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喜歡「假裝遊戲」?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父母要知道

2020-08-28 小天寶大玉兒

我還在洗刷,看到兒子把許多玩具小汽車搬進了臥室,擺在床上,自己則頭頂一片妹妹的尿布坐在床邊。看見我進來臥室,立馬叫賣起來:「很多小汽車,快來買啊。」我走到跟前拿起車對比一番,又詢問了價格,決定買下幾輛。假裝手中有錢,放進他的手心,他也假裝收到了放進口袋。

有時候,他會讓我扮演一隻壞蛋恐龍,他自己則是一隻有超能力的恐龍,經過各種驚險的打鬥最終他獲的了勝利。或者他是媽媽,我是寶寶,他負責照顧我:餵我吃彩泥做的食物,用空杯子餵我喝水。

這種看似幼稚的「假裝遊戲」,所有的孩子都喜歡玩,包括我們小時候的自己。孩子開始玩「假裝遊戲」表明孩子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認知發展階段,通過這種方式促進孩子的認知和社交技能的發展。

孩子為什麼喜歡假裝遊戲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假裝遊戲是孩子心理活動的象徵遊戲,孩子要玩假裝遊戲,必須要懂得符號能代替日常的事物和發生的事件。

有一項研究:成人把一個小玩具熊放進一個縮小的房間模型裡,分別讓兩歲半的孩子和三歲的孩子看到,然後讓他們找出來這個玩具。接下來,讓他們分別在那個玩具模型代表的真實的房間裡,找出一個大的玩具熊。結果大多數兩歲半的孩子,都不能以房間為模型找出大的玩具熊。

這說明,兩歲半的孩子,還不能理解這個房間模型既可以是玩具,也可以是代表真實房間的一個符號。但在成人指出房間模型和真實房間的相似性後,兩歲半孩子就能更好的完成上面的任務。

知道了一個東西可以作為符號代表現實世界的事物,這是一種有趣的體驗。孩子有著與生俱來的學習和探索欲,不斷體驗新知識的過程,決定了孩子喜歡這種象徵遊戲。

假裝遊戲的三個階段

隨著年齡的發展,孩子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在增強,隨著孩子運用符號能力的發展,假裝遊戲也會從簡單慢慢變得複雜,皮亞傑把假裝遊戲發展的分為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和真實生活脫離。

一歲半的弟弟拿起玩具電話假裝在給爸爸打電話說:「喂,爸爸,你在幹嗎?」,隨後又拿起了一張報紙假裝在看報紙,這個階段孩子的假裝行為主要是模仿大人,用的道具也是現實生活中的實物。

兩歲前,他們會使用杯子假裝在喝水,但不會把杯子當作電話,因為他們還不會把一個有明確用途的東西,當作代表其他東西的符號。大概兩歲時,他們可以使用不太真實的東西,比如把積木當作電話。慢慢地,他們可以不藉助現實的東西就能靈活的想像物體或事件。

第二個階段:自我中心性減弱。

皮亞傑認為前運算階段的孩子,思維特點是自我中心主義,只關注自己的觀點,認為別人的思維和想法都是和自己是一樣的,不能把自己的符號性觀點和別人的觀點區別開。

最初,孩子的假裝遊戲是指向自己的,比如弟弟假裝餵自己吃東西,然後孩子的假裝遊戲會指向別的事物,比如弟弟餵玩具恐龍吃東西。兩歲以後,他們可以把自己從遊戲中擺脫出來,用別的東西當作行動者,比如讓玩具恐龍按下消防車按鈕。當孩子懂得假裝行為的發出者和接受者可以不是自己時,說明孩子的自我中心性減弱了。

第三個階段:包含更複雜的組合圖式。

一歲半的弟弟會假裝喝水,但他還不能把倒水和喝水兩個行為組合起來用。在兩歲半左右,孩子會和同伴一起假裝別人的行為,心理學家稱為社會劇遊戲,這表明了孩子開始可以把不同的圖式組合起來。

幾個三四歲的孩子在照顧一個生病的布娃娃,有人是看病的醫生,有人是負責照顧布娃娃的父母,還有開救護車的司機……他們已經能在精心設計的情節中創造協調好幾個角色,孩子們對故事的情節已經有了成熟的理解。

假裝遊戲對孩子有哪些益處

心理學家認為,假裝活動不僅是一種象徵遊戲,更促進了兒童的認知和社會技能的發展。許多研究表明,假裝活動促進了各種心理能力的發展,包括記憶、邏輯推理、對自己思維的反思能力和對自己行動的控制能力。

  • 熟悉相關的規則

維果茨基把假裝遊戲看作促進幼兒期認知發展的理想社會環境,當兒童創造出想像情境時,他們就在學習按照內心的想法和社會規則做事。

當孩子幫娃娃洗刷,照顧它睡覺或起床,其實就是在遵守作息的規則。當孩子假裝自己是媽媽,娃娃是寶寶時,他就在遵循父母的養育規則。

因為孩子假扮的多數是成人角色,像售貨員、老師等,他們被這些職業吸引,仔細學習觀察後還原到遊戲中。通過玩假裝遊戲,孩子對生活中的規則越來越熟悉,在遵守規則方面表現的更好。

  • 社交能力得到鍛鍊

假裝遊戲中的社會劇遊戲,需要孩子們自己創造並協調分配角色,還要進行充分的交流討論,這個過程也讓孩子學到了同伴之間交流的方法,從而孩子的社交能力得到提升。

孩子在交往中形成最初的友誼,假裝遊戲為孩子的社交提供了重要的情境。早期的友誼能夠提供社會支持,樂於結交朋友的孩子更容易適應進入幼兒園的生活。

  • 理解和預測別人情感的能力增強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情緒的理解變得越來越準確和複雜,能夠正確判斷基本情緒的起因,比如弟弟很開心是因為自己打敗了恐龍。也能預測同伴在表現出特定的情緒後有什麼樣的行為,比如碩碩生氣後會打人等等。孩子們開始意識到,思維和情感是相互關聯的。

孩子們對情感的了解逐漸加深,進而能在假裝遊戲中表演各種情感狀態,反過來,假裝遊戲又促進了孩子情緒理解的發展,尤其是在和同伴一起玩的時候。

父母怎樣參與到遊戲中

父母對孩子社交關係的影響:

  1. 直接影響,在遊戲中父母教給孩子怎樣發起交往,怎樣加入到群體遊戲中、怎樣處理衝突。
  2. 間接影響,與父母形成安全依戀的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時期,容易形成積極的社交擁有富於溫情的友誼。

重視遊戲的認知和社會性發展價值的父母明白,假裝遊戲對孩子的社會性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高參與、情感積極的合作遊戲對孩子有著積極地影響,父母要參與進孩子的遊戲,幫助孩子獲得穩定發展後,更要適時退出讓孩子成長。

幫助孩子豐富故事題材

鄰居小女孩拿著一個魔法棒假裝自己是冰雪女王,來我家敲門,但天寶對此還有些不理解,他不知道自己可以假裝什麼角色。在鄰居小女孩耐心的講解下,他認領了一個壞蛋的角色,倆人開心的玩起了假裝遊戲。

孩子不知道的故事,就不可能還原成假裝遊戲,想讓孩子有更多的主題來假扮,就要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故事素材。然後儘量為孩子提供一些假扮遊戲所需要的道具,道具並非需要複雜逼真,越簡單的道具需要的想像和描述就更多。天寶最近愛上看《宇宙護衛隊》,常常把我的拖鞋戴在胳膊上假裝是「風暴力量」。

父母進行指導性參與

維果茨基認為假裝遊戲是一種獨特的、影響寬泛的最近發展區,兒童在其中嘗試各種富有挑戰性的活動,從而形成新的能力。

假裝遊戲是孩子擴展認知技能、學習文化各種活動的主要手段,維果茨基認為,僅提供一個物質環境的刺激來促進早期認知發展還不夠。孩子所處的環境中,要有一些技能熟練的社會成員邀請或者鼓勵孩子參與到周圍的社會活動,父母通過和孩子一起遊戲,指導並豐富孩子假裝遊戲的內容能促進早期的假裝遊戲。

父母通過建議、指導、舉例說明什麼是好行為等方式,跟孩子建立一種相互尊重的關係,教孩子怎麼做,對好的行為給予表揚,這些積極的訓練方式可以鼓勵孩子的好行為。當父母和孩子在共同遊戲中產生敏感、合作和共同愉快的情緒時,兒童就會表現出良心的穩定發展,犯錯之後表達對別人的關心,公平遊戲,行為友善而負責。

適時退出,讓孩子在任務中承擔更多的責任

尤卡坦瑪雅人的文 化強調自主性和扶助性,當孩子開始模仿大人勞動時,父母會認為他們可以負擔起更多的責任了,等到孩子學著大人的樣子幹活的時候,大人就會讓孩子承擔更多的責任。

像這樣,孩子自己主動選擇了相對有難度的活動,或者父母把孩子帶入一個相對有難度的活動中,孩子自己沒有能力完成,在大人給予的指導和支持下能夠完成。兒童參與到互動活動中,慢慢掌握一些方法和策略,隨著兒童能力的增長,成人要退出讓孩子承擔更多的責任。

大玉兒,一位有想法的媽媽,用文字傳播育兒經驗,關注看更多育兒知識。

相關焦點

  • 孩子為什麼喜歡玩「假裝遊戲」?行為背後的育兒價值,父母要了解
    其實如果我們留心觀察,在其他方面,孩子一樣熱衷於"假裝"遊戲。比如喜歡假裝自己是某個動畫人物、是爸爸媽媽、是爺爺奶奶等。孩子為什麼喜歡玩"假裝遊戲"?行為背後的育兒價值,父母要了解瑞士著名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提出了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包括1、感知運動階段(Sensorimotor Stage);2、前運算階段(Preoperational Stage);3、具體運算階段(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4、形式運算階段(Formal Operations Stage)。
  • 孩子為什麼喜歡「過家家」?行為背後有科學原理,父母要知道
    假裝遊戲對孩子有哪些益處心理學上很多專家認為「假裝遊戲」不像我們理解的角色扮演那樣,有研究表明孩子玩「假裝遊戲」對自身心理能力發展有很大益處。2、社交能力得到鍛鍊「假裝遊戲」通常要和很多同伴一起完成,在完成遊戲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有自己要做的事。8在和同伴互相交流的過程中,孩子的社交能力也能得到鍛鍊,孩子上了幼兒園與其他的孩子的交流也能順暢一些。
  • 為什麼全世界孩子都喜歡玩過家家遊戲?背後的心理動機不可不知
    直到後來我研究了兒童心理,才知道「過家家」遊戲是兒童象徵類遊戲的一種,全世界的孩子都喜歡玩這類遊戲。 孩子為什麼會沉迷於象徵遊戲 要理解象徵遊戲是怎麼出現的,孩子為什麼又會沉迷於象徵遊戲的,這就需要我們了解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兒童在2歲左右時進入了前運算階段。前運算階段有一突出的特點,就是建立了符號系統,開始學會了語言。
  • 發現孩子學會撒謊?家長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很關鍵
    有研究發現兩歲的孩子有30%的孩子都學會了說謊,而在三歲的孩子當中,會撒謊去騙人的孩子達到了一半以上,到孩子4歲的時候,幾乎每個孩子都學會了撒謊,因此我們可以看來孩子學會撒謊的現象和孩子的道德是沒有任何關係的,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真正的了解清楚為什麼孩子會說謊,這樣作為家長的我們才能夠糾正出孩子的錯誤。
  • 為什麼孩子不喜歡理髮?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家長要知曉
    但其實我們可以深入了解一下這種行為的成因,嘗試著從孩子的角度理解問題,可能就知道該如何糾正孩子了。孩子不喜歡理髮的原因1、受到錯誤的暗示有些家長可能會下意識覺得孩子會不喜歡剪頭髮,因此帶孩子出門前會再三囑咐孩子不要怕,只要一會就好了。
  • 《遊戲力》:化解孩子行為問題,父母要會玩兒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是否被這些行為氣的抓狂?突然非常黏人,不準媽媽上班,否則就大哭大鬧;不知道從哪學的髒話,反覆的說,越制止說的越起勁兒;莫名其妙發脾氣,問原因怎麼都不肯說……如果你找不到原因,不知道怎麼解決,下面這本書,或許可以幫你揭開困惑。
  • 3歲以下的寶寶,發脾氣總喜歡打人,行為背後的原因父母知道嗎?
    不少家長表示,幾歲大的孩子真的太讓人不省心了!在外面的時候總是因為不滿足孩子而哭鬧,發脾氣,在家的時候也會一言不合就吵起來,摔東西的情況經常出現。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為什麼在剛剛學會講話和思考的時候,孩子都喜歡發脾氣?家長們注意了,孩子發脾氣背後的這幾件事,你不能不知道。
  • 為什麼孩子容易沉迷遊戲?關於行為上癮的三個原因,家長知道嗎
    文 | 小允兒的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美國心理作家麥格尼格爾曾說:要成功做到自控,你必須知道自己為何失敗。因為科技的不斷發展,孩子的娛樂也變得隨之變多,越來越多的孩子會被網路遊戲所吸引。
  • 「假裝遊戲」有利小孩的心智發展,當孩子喜歡過家家,家長要鼓勵
    各位父母是不是覺得這樣的場景熟悉極了,這就是自家孩子們喜歡的過家家的"假裝遊戲"!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假裝遊戲",它在心理學上也叫做象徵性遊戲或者是扮演遊戲,等到孩子會模仿並且對於這個世界非常的好奇的時候就會愛上這種感覺。利用身邊的物品模仿成年人的生活,也代表著對於成年人世界的嚮往和好奇。
  • 孩子總是愛攀比?娃行為背後的心理,父母要清楚,才能更好地教育
    娃行為背後的心理,父母要清楚劉芳發現自己的兒子,上了小學以後,總是愛和別人攀比。孩子攀比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父母弄清楚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帶娃就沒那麼難了:①受父母影響、出現虛榮心理因為父母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一個喜歡攀比的人,經常和鄰居炫耀自己擁有名牌衣服、包包等。那麼孩子受到影響,慢慢地就學會和其他小朋友攀比;進而養成一種虛榮的心理,自己有好東西想要展示,別人的好東西想擁有。
  • 父母必須知道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
    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是有需求的。作為父母要學會觀察孩子的行為,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點,那麼教育就會變得很簡單。父母的第一要務就是要學會觀察。我們只有潛心的觀察,才能從活動中解讀孩子背後的行為和意義,這樣才能在必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支持,從而讓我們的孩子發展的更好。
  • 孩子懶得走路總求抱抱?行為背後的原因要知曉,兩利一害
    導讀:孩子懶得走路總求抱抱?行為背後的原因要知曉,兩利一害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懶得走路總求抱抱?行為背後的原因要知曉,兩利一害!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寶寶總是喜歡打人?行為背後蘊含的嬰幼兒心理學,父母要知道
    對此琪琪很是無奈,為什麼寶寶到一定的階段就會變成這樣子,喜歡打人,是寶寶「變壞」了嗎?其實這是寶寶成長發育中遇到的打人敏感期,通過行為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父母要了解寶寶行為背後的嬰幼兒心理學。一、寶寶出現打人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
  • 寶寶為什麼害怕自己睡覺?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父母一定要知道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指向相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寶寶開始第一次自己睡覺,意味著寶寶的獨立成長,也意味著父母需要放手讓寶寶成長。繪本《第一次自己睡覺》對於寶寶的分房睡具有借鑑意義。本文我將從繪本作者與繪本特點、寶寶為什麼害怕自己睡覺、如何讓寶寶自己睡覺這三方面展開探討,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些許啟發。
  • 為什麼寶寶喜歡車?背後的心理原因,爸媽要了解
    雖然看起來挺好玩的,不過還是要說這樣的做法不妥,有安全隱患。孩子就玩自己的玩具車就好了。為什麼孩子喜歡車,這背後有什麼心理原因呢強者崇拜孩子天然地崇拜強者。車在孩子看來就是一位強者,那麼高大,還會移動。這就好比我們崇拜武俠世界裡的那些飛簷走壁草上飛的人一樣。聽了這個大家對寶寶痴迷車的行為是不是鬆了一口氣:「喔,不就是喜歡車嗎?沒事,等會買一打回來!」
  • 孩子休學在家沉迷遊戲,原因是這個心理需求,父母和家庭要調整
    當孩子喜歡上玩遊戲甚至沉迷遊戲的時候,我們就更加不能夠採用打罵、懲罰的手段。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曾經提出過「行為塑造」的原則一強化和懲罰。當一個行為能夠得到想要的結果時,這個行為就會被強化。而得到了不想要的結果時,這個行為就被懲罰了。
  • 為什麼孩子愛亂扔玩具?背後原因父母要了解,正確引導是關鍵
    ,父母不必感到苦惱,了解其背後的原因,並正確地對孩子進行引導才是關鍵。一、孩子愛亂扔玩具的原因1. 父母的錯誤示範從一個孩子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縮影,父母的行為極其容易影響到孩子,當父母自己隨手亂丟東西,比如一回家脫下衣服就亂扔到沙發上,對此行為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在潛意識裡會對其進行模仿。
  • 孩子10個常見行為背後的心理規律,父母要注意了!孩子想的是這些
    花媽仔細想了想原因,上二年級的小一現在非常叛逆,而大人通常習慣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對待孩子: ▼為他們準備一大堆的興趣班,認為這是對他們好;把他們心愛的玩具給拿走,教導孩子要學會分享,卻忽略了他們內心的感受;對孩子奇怪的行為表示不理解,卻從沒想過走進他的世界......
  • 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的背後原因
    溯本求源,針對這些「手機癮孩子」的家庭,我通過「成長投射」去尋找孩子沉迷手機背後的原因,很多家長知道真相後都後悔不已。因此,琪琪喜歡了手機,雖然知道沉迷手機不好,但只有手機能帶來輕鬆感,讓她暫時忘記孤獨和無助。
  • 孩子為何喜歡在父母面前調皮搗亂?知道了背後原因,你還會兇嗎
    文|李知行醫生因為孩子的年齡還比較小,所以父母總擔心孩子調皮搗蛋或闖禍。他們希望孩子乖巧,可每當孩子安安靜靜時,又總覺得孩子在動「壞心思」。鄰居小孩,不停的搗亂,背後的原因令人心疼隔壁鄰居家的孩子,爸爸媽媽每天早出晚歸,只有放假的時候才有時間陪伴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