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會牌坊是崇高榮譽的象徵。樹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舉,是人們一生的最高追求。牌坊,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更是封建社會留給我們的一筆歷史文化遺產。
歷史上滕州市牌坊眾多,文化遺蹟遍布市區。在古城北門裡的黃家鐵牌坊,因有皇帝御賜修建,雕花石柱生鐵澆鑄覆頂,造型美觀,設計巧妙,在國內非常罕見。毛澤東主席1958年來山東視察途經滕縣,專門詢問鐵牌坊的有關情況,使滕縣鐵牌坊更是遠近聞名。文革時期乾隆鐵牌坊被毀,今年85歲高齡的劉康世,幾經磨難保留的一幅照片,還能讓人們一飽鐵牌坊真容,向人們述說著260多年前一段母慈子孝的故事。
據1807年《古滕黃氏族譜》記載,鑄建鐵牌坊的主人黃鐘,字季通,清乾隆庠生。他出身於顯赫的功名之門,世稱 「書香門第,官宦世家」。祖上五輩五進士:三世祖黃希周,字宗魯,明嘉靖甲辰進士,仕至太僕寺寺丞;四世祖黃中色,字元採,明萬曆進士,吏部文選員外郎 ;五世祖黃祖年,字澄海,崇禎七年進士,殿試親授二榜二甲,賜名黃世清,吏部員外郎。《明史•忠義六》記載:「在守商、雒時,李自成10萬人馬攻城,誓死不降,壯烈殉國。」曾祖父黃家瑞,字禎臻,明末崇禎七年甲戌進士,辛巳禮部中丞員外郎,官至中承右院御史大夫,在任湖北巡撫時抗韃奴堅守江淮,殺身成仁,明史稱之為效臣。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先生讚揚黃家瑞「功同史閣,堅守江淮,殺身成仁。」並揮毫撰聯:「神州家園,韃奴入侵,蹂躪華土,腥風血淚河山碎,淚盡胡塵父老泣;匡國抗倭,功同史閣,堅守江淮,殺身成仁國魂在,列名萬世永垂馨」。祖父黃蘭森、字畹九,康熙丙辰甲科進士,官至中丞;父親黃愈亮,英年早逝。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滕縣誌•卷九》裡《孝義•黃鐘》傳記載:黃鐘,字季通,五歲喪父。晚年為使老母李氏歡心,在住宅西構建小園,種植花木,以供老母頤養天年。黃鐘是聞名的孝子,滕縣知縣李鱓是「揚州八怪」名人之一,撰文刻石鑲其門旁稱「養親園」。黃鐘的孝行深得官吏百姓稱讚,地方官吏上奏朝廷。乾隆皇帝十分讚賞,頒發「聖旨」褒揚李氏節孝,準予在城裡建立牌坊。
羊羔懂得跪乳,烏鴉知道反哺。黃鐘自從決定為母親建牌坊,就寢食難安,晝夜運籌。籌建伊始,黃鐘認為用木石製造不堅固,不如用鐵鑄造可持久延年,遂決定用冶鐵澆鑄建造石基座鐵牌坊。由於當時無鐵鑄牌坊的先例可參照,而「謀諸冶者有難色」。在眾能工巧匠無能為力的情況下,黃鐘閉門謝客,「乃日夕構思,選良冶而授以意」,親手製作模具。「累黍越五年,坊成,觀者鹹驚異之。」從1742年到1747年用了五年的時間,建成了上有「聖旨」的鐵牌坊,黃鐘這時已是「手指瘡痍,鬚髮盡落」。《 山東通志 》及清道光二十六年《滕縣誌•卷九孝義•黃鐘》都有明確的記載。
據民間傳說:當時黃鐘要在街道要衢鑄造一座氣勢恢宏的鐵牌坊,確實是一件難事。特別是那時用坩堝煉鐵汁,只有人拉風箱燒木頭,練好鐵汁用繩索拉到十餘米高時鐵汁已凝固了。一次次熬化的鐵水,到了上面就成了鐵疙瘩。不僅黃鐘寢食難安,一大幫工匠按照黃鐘繪製的圖案,製作的模具無法澆鑄,一個個也是一籌莫展、急得團團亂轉。正當黃鐘和工匠們一籌莫展之時,一位鶴髮童顏的老者,慢吞吞地來到澆鑄現場,東看看西瞧瞧轉了幾圈。工匠們看到後很不高興地指責說:「一邊去!你別在這裡給俺添亂。」老人待理不理,捋了一把白鬍鬚,指指脖子慢吞吞地說:「我是土擁到脖子上了的人,不要和我一般見識。」轉眼間,剛才說話的老人不見了蹤影。
黃鐘請來的眾工匠覺得老者的舉止怪異,話中有話。越琢磨「土擁脖」三字,越覺得是高人點撥。大悟之後,眾人歡跳起來,摸筐的摸筐,操扁擔的操扁擔,肩挑人抬,從北門外往裡運土。土隨著腳手架一直堆到頂,再用夯夯實,抬高夯到三米築起平臺。在平臺上安爐化鐵,晝夜奮戰不停。一爐接一爐,隨化隨澆,一氣把鐵牌坊澆鑄成功了。有人說這是黃鐘的孝心感動了上蒼,這是神仙點化,從此在滕州也留下了一個美好動人的傳說。
1989年版《滕縣誌》記載:「鐵牌坊,位於北門裡街中段,始建於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是進士黃鐘為其母李氏所造節孝坊。設計特點為石鐵結構,造型奇異,國內罕見。其建造方法為四楹宮殿式,下為石座,基座高約0.8米,上面矗立8根高約3米之彩花石灰巖水磨石柱,柱呈方形周長約2米,柱根部裝修有雲形石雕支撐。上覆鑄鐵坊蓋,為現場冶鐵澆鑄,重簷式飛簷鬥拱,重梁起架,並有「聖旨」等字樣。坊前南北兩側,雄踞兩尊高約2米的石座鐵獅子,石座雕工精細,鐵獅子怒目圓瞪,威風凜凜。牌坊內外幾株高大的槐樹,盤根錯節,虯枝勃發,鬱鬱蔥蔥。雄踞古滕的鐵牌坊,以其造型精美絕倫,堪稱滕縣一絕,國內罕見,更是傳承著先人忠孝節義的美德。
1958年8月,毛澤東從河南到山東視察,專列停在兗州,毛澤東在專列上接見當時的滕縣縣委書記王吉德。毛澤東問:「你是什麼職務?」王吉德回答:「我是濟寧地委副書記兼滕縣縣委第一書記。」毛澤東聽後,幽默地說:「噢,那你是滕小國的國王了。」毛澤東又問王吉德:「滕小國在哪裡?孟子在滕小國的古蹟還有沒有?」王吉德說:「還有,縣城西滕城有文公臺,縣城內有鐵牌坊。」毛主席聽後糾正道:「鐵牌坊是明中承右院御史大夫黃家瑞的後人所建節孝坊,與孟子無關,滕文公(周文王第十三子)請孟子來講學......」。毛澤東在日理萬機的情況下,還關注滕小國、鐵牌坊,更進一步說明了鐵牌坊的文化價值,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鐵牌坊的知名度。
忠、孝、節、義是建設牌坊的主旨,傳承著中華文明的倫理道德,並以此昭示和規範民眾的道德標準、思想言行,映射著中國儒家傳統思想及道德文化,反映了封建歷史時期的社會形態、價值觀念。據健在的老人回憶:1966年5月,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在滕縣全面展開,滕縣各紅衛兵戰鬥隊各拉山頭相繼成立,狂熱地進行「破四舊、立四新,橫掃切一切牛鬼蛇神」,打倒老幹部鬥爭當權派。滕縣城裡在解放前被人們稱之「滕縣八大家」的七座石牌坊相繼被紅衛兵作為「四舊」拉倒砸爛,石獅子石麒麟被推倒,只剩下北門裡黃家鐵牌了,還安然矗立在北門裡。
據滕州一中原校長呂宜坤回憶:到了1967年春天,滕縣一中、滕縣衛校和駐紮在工人文化宮的紅衛兵,及鐵路西地球造反團的紅衛兵,高舉戰鬥隊隊旗,高喊「破四舊、立四新」、「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口號,手拿鐵錘、鋼撬向鐵牌坊聚集。他們用鐵絲綆系住鐵牌坊的頂部,百餘眾熱血的紅衛兵喊著一、二、三的號子,將鐵牌坊拉倒,眾人齊上,用鐵錘、鋼撬把鐵牌坊很快變成了一堆破鐵。一座造型精巧,工藝絕世的鐵牌坊被毀,拉到土產公司買了600元錢。後來,投入練鐵火爐中化為鐵汁,變成了一個個大鐵塊。就這樣,世上罕見的牌坊中的藝術珍品便消失了,只留下老人們的記憶。
在鐵牌坊被毀之前,一些有識之士恐怕被狂熱的紅衛兵砸毀,為搶救史料,偷偷通知當時還戴著右派帽、蹲牛棚的縣博物館長萬樹瀛先生。萬先生冒著政治風險用相機偷偷拍下照片,保存這一歷史遺蹟的真面目。後來萬樹瀛恐怕放在自己手裡不保險,就把洗出的照片交給志同道合的好友劉康世先生珍藏。劉康世先生一直小心保存,幾次搬家都精心保存。文物專家萬樹瀛已經作古,1997年劉康世先生將唯一的鐵牌坊照片和文稿寄往山東省《春秋》雜誌,《春秋》雜誌在97年第六期刊登了《「文革」被毀的滕邑「節孝」鐵坊》世人重新看到當年精妙絕倫鐵牌坊的真容。滕州電視臺為此還專門拍攝了電視片《尋找鐵牌坊》,在全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我們到澳門參觀,總是要到居於市中心的大三巴看一看,雖然大三巴牌坊已經殘缺不全,但它的歷史文化價值仍被人們津津樂道,它已經成為澳門的一個歷史景點、地標建築。滕州鐵牌坊國內罕見,它的建築藝術、文化價值非常珍貴,雖然鐵牌坊在那個狂熱的年代被摧毀,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對古滕這一歷史文化古蹟非常懷念,至今人們還在鼓與呼,希望早日恢復重建鐵牌坊,為千年古滕重添這一歷史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