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喜歡扮媽媽炒菜?別小瞧,「假裝遊戲」能帶給孩子很多益處

2020-12-23 小A媽咪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常常會利用身邊的玩具和其他事物代入遊戲情景當中,家長們可能會聽見幾個孩子在一起分配任務:"你當爸爸,我當媽媽好嗎?"甚至是會直接就有"買菜"、"付錢"等對話的過家家。

說到過家家,不能不提一個心理學名詞——假裝遊戲。過家家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假裝遊戲,但其實,在孩子 1 歲左右,還不會玩過家家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開始玩單個、零散的假裝遊戲了。比如,拿起一個香蕉,他們會打電話;握緊拳頭在下巴上蹭來蹭去、假裝在剃鬍子……

"假裝遊戲"不止是過家家

然而,家長們要注意,我們通常說的"假裝遊戲"並不是簡單的過家家遊戲。

假裝遊戲有三種模式:

一是孩子自己和自己玩,孩子一人分飾幾角,跟自己的想法玩。

二是和別的孩子玩,比如過家家。

三是和成人玩,比如親子遊戲中的角色扮演。

孩子們在假裝遊戲的時候可不是單純的玩耍,他們在遊戲的過程當中還會促進其自身的認知發展,交往技能等也會大大提高。因此,家長可別小瞧"假裝遊戲"的教育作用,一點不比專門的教育方式差!

孩子玩"假裝遊戲"的好處

促進孩子的創造想像有研究者專門做過實驗:

給一群孩子玩一個帶鑰匙的音樂播放器。必須用對應的鑰匙開啟播放器,它才能播放音樂。給孩子們聽了一會音樂接著實驗人員拿鑰匙假裝開啟了這塊積木(假裝的播放器),雖然實際上沒有音樂播放出來,但孩子們能夠假裝聽到了音樂,並跟著音樂哼唱。

隨後,實驗人員把播放器拿走了,換成一塊積木,讓孩子們假裝這塊積木就是播放器。這個實驗說明孩子們的想像力是我們大人所不能預測的,給予孩子一定環境和情景的刺激,孩子就很容易展開想像,有時候還會打破原有設定的情景自己創造出新的遊戲內容和主題,這是孩子們在遊戲過程中的想像力的發展。

引導孩子的情緒表達假裝遊戲可以引導孩子以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並幫孩子學會認識並控制自己的情緒。比如:孩子很害怕去醫院打針,但是在假裝遊戲的時候,孩子卻能主動安慰"哭泣"的寶寶,這是孩子從日常生活中的真實寫照,孩子能從這個假裝遊戲中解開這個心結。

有時候孩子在遊戲中還能體驗到愉悅的情感,能驅散孩子不好的情緒,幫助孩子學會自我調節。

發展孩子的語言技能假裝遊戲可以為孩子提供語言表達的環境,對語言發展有促進作用。心理學家 Edward Fisher 就假裝遊戲與認知的關係進行了大量的研究(Fisher,1999),他發現,假裝遊戲可以幫助孩子們學習在社交情境和文化規則當中有效運用語言。

孩子們在遊戲中常常需要通過語言交流並且他們有的時候還會有自我中心語言,也就是自己會問自己問題。比如:孩子在玩遊戲過程當中突然會自言自語的說道:"我馬上就可以了!"這也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過程。

引導孩子學會合作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他的情商也會隨之提高,情商,學術上也叫"心智理論",就是要理解別人的情緒和意圖,學會判斷人的心理狀態,從而使言行適合情境。在遊戲的過程中會逐漸的理解別人的想法或者揣測他人的想法,有時候還會出現合作和移情。

在假裝遊戲當中,孩子們的社會能力會更強,並且他們會通過商量來解決遊戲當中的問題。這樣青春經歷過後,能深刻的體會和理解他人的感受,遠比父母用嘴巴來教學管用的多。

既然孩子們把假裝遊戲當成應對現實生活的一種演練,那麼假裝遊戲到底該怎麼玩呢?給孩子創造假裝遊戲的條件和空間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幫助。

家長和孩子玩"假裝遊戲"的重要步驟

第一步:提前演練孩子害怕的場景孩子的假裝遊戲是離不開生活當中真實場景的提取和收集。

比如孩子在出生到一歲前,基本每個月都要打一次預防針,那麼當孩子懂事的時候,很多孩子去到醫院就會哇哇大哭。

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通過遊戲讓小朋友當醫生,家長自己扮演病人,然後家長在線,孩子在醫院時哭鬧的場景,然後讓孩子自己去判斷應該如何安慰,等下次孩子再去醫院的時候就變得會自我安慰和勇敢一點。

同時家長還可以在遊戲的過程中教會孩子一些醫療方面的知識,比如孩子發燒了,應該給他用一些什麼藥,護士會給病人量體溫打針,然後還會祝福病人早日康復等等。孩子在遊戲當中的學習速度會比在課堂上的集體教學要快得多。

第二步:事後場景再現家長有可能會非常的忙而沒有辦法陪孩子玩假裝遊戲。然而在幼兒園裡,孩子們會經常觸及到假裝遊戲,孩子們在幼兒園的區域活動,大多數都有角色扮演。那麼家長就可以通過事後情景再現來幫助孩子回憶玩假裝遊戲時的情景,從而加深孩子的記憶。

比如,家長可以通過談話的方式來詢問孩子,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家長扮演老師,孩子扮演自己,讓孩子重現課堂上的情景,從而了解孩子與老師互動的情況,家長也可以扮演同學和小夥伴們一起玩樂的情景。

這樣一來,家長可以每天都能及時的了解孩子在幼兒園或者外面的情況,很多時候家長不能從肉眼觀察孩子,那麼就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掌握孩子的情況。

第三步: 問題適時探索,培養生活小達人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是最有熱情的時候,也是最有學習動力的時候,那麼家長不妨趁這個時候教會孩子進行探索並且適時的引導孩子。

比如,在做飯的時候可能有一些步驟他是不清楚或者做的不對的,那麼家長就可以加入孩子遊戲,並且扮演其中某一個角色從而示範給孩子看。家長不用擔心孩子學不會,更不用刻意的去用言語教學,家長只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並且做相應的動作。

比如炒菜的時候我們通常要先放放油,然後再放菜,再放鹽,最後再盛出菜到盤子裡。家長們只要用動作做到這些步驟,孩子們看到了自然就會模仿,下次孩子們和同伴玩耍的時候,就會情景再現出來。

假裝遊戲很好,但是父母在運用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不能操之過急。假裝遊戲實施的基礎,在於放鬆的氛圍。孩子只有在一個真實的狀態,安心的氛圍裡才能更好地把事情還原,因此家長要注意觀察和引導,並利用自己的時間多多陪伴孩子。

我是小A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假裝遊戲」就是「過家家」?別小瞧了它,對孩子有大益處
    每個孩子的童年,都少不了"過家家"的遊戲,1-3歲的孩子,會用簡單的工具扮演,比如用玩具電話,假裝打電話給爸爸;3-6歲的孩子,會約上幾個夥伴,或是讓家長陪著自己扮演小兔子、小老虎等等。 很多家長都會說"不就是個小遊戲嗎,平時我孩子在家裡也喜歡玩,我覺得能讓他安靜下來就可以了,讓他自己玩去吧。"
  • 別小瞧孩子「過家家」,「假裝遊戲」能促進孩子的閱讀寫作能力
    但是這是孩子們最常見,也是最熟悉的遊戲,家長有時候過於忙碌,可能不會參與到孩子的遊戲當中,但是也絕對不能小瞧孩子這種"過家家"的遊戲。在心理學上"過家家"有一個專屬的名詞——假裝遊戲,在孩子一歲左右,雖然他們還不會組織自己的語言,但是他們已經開始逐漸的用單個或者零散的玩具組裝成為"假裝遊戲",就像隨手抓握住的一個水果,他們都能在手上玩弄個半天。
  • 「媽媽你扮傻寶,我扮媽媽」愛假裝的孩子,既聰明又善解人意
    自從孩子看了「三個和尚沒水喝」後,我的衣櫃就成了和尚廟,孩子和她的奶奶,天天到我房間挑水。幸好不是真的水,要不我得崩潰。孩子似乎都很喜歡玩這種「假裝遊戲」,很多媽媽和我分享,說孩子都愛和媽媽身份互換,媽媽扮演寶寶,寶寶扮演媽媽,這種假裝遊戲,能玩上一整天。
  • 《扮家家》描述了幼兒扮演爸爸、媽媽炒菜餵娃娃的遊戲情節
    金星班音樂課 《扮家家》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描述了幼兒扮演爸爸、媽媽炒菜餵娃娃的遊戲情節。 你們玩過扮家家嗎誰來做媽媽? 整個過程充分發揮了兒童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不僅能加深幼兒對歌曲的理解
  • 孩子為什麼喜歡玩「假裝遊戲」?行為背後的育兒價值,父母要了解
    很多年幼的孩子,都喜歡玩"假裝遊戲",他們喜歡扮演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角色或者是某個場景,然後試圖還原。有寶媽就分享了一個例子,她的女兒瑤瑤今年2歲了,平時在家裡就很喜歡玩"假裝遊戲"。比如拿著一個布娃娃,然後模仿爸爸媽媽給娃娃蓋被子,然後拿個小勺子給布娃娃餵飯,可是勺子裡什麼都沒有。
  • 孩子為什麼喜歡「過家家」?行為背後有科學原理,父母要知道
    閨蜜跟我說她家的孩子特別喜歡玩「過家家」,那天閨蜜在家裡刷碗,看到孩子自己就把很多玩具搬到客廳,拿了一塊布鋪在地上,一樣一樣擺好,看到媽媽出來馬上就開始扮演起地攤攤主叫賣起來。閨蜜說看著孩子這麼興起,我就只能配合著他跟他一起玩,上前假裝挑了挑商品,詢問價格,還買下了一些東西。
  • 孩子喜歡玩「假裝遊戲」?這是孩子智力活動表現和認知世界的方式
    其實喜歡玩這種「假裝遊戲」的孩子並不少,我們小時候也一樣,孩子喜歡扎堆玩「過家家」,「當模擬醫生給別人治病」.....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前運算階段的學齡前孩子所進行的"假裝"遊戲,是他們智力活動的表現和認知世界的方式。孩子喜歡在日常生活中,營造特定的氛圍。
  • 男孩過家家喜歡演「媽媽」,心理學家:「假裝遊戲」是心智的演習
    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最愛的遊戲是玩「過家家」,尤其是3~4歲的孩子,剛開始嘗試接觸自己生活以外的世界,這種「假裝遊戲」成了他們的首選。有幾位媽媽也問過我這個問題:「為啥玩『過家家』遊戲,孩子喜歡扮演異性?」
  • 孩子為什麼喜歡「假裝遊戲」?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父母要知道
    看見我進來臥室,立馬叫賣起來:「很多小汽車,快來買啊。」我走到跟前拿起車對比一番,又詢問了價格,決定買下幾輛。假裝手中有錢,放進他的手心,他也假裝收到了放進口袋。有時候,他會讓我扮演一隻壞蛋恐龍,他自己則是一隻有超能力的恐龍,經過各種驚險的打鬥最終他獲的了勝利。或者他是媽媽,我是寶寶,他負責照顧我:餵我吃彩泥做的食物,用空杯子餵我喝水。
  • 「假裝遊戲」有利小孩的心智發展,當孩子喜歡過家家,家長要鼓勵
    "媽媽你可以當我的病人嗎?我給你看病扎針!"寶寶好奇的拿著買回來的玩具醫生的工具;"爸爸,我做警察,你做小偷,我來抓你!";"現在我當爸爸,明明你當媽媽,源源是女兒,我們來過家家酒。"各位父母是不是覺得這樣的場景熟悉極了,這就是自家孩子們喜歡的過家家的"假裝遊戲"!
  • 別小看孩子「過家家」,玩假裝遊戲可提升孩子語言、情感和創造力
    而對於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其實孩子從一歲起就開始,會自己進行假裝遊戲了,比如說會拿著自己的手去當電話,或是用自己的布娃娃當做自己的寶寶,甚至是模仿爸爸用別的東西,抵在下巴上假裝剃鬍子。孩子出現過家家行為大多數發生在2~6歲的孩子身上,甚至是在4~6歲次孩子玩過家家的黃金時期,孩子玩過家家,其實是屬於兒童遊戲的社會性發展的第三階段,也就是合作遊戲階段。當孩子在玩過家家的時候,許多父母看著覺得孩子非常可愛有趣,而且孩子還能夠從假裝遊戲角色扮演的過程當中學到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知識。
  • 明星伺候孩子洗澡哭聲一片,人間真實!假裝遊戲讓孩子乖乖洗澡
    用假裝遊戲應對孩子的難題很有效《省心的孩子是教出來的》中提到,對於孩子不喜歡的事情,可以把任務變成遊戲。孩子天生就喜歡遊戲,跟孩子做遊戲時,孩子能輕鬆接受我們提出的要求。那做什麼遊戲呢?就是假裝遊戲。《牛津通識讀本:兒童心理學》提到:假裝遊戲可以提供豐富的手段,讓兒童理解觀點、欲望和意圖。3歲的二寶就特別喜歡玩假裝遊戲,如果在書上、在視頻中看到某個動物,就會把自己想像成某個動物。
  • 女兒每周固定時間肚子痛,父母假裝要去醫院,女兒的話讓媽媽淚目
    導讀:女兒每周固定時間肚子痛,父母假裝要去醫院,女兒的話讓媽媽淚目文|二哥情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情感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女兒每周固定時間肚子痛,父母假裝要去醫院,女兒的話讓媽媽淚目!
  • 「錯位」過家家,男寶當「媽媽」,「假裝遊戲」娃情商、智商雙高
    "我們是男孩子,咋能假裝是『阿姨』呢?"他不滿的說"也不知道是哪個熊孩子出的主意?" 鋼鐵直男小武看到兒子的"慫"樣,連忙把他拉到一邊,讓他去玩玩那邊的射擊遊戲。誰知孩子正在興頭上,根本不肯放下手裡的"活兒",爸爸自討沒趣悻悻回到餐桌前。
  • 孩子喜歡「假裝遊戲」?其實是泛靈期到了,父母需要學會「賦能」
    孩子到了某個年齡,你是否會發現,他們喜歡和玩具「假裝遊戲」?比如他們會抱著自己的洋娃娃,對著它「神神叨叨」,甚至和它一起做遊戲,還會友好地將自己的零食分享給玩具。
  • 跟美籍幼兒園老師學習玩「假裝遊戲」
    一年前:幼兒園二樓的海洋球館和「小廚房」在一間L型的大教室裡,這裡也是燒麥特別喜歡的地方。無意中發現「小廚房」的時候,我也很驚喜——我知道「角色扮演」,或者可以說是「假裝遊戲」(也就是「過家家」)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遊戲之一。
  • 3個方法,媽媽帶著孩子一起玩遊戲,讓你的孩子輕鬆變成社交達人
    就因為這個假裝遊戲,這個小美麗不知道洗了多少次澡了。相信很多家長也會發現,自己的小寶寶特別喜歡玩假裝遊戲,就算身邊沒有娃娃,也能假想出一個小夥伴,和他玩地不亦樂乎。有的家長就會開始擔心了,小寶寶都已經開始假想出一些小夥伴出來了,是不是有點太孤獨了呢?
  • 暖心母親扮玩偶熊接女兒引關注 媽媽:一年只見孩子一兩次 希望給她...
    原標題:暖心母親扮玩偶熊接女兒引關注媽媽:一年只見孩子一兩次希望給她驚喜近日,成都一位母親穿著玩偶熊裝扮在校門口接女放學的視頻引發網友關注。母親為給女兒驚喜扮玩偶熊接其放學走紅「我也沒有想到這個視頻會火起來,當時只是想給孩子一個驚喜。」
  • 跟孩子玩「蝙蝠俠效應」假裝遊戲
    小男孩說:「好的,媽媽我去換衣服。」我正納悶,為什麼寫個作業還要換衣服?就看到朋友孩子穿著蜘蛛俠的緊身套裝跳了出來。我差點笑出聲,轉頭問朋友:「寫作業還要換裝?」朋友對我說:「我兒子特別喜歡蜘蛛俠,所有電影漫畫都看了一遍。他寫作業遇到不會的,不肯自己思考,總是問我。我就用蜘蛛俠完成任務時候的勇敢來教育他。」
  • 假裝遊戲 見證幼兒隱秘成長
    在「小醫院」,幼兒更是忙得不亦樂乎,「護士」給「病人」打針、輸液,「大夫」們更是盡職盡責,耳朵上掛著聽診器,手裡拿著壓舌板,開出一串串藥方,還不忘提醒:感冒了要多喝水,注意別讓風吹了……以上現象有一個專有名字——假裝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