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方法,媽媽帶著孩子一起玩遊戲,讓你的孩子輕鬆變成社交達人

2020-12-17 午後放映室

在我女兒兩歲的時候,給她買了一個小玩偶作為生日禮物,自此就像給她開啟了一扇假想世界的大門。

不僅給小玩偶取了一個很有趣的名字----「美麗」,而且吃飯、睡覺、玩玩具都要帶著她。

比如到了吃飯的時候,把美麗放在旁邊,和她說「這是你的座位,我們馬上就要吃飯飯了哦。」

甚至到了洗澡的時候,也是有模有樣地和我說,「我要給美麗洗澡,還要給她洗頭。」

就因為這個假裝遊戲,這個小美麗不知道洗了多少次澡了。

相信很多家長也會發現,自己的小寶寶特別喜歡玩假裝遊戲,就算身邊沒有娃娃,也能假想出一個小夥伴,和他玩地不亦樂乎。

有的家長就會開始擔心了,小寶寶都已經開始假想出一些小夥伴出來了,是不是有點太孤獨了呢?是不是身邊沒有同齡的小夥伴一起玩?這樣總是一個人玩,以後會不會有社交障礙呢?

其實,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

孩子開始玩假想遊戲,說明他的社交能力在增強

為什麼這麼說呢?難道不是因為社交能力弱,才開始和假想的小玩伴玩麼?

美國俄勒岡大學的泰勒教授曾經出過一本書,叫做《假想同伴及創造出它們的兒童》。

書中提到說,孩子通過假想出一個同伴,更能具備同理心。因為他需要站在這個假想的夥伴的立場,去思考這個同伴可能會說什麼樣的話,會做什麼樣的事,以此來調整自己的反應。

往往假想遊戲玩得好,正是需要很強的社交能力。有心理學家通過對大腦的研究,也得出了相應的理論依據。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心理感知能力,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已經有了初步的心理感知,主要表現在對自我意識的認識上,他會很清楚地知道現在的感覺是什麼。

自我意識是我們認識自己的第一步心理過程,經過心理上的自我意識的發育,嬰兒才能把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人、物相互區別開來。

比如給孩子餵奶粉喝,他會覺得很開心,很滿足。孩子肚子餓的時候,他會哇哇大哭,很不開心。

2周歲孩子的自我意識會進一步形成,逐漸掌握有關自我的詞彙,知道自己的名字以及掌握代名詞「我」。

我的女兒在2歲之前,每次問她「你餓了沒有?」,「你要不要出去玩?」,她都是回答我「你餓了」,「你要去玩」,這時候她還沒有辦法理解「你」和「我」之間的區別,但是已經有了這種自我的感覺。

第二階段,孩子可以理解別人的心理感受隨著孩子語言能力的增強,他可以更好地去理解別人,與別人互動,而不是一味地只強調自己的感受。

我的女兒特別喜歡在床上蹦蹦跳跳,有時候摔下來經常會撞到我或者媽媽,每次她撞到我們的時候,我們都是會和她說一遍,「你撞到媽媽了,媽媽好痛啊。」

在剛開始的時候,說這些話對她而言好像沒什麼作用,還是繼續爬起來蹦蹦跳跳。

一段時間後,她會開始停下來,抱著被撞的媽媽,和媽媽說:「媽媽,你別生氣了,我幫你摸一摸。」

這是霍她其實是開始去理解別人的感受了,看到媽媽皺著眉頭,會知道媽媽是生氣了。

第三階段,孩子開始知道別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這一階段對於孩子的大腦,會需要更高的要求。

以前孩子的思維是,「我現在很開心」,「媽媽現在不開心了」,現在孩子可以思考,「媽媽覺得我這麼做是對的」,「如果我這樣做,媽媽會更開心」。

這時候孩子做事情,會去思考更多別人的感受,以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孩子如何升級自己的心理感知能力

這種心理感知能力的升級,看上去好像很複雜,其實在我們和孩子的溝通中,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或多或少地開始訓練了。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我們是如何鍛鍊孩子的心理感知能力的。

第一,語言能力的訓練高階心理是十分依賴於言語思維的鍛鍊的,在孩子1歲大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鍛鍊孩子的第一層心理感知,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喜歡、想要這些詞。

這時候是孩子的語言啟蒙階段,我們經常都會拿著一些小玩具,或者小零食,湊到孩子跟前,「你想不想要吃啊?」,「這是一個球球」,「這是你要喝的奶奶」。

孩子這時候會開始說一些簡單的詞,比如「要」,「奶奶」,「吃」。

兩歲之後,開始鍛鍊第二層心理感知,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我現在很開心」,「我生氣了」,「我害怕」。

第二,和孩子一起玩假裝遊戲如果看到孩子在玩假裝遊戲,不要覺得大驚小怪,或者覺得孩子的心理有問題。

可以和孩子一起加入到她的遊戲中去,「他叫什麼名字啊?」,「他吃飯了沒有呢?」。

我女兒看到我們打電話,自己也喜歡拿一個東西放在耳邊,有模有樣地學著說,「喂,你在幹嘛呢?你吃飯了麼?」

有時候孩子沒有在玩假裝遊戲的時候,也可以問問他,「今天他去哪裡了呢?怎麼沒有看到他呀?」

這時候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是在幫助孩子開拓她們的想像力。

第三,和孩子進行角色扮演遊戲比如女兒去了幼兒園,學到很多新東西。可以和女兒說,你現在當老師,我來當學生,你告訴我學到了什麼好不好?

還有現在很流行的萬聖節,孩子把自己打扮成女巫,精靈還有小怪獸。

這種互相變換角色的遊戲,在小孩中間特別流行,都喜歡把自己假想成自己喜歡的角色。

這些假裝遊戲,對孩子的語言和心理發展,都是有益無害的,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多多鼓勵。

總結

希望你看完這篇文章,回到家裡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遊戲,融入到孩子的想像力中,讓孩子一步一步變成社交小達人。

相關焦點

  • 3歲孩子不和小夥伴一起玩,不合群,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群裡有位寶媽說她家女兒今年3歲了,平時在家裡邊很能說,可以說是個小話癆。但是只要有別的小朋友在,閨女馬上變得一句話也不說了,而且還說不喜歡和別的小孩一起玩兒。如果小朋友過來搶她的玩具,女兒直接會給別人,然後自己跑到旁邊去,等到人家玩夠了,她再過去撿起來繼續玩兒。跟她說了好多次要跟小朋友們玩,孩子也不聽。閨蜜說,娃小的時候只需要關注她的吃喝。
  • 孩子不合群,朋友越交越少?4個技巧助力父母養育「社交達人」
    有不少孩子喜歡玩遊戲喜歡看視頻,慢慢的有了網癮,所以這些他們基本上不出門,整天待在家裡對著手機對著屏幕,最後也就導致了社交能力差。除了以上兩個原因讓孩子們的朋友越來越少以外,還與平常生活中父母的不正確引導有一定的因素。
  • 與其不讓孩子玩遊戲,還不如跟孩子一起玩遊戲
    ;52%的孩子會和朋友一起玩電子遊戲;84%的男孩子表示,通過打遊戲他們感受到與朋友之間的距離近了……其實,遊戲沒有家長想的這麼簡單,它早已不是單一的娛樂方式,同時也是孩子們重要的社交渠道、溝通和交友的平臺。
  • 提高孩子的社交商,3個金點子送給你
    在他出版的多部兒童教育暢銷書中,《兒童社交心理學》以大量的事例講述了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提高孩子社交商的一系列有效方法,幫助不少父母解除了由於孩子社交不良帶來的困惑。那麼,究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商呢?3個金點子送給你。
  • 孩子想一起玩被拒絕,因家長喜歡教這句話,提升孩子社交力有技巧
    小女孩點點頭,女孩奶奶接著說:「那你自己去說,你們好,我叫思琪,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思琪並沒有聽從奶奶的建議,而是要奶奶去跟小朋友說。奶奶鼓勵了幾次她也沒動,但嘴裡一直讓奶奶去說。最後,奶奶帶著她一起,對玩遊戲的小朋友說:「小朋友,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其中一個小女孩說:「不可以,我們正在烤鮮香味的羊肉串呢!」
  • 「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孩子總被拒絕,教科書社交方式在坑娃?
    有一次,她帶著女兒在超市的兒童娛樂區玩,裡面剛好有幾個年紀稍大的孩子,寶媽就想讓女兒加入他們一起玩耍。小丫頭怯生生地走上前去,然後禮貌地對正玩得起勁的哥哥姐姐們說: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沒想到小丫頭剛說完,那頭一個男孩就沒好氣地說:我們不跟小屁孩玩。
  • 「地攤經濟」興起,家長可和孩子玩「擺攤遊戲」,培養孩子社交力
    而孩子此時能夠感受到大人對自己的世界的認可,能夠讓父母成為自己的"同齡人",此時雙方的溝通存在於同一個維度,同一個世界,交流起來也會更加簡單。玩遊戲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身心愉悅。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玩遊戲能夠讓孩子更加輕鬆地接收其他信號,將學習寓於娛樂中,更加輕鬆愉快地學習。
  • 「媽媽/爸爸,我可以玩會遊戲嗎?」你的回答,藏著孩子的未來
    以及什麼時間玩遊戲?沒辦法,現在很多線上遊戲,風險真的太大了。前有陝西環衛12歲的兒子,將媽媽6年攢下的3萬元 ,一朝全花光。看到孩子玩槍戰的遊戲,總擔心打打殺殺的,會不會開啟他的「暴力」開關;看到交朋友的,又擔心會不會遇到心懷不軌的成年人。作為遊戲資深玩家和兒童心理研究者葉壯的回答一針見血:既然你如此害怕,為什麼不和孩子一起玩遊戲。
  • 「媽媽爸爸,我可以玩會遊戲嗎?」你的回答,藏著孩子的未來
    以及什麼時間玩遊戲?沒辦法,現在很多線上遊戲,風險真的太大了。前有陝西環衛12歲的兒子,將媽媽6年攢下的3萬元 ,一朝全花光。看到孩子玩槍戰的遊戲,總擔心打打殺殺的,會不會開啟他的「暴力」開關;看到交朋友的,又擔心會不會遇到心懷不軌的成年人。作為遊戲資深玩家和兒童心理研究者葉壯的回答一針見血:既然你如此害怕,為什麼不和孩子一起玩遊戲。
  • 「媽媽/爸爸,我可以玩會遊戲嗎?」你的回答,藏著孩子的未來
    因為在假期,我們最常聽到這句話:「媽媽/爸爸,我可以玩會遊戲嗎?」 面對孩子這樣的請求,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態度: 放任派的家長。 為了讓孩子消停一點,覺得與其不停闖禍,不如讓他安靜地玩遊戲吧,自己也輕鬆一點。
  • 孩子不合群:小朋友不和你玩,媽媽和你玩,這樣的媽太坑娃
    但是他的隱藏含義是希望能得到媽媽的幫助,讓媽媽告訴他,怎麼才能和其他小朋友融入到一起。但媽媽告訴他,沒有小朋友和你玩,沒事的,你想玩,回家媽媽陪你玩。在生活中,如果孩子回家告訴我們,沒人和他玩。我們千萬不能告訴他,沒關係,媽媽和你玩。因為父母和孩子玩,是不能代替孩子和孩子玩的。孩子和孩子玩學的是如何合作、如何解決衝突、如何分配任務等等社交類的問題。
  • 孩子愛熱鬧,媽媽社交恐懼,該怎麼辦?與孩子一起開拓朋友圈吧
    媽媽們有沒有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有娃之後,我們的社交圈因為孩子而拓展了緯度,通過孩子間的友誼讓我們結識新的朋友。不過與孩子的世界不同,長大的大人們都屬於慢熱型,甚至有的還有點社交恐懼呢?前幾天,好友跟我講了一件事。她的孩子正在讀幼兒園中班,最近開學了,班裡轉來一位新同學。孩子放學後,便要邀請這位小朋友來家裡玩,那位小朋友也極力邀請他到他家去玩,彼此顯出盛情難卻的姿態。
  • 想要孩子成為社交小達人,這個階段別錯過,3個方法值得媽媽借鑑
    2歲以後,同伴成為寶寶重要的遊戲夥伴。研究顯示,2-3歲寶寶的遊戲,以獨自遊戲和平行遊戲為主。獨自遊戲,就是寶寶自己玩,自得其樂。平行遊戲,就是寶寶和同伴一起玩,但是他們之間又沒有什麼交流,只是自己玩自己的。
  • 悲觀的媽媽教不出樂觀的孩子,孩子的社交恐懼症病源就在於媽媽
    相比同小區奶奶帶的孩子,我家明顯恐懼社交,即使把孩子帶到小區內的遊樂園裡,讓她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她也要我一直陪著,不一會兒,孩子自己就要吵著回家了。看到孩子這樣,我的內心也是焦急的,我不太希望我的孩子和我一樣,害怕社交,恐懼交流。
  • 遊戲力——做孩子的最佳拍檔,打造極致親子關係的3個方法
    而運用遊戲力的方法是我盯著她很誇張地說:「現在我們要快速鑽洞洞了,洞洞就在這裡。」然後一下子把衣服從她頭上穿過去,她咯咯笑著把衣服穿好了。這就是遊戲力發生在我家的故事。遊戲力有著四兩撥千斤的功效。它可以讓一些我們原本認為要很費勁,很嚴肅認真完成的親子教育就這樣輕輕鬆鬆地實現了。你也可以因著這樣輕鬆愉快的方式拉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做個不吼不叫的優雅父母。
  • 陪孩子一起玩手機遊戲,原來有這種好處
    如果只是停留在「管」上面,我相信,幾乎每個育兒博主都能給出123的建議,但是它們可能也都差不多,比如怎麼立規矩做好每天玩多久的約定、怎麼在家裡劃出一個手機隔離區、家長先放下手機做榜樣等等,它們可能都有用,但是治標不治本。今天我想給個更顛覆性的建議,那就是,你不妨試試和孩子一起玩手機遊戲。
  • 孩子不合群怎麼辦?做這些遊戲讓寶寶成「社交達人」
    這樣玩遊戲專「治」孩子不合群  孩子上幼兒園之後,許多家長會收到老師的善意提醒——「你們家孩子是不是太內向啦?他總是一個人坐在地上玩積木或者看書。老師給指令的時候,他心不在焉,坐在一邊看著。做遊戲時,總願意自己一個人玩,幾乎不和老師、其他小朋友交流。」
  • 預防孩子遊戲成癮的方法竟然是……陪他一起玩?
    最好的方法就是:和他們一起玩!遊戲並非洪水猛獸;即使是洪水,也更需要疏而不堵。控制是有必要的,但其必要性在於設限和參與,而不是「嚴格管理」、「禁止玩耍」。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玩」。當孩子和父母一起玩遊戲時,往往更容易聽從父母的勸導——而不是自己拿著手機玩,對父母「不能再玩了」的要求充耳不聞,最後父母不得不搶走手機,又開始嚎啕大哭。想要讓孩子放下手機:爸爸媽媽看你玩這個遊戲好厲害,能不能教教我(肯定Ta,打入Ta核心內部)。然後,我也想玩,咱們一起玩吧(認同Ta,統一戰線)。玩好以後,哇遊戲結束了,我們擁抱一下!
  • 「鋼鐵俠」馬斯克5個兒子都在玩的遊戲,你要不要給自家孩子也來一份?
    那宅家的日子裡,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孩子放下電子屏幕,輕鬆快樂的玩耍,而且還能積累科學知識、提升動手能力呢?
  • 孩子害羞、怕生?4個小遊戲培養孩子社交能力
    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家活潑開朗的孩子,出門一讓他跟叔叔阿姨打個招呼,馬上躲到爸媽身後去把臉藏起來;和閨蜜一起帶孩子聚個會,他壓根不跟別的小朋友玩,一個勁的嚷嚷回家。孩子害羞、怕生,成了很多父母的困惑,到底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