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山齡戀,無人悲嘆盧氏孤,空樽對月花獨瘦,伊人淚滴盼君歸。」提起孫中山,我們往往會想起他和宋慶齡的那場曠世絕戀,而對他的原配盧夫人卻一無所知。其實,盧夫人對孫中山的愛完全不亞於宋慶齡,只不過,盧夫人與孫中山的愛情,是一場悲情的故事。
盧夫人原名盧慕珍,書香世家,十七歲時便與年方十八歲的孫中山結婚,盧慕貞與孫中山的婚事是雙方家庭撮合的。盧慕貞並無受過高深教育,與孫中山在思想上有距離。由於盧慕貞是舊式女子,因此她並不介意丈夫納妾,但孫中山卻堅持一定要離婚。盧夫人一生,與丈夫及子女都是聚少離多。她為了成全丈夫和宋慶齡的愛情,自願退出。
「我總不能阻止他奔向比我更好的人吧」,這句話包含多少的無奈和痴情,一個大家閨秀雖然沒有接受新教育,但是對於丈夫,這就是她愛的全部。如果她是一顆洋蔥,那她早已一層一層地剝開了自己的心。
孫中山自己曾說「自己所愛的女人不能接受這樣的地位,自己又離不開她所以選擇離婚」,他在給盧夫人的信中表明他想離婚的念頭,在回信中她只寫了一個字「可」,當時雖然有人反對,但是盧夫人卻說「孫先生為了革命遠赴海外,過著流亡的生活,現在有人照顧他,我願意成全他們,與孫先生離婚」。這段愛情是悲傷的,她成全了他的成全。
比悲傷還悲傷的是,我看見倒映在我眼裡的你的悲仿,卻還要假裝微笑。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我好幾次泣不成聲,幾乎看不下去,但還是邊哭邊拭淚地看到了最後。不可否認,電影裡男女主角的故事深深的觸動到我了。她服下藥的那一刻,天旋地轉,原來這不是維他命,而是延續他短暫生命的止痛藥。她擦乾了眼淚,嗔怪地說,我和你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為什麼我沒有昏倒?其實她想表達的是,為什麼生病的只是你?為什麼我不能為你分擔痛苦?他對她說,最希望的事是她找個好男人嫁了。於是她就真的找了一個好男人,說喜歡他,和他約會,和他親吻,向他求婚。其實她知道,哪裡還有更好的男人,最好的就是一直在她的身邊的這位,像戒指,像眼鏡,像床,像筆記本,像所有最親近的東西一樣,纏繞在她的生命裡,無法分割。
「我總不能阻止他奔向比我更好的人吧」,這樣的愛,好像有些不可理喻。相愛難道不就是要彼此擁有,彼此纏繞嗎?不是即使患有絕症,也要死死握住對方的手,直到生命的盡頭嗎?張哲愷的答案是否定。
悲傷的本身,是生命不能繼續,不能配所愛之人天長地久,比悲傷更悲傷的是,將所愛之人推向別人的懷抱。或許,這樣的他們會比較幸福;或許,愛情就像刷牙,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只是這樣的愛,太過於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