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暖陽
定稿:筱沐
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澆水、施肥、呵護,方能成功。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養好花,不懂得就要向別人請教,學習養花的經驗與藝術。——舒天丹
陪寶寶做遊戲是很多媽媽下班後必做的一件事,多數寶寶也很喜歡和媽媽玩遊戲,即使是最簡單的捉迷藏遊戲,孩子也能興奮很久。
不僅寶寶喜歡玩捉迷藏遊戲,媽媽們也很喜歡這種只用動嘴,能節省體力的運動。
對於媽媽而言,和寶寶玩捉迷藏是最考驗演技的一件事。
每次和寶寶玩捉迷藏的時候,寶寶總是只藏腦袋不藏腳,或用窗簾蓋住頭,或頭鑽進被子,但是屁股和腿一點也不遮掩,樣子看起來滑稽極了。
不過面對寶寶的自欺欺人,媽媽們還要佯裝不知,時刻要維持一副努力尋找的模樣:寶寶在哪裡啊?媽媽怎麼找不到寶寶了?
這樣呼喊10多分鐘後,寶寶就會自己興奮的從被子裡鑽出來,飛撲過來抱住媽媽,一臉得意。
這樣無聊的遊戲為什麼寶寶總是玩得津津有味?寶寶為什麼玩捉迷藏時,只顧藏頭?背後的原因可不簡單。
劍橋大學James Russell領導的研究小組,曾做過相關的實驗。實驗以一組3~4歲的孩子為調查樣本,讓工作人員蒙上孩子們的眼睛,並且詢問孩子,別人可以看到他們嗎?多數孩子的回答均是否定。
這說明了3-4歲的孩子,只會從自我角度考慮問題,很難站在他人的立場考慮問題,除了劍橋大學James Russell研究小組研究過這個問題。
心理學家皮亞傑先生的三山實驗也佐證了這個說法,三山實驗顧名思義,桌面上放置三座大小和顏色、高低、均不同的假山模型。
皮亞傑先生要求兒童湊夠四個角度觀察這三座假山,再要求兒童面對三座假山模型而坐,並且放一個玩具娃娃在山的正對面。
要求兒童從看到的四張圖片中指出哪一張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但是孩子們卻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來描述「三座假山」的形狀。
所以可以得出兒童具有「自我中心」,也是因為孩子受自我中心的影響。
寶寶只會從自我角度出發,認為自己看不到的東西別人自然也看不到,所以寶寶玩捉迷藏的時候才會只藏頭不藏腳。
寶寶自欺欺人式捉迷藏,背後隱藏的兒童心理學
寶寶捉迷藏其實是在尋求「新興敏感性」寶寶愛玩捉迷藏其實是在尋求最直接的感官刺激。
因為每次寶寶玩捉迷藏的時候,父母都會做一些誇張的表情逗弄孩子,孩子覺得這種互動方式很新奇,自然也會不厭其煩的要求父母陪自己玩捉迷藏遊戲。
所以父母如果想多和孩子玩一會捉迷藏遊戲,要儘量讓自己的表情更豐富一些。
無聊的捉迷藏遊戲卻蘊含著「物體恆常性原理」在寶寶眼中只有能看到的東西才算是真實存在,這就是所謂的「物體恆常性原理」,這個意識一般會在寶寶2歲左右的時候存在。
玩捉迷藏能讓寶寶逐步打破「物體恆常性原理」,清醒地認識到,看不見媽媽是因為媽媽被東西擋住了,不是媽媽消失了。
這種簡單的原理,卻要孩子經歷很長時間才能懂得。寶寶甚至會為發現這一重大秘密而開心不已。
重複玩捉迷藏遊戲能讓寶寶學會預判,滿足寶寶的心理預期寶寶熟悉了捉迷藏遊戲之後,玩捉迷藏的目的也變了。寶寶再次玩捉迷藏遊戲的時候,只是為了印證自己的預判,看媽媽是不是真的會露出自己猜測的表情。
一旦印證了自己的想法,寶寶的心理預期就會得到滿足,會產生成就感。
和寶寶玩捉迷藏的時候,父母應該做什麼?
多給寶寶一些回應父母和寶寶做捉迷藏遊戲的時候,也應該多給寶寶做一些互動,多做一些讓寶寶感到新奇的舉動,提高寶寶的興致。
捉迷藏遊戲對寶寶的發育其實是有不少好處的,父母一定不能夠總是敷衍孩子,父母一定要珍惜與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孩子的成長不可逆,一旦錯過就再也無法彌補。
給寶寶創造一個適合寶寶玩捉迷藏的環境父母在和寶寶玩捉迷藏的時候,一定要保證環境安全,不要帶孩子去太過於狹窄,堆積過多的地方。
這樣孩子不僅容易磕到絆到,而且堆積物品多的地方,危險性也就越高,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這點。
多一些耐心,不要打擊到孩子的積極性捉迷藏遊戲雖然在父母眼中看起來很枯燥無聊,但是對孩子來說卻有無窮的吸引力。
父母喜不喜歡玩捉迷藏遊戲都無所謂,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打擊到孩子,不然對孩子來說只是一種傷害。
很多父母在育兒的時候都容易出現情緒化育兒的現象,媽媽們心情好的時候,耐心也會多一些,也會多陪孩子玩一會。
心情不好便會經常說一些兒容易打擊到孩子的話,這樣也會給孩子帶來心裡陰影。
羊駝媽媽心裡話:
父母要將陪孩子玩遊戲當成一個享受的過程,而不是去受罪,只有父母放平了心態,去正確看待孩子的天真的舉動,才能夠感受到和孩子相處時的美好。
陪孩子成長是父母應該盡到的基本責任之一,也是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最大的善意。
今日話題討論:
在座的寶媽,你家孩子愛玩捉迷藏嗎?歡迎屏幕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