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在洗刷,看到兒子把許多玩具小汽車搬進了臥室,擺在床上,自己則頭頂一片妹妹的尿布坐在床邊。看見我進來臥室,立馬叫賣起來:「很多小汽車,快來買啊。」我走到跟前拿起車對比一番,又詢問了價格,決定買下幾輛。假裝手中有錢,放進他的手心,他也假裝收到了放進口袋。
有時候,他會讓我扮演一隻壞蛋恐龍,他自己則是一隻有超能力的恐龍,經過各種驚險的打鬥最終他獲的了勝利。或者他是媽媽,我是寶寶,他負責照顧我:餵我吃彩泥做的食物,用空杯子餵我喝水。
這種看似幼稚的「假裝遊戲」,所有的孩子都喜歡玩,包括我們小時候的自己。孩子開始玩「假裝遊戲」表明孩子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認知發展階段,通過這種方式促進孩子的認知和社交技能的發展。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假裝遊戲是孩子心理活動的象徵遊戲,孩子要玩假裝遊戲,必須要懂得符號能代替日常的事物和發生的事件。
有一項研究:成人把一個小玩具熊放進一個縮小的房間模型裡,分別讓兩歲半的孩子和三歲的孩子看到,然後讓他們找出來這個玩具。接下來,讓他們分別在那個玩具模型代表的真實的房間裡,找出一個大的玩具熊。結果大多數兩歲半的孩子,都不能以房間為模型找出大的玩具熊。
這說明,兩歲半的孩子,還不能理解這個房間模型既可以是玩具,也可以是代表真實房間的一個符號。但在成人指出房間模型和真實房間的相似性後,兩歲半孩子就能更好的完成上面的任務。
知道了一個東西可以作為符號代表現實世界的事物,這是一種有趣的體驗。孩子有著與生俱來的學習和探索欲,不斷體驗新知識的過程,決定了孩子喜歡這種象徵遊戲。
隨著年齡的發展,孩子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在增強,隨著孩子運用符號能力的發展,假裝遊戲也會從簡單慢慢變得複雜,皮亞傑把假裝遊戲發展的分為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和真實生活脫離。
一歲半的弟弟拿起玩具電話假裝在給爸爸打電話說:「喂,爸爸,你在幹嗎?」,隨後又拿起了一張報紙假裝在看報紙,這個階段孩子的假裝行為主要是模仿大人,用的道具也是現實生活中的實物。
兩歲前,他們會使用杯子假裝在喝水,但不會把杯子當作電話,因為他們還不會把一個有明確用途的東西,當作代表其他東西的符號。大概兩歲時,他們可以使用不太真實的東西,比如把積木當作電話。慢慢地,他們可以不藉助現實的東西就能靈活的想像物體或事件。
第二個階段:自我中心性減弱。
皮亞傑認為前運算階段的孩子,思維特點是自我中心主義,只關注自己的觀點,認為別人的思維和想法都是和自己是一樣的,不能把自己的符號性觀點和別人的觀點區別開。
最初,孩子的假裝遊戲是指向自己的,比如弟弟假裝餵自己吃東西,然後孩子的假裝遊戲會指向別的事物,比如弟弟餵玩具恐龍吃東西。兩歲以後,他們可以把自己從遊戲中擺脫出來,用別的東西當作行動者,比如讓玩具恐龍按下消防車按鈕。當孩子懂得假裝行為的發出者和接受者可以不是自己時,說明孩子的自我中心性減弱了。
第三個階段:包含更複雜的組合圖式。
一歲半的弟弟會假裝喝水,但他還不能把倒水和喝水兩個行為組合起來用。在兩歲半左右,孩子會和同伴一起假裝別人的行為,心理學家稱為社會劇遊戲,這表明了孩子開始可以把不同的圖式組合起來。
幾個三四歲的孩子在照顧一個生病的布娃娃,有人是看病的醫生,有人是負責照顧布娃娃的父母,還有開救護車的司機……他們已經能在精心設計的情節中創造協調好幾個角色,孩子們對故事的情節已經有了成熟的理解。
心理學家認為,假裝活動不僅是一種象徵遊戲,更促進了兒童的認知和社會技能的發展。許多研究表明,假裝活動促進了各種心理能力的發展,包括記憶、邏輯推理、對自己思維的反思能力和對自己行動的控制能力。
維果茨基把假裝遊戲看作促進幼兒期認知發展的理想社會環境,當兒童創造出想像情境時,他們就在學習按照內心的想法和社會規則做事。
當孩子幫娃娃洗刷,照顧它睡覺或起床,其實就是在遵守作息的規則。當孩子假裝自己是媽媽,娃娃是寶寶時,他就在遵循父母的養育規則。
因為孩子假扮的多數是成人角色,像售貨員、老師等,他們被這些職業吸引,仔細學習觀察後還原到遊戲中。通過玩假裝遊戲,孩子對生活中的規則越來越熟悉,在遵守規則方面表現的更好。
假裝遊戲中的社會劇遊戲,需要孩子們自己創造並協調分配角色,還要進行充分的交流討論,這個過程也讓孩子學到了同伴之間交流的方法,從而孩子的社交能力得到提升。
孩子在交往中形成最初的友誼,假裝遊戲為孩子的社交提供了重要的情境。早期的友誼能夠提供社會支持,樂於結交朋友的孩子更容易適應進入幼兒園的生活。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情緒的理解變得越來越準確和複雜,能夠正確判斷基本情緒的起因,比如弟弟很開心是因為自己打敗了恐龍。也能預測同伴在表現出特定的情緒後有什麼樣的行為,比如碩碩生氣後會打人等等。孩子們開始意識到,思維和情感是相互關聯的。
孩子們對情感的了解逐漸加深,進而能在假裝遊戲中表演各種情感狀態,反過來,假裝遊戲又促進了孩子情緒理解的發展,尤其是在和同伴一起玩的時候。
父母對孩子社交關係的影響:
重視遊戲的認知和社會性發展價值的父母明白,假裝遊戲對孩子的社會性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高參與、情感積極的合作遊戲對孩子有著積極地影響,父母要參與進孩子的遊戲,幫助孩子獲得穩定發展後,更要適時退出讓孩子成長。
幫助孩子豐富故事題材
鄰居小女孩拿著一個魔法棒假裝自己是冰雪女王,來我家敲門,但天寶對此還有些不理解,他不知道自己可以假裝什麼角色。在鄰居小女孩耐心的講解下,他認領了一個壞蛋的角色,倆人開心的玩起了假裝遊戲。
孩子不知道的故事,就不可能還原成假裝遊戲,想讓孩子有更多的主題來假扮,就要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故事素材。然後儘量為孩子提供一些假扮遊戲所需要的道具,道具並非需要複雜逼真,越簡單的道具需要的想像和描述就更多。天寶最近愛上看《宇宙護衛隊》,常常把我的拖鞋戴在胳膊上假裝是「風暴力量」。
父母進行指導性參與
維果茨基認為假裝遊戲是一種獨特的、影響寬泛的最近發展區,兒童在其中嘗試各種富有挑戰性的活動,從而形成新的能力。
假裝遊戲是孩子擴展認知技能、學習文化各種活動的主要手段,維果茨基認為,僅提供一個物質環境的刺激來促進早期認知發展還不夠。孩子所處的環境中,要有一些技能熟練的社會成員邀請或者鼓勵孩子參與到周圍的社會活動,父母通過和孩子一起遊戲,指導並豐富孩子假裝遊戲的內容能促進早期的假裝遊戲。
父母通過建議、指導、舉例說明什麼是好行為等方式,跟孩子建立一種相互尊重的關係,教孩子怎麼做,對好的行為給予表揚,這些積極的訓練方式可以鼓勵孩子的好行為。當父母和孩子在共同遊戲中產生敏感、合作和共同愉快的情緒時,兒童就會表現出良心的穩定發展,犯錯之後表達對別人的關心,公平遊戲,行為友善而負責。
適時退出,讓孩子在任務中承擔更多的責任
尤卡坦瑪雅人的文 化強調自主性和扶助性,當孩子開始模仿大人勞動時,父母會認為他們可以負擔起更多的責任了,等到孩子學著大人的樣子幹活的時候,大人就會讓孩子承擔更多的責任。
像這樣,孩子自己主動選擇了相對有難度的活動,或者父母把孩子帶入一個相對有難度的活動中,孩子自己沒有能力完成,在大人給予的指導和支持下能夠完成。兒童參與到互動活動中,慢慢掌握一些方法和策略,隨著兒童能力的增長,成人要退出讓孩子承擔更多的責任。
大玉兒,一位有想法的媽媽,用文字傳播育兒經驗,關注看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