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家家"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一定要和孩子玩起來

2020-09-05 媽咪Jane黃靜潔

  開學了,很多家長也開始焦慮起來,一些家長總覺得孩子在社交方面有一定的缺陷,比如他們發現孩子內向,不太願意和別人交流;寶寶專注力很差,上課坐不住,玩玩具也不能認真;孩子膽子很小,一到陌生環境就畏畏縮縮,遇到挑戰也不敢面對;寶寶性子很急,一點小事就著急得大吼大叫。

  寶寶成長過程中確實會面對很多問題,可是怎麼解決,著實讓家長們傷腦筋。有兒童心理專家研究後發現,有一個&34;的法寶,可以幫助90%以上寶寶解決成長問題。這個法寶就是我們都很熟悉的扮演遊戲——過家家。

  在過家家遊戲裡,孩子會置身於一個龐大且豐富的想像世界中。玩遊戲時,孩子不再是孩子,他可能是一國之主,也可能是一家之主。椅子不再是椅子,它可能是可以探索外太空的宇宙飛船,也可以是無所不能的戰鬥艇。

  可能有的大人覺得玩過家家這麼幼稚的遊戲,怎麼就能幫孩子解決成長問題了呢?

過家家是孩子探索社會生活的第一步

  雖然很多小孩都會玩過家家遊戲,但是一些大人卻錯誤地認為這個遊戲只適合女孩,或者認為這個遊戲只是給低齡兒打發時間,實際上沒什麼意義。

可是,遊戲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說躲貓貓遊戲是孩子自我發展的第一步,那過家家遊戲,則是孩子們探索社會生活的第一步!過家家遊戲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可謂意義重大:

1、 讓孩子了解成人世界的規則

遊戲是孩子學習和參與社交的主要途徑,孩子們玩過家家遊戲時會根據自己的觀察和理解來設定遊戲難易程度,並在遊戲中通過模仿去掌握各個角色的溝通、交際、執行等能力。

2、 在遊戲中去解讀他人心思

成人世界裡常常會出現&34;、&34;這類詞,可是這樣的心理、情緒,孩子是沒辦法理解的。在認知心理學中,這種理解他人情緒、他人感覺的能力被歸類於心理理論學科。而一個學齡前兒童,他們可以通過觀察去發現別人情緒、感情的變化,但是不具備共情能力、情緒控制能力和正確的情緒表達能力。而在過家家遊戲裡,他們會不斷嘗試進入不同角色,從而站在角色角度上去探索自我感受。也就是說,在過家家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學會了自身情感表達和情緒的調控,也慢慢擁有較高的心理理論水平。

3、 提升語言溝通能力

在過家家遊戲中,孩子需要以不同角色、身份去和別的小朋友、玩具進行溝通和交流,其實這個過程對孩子提升語言溝通能力大有裨益。

4、幫助孩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難題

  當孩子遇到成長問題,而家長沒辦法用說教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時,就可以開動腦筋,把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改編成過家家遊戲,在遊戲中幫孩子探尋答案。

如何助力孩子更好參與過家家遊戲?

我們既然知道了過家家遊戲對孩子來說大有好處,接下來家長們要做的事就是幫孩子營造更好的玩遊戲的環境和機會,甚至參與進來,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1、 陪孩子玩過家家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心智特點來設定過家家遊戲內容,比如可以跟正在讀幼兒園的小朋友玩老師和學生的遊戲。

2、 根據孩子的情況&34;遊戲

這段時期正好是入學季,一些孩子遭遇了分離焦慮問題,家長正好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理解為什麼要上幼兒園,和怎麼上幼兒園。

家長通過觀察孩子可以知道孩子需要什麼,然後根據他的現實需求來設定遊戲,這樣的遊戲就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了。

3、幫孩子尋找玩過家家遊戲的玩伴

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僅需要父母的陪伴,也需要同齡人一起玩耍。所以有時候我們也可以幫孩子營造一個好的過家家環境,和孩子一起邀請小夥伴來玩耍。

4、 DIY各種過家家遊戲需要的道具

  孩子玩過家家時會涉及很多場景,不同場景需要的道具不一,家長可以通過DIY的方式幫孩子製造更多好玩的道具,而且還可以讓孩子一起來DIY喲。

看起來似乎&34;的過家家遊戲其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呢,家長們現在就開始陪孩子玩起來吧,幫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想像力的童話王國,孩子一定會受益匪淺喲。

相關焦點

  • 「過家家」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一定要和孩子玩起來
    開學了,很多家長也開始焦慮起來,一些家長總覺得孩子在社交方面有一定的缺陷,比如他們發現孩子內向,不太願意和別人交流;寶寶專注力很差,上課坐不住,玩玩具也不能認真;孩子膽子很小,一到陌生環境就畏畏縮縮,遇到挑戰也不敢面對;寶寶性子很急,一點小事就著急得大吼大叫。
  • 只藏腦袋不藏腳?孩子捉迷藏的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比如,他們會像鴕鳥一樣把頭藏起來,卻還大搖大擺地撅著個屁股;或者,家長問:「藏好了嗎?」孩子立刻大聲地暴露自己的位置:「藏好了」。有的娃甚至原地不動,用雙手捂住自己的眼睛,就說自己藏好了。>孩子2歲了,特喜歡捉迷藏,可他總是藏了頭不藏腳,大人也教過,但他還是不會把自己完整的藏起來,這孩子是不是有點「缺心眼」啊?
  • 孩子捉迷藏只藏腦袋不藏腳?背後藏著你所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但其實,這種可愛錯誤的背後,藏著孩子認知發育的小秘密,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聊一聊。玩躲貓貓的過程,則是小朋友提升認知的一個過程,他們在學習「客體永久性」。熊只能看到天寶寶的腿,頭被遮擋起來了。
  • 你是怎樣的父母,陪孩子玩「過家家」就知道了
    《你是怎樣的父母,陪孩子玩「過家家」就知道了》文/空十年圖/網絡導讀:在玩「過家家」親子遊戲時,當角色互換,有沒有發生什麼,一瞬間觸動你的心?許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們的遊戲幼稚單調無聊,甚至不屑一顧。但,你是否留意過,那些玩「過家家」的孩子們,當他們扮演大人的角色時,究竟模仿著誰?
  • 孩子喜歡穿大人鞋子和衣服?背後暗藏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有的說大人的鞋子穿起來更方便,一腳踩進去即可。這些解釋都很有道理,那他背後有沒有藏著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呢?經過查閱資料發現,孩子喜歡穿大人鞋子、喜歡穿大人衣服的時候,是孩子的認知能力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父母們要注意關注了。
  •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玩過家家?遊戲背後是孩子運算階段規律的體現
    現在看孩子玩遊戲,大人們有時候都看不懂了,但有一種遊戲卻一直經久不衰,不管是曾經的我們還是現在的孩子都玩過,這個遊戲就是「過家家」。3、4歲的孩子大概最喜歡玩這類遊戲,不過即便是過家家,細心的家長們有沒有發現差別呢?其實過家家遊戲這類象徵性遊戲是全國際通行的兒童遊戲,女孩喜歡抱著布娃娃、毛絨玩具過家家,把小玩偶當成孩子、妹妹弟弟看來,又是餵飯又是打扮的。
  • 孩子捉迷藏好似小鴕鳥,只藏腦袋不顧腳的背後,隱藏著兒童心理學
    著名瑞士兒童心理學教育家以及臨床心理學專家皮亞傑認為,孩子智力認知發展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思維」、「具體運算思維」、「形式運算思維」,孩子在0~6歲左右會躲貓貓: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玩躲貓貓是認知發展的最後階段,也會通過躲貓貓完成走、爬、跑、跳等動作的協調能力。而6歲前孩子躲貓貓有意思的是都有一個共同點——只藏腦袋不藏腳。孩子只藏腦袋不藏腳?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 為什麼全世界孩子都喜歡玩過家家遊戲?背後的心理動機不可不知
    有一種遊戲,不用教,也沒有普及過,但是無論是早年的我們,還是現在的孩子,是國外,還是國內的孩子,他們全都玩過,這個遊戲就是「過家家」。 我女兒3、4歲時經常抱著她的玩具小白熊,走到哪裡都帶著,說這是她的妹妹,她要照顧好她。吃飯時要摟著她,逛街的時候也不嫌麻煩的抱著她。
  • 只藏腦袋不藏腳?孩子捉迷藏的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你們有沒有發現孩子對於遊戲真的是百玩不厭,特別是捉迷藏遊戲,寶寶時期開始就已經玩得不亦樂乎。但是有網友問,寶寶那麼小,怎麼玩抓迷藏呢?其實這種捉迷藏是家長用手捂著臉,打開時再配上一些聲音,孩子就會特別開心。相信大家在很多小視頻上都看到過,寶寶會發出很可愛的笑聲。
  • 媽媽不在時,孩子為啥特別懂事?背後隱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當晚上莉莉回來的時候,婆婆得意地說:「你今天不在家的時候,你兒子特別懂事乖巧呢,比你在家的時候好帶多了」。莉莉聽著婆婆話裡有話,氣不打一處來,便回了婆婆一句「你不在時,你兒子也很懂事」。婆婆聽後臉瞬間暗了下來。媽媽不在時,孩子為啥特別懂事?背後隱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 愛玩過家家的寶寶更聰明?這個遊戲藏著很多爸媽不知道的好處
    一會要假裝成病人,讓寶寶來「搶救」你;一會又要變成產婦,「艱難生產」;過一會又要「乖乖上學」…… 你是不是也覺得孩子好玩又好笑呢?為什麼孩子這麼熱衷於過家家?過家家究竟有什麼神奇的魔力?
  • 孩子這些行為的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孩子的成長,是通過一點一滴的模仿和探索,來獲得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有時候,他們的行為可愛乖巧,有時候卻又變得無理取鬧,讓人著急。其實孩子每個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他的訴求和心理。下面就從兒童心理學角度,介紹幾個寶寶常見的行為。
  • 孩子這些行為的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孩子的成長,是通過一點一滴的模仿和探索,來獲得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有時候,他們的行為可愛乖巧,有時候卻又變得無理取鬧,讓人著急。其實孩子每個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他的訴求和心理。,有兩秒鐘看不到媽媽就要哇哇大哭;一會兒找你看電視、一會兒又找你做遊戲,就連你上廁所他也要跟著。
  • 孩子玩「過家家」是本能,別嘲笑他們幼稚,未來的發展就藏在裡面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揮舞掃帚,拿雨傘當金箍棒,披床單走超模步……所有人的童年幾乎都是這麼過來的。事實上,這種遊戲還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比如他們會在一起玩過家家,彼此之間分工明確,你當爸爸,我當媽媽,然後再抱著布娃娃當寶寶。或者模仿電視裡警察抓小偷,你當小偷,我當警察,我來抓你。
  • 孩子為什麼喜歡玩「躲貓貓」?心理學詳細解析背後的原理
    許多父母會發現,在8~12個月的時候,孩子對「躲貓貓」這個遊戲突然有了極大的興趣。每次我們在孩子面前,把手放在臉上「藏」起來,打開雙手讓他看到我們的臉重新出現時,總會引來孩子一陣陣清脆悅耳的笑聲。這銀鈴般的笑聲就像一味助推劑,讓我們不由自主地重複和孩子玩起來。隨著孩子開始學步,探索的範圍變得更大,你可能還會發現孩子對藏物品非常著迷。
  • 孩子為什麼喜歡玩「躲貓貓」?心理學詳細解析背後的原理
    許多父母會發現,在8~12個月的時候,孩子對「躲貓貓」這個遊戲突然有了極大的興趣。每次我們在孩子面前,把手放在臉上「藏」起來,打開雙手讓他看到我們的臉重新出現時,總會引來孩子一陣陣清脆悅耳的笑聲。這銀鈴般的笑聲就像一味助推劑,讓我們不由自主地重複和孩子玩起來。隨著孩子開始學步,探索的範圍變得更大,你可能還會發現孩子對藏物品非常著迷。
  • 寶寶玩「躲貓貓」時,為何只藏腦袋?無聊的遊戲卻藏著兒童心理學
    每次和寶寶玩捉迷藏的時候,寶寶總是只藏腦袋不藏腳,或用窗簾蓋住頭,或頭鑽進被子,但是屁股和腿一點也不遮掩,樣子看起來滑稽極了。不過面對寶寶的自欺欺人,媽媽們還要佯裝不知,時刻要維持一副努力尋找的模樣:寶寶在哪裡啊?
  • 寶寶玩躲貓貓,為何只把藏腦袋藏起來,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隱情
    喜歡自己玩,喜歡和父母玩,喜歡到處玩,很是不安分。捉迷藏是孩子很喜歡的一種遊戲形式,每當和爸爸媽媽玩起這個遊戲時,總會被逗得嘎嘎笑。因而,捉迷藏成為了親子間互動的一種絕佳形式。但在玩捉迷藏的時候,家長們從中發現了一絲不同尋常之處。
  • 別小看孩子「過家家」,玩假裝遊戲可提升孩子語言、情感和創造力
    這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些孩子特別喜歡玩過家家的遊戲,有時候不只是一個人,孩子喜歡叫上好幾個小夥伴一起,進行角色扮演的遊戲,比如說有人會當醫生,有人會當病人,拿些玩具去當藥品等等,對於許多孩子來說,過家家幾乎成為了孩子小時候必玩的一種遊戲。
  • 為什麼孩子會喜歡看小豬佩奇?背後隱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莉莉也陪著孩子看了一集,真的覺得囉嗦又乏味,搞不懂為什麼別的都不愛看,怎麼就這麼愛看這個動畫。要說現在最火熱的動畫片,無疑就是小豬佩奇了,特別是2歲左右剛開始學會看電視的孩子。究竟這部動畫片哪裡吸引了孩子呢?孩子為什麼這麼愛看呢?本文將為各位家長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