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是人類獨有的玩耍方式——世界著名兒童學習與發展領袖高普尼克。」
我房間的衣櫃裡,已經連續2個月放著2個水桶了。自從孩子看了「三個和尚沒水喝」後,我的衣櫃就成了和尚廟,孩子和她的奶奶,天天到我房間挑水。幸好不是真的水,要不我得崩潰。
孩子似乎都很喜歡玩這種「假裝遊戲」,很多媽媽和我分享,說孩子都愛和媽媽身份互換,媽媽扮演寶寶,寶寶扮演媽媽,這種假裝遊戲,能玩上一整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明明女兒是個大閨女,但她的假裝遊戲卻一點也不「淑女」,就在前幾天,女兒不知道從哪裡搜颳了一條帶子和長形盒子,用帶子將盒子綁好,往身上一背,雄赳赳地對著我說:媽媽,我現在是獵人了,你當獵犬吧,準備,衝!
疫情期間,我已經被娃的像這樣的「假裝遊戲」逼瘋了好幾回。但這又能怎麼辦呢?當我了解到假裝遊戲的好處,只能說,好氣哦,但還是要保持微笑。
孩子從1歲起就會假裝,這種能力到三四歲會達到巔峰,一直到6、7歲,很多孩子都還沉浸在假裝遊戲中不能自拔。很多父母會說,假裝是沒用的東西,扮演假的事物有什麼用?
更甚者,很多父母從來不給孩子讀關於仙女、神話等等的虛幻的故事,也不允許孩子「假裝有仙女,有怪獸」,只讀科普、德育類的書籍。
當孩子問:天下雨了,是有仙女在哭嗎?
父母的回答是:世界不存在什麼仙女,下雨是因為冷空氣與暖空氣相遇,溫差大於2攝氏度形成了水汽,水太重了就會掉下來,這就是雨。
這類的父母認為,孩子應該從小接受「正確的知識」,孩子太小了,皮亞傑等著名的心理學家也說過,孩子太小心智不成熟,會分不清現識和幻想。
真的是這樣嗎?高普尼克在《園丁與木匠》中有提及,即使是最小的孩子,也能分清真實與虛幻。例如3歲的孩子他就能知道,與樹說話是「假裝」,而走在路上撞到樹,他知道是真實的。孩子非常聰明,他們「假裝的世界」甚至是多元平行世界,很多「假裝的人物」會生活在不同的平行宇宙的。有調查說,4歲的孩子會說,蝙蝠俠可以和羅賓漢聊天,但不會和海綿寶寶聊天。
孩子是如此的聰明,讓我們不用擔心,他們會被各種光怪陸離的想像,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相反,「假裝」還能讓他們學習得更好。
「反事實思維是個體對不真實的條件或可能性進行替換的一種思維過程,即思考世界可能存在的其他方式的能力,是人類強大的學習能力和核心。」
科學家們都很擅長「反事實思維」。古時候,人們都相信地球是平的,當有觀察到,遠處看海上迎面行駛過來的船隻,最先看到的是「船帆」而不是「船身」,就推斷出,地球不應該是平的。那就是說地球可能是球體?如果地球是球體,那會發生什麼事情?為什麼我們不會感覺自己被滾來滾去?
後面一系列的問題,就是反事實推理能力。而一般的人,只會想,沒有可能,地球就是平的,也不可能因為知道地球可能是圓的,進行一些列的推演。
科學家們都是反事實推理能力的佼佼者,例如在100年前,就已經有人觀測到天體有些物質違背牛頓萬有引力,而推斷出「暗物質」的存在;愛因斯坦發現力學與電磁場無法共存,推演出狹義相對論。
科學家的反事實推理方式,和孩子的假裝能力非常相似。很多孩子都愛扮成海盜,企圖徵戰星辰大海。他們會想像各種情景,例如駛入了一個叫「魔鬼海」的領域,見到了魔鬼魚,很大,掀起了滔天巨浪,他們趕緊調轉船頭,但風很強勁,他們掉不過來,「收船帆,把船帆收起來!」孩子當中,有人開始這樣喊道。他們越演越興奮,甚至有小孩高喊「跳下去」,撲通,棄船逃跑。
雖然「大海、魔鬼海、魔鬼魚並不存在,但孩子卻能通過想像推理出一切「符合常理」的應對方法,這和科學家的一些「假想」非常的相似。
擅長反事實推理的人,通常擁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孩子是幸福的,有人說過「想像是人生的血肉,沒有想像,人生只不過是一堆骸骨」。
很多父母愛看「穿越小說」,愛看《鬥羅大陸》,也曾經追過《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慶餘年》,其實這些都是反事實推理加上豐富想像力的結晶。想像一個新世界,並盡情的推理可能發生的各種事情,這能力不但能用在科學領域,同樣也適用於文學領域。科學家的思想在宇宙的暗物質、蟲洞中馳騁,而小說家在隔空世界,盡情奔跑。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有同理心。其實「假裝遊戲」是孩子學習「同理心」的方法。在《園丁與木匠》中,提到幼兒時期同理心培養的重要性:
「18個月到5歲是孩子發展心理理論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會學習人們的欲望、情感和新年是如何運作的。他們知道不同的人可能想要的東西不同,相信的東西也可能不同。他們了解到,這些差異可能會導致人們以非常不同,且難以理解的方式行事。」
孩子的玩假裝遊戲的時候,其實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揣摩別人的心理。例如很多孩子總愛扮成媽媽,讓媽媽扮成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她不斷理解媽媽的想法並呈現出來,這就是父母一直都期待的「換位思考」。例如孩子會說:「寶寶真可愛,媽媽抱一下你」;「媽媽現在很累,等我休息一下就陪你玩」;「媽媽正在做做飯啦,你不要急」,其實就是孩子理解媽媽的表現。
又例如孩子在當老師的時候,如果你扮演的學生不舉手回答問題,她可能就會很生氣:「你們積極回答老師問題可以嗎,不要怕,老師不會批評你的。」在這個過程,她不但知道「做老師不容易,老師非常想孩子回答問題,要不會有點尷尬」,她還能理解「孩子不想回答問題,可能是害怕老師批評」。
很多媽媽明白假裝遊戲的好處,也曾盡心盡力配合孩子,扮演寶寶、獵犬甚至是死人,但是,當媽媽們玩了好幾天之後,也會被這遊戲整的苦不堪言,甚至聽到孩子說「媽媽,我們玩假裝遊戲吧」就條件發射性地想逃跑。其實,只要精心設計一下,假裝遊戲能幫你更高效地帶娃。
一種有效的方式叫做「假裝寶寶」。媽媽扮演問題寶寶,讓孩子想辦法解決。例如到了餵飯的時候,媽媽說「我不餓,我不想吃飯」,這時候孩子會嘗試勸你,勸說的過程太重要了,我們可以趁機了解「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吃飯」,他可能會說「你今天肚子不舒服是不是」,「你不想吃胡蘿蔔嗎」等等,這其實就是孩子拒絕吃飯的理由。
還有一種方式是繪本表演。大家一定給孩子讀過不少繪本,如果遇到和繪本類似的情形,不妨和孩子來一場假裝遊戲,效果會很好。我有一個很好的經驗。我家大寶不但有點挑食,喜歡的也吃得很少。通過假裝遊戲,我成功讓孩子愉快進食。
我曾經給她看過《肚子裡有個火車站》的繪本。講述的是,孩子的肚子裡有一群小精靈,孩子進食的時候,小精靈幫忙加工,再送到小腸。
有了這個背景,在孩子吃菜很少的時候,我就會說:
「哎呀,我聽到你的小精靈說話了,她說你的菜根本不夠分,有的小精靈吃到了,有的沒吃到。」
孩子聽了會心一笑,趕緊再吃一口,問道:「現在呢,現在夠分了嗎?」
我說:「如果再吃幾條,估計才夠。」
孩子會乖乖吃下去,有時候甚至會說:「你怎麼可能聽到我的小精靈說話了,你又沒有專用耳機。」
她假裝把耳機放到我的耳朵,接著說:「現在,你可以告訴我,小精靈還想吃什麼了。」
很多媽媽關心孩子在校情況,但孩子總是說得不清楚,或者不願意說,這時候,你可以來一次假裝遊戲,讓孩子當老師,你當孩子。例如,當你想了解孩子吃飯的情況。你可以這樣說。
媽媽扮演學生:「老師,今天吃什麼飯啊?」
孩子扮演老師:「今天吃你們最喜歡的排骨,還有番茄炒蛋。」到了這裡,你了解當天的食材。
媽媽扮演學生:「老師,我飯吃完了,但不夠飽。」
孩子扮演老師:「把碟子拿過來,老師幫你加一點。」如果你家孩子食量大,可以了解是否有機會吃得飽。
另外,你還可以問「老師,你們都走了,我還沒吃完」,「老師,我不喜歡吃蛋」,「老師,媽媽說我發燒不能喝奶」等等,間接觀察了解老師的處理方法是否符合你的預期。
在《高效學習,高效能人士的7個學習習慣》中提到,提升學習效率的方法是,輸出知識。
怎麼理解呢?就像你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是對你閱讀最好的概括;你讀一本遊記,去當地旅遊,是一次最好的體驗;你剛上完課,多種形式的輸出,是最好的知識強化。孩子扮演老師給你上課,也是一種很好的輸出方式。過程中,你還可以問「老師」很多問題,讓「老師」解答,觀察這位小老師是不是掌握了知識點。如果他不會,可以通過自己回答,讓「老師」間接知道答案。
這樣的學習方式,既輕鬆,又好玩,孩子沒有心理負擔,學習起來效率會比較高。
顧名思義,就是讓孩子想像自己有一個朋友,讓這位想像中的朋友和自己玩。可能大家覺得這樣有點驚悚,但是這種做法有2個場景都出現過。
一個是風靡全球小朋友的「小豬佩奇」,裡面有一集叫做「假想的朋友」。小羊蘇西到佩奇家做客,見到佩奇的時候,她指著空氣介紹到,你好佩奇,這是我的朋友裡歐獅。佩奇問,在哪裡啊?蘇西說,不是就站著我旁邊嗎?佩奇立刻就懂了,也假裝看到這位朋友。在這一天,這三個朋友一起吃蛋糕,一起玩踩泥坑。佩奇和蘇西甚至還為這位朋友準備了雨靴,方便他盡興地玩踩泥坑。
《卡爾·威特的教育全書》中,老卡爾·威特和小卡爾·威特也各自交了一位想像出來的朋友。當兩父子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經常把這兩位朋友喊出來一起玩,通過這種方法,讓小卡爾威特就算自己一個人,也不會覺得寂寞,老卡爾·威特認為,這種方法能很好地鍛鍊小卡爾威特的想像力。
高普尼克對「假想同伴」有這樣的評價:喜歡假裝的孩子在理解他人方面有明顯的優勢,這種優勢對於那些有假想同伴的孩子來說,更加明顯。
假裝遊戲,雖然讓很多媽媽「累成癱瘓」,但也總是被孩子們的奇思妙想吸引,例如有些媽媽被要求假裝被蛇吃了,被蠍子咬了,還得變成食蟻獸去偷螞蟻;有的假裝病人,躺著讓孩子打針餵藥;有的要假裝寶寶,傻的那種……雖然很累,但玩假裝遊戲,我們能從中窺探孩子對世界的理解,也通過自己的角色,生動地傳授一些知識。
在這過程中,孩子提高了反事實思維能力,也變得更善解人意。假裝遊戲很累,但很值啊。
大家好,我是栩栩與夕夕,謝謝您看到這裡。你的每一個關注、點讚都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