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鴻兒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剛剛出生的寶寶,吃飽了就睡,睡醒就繼續吃,每天需要保持14-18個小時的睡眠時間,這個階段父母雖然需要奶娃,但是安安靜靜入眠時候的寶寶是個小天使,不需要父母多費心。
而隨著寶寶的長大,寶寶變得調皮搗蛋,總是喜歡打人,尤其是對親近的人,總是少不了會出現打臉、抓頭髮的行為,讓父母苦不堪言。
對於寶寶打人的行為,有些人提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告訴寶寶不能打人,但是對於年幼的寶寶,又怎麼會忍心下手呢?
琪琪有一個18個月大的寶寶,寶寶近來變成「壞小孩」,讓琪琪很無奈,對他抱也不是,不抱也不是,因為當他抱寶寶的時候,寶寶總是會拍打她的臉,抓著她的頭髮不放,別看寶寶幼小,力氣可是不小。
對此琪琪很是無奈,為什麼寶寶到一定的階段就會變成這樣子,喜歡打人,是寶寶「變壞」了嗎?其實這是寶寶成長發育中遇到的打人敏感期,通過行為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父母要了解寶寶行為背後的嬰幼兒心理學。
1. 想要引起注意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會意識到自己不同於他人,有別於世界,渴望得到關注,尤其是父母的關愛、陪伴,當寶寶發現父母沉溺於手機或者忙於其他事物而忽略了他,寶寶就會通過一系列行為來提醒爸媽。
因為幼小的寶寶自身的語言發育不成熟,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訴求,因此就會通過打人、抓臉、抓頭髮等等行為,來表達自己內心的需求,引起父母的注意,從而獲得關注。
2. 表達自己的喜愛
在日常生活中,你會發現寶寶是越喜歡誰,誰就越「遭殃」,寶寶的拳頭就會越「寵幸」誰,喜歡誰就打誰,尤其是寶媽,會受到更多的專寵。
當寶媽抱著寶寶的時候,寶寶因為喜歡媽媽,想要看清楚媽媽的臉,於是就會用手推開媽媽,甚至是出手打媽媽,一切都是因為愛。
3. 出於模仿
每一位寶寶,幾乎都擁有肉嘟嘟的小臉蛋,滿臉的膠原蛋白,嬰兒肥的臉蛋,讓人心生喜歡,於是身邊的人看到寶寶臉都會忍不住地捏兩下。
寶寶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看到大人的行為,看在眼裡,在行為上會表現出來,因此也就會對大人的臉「下手」了,由於寶寶不懂得控制自己的力度,於是就演變成了打人的行為。
4. 發洩不滿
人都有小情緒,寶寶也是,擁有自己的小情緒,成年人有情緒,可以找人傾訴,做一些事來排遣自己的不快與不滿,而寶寶的語言發育不成熟,無法清晰表達自己,行為上又受限,因此只能通過打人臉,抓頭髮等行為來發洩自己的不滿。
寶寶打人不是因為變壞了,而是通過行為來表達自己的訴求,行為的背後蘊含著嬰幼兒心理學,父母對此要有所了解,從而採取科學的方式來處理。
1. 保持冷靜
如果寶寶打人的時候,父母的情緒激動、表情豐富來回應寶寶的話,寶寶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了反響,引起了注意,就會越打越興奮。
因此當寶寶打人的時候,父母要保持冷靜,做到無動於衷,當你不為所動,風平浪靜的時候,寶寶打人就會覺得索然無味,沒有意思,就會停手了。
2. 克制自己的行為
寶寶的行為,有些是來自於對父母的模仿,因此大人們要反思自己,以及控制自己的行為,即使寶寶再可愛,也別對他的小臉蛋下手,當有陌生人要捏寶寶的小臉蛋,父母要予以拒絕。
3. 用繪本加以引導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對這個世界越發感興趣,對自己的身體與外界都充滿了探索欲,他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潛能與作用,父母可以通過繪本來引導寶寶,手不是用來打人的,它具有很多現實性的實際作用。
4. 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當寶寶要伸手打人的時候,父母可以遞給他最喜歡的玩具,轉移寶寶的注意力,讓寶寶沉迷於玩具的世界,而騰不出小手來打人,這是一種對寶寶打人行為,行之有效的引導方式。
寶寶在某個階段,出現愛打人的行為,不是變壞,也不是發脾氣,而是成長發育過程中的特點,父母不要覺得煩躁,而是要保持耐心,了解寶寶行為背後的心理,加以科學引導,幫助寶寶健康快樂地成長。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小鴻兒媽媽,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