出;而另一些藝術種類靠近精神文化那一邊,精神內容的審美特徵更為顯著。

在藝術文化和物質文化相接的這一邊,最靠近於物質文化的藝術種類是建築藝術、實用藝術。下一層次的藝術類型是造型藝術,如繪畫、雕塑、攝影等藝術。造型藝術離物質文化遠了一層,而同精神文化進了一步。造型藝術的下一層次,是舞蹈藝術、啞劇藝術。它們用人體自身的動作、姿態、手勢來體現對生活的審美體驗,其精神內容有了進一步擴展的可能,因而更顯著地具有精神文化的特點。

在藝術文化和精神文化相接的那一邊,最接近於精神文化的藝術種類,是那直接和哲學、政治、道德、宗教等意識形態相聯繫的「實用」文學,例如文學雜文、藝術政論、文藝隨筆等等。「實用」文學,可以說是精神文化向藝術文化的過渡,正如實用藝術是物質文化向藝術文化的過渡一樣,「實用」文學的下一層次,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的文學。再下一層次的藝術種類是音樂藝術,物質形式的因素比語言的藝術更加重要,精神內容受物質形式的限制較多,離物質文化更近一些。

處在藝術文化體系最中心的是綜合的表演藝術:戲劇藝術、電影藝術、電視藝術等等。在這些綜合表演藝術中,物質形式的因素和精神內容的因素得到了綜合的平衡,審美創造活動和審美反映活動得到均衡的發展。

第四節 藝術諸形態的審美特性

一、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徵

中國書法真可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書法藝術是我國的一種獨特的「線的藝術」,它兼備具象和表現兩種功能,無色而具備畫圖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

1.書法藝術本體論之辯

中國古代美學不僅重視書法的情感表現性,而且也重視書法的再現性。到了當代,對書法藝術本體論的認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形成了「具象說」和「抽象說」兩種不同的觀點。

在我看來,我們不能固持一端而又無視另一端。具象與抽象作為兩個極點,並非要將我們的注意力僅僅集中於兩個「極點」之上,而是要展示出這兩個極點之間的廣闊中間地帶。

2.書法藝術美特徵

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姿態美。書法藝術的姿態美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取之於具象的書畫和結構所體現的一定的形體美;二是取之於偏於抽象的「形勢」,即動態美。

(2)表情美。書法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寫照,是生命力度的外在化。書法的筆墨線條在一定程度上留下了書法家的情感活動的痕跡,浸染著書法家的人格心靈,情感意緒,趣味意向。

(3)意境美。書法的意境美是書法作品的總體審美意向和審美氛圍,是書法藝術的靈魂所在。

二、建築藝術的審美特徵

建築被謝林稱為「凝固的音樂」,這說明:1.建築作為空間藝術,卻可以在欣賞中逐漸還原或轉化為時間感受。2.建築如音樂一樣,具有象徵的寓意,可以激發觀者不同的審美體驗;3.建築的藝術手法與音樂有許多近似之處。由建築的節奏、基調、重複等建立在科學合理的數的關係上的藝術手法,使建築猶如具有生命一般。

古希臘建築的明快優美、哥德式剪紙的高聳的塔尖和光怪的裝飾、法國古典建築、洛可可風格的建築、巴洛克式建築以及現代建築,後現代主義建築都準確反映出各個社會歷史階段的時代精神,反映出不同歷史時期人的審美趣味和歷史氛圍。

建築,的確是石頭寫成的歷史。

三、繪畫藝術的審美特徵

美術最重要的審美特徵是造型性,繪畫藝術長於描繪靜態的物體,其主要審美特徵是具有可視性。除了線條和色彩以外,繪畫語言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構圖。構圖的主要任務是物體空間時組織、取捨和匠心安排。繪畫線條、色彩、構圖等共同凝定為繪畫的「有意味的形式」,並表現出繪畫美的本質所在。

四、文學的審美特徵

文學(詩、散文)作為語言藝術這一獨立的形式與整個藝術相併列,所以,人們常常將「文學藝術」相提並論。

文學與其他藝術的區別,關鍵是媒介材料的區別。文學所用的語言(詞)較之其他藝術媒介有更為複雜的結構和獨特的本質。

文學是語言藝術,然而使用語言的卻並不一定就是文學。因此,這就需要劃出文學語言和非文學語言的界限。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這就是說,它是運用語言這個東西做表達手段的藝術。語言,在這裡既指口說的—口語,也指書寫的—文字。

文學之外,有些藝術如戲劇、電影,也要用語言作為表達手段。但是我們不把這些藝術稱作語言藝術。因為這些藝術的表達手段,主要不是語言,語言在這裡不起決定的、主導的作用。文學是唯一只用語言作為表達手段的藝術。

文學和藝術創造出來的是形象。現實對象具象反映在人的頭腦中,就會出現一般稱之為「映像」的東西。這種特殊的「映像」,我國古典文藝理論稱之為「意象」。這是已經融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志,經過創造性想像改造,而又以生活的具體樣子呈現出來的綜合映像。

五、戲劇藝術的審美特徵

戲劇藝術的審美特徵:1.戲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臺藝術。由演員扮演角色,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在舞臺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新的藝術樣式;2.戲劇具有直觀性和具體性特點。人們置身於劇場氛圍之中時,往往獲得強烈的審美直觀感受,並不知不覺地進入戲中的境界;3.戲劇是通過表現矛盾衝突來展開情節和塑造人物的,也可以說,戲劇的本質在於它能夠直接而集中地反映社會的矛盾衝突。這種由矛盾衝突引起的具有強大審美魅力和藝術感染力的性質就是人們所稱之為的戲劇性。

六、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徵

音樂不是一般情緒的發洩或心情的外達,而是人類生命存在和生命力運動的表現。我們認為,音樂本質上是一門直接表現人類生命力、表現人類靈魂的藝術。

1.當代音樂美學的發展

當代音樂美學對「自律」和「他律」的探討,就真正觸及到音樂美學的核心了。只能在音響結構自身中去理解音樂本質,只能從音樂自身中去把握音樂,就是所謂音樂自律論;音樂他律論則認為,音樂的音響是一種次要的形式,情感與觀念決定了音樂的內容,決定了音樂之所以為音樂。

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一本像樣的音樂美學專著問世,許多基本理論問題也還有待朝縱深方面拓展,才能真正形成有一定理論深度的音樂美學體系。

2.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徵

1.音樂藝術的時間動態性和聽覺性特點;2.音樂語言的表情性及其不確定性與不具體性特徵。音樂語言與人類語言相比,缺乏語言那種明確的概念性,沒有語言文字那種固定不變的單義性詞彙;3.音樂具有直接的靈魂震撼作用。

七、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徵

舞蹈藝術是以抒情性為基本特徵的。舞蹈這種時空綜合性藝術,長於抒情,拙於敘事,是有很大虛擬性的表現藝術。舞蹈是表現性藝術。黑格爾的《美學》把舞蹈看作是音樂和雕刻的統一:「舞蹈把音樂和雕刻統一起來了」。

八、電影藝術的審美特徵

電影是人類文化中唯一能知其準確誕生日期的一門藝術。列寧說:「在所有藝術中,電影對我們是最重要的藝術。」

1.電影美學思潮的嬗變

格裡菲斯使電影既有區別於照相,又有區別於舞臺劇。電影原始發展期的三位探索者代表了三個不同的流派,即:(1)電影紀實派,強調照相性;(2)電影戲劇派,強調電影的假定性;(3)電影綜合派,強調各門藝術在電影中的綜合運用。

二十年代是默片的黃金時代。無聲電影以詩美學為理論基礎,掀起「詩電影」思潮。

三十年代初,聲音進入銀幕。「散文」電影逐漸取代了「詩電影」。「散文電影」是指以語言為主要手段,圍繞一定的戲劇衝突,表現人物性格及其心靈過程,塑造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的影片。

「新浪潮」電影的產生,其基本特徵是無任務、無結構、非情節,並以此作為現代電影的標誌。

2.電影藝術本體論

1.電影的本體性是蒙太奇。

2.電影的本性是「長鏡頭」理論。巴贊理論的主要觀點是:(1)照相本體論,認為這是使電影成為現實的一種漸近線的關鍵;(2)現實無需解釋;(3)蒙太奇運用的界限。巴贊的這些觀點得到了克拉考爾的支持和進一步推進。

3.電影本性發展論。將電影本性僅僅局限於「蒙太奇」或「長鏡頭」是不可取的,在理論上缺乏透明性,在實踐上易出現走極端的弊病。

在我看來,正如「藝術是什麼」尚無定論一樣,「電影是什麼」也將永遠苦惱著孜孜不倦的探索者。這是因為電影與其他藝術一樣,它的本性的概念是發展的、生成的,因此過早地概括出它的本性,或者認為它有一種持久不變的本性,都將與電影美學的發展和電影事業的歷史相背離。我們不同意電影本體虛無論,我們堅持電影本性發展論。

電影本性的發展變化,可以從以下幾點找出其軌跡:(1)蒙太奇運用在發展。從廣義上說,長鏡頭也屬於蒙太奇的範疇,因此將「蒙太奇」與「長鏡頭」對立起來,似無必要;(2)拍攝方式在發展。現代電影在導演和處理演員時有新的突破,不太著重排演,而強調表演中的偶然性和即興性,以取得更真實更自然的效果;(3)情節結構在發展。

電影是所有藝術形似中最年輕的藝術。電影作為第七藝術,有著不可限量的發展前景,它的本性在自身發展變化中、在自身的歷史中。

-梓皓先生-

-影像藝術學學習札記-

-2019-02-24-

相關焦點

  • 數位化審美與數字美學|數位化潮流與文藝美學的範式變更
    與此相應,在新世紀文藝和審美實踐中,物質文化形態的社會情境、藝術文化形態的審美意境、虛擬文化形態的數位化擬境也交融疊合,共同構成了影響新世紀文藝和審美實踐的總體語境。置身這種數位化語境,新世紀文藝、審美實踐註定是錯綜複雜的,影響它的是交相作用的各種因素。數位化語境使處於其中的各種文藝、審美要素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響,它給當代文藝、審美實踐帶來的也是「浸潤」效應。
  • 建築公共藝術設計的美學原則
    一、以全新的視角關注公共藝術設計的美學特徵  1、公共藝術設計的「真善美」藝術特徵  「真」指的是公共藝術設計的形態。它直接反映了設計的結構形式和類型特點,反映了周圍公共和人的歷史圖式,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徵。
  • 美術研究|中國文藝美學思想豐博深厚,在世界美學史上獨樹一幟!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階段的文藝美學思想還深刻觸及併合理解說了藝術審美經驗、審美活動的內在矛盾關係,特別是情與理、我與物、美與善、禮與樂、天與人、有與無、意和象、道與技、虛與實、巧與拙、文與質、剛與柔等等之間的審美矛盾關係。正是通過對這些審美矛盾關係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處置和闡發,中國文藝美學思想才在世界上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話語系統和思維範式,才做到了對文學藝術的審美特徵和美學規律的深刻理解和獨特解釋。
  • 枯藝美學的概念及特徵
    換言之,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對現實的各種物質關係和精神關係,而美學就是研究這許多關係中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的一門科學。枯木藝術(枯藝)美學做為一門獨特的科學,又有很多不同於一般美學的地方。枯藝美學也可稱為枯藝哲學,是專門研究枯藝與現實審美關係的一般規律的一門新興的美學學科。它研究的對象是枯木藝術的特徵、形式、意境、風格及藝術鑑賞等。
  • 設計理論丨人工智慧驅動的藝術形態的認知與創新
    通過對藝術形態的「形」與「態」的解構與映射關係分析,給出人工智慧驅動下藝術形態的「認知」過程,提出內容與風格融合的藝術形態的「創新」過程。揭示藝術形態的認知過程,構建人工智慧驅動的藝術形態的認知與創新方法,實現人工智慧與藝術形態設計的完美融合。
  • 舞蹈藝術表演的審美有哪些特徵?
    舞蹈是用身心關係和動覺表象來實現人類超越生活與現實的審美情感、審美理想、審美意向和藝術想像的藝術形態與藝術形式。我國當代美學家李澤厚認為:「舞蹈以人體姿態、表情、造型特別是動作過程為手段,以表現人們主觀情感為特性。
  • 關於數字媒體藝術美學探究,如果感興趣,不妨一看!
    數字媒體藝術美學的起源  美學是關於人對美的感受和對藝術的領悟的一門哲學,它從人類的日常生活出發,以人為根本,是一種人對生活的意識形態,也是人在日常生活中對美的感受以及審美過程中的經驗體會。  2.數字媒體藝術美學的特徵表現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的藝術創造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它正逐步向著數位化的時代發展,我國的藝術家創作的很多現代藝術作品都明顯著具有現代數位化的特徵
  • 幼兒文學的邊界:關於幼兒文學的本質藝術特徵和外在藝術形態
    高爾基說過,兒童是最可尊敬的人類,幼兒文學創作要保持住孩子的特徵,要尊重孩子。幼兒文學是最本真意義的成長文學,是系好人生第一顆紐扣的文學,是了不起的文學,誰輕視它,不是淺薄,就是愚蠢。     圍繞「幼兒文學的邊界與特徵」的理論研討主題,各參會嘉賓互動交流,各抒己見,主要觀點、見解聚焦於以下七個方面:     一、幼兒文學的美學風格     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認為,幼兒文學寫作取決於對美的認識
  • 人工智慧藝術的美學審視:基於人文主義美學的視角
    人工智慧對於藝術的介入不僅挑戰了傳統藝術創作及其評價體系,也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藝術乃至人類審美活動本身的內在機理。有鑑於此,本文試圖從當前時代美學的可能著手,來討論人工智慧及其藝術形式的意義與限度,進而回答人類審美活動展開的基本特質。因此,我們首先來看人工智慧時代的美學挑戰。
  • 科學與藝術的審美創造
    該成果在藝術審美(創造)與科學審美(創造)比較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開拓意義,它借鑑和整合了哲學、美學、心理學、科學學、文藝理論等眾多學科的理論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範疇和命題,如「藝術科學連續統」、「審美直覺」、「審美靈感」等,從而擴大了美學、文藝學和科學學研究的範圍和思路。具體而言,該項目在以下六個方面取得了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 追求真善美的融合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顯著特徵
    這種關係主要表現為兩個特性:一是形象性,即人與對象的形象發生關係;二是感染性,即審美關係是一種闡明人類情感、超越直接功利目的的關係。美學之所以以藝術為中心進行研究,是因為藝術集中表現了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是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的理論化形態。因此,美和審美及藝術在美學中是一個整體。
  • 美文推介|席格:藝術創造的轉化與美學轉向
    編者按本文為作者於「青年美學論壇第一屆學術研討會(北京,2016年)」發表的報告,後刊於《中州學刊》2016年第10
  • 自然美、藝術美與繪畫審美意識特徵——對話畫家姚康鈴
    答:繪畫藝術審美意識有3個特徵。其特徵之一是認識自然美。繪畫藝術審美意識的特徵之二是創造藝術美。畫家審美活動的繼續是把美的自然形態轉變成美的藝術形態,其目的是創造藝術形象。畫家在與自然美產生情感交流的基礎上,對現實生活中紛呈的自然美加以概括的提煉,通過自己生動的藝術形象,帶有濃烈感情色彩,揭示出自然形態的美學特徵和本質,創造出既有現實生活的生動性、豐富性,又有畫家對自然美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高度統一的藝術美。
  • 新媒體舞蹈藝術定義的再解析
    如此的實驗性藝術表達正好符合美國著名社會學家丹尼爾 貝爾在自己論著中的觀點,他在《後工業社會來臨》中認為,科技對人類生活的第五種影響,即形成了新的時空感,導致新的美學感覺和文化形式出現,丹尼爾 貝爾稱之為「審美技術文化」。
  • 傳承藝術的價值——簡牘書跡的分類及風格形態
    時代的變遷,文字書體的發展過渡等等社會的、書體的、藝術的某些形態,都在簡牘書跡中烙上了深深的印記。簡牘書跡一般是指書寫在竹、木、帛、玉石片等物質材料上面的墨跡和朱色,如《侯馬盟書》、《兩漢棨信》(紅色方帛)等。
  • 高嶺:黑白灰——中國當代藝術的一種視覺美學特徵
    [1]正是基於對中國當代藝術中這種創作上和批評上社會學轉向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性兩方面的理解,提出從當代藝術作品內部來探討它的獨特性,通過對它獨特的視覺美學特徵的描述和把握,來展現它豐富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以此來折射當代中國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文化的變遷,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這不是如以往那樣將藝術作品局限在審美經驗的象牙之塔中,而是為了更加完整和全面地理解和展示藝術作品自身的魅力。
  • 【方志四川•文史英華】汪毅 ‖ 安嶽紫竹觀音:美的形態
    紫竹觀音:美的形態汪 毅安嶽石刻藝術系中華石窟藝術的瑰寶之一,具有普遍的審美價值和意義,特別是紫竹觀音這尊美神。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對安嶽石刻藝術情有獨鍾,題署安嶽石刻及文物點竟達十餘處,頗為少見。
  • 淺析德國表現主義的藝術特徵
    摘要:德國表現主義是在一股反傳統的思潮中孕育而生,在創作方法上它摒棄了在歐洲長期佔統治地位的模仿論或反映論,推崇極具個人色彩的表現論的美學。藝術家們在繪畫創作中不再只是客觀的描摹世界,而是根據自己內心內在的需求,把自己的主觀情感、意象與幻想進行創作。
  • 南昌航空大學737美學原理考研真題詳解——才聰學習網
    關於美的問題包括美的普遍本質,美的根源、特徵、形態及美的主客觀統一性等;美感問題包括美感的性質、特徵及影響美感產生與發展的客觀因素與心理因素等;審美活動規律包括審美經驗與審美意識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實施等,美的創造活動規律包括提高審美主體對美的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包括人們如何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各種藝術創作,在生活中創造美等。
  • 2021藝術院校藝術基礎與電影史真題
    梭機的出現C.懷特紡紗機的出現D, 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10.關於媒介再現和現實世界的關係,以下哪個是錯誤的(下)二、名詞解釋1.《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談話》2.印第安古文明.3.人類中心化4.本體論5.媒介全球化三、簡答題1.請你談談,李白詩與杜甫詩的風格之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