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玩「躲貓貓」時,為何只藏腦袋?無聊的遊戲卻藏著兒童心理學

2020-12-22 羊駝媽媽

執筆:暖陽

定稿:筱沐

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澆水、施肥、呵護,方能成功。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養好花,不懂得就要向別人請教,學習養花的經驗與藝術。——舒天丹

陪寶寶做遊戲是很多媽媽下班後必做的一件事,多數寶寶也很喜歡和媽媽玩遊戲,即使是最簡單的捉迷藏遊戲,孩子也能興奮很久。

不僅寶寶喜歡玩捉迷藏遊戲,媽媽們也很喜歡這種只用動嘴,能節省體力的運動。

對於媽媽而言,和寶寶玩捉迷藏是最考驗演技的一件事。

每次和寶寶玩捉迷藏的時候,寶寶總是只藏腦袋不藏腳,或用窗簾蓋住頭,或頭鑽進被子,但是屁股和腿一點也不遮掩,樣子看起來滑稽極了。

不過面對寶寶的自欺欺人,媽媽們還要佯裝不知,時刻要維持一副努力尋找的模樣:寶寶在哪裡啊?媽媽怎麼找不到寶寶了?

這樣呼喊10多分鐘後,寶寶就會自己興奮的從被子裡鑽出來,飛撲過來抱住媽媽,一臉得意。

這樣無聊的遊戲為什麼寶寶總是玩得津津有味?寶寶為什麼玩捉迷藏時,只顧藏頭?背後的原因可不簡單。

劍橋大學James Russell領導的研究小組,曾做過相關的實驗。實驗以一組3~4歲的孩子為調查樣本讓工作人員蒙上孩子們的眼睛並且詢問孩子,別人可以看到他們嗎?多數孩子的回答是否定。

這說明了3-4歲的孩子,只會從自我角度考慮問題,很難站在他人的立場考慮問題,除了劍橋大學James Russell研究小組研究過這個問題。

心理學家皮亞傑先生的三山實驗也佐證了這個說法,三山實驗顧名思義,桌面上放置三座大小和顏色高低、不同的假山模型

皮亞傑先生要求兒童湊夠四個角度觀察這三座山,要求兒童面對三座假山模型而坐,並且放一個玩具娃娃在山的正對面。

要求兒童從看到的四張圖片中指出哪一張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但是孩子們卻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來描述「三座假山」的形狀。

所以可以得出兒童具有「自我中心」,也是因為孩子受自我中心的影響。

寶寶只會從自我角度出發,認為自己看不到的東西別人自然也看不到,所以寶寶玩捉迷藏的時候才會只藏頭不藏腳。

寶寶自欺欺人式捉迷藏,背後隱藏的兒童心理學

寶寶捉迷藏其實是在尋求「新興敏感性」寶寶愛玩捉迷藏其實是在尋求最直接的感官刺激。

因為每次寶寶玩捉迷藏的時候,父母都會做一些誇張的表情逗弄孩子,孩子覺得這種互動方式很新奇,自然也會不厭其煩的要求父母陪自己玩捉迷藏遊戲。

所以父母如果想多和孩子玩一會捉迷藏遊戲,要儘量讓自己的表情更豐富一些。

無聊的捉迷藏遊戲卻蘊含著「物體恆常性原理」在寶寶眼中只有能看到的東西才算是真實存在,這就是所謂的「物體恆常性原理」,這個意識一般會在寶寶2歲左右的時候存在。

玩捉迷藏能讓寶寶逐步打破「物體恆常性原理」,清醒地認識到,看不見媽媽是因為媽媽被東西擋住了,不是媽媽消失了。

這種簡單的原理,卻要孩子經歷很長時間才能懂得。寶寶甚至會為發現這一重大秘密而開心不已。

重複玩捉迷藏遊戲能讓寶寶學會預判,滿足寶寶的心理預期寶寶熟悉了捉迷藏遊戲之後,玩捉迷藏的目的也變了。寶寶再次玩捉迷藏遊戲的時候,只是為了印證自己的預判,看媽媽是不是真的會露出自己猜測的表情。

一旦印證了自己的想法,寶寶的心理預期就會得到滿足,會產生成就感。

和寶寶玩捉迷藏的時候,父母應該做什麼?

多給寶寶一些回應父母和寶寶做捉迷藏遊戲的時候,也應該多給寶寶做一些互動,多做一些讓寶寶感到新奇的舉動,提高寶寶的興致。

捉迷藏遊戲對寶寶的發育其實是有不少好處的,父母一定不能夠總是敷衍孩子,父母一定要珍惜與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孩子的成長不可逆,一旦錯過就再也無法彌補。

給寶寶創造一個適合寶寶玩捉迷藏的環境父母在和寶寶玩捉迷藏的時候,一定要保證環境安全,不要帶孩子去太過於狹窄,堆積過多的地方。

這樣孩子不僅容易磕到絆到,而且堆積物品多的地方,危險性也就越高,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這點。

多一些耐心,不要打擊到孩子的積極性捉迷藏遊戲雖然在父母眼中看起來很枯燥無聊,但是對孩子來說卻有無窮的吸引力。

父母喜不喜歡玩捉迷藏遊戲都無所謂,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打擊到孩子,不然對孩子來說只是一種傷害。

很多父母在育兒的時候都容易出現情緒化育兒的現象,媽媽們心情好的時候,耐心也會多一些,也會多陪孩子玩一會。

心情不好便會經常說一些兒容易打擊到孩子的話,這樣也會給孩子帶來心裡陰影。

羊駝媽媽心裡話:

父母要將陪孩子玩遊戲當成一個享受的過程,而不是去受罪,只有父母放平了心態,去正確看待孩子的天真的舉動,才能夠感受到和孩子相處時的美好。

陪孩子成長是父母應該盡到的基本責任之一,也是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最大的善意。

今日話題討論:

在座的寶媽,你家孩子愛玩捉迷藏嗎?歡迎屏幕下方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寶寶「躲貓貓」時只藏小腦袋?遊戲看似簡單,其實反映出兒童心理
    叮叮爸爸工作雖累,可是他回家之後都會跟孩子進行互動,他們兩父女在家玩得最多的就是躲貓貓,而且據叮叮爸說,叮叮從開始的只藏一個腦袋,到現在玩得特別溜,在這個過程中,叮叮爸總是樂此不疲地陪玩,他說喜歡看到孩子的笑容,也喜歡在這個遊戲中看到孩子的變化。
  • 只藏腦袋不藏腳?孩子捉迷藏的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實驗結果發現:小寶寶們玩得最開心的遊戲就是躲貓貓,超過70%的寶寶會被遊戲逗得開懷大笑!而這種遊戲形式,恰恰也是兒童心理認知發展的必經之路。所以,孩子才會出現捉迷藏時「只藏腦袋不藏腳」的有趣行為。心理學家們也認為,幼兒的感知世界是雙向的:我看不到你,你就看不到我。
  • 為啥寶寶玩「躲貓貓」時,只擋小腦袋?你以為的無聊遊戲並不簡單
    今日問題:你家寶寶喜歡玩躲貓貓嗎?小孩子最喜歡大人陪著一起做遊戲,即使是一些簡單的遊戲,孩子玩起來都會特別高興,家長看著也覺得孩子很可愛。而躲貓貓就是很多小寶寶特別喜歡玩的遊戲,即使是小月齡的寶寶也能跟家長互動起來。
  • 為何寶寶「捉迷藏」時,只喜歡藏住腦袋?看似簡單的遊戲並不簡單
    這個時候也是孩子認知能力發展最快的階段,遊戲正是促進寶寶認知力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們都熟悉的躲貓貓,更是讓寶寶百玩不厭。大人認為的簡單遊戲其實並不簡單你家寶寶是不是也經常與你這麼玩?這項看似簡單的遊戲其實並不簡單。不僅提升寶寶對空間的感知能力,也鍛鍊著對自身的認知能力,還可在遊戲中提升寶寶的觀察力。
  • 孩子捉迷藏好似小鴕鳥,只藏腦袋不顧腳的背後,隱藏著兒童心理學
    說起「躲貓貓」,幾乎是80、90年代現如今已成為爸媽的人都曾熱衷的遊戲,就連近幾年出生的寶寶也是如此。也有很多寶寶媽媽反映說,不只嬰幼兒時期喜歡躲貓貓,現在到了三四歲也超級愛躲在家裡的沙發、廚房、衣櫃、房間的各個角落裡,而且還喜歡藏頭不藏腳,就像一隻小鴕鳥。
  • 寶寶玩躲貓貓,為何只把藏腦袋藏起來,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隱情
    喜歡自己玩,喜歡和父母玩,喜歡到處玩,很是不安分。捉迷藏是孩子很喜歡的一種遊戲形式,每當和爸爸媽媽玩起這個遊戲時,總會被逗得嘎嘎笑。因而,捉迷藏成為了親子間互動的一種絕佳形式。但在玩捉迷藏的時候,家長們從中發現了一絲不同尋常之處。
  • 孩子捉迷藏只藏腦袋不藏腳?背後藏著你所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前段時間,我們跟大家聊到為什麼寶寶都愛玩躲貓貓?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玩躲貓貓的過程,則是小朋友提升認知的一個過程,他們在學習「客體永久性」。,甚至只遮住眼睛,這和孩子的自我中心主義息息相關。所以在躲貓貓的過程中,他們也同樣認為自己看不見其他人時,別人就看不到他。
  • 孩子只藏腦袋不顧腳丫,就像一隻小鴕鳥,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說起「躲貓貓」,幾乎是80、90年代現如今已成為爸媽的人都曾熱衷的遊戲,就連近幾年出生的寶寶也是如此。著名瑞士兒童心理學教育家以及臨床心理學專家皮亞傑認為,孩子智力認知發展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思維」、「具體運算思維」、「形式運算思維」,孩子在0~6歲左右會躲貓貓:1歲以下的嬰兒,在她的小腦袋瓜中會逐漸意識到「客觀永恆性」的概念,這時候家長和他們躲貓貓
  • 寶寶為什麼愛玩躲貓貓?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秘密
    有一種遊戲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和寶寶反反覆覆的玩,寶寶就是一直玩不膩,每次都會被逗得咯咯大笑,那就是「躲貓貓」遊戲了,為什麼這種遊戲全世界都愛玩呢?其實這裡隱藏著大大的學問!嬰兒在大腦發育初期時,是不具備「客體永久性」這個概念的。
  • 只藏腦袋不藏腳?孩子捉迷藏的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你們有沒有發現孩子對於遊戲真的是百玩不厭,特別是捉迷藏遊戲,寶寶時期開始就已經玩得不亦樂乎。但是有網友問,寶寶那麼小,怎麼玩抓迷藏呢?其實這種捉迷藏是家長用手捂著臉,打開時再配上一些聲音,孩子就會特別開心。相信大家在很多小視頻上都看到過,寶寶會發出很可愛的笑聲。
  • 孩子為什麼喜歡玩「躲貓貓」?心理學詳細解析背後的原理
    許多父母會發現,在8~12個月的時候,孩子對「躲貓貓」這個遊戲突然有了極大的興趣。每次我們在孩子面前,把手放在臉上「藏」起來,打開雙手讓他看到我們的臉重新出現時,總會引來孩子一陣陣清脆悅耳的笑聲。這銀鈴般的笑聲就像一味助推劑,讓我們不由自主地重複和孩子玩起來。隨著孩子開始學步,探索的範圍變得更大,你可能還會發現孩子對藏物品非常著迷。
  • 孩子玩捉迷藏時為什麼只藏腦袋?看起來很無釐頭,其實大有學問
    家裡有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孩子小時候最喜歡玩的一個有戲,就是捉迷藏。即使是還不會走路、不會說話的寶寶,也很喜歡。每次媽媽藏起來再出現,總能逗得寶寶咯咯大笑。天天吵著要跟堂姐一起玩捉迷藏,但是女兒每次都只把自己的眼睛遮起來,或者是站在窗簾後露出一雙小腳。掩耳盜鈴般地認為只要自己看不到別人,別人就也看不到自己。 堂姐說完之後,家裡其他親戚也附和說,自家孩子也是一樣,捉迷藏時只懂得捂住眼睛,蠢萌蠢萌的。有的家長就會奇怪,為什麼孩子躲貓貓時,只懂得把頭藏起來?
  • 孩子為什麼喜歡玩「躲貓貓」?心理學詳細解析背後的原理
    許多父母會發現,在8~12個月的時候,孩子對「躲貓貓」這個遊戲突然有了極大的興趣。每次我們在孩子面前,把手放在臉上「藏」起來,打開雙手讓他看到我們的臉重新出現時,總會引來孩子一陣陣清脆悅耳的笑聲。這銀鈴般的笑聲就像一味助推劑,讓我們不由自主地重複和孩子玩起來。隨著孩子開始學步,探索的範圍變得更大,你可能還會發現孩子對藏物品非常著迷。
  • 和孩子玩躲貓貓,真的只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這種心理學也要知道
    所以,在孩子想要玩、或者無聊的時候,躲貓貓這個遊戲就成為了陪伴孩子的一股主力軍,關於躲貓貓這個遊戲,很多家長只了解遊戲表面上的樂趣、和開心,大部分都是不懂得孩子喜歡躲貓貓背後的一種心理學,這是一種被稱為物體上的知覺恆常性。什麼是知覺恆常性?
  • 為什麼寶寶喜歡玩躲貓貓?原因出乎人意料
    「10,9,8,7……藏好沒有?我要來找你了哦。「 這句話是Mommy最近在家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天大概也就要說二三十遍吧。宅在家無所事事,躲貓貓成了女兒最喜歡玩的遊戲。
  • 8張照片告訴我們,寶寶玩「躲貓貓」時多可愛,哪一個像你家娃?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有沒有發現,捉迷藏這個遊戲孩子永遠玩不夠,無論家裡誰來看他,都會被他拉去玩。玩遊戲時,孩子天真的樣子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歡樂,下面就用一組圖片帶大家看看,玩「躲貓貓」時的孩子有多可愛。
  • 躲貓貓這個簡單的遊戲,原來藏著這麼多學問!
    ,幫忙帶孩子時還是不知道怎麼玩最好,你說怎麼辦呀?」我說:「那讓他們多玩躲貓貓吧,老少鹹宜,誰都會!」她說:「躲貓貓啊,那也太簡單了吧。。。」躲貓貓很簡單,我們可能都曾那樣逗笑過孩子:擋住自己的臉,然後慢慢打開,時不時還配上誇張的聲音或者動作,然後寶寶就會咯咯的笑,特別的歡快。可當寶寶樂此不疲的時候,很多家長會覺得,這個遊戲太簡單,好無聊啊,玩幾下就不願陪孩子多玩了。
  • 「躲貓貓」的作用,被嚴重低估了,這樣玩寶寶更聰明
    剛生完二胎的閨蜜丫丫帶著4個月兒子來工作室玩,我們好久沒見到這麼小的寶寶了,就都圍上去逗他。我用手捂住臉,然後突然又把手拿開,和寶寶玩「躲貓貓」的遊戲,逗得小嬰兒咯咯咯地笑。閨蜜感嘆:「小嬰兒就是笑點低!」
  • 「寶寶別藏了,該回家了」,孩子再沒了回應,「躲貓貓」隱患必知
    導讀:「寶寶別藏了,該回家了」,孩子再沒了回應,「躲貓貓」隱患必知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寶寶別藏了,該回家了」,孩子再沒了回應,「躲貓貓」隱患必知!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寶寶喜歡玩"躲貓貓",作用卻常被父母低估,這樣陪玩寶寶更聰明
    剛生完二胎的閨蜜丫丫帶著4個月兒子來工作室玩,我們好久沒見到這麼小的寶寶了,就都圍上去逗他。我用手捂住臉,然後突然又把手拿開,和寶寶玩&34;的遊戲,逗得小嬰兒咯咯咯地笑。,記憶力和認知能力大幅發展,因此在玩躲貓貓遊戲時,即便媽媽捂住了臉,寶寶依然知道,媽媽的臉就在手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