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遊戲」有利小孩的心智發展,當孩子喜歡過家家,家長要鼓勵

2021-01-11 徐子涵聊育兒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媽媽你可以當我的病人嗎?我給你看病扎針!"寶寶好奇的拿著買回來的玩具醫生的工具;"爸爸,我做警察,你做小偷,我來抓你!";"現在我當爸爸,明明你當媽媽,源源是女兒,我們來過家家酒。"各位父母是不是覺得這樣的場景熟悉極了,這就是自家孩子們喜歡的過家家的"假裝遊戲"!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假裝遊戲",它在心理學上也叫做象徵性遊戲或者是扮演遊戲,等到孩子會模仿並且對於這個世界非常的好奇的時候就會愛上這種感覺。利用身邊的物品模仿成年人的生活,也代表著對於成年人世界的嚮往和好奇。

比如兩歲就會摟著娃娃像媽媽哄孩子一樣的摟著;三歲後就會複雜化,用遙控器器當做是電話去通話;最喜歡的就是過家家酒等假扮角色的遊戲了。在模仿和自己的想像中,開始了對於社會角色探索並融入的遊戲。

父母就要了解孩子的"假裝遊戲"是心智的演習!

早在上個世紀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就研究得出:"學齡前的孩子處於前運算階段,而遊戲是以象徵性遊戲為主。"假裝遊戲就是孩子進入了"角色扮演",在他所理解的角度中給予這個角色定義和職能。這也就是檢驗孩子們智力活動的表現方式,和認知這個世界的總結。

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不斷的探索吸收新的信息和知識,接收到了許多零散的認知方法,然後通過和別人合作的模範和演示,化為己用。隨著時間的發展會將信息知識內化的更好,在越來越高級的假裝遊戲中,熟練的運用著更加高級的創造力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在寶寶18-24個月時傾向於個人的模仿:一兩歲的孩子在懵懂中已經發現了生活中的許多小驚喜,在爸爸外出後,會自顧自的抄起遙控器假裝打電話,還有模有樣的"餵"。這個初級階段,孩子不會特地去模仿一個人或同一類人,而是觀察成年人的某個動作,去盡力的模仿出來。

當3-5歲孩子就會進入到角色扮演:自我認知開始覺醒的孩子已經能對於特定的一類人的行為動作,並且非常沉迷於"角色扮演的過家家酒"遊戲。和夥伴和父母一起扮演消防員、醫生、老師和太空人等社會角色。有了這樣變化的孩子得益於高速發展的社會性和較強的觀察能力,而且觀察的細節能力也是孩子對於社會的理解。

在5歲後就會喜歡戲劇性的遊戲:六歲的侄女非常喜歡和朋友玩"艾莎公主"的遊戲,熱衷於別人叫她"女王"。而且會翻出媽媽的裙子和絲巾,帶上亮晶晶的髮夾來裝扮自己;而床則是她的城堡,還要根據她編的情節來演。不僅需要日常汲取的經驗還有自我的想像力。

"假裝遊戲"有利於孩子的心智全面發展!

1、有利於邏輯思維的發展

在"假裝遊戲"中孩子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然後通過自我的了解和沉浸式的體驗得到"主人公"感覺的自信感。孩子在遊戲中有足夠的權利和選擇權,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通過現實中的行為動作創聯起來。這在無形中就是鍛鍊了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他會考慮首先我應該要怎樣,例如扮演老師,得有教棍和課本,然後模仿老師講課,不是亂講而是梳理老師的講話邏輯。

在"搬家家酒"中也會出現突發的情況,例如需要搭建的房子突然塌了,有一個小朋友缺席了,面臨這些問題孩子需要靈活的反應。這也是在虛擬中鍛鍊孩子面對不同場景的突發情況的處理能力。

2、培育了孩子的表達和領導能力

相信很多假裝遊戲中的角色都是讓孩子欲罷不能的,所以熱衷於此的他們會主動的去召集夥伴,一起採集需要的道具,分配好相對於的角色等。這類孩子的情商通常比較高,會主動也願意和別人打交道溝通,因此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會在發展運用中進步。

"呼朋喚友,召集物資"的孩子,他們的領導能力也不會差,條理清晰,會溝通分配,可不得了呀!

3、主動創造力和想像力都不差

可以說喜歡"假裝遊戲"的孩子們一定是善於觀察和模仿的,並且還有加入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就好比當孩子接收到外界的知識,醫生會用聽診器給病人探病,她就自顧自己找到一個玩具聽診器有模有樣的給芭比娃娃治病。用牙籤當做是針給娃娃吊水,用膠布當做是醫用膠布。

這就是孩子想像力得到行動的表現,孩子主動嘗試,將自己的想法和認知結合付諸於實踐。

父母該如何利用"假裝遊戲"和孩子一起在遊戲中進步?

1、多多參與孩子"幼稚"的過家家

孩子自導自演的假裝遊戲中很多細節都揭示了孩子的內心,對於世界的理解。參與到孩子的世界,和他們一起玩假裝遊戲,就是最好的溝通並了解孩子的方式之一。

在孩子一開始的個人扮演中,父母不要覺得不好、丟臉而去阻止。我們要做的就是仔細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不過多的幹預和打擾。讓他們隨著自我認知的發展來遊戲,給予孩子選擇權利,除非是他們的邀請,否者就不要直接的插入進去。

不要拒絕孩子的邀請,雖然幼稚,但這是他們的寶貴童年,我們要參與到他們的世界。就好比可以學著動畫片裡幼稚的語氣和孩子對話:"樂迪,我是小愛,聽到請回復!"讓孩子感受到你真的在和他玩耍。

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打開腦洞,丟棄成年人固定的思維,萬物都可扮演。鍛鍊孩子的觀察和思維能力,比如扮演一顆正在開花的荷花,一隻偷吃的小松鼠等。

2、肯定並保障孩子的"假裝遊戲"時間

不要覺得孩子的假裝遊戲幼稚不可靠,又害怕角色扮演使得家裡弄得髒亂而去禁止。肯定孩子的心理,給予他們"玩耍"的權利和空間。並且保障孩子的遊戲時間,放開手,讓孩子去公園,去朋友家,或者在自己家進行假裝遊戲。

配合孩子的要求,當孩子請求需要你提供相關的遊戲材料儘量滿足,當然了我們不是買一模一樣的給他,而是可以利用身邊環境相似的物體,或者是玩具式的材料。

比如廚師的玩具炊具,掃把當作吉他,可以當手機的香蕉。這些都是不可錯過的小腦洞呀!有足夠的材料和興趣才能玩得更加開心,引導孩子在虛擬的假裝遊戲中找到自己真正喜歡,那麼父母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不要局限於一種角色扮演,父母還可以多引導孩子獲取資料和信息,看電視,刷網絡了解各式各樣的角色,獲取社會和科學和超自然的領域知識。

模仿是孩子和人類的天性,每個小孩子都是"戲精"!每個孩子都會經過"假裝遊戲"的心理活動期,扮演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在遊戲中獲取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還能放飛思想,何樂而不為?

我是徐子涵聊育兒,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男孩過家家喜歡演「媽媽」,心理學家:「假裝遊戲」是心智的演習
    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最愛的遊戲是玩「過家家」,尤其是3~4歲的孩子,剛開始嘗試接觸自己生活以外的世界,這種「假裝遊戲」成了他們的首選。有幾位媽媽也問過我這個問題:「為啥玩『過家家』遊戲,孩子喜歡扮演異性?」
  • 別小看孩子「過家家」,玩假裝遊戲可提升孩子語言、情感和創造力
    這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些孩子特別喜歡玩過家家的遊戲,有時候不只是一個人,孩子喜歡叫上好幾個小夥伴一起,進行角色扮演的遊戲,比如說有人會當醫生,有人會當病人,拿些玩具去當藥品等等,對於許多孩子來說,過家家幾乎成為了孩子小時候必玩的一種遊戲。
  • 別小瞧孩子「過家家」,「假裝遊戲」能促進孩子的閱讀寫作能力
    在心理學上"過家家"有一個專屬的名詞——假裝遊戲,在孩子一歲左右,雖然他們還不會組織自己的語言,但是他們已經開始逐漸的用單個或者零散的玩具組裝成為"假裝遊戲",就像隨手抓握住的一個水果,他們都能在手上玩弄個半天。
  • 「錯位」過家家,男寶當「媽媽」,「假裝遊戲」娃情商、智商雙高
    「假裝遊戲」是孩子心智的"演習"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前運算階段的學齡前孩子所進行的"假裝"遊戲,是他們智力活動的表現和認知世界的方式。這個年紀的孩子非常熱衷於"角色扮演"遊戲。假裝自己是警察、消防員、醫生、老師或者家庭中的其他成員。這種變化基於寶寶迅速發展的社會性和越來越強的觀察能力,而遊戲中的細節則體現著娃對社會生活的理解。
  • 女兒喜歡扮媽媽炒菜?別小瞧,「假裝遊戲」能帶給孩子很多益處
    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常常會利用身邊的玩具和其他事物代入遊戲情景當中,家長們可能會聽見幾個孩子在一起分配任務:"你當爸爸,我當媽媽好嗎?"甚至是會直接就有"買菜"、"付錢"等對話的過家家。說到過家家,不能不提一個心理學名詞——假裝遊戲。
  • 「假裝遊戲」就是「過家家」?別小瞧了它,對孩子有大益處
    每個孩子的童年,都少不了"過家家"的遊戲,1-3歲的孩子,會用簡單的工具扮演,比如用玩具電話,假裝打電話給爸爸;3-6歲的孩子,會約上幾個夥伴,或是讓家長陪著自己扮演小兔子、小老虎等等。 很多家長都會說"不就是個小遊戲嗎,平時我孩子在家裡也喜歡玩,我覺得能讓他安靜下來就可以了,讓他自己玩去吧。"
  •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玩過家家?遊戲背後是孩子運算階段規律的體現
    現在看孩子玩遊戲,大人們有時候都看不懂了,但有一種遊戲卻一直經久不衰,不管是曾經的我們還是現在的孩子都玩過,這個遊戲就是「過家家」。3、4歲的孩子大概最喜歡玩這類遊戲,不過即便是過家家,細心的家長們有沒有發現差別呢?其實過家家遊戲這類象徵性遊戲是全國際通行的兒童遊戲,女孩喜歡抱著布娃娃、毛絨玩具過家家,把小玩偶當成孩子、妹妹弟弟看來,又是餵飯又是打扮的。
  • 全世界的孩子都喜歡過家家,這個遊戲到底有什麼魔力?
    幾個小孩湊一塊,最喜歡玩的遊戲就是過家家。他們會給自己安排幾個角色來扮演,編一套遊戲規則,利用手邊現成的工具來演繹一個故事,如果你仔細傾聽,就會發現,所有的孩子都是戲精。1、為什麼孩子們都喜歡過家家?孩子在3-4歲以後,會開始發展認知能力,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
  • 論兒童發展中假裝遊戲的作用 | 長和大蘊育兒科普
    相信每個人小時候都有這種經歷——玩過家家。過家家是深受小朋友喜歡的一種遊戲,在任何國家、任何文化中都存在。通常孩子兩歲的時候就開始能夠假想並扮演出角色,過家家遊戲在2-6歲的孩子中比較常見。這種遊戲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象徵性遊戲,也稱為假裝遊戲。
  • 孩子熱愛的「過家家」遊戲對語言、認知、注意力發展有好處
    「假裝我是你的媽媽,你是我的小寶貝,我來照顧你。」「假裝我是個隱形人,你看不見我。」「假裝我是售貨員,你要來買東西。」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經歷過這樣的遊戲,甚至信手拈來。我們還會和動物對話,抱著洋娃娃當寶寶……無論是成績優異的還是學業緊張的,課餘最愛的遊戲就是和這些想像中的夥伴玩耍。
  • 為什麼全世界孩子都喜歡玩過家家遊戲?背後的心理動機不可不知
    有一種遊戲,不用教,也沒有普及過,但是無論是早年的我們,還是現在的孩子,是國外,還是國內的孩子,他們全都玩過,這個遊戲就是「過家家」。 我女兒3、4歲時經常抱著她的玩具小白熊,走到哪裡都帶著,說這是她的妹妹,她要照顧好她。吃飯時要摟著她,逛街的時候也不嫌麻煩的抱著她。
  • 孩子玩「過家家」是本能,別嘲笑他們幼稚,未來的發展就藏在裡面
    「過家家」這種遊戲,在心理學上其實有個專業的名稱,叫做「假裝遊戲」,也被稱為象徵性遊戲、想像遊戲或者扮演遊戲。並且,在孩子不同的年齡段還有不同的體現,遊戲形式也是逐步發展的。03家長首先要摒棄焦慮很多家長擔心,讓孩子玩過家家遊戲會不會讓他們分不清現實和想像?大家都怕孩子們沉迷在想像中的角色扮演,從而脫離現實生活。其實完全不必,孩子們比我們想像得還要聰明,他們能分清什麼是現實什麼是遊戲。事實上,他們把玩具娃娃當寶寶時,也知道玩具沒有生命,不能吃飯睡覺。
  • 孩子喜歡玩「假裝遊戲」?這是孩子智力活動表現和認知世界的方式
    其實喜歡玩這種「假裝遊戲」的孩子並不少,我們小時候也一樣,孩子喜歡扎堆玩「過家家」,「當模擬醫生給別人治病」.....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前運算階段的學齡前孩子所進行的"假裝"遊戲,是他們智力活動的表現和認知世界的方式。孩子喜歡在日常生活中,營造特定的氛圍。
  • 說實話,「過家家」這個遊戲對孩子真的好!
    平常也有家長表示,平常也想陪孩子,但是不知道該玩什麼,這裡推薦陪著孩子玩玩過家家。在這個遊戲裡,孩子不再是個小孩,他可能是警察、是醫生,也可以是一家之主;家具也不是原來的東西,而是樹木、飛船、汽車等等。
  • 孩子為什麼喜歡「過家家」?行為背後有科學原理,父母要知道
    閨蜜跟我說她家的孩子特別喜歡玩「過家家」,那天閨蜜在家裡刷碗,看到孩子自己就把很多玩具搬到客廳,拿了一塊布鋪在地上,一樣一樣擺好,看到媽媽出來馬上就開始扮演起地攤攤主叫賣起來。閨蜜說看著孩子這麼興起,我就只能配合著他跟他一起玩,上前假裝挑了挑商品,詢問價格,還買下了一些東西。
  • 愛玩過家家的寶寶更聰明?這個遊戲藏著很多爸媽不知道的好處
    一會要假裝成病人,讓寶寶來「搶救」你;一會又要變成產婦,「艱難生產」;過一會又要「乖乖上學」…… ,孩子撿點樹枝、樹葉,野花,假裝煮飯吃飯都能興致勃勃玩上2小時。
  • 「過家家」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一定要和孩子玩起來
    過家家是孩子探索社會生活的第一步 雖然很多小孩都會玩過家家遊戲,但是一些大人卻錯誤地認為這個遊戲只適合女孩 可是,遊戲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說躲貓貓遊戲是孩子自我發展的第一步,那過家家遊戲,則是孩子們探索社會生活的第一步!
  • "過家家"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一定要和孩子玩起來
    過家家是孩子探索社會生活的第一步  雖然很多小孩都會玩過家家遊戲可是,遊戲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說躲貓貓遊戲是孩子自我發展的第一步,那過家家遊戲,則是孩子們探索社會生活的第一步!我們既然知道了過家家遊戲對孩子來說大有好處,接下來家長們要做的事就是幫孩子營造更好的玩遊戲的環境和機會,甚至參與進來,陪伴孩子一起成長。1、 陪孩子玩過家家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心智特點來設定過家家遊戲內容,比如可以跟正在讀幼兒園的小朋友玩老師和學生的遊戲。
  • 這樣帶孩子玩遊戲,不花一分錢,健全大腦執行功能
    有助於健全孩子大腦的執行功能,也就是一整套的生活能力,讓孩子能夠給自己設立目標、做出計劃、實施下去,並且還能排除幹擾,完成任務。研究報告這麼說有一項針對兒童的早期教育活動,叫作「工具與心智」,學生們在這項活動中,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參與各種有助於健全大腦執行功能的遊戲,也就是玩各種益智遊戲。
  • 「過家家」遊戲對孩子的學習成長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育鄰夢「過家家」遊戲對孩子的學習成長具有積極促進作用。「過家家」是很多孩子童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娛樂項目,參與「過家家」遊戲的行為特質對於界定孩子心智成熟度有著極為重要的借鑑意義。遊戲是最基礎的社交活動,遊戲中需要做到遊戲規則、指令等信息溝通與理解完美的結合,遊戲中的每個個體即需要將自己的感受傳遞給彼此,同時也需要準確理解同伴所表達的遊戲信息。這就要求孩子在語言表達與信息接收、分析、理解能力得到足夠的發展,這也就是生活中時常能看見孩子更願意與比自己大一些的同伴兒或者講話更流暢孩子一起玩兒的根本原因,而那些語言發育相對遲緩的孩子往往只能作為跟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