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文化 Le café----法國時尚的符號
法國有句諺語:「Un jour sans fromage, c』est un jour sans soleil.」意思是說,對法國人而言,如果哪天少了奶酪,那天就沒了陽光。而我卻覺得,如果哪天他們的生活裡少了咖啡,那他們一定會比沒了陽光和奶酪還要無精打採。法國人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咖啡。咖啡對他們來說不只是一種飲品,它隱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遍布城市與鄉村的咖啡館是法國生活方式的一種標誌。
如果有一天你去法國觀光旅行,在五光十色,車水馬龍的香榭麗舍大道,蔚藍色的地中海岸,或外省清靜冷僻的街道,看到那些或富麗堂皇,或古樸雅致,或斑駁簡陋的咖啡館,建議你不妨進去坐一下,感受一下那裡的環境和氛圍。法國人曾對外國遊客作過一個調查,被問及巴黎最吸引人的東西是什麼時,許多人的回答不是羅浮宮、艾菲爾鐵塔等膾炙人口的名勝,而是散落在巴黎大街小巷的咖啡館。有人曾把咖啡館比作是法國的骨架,說如果拆了它們,法國就會散架。徐志摩也說過,「如果巴黎少了咖啡館,恐怕會變得一可愛。」
法國人的血管中流淌著拉丁民族熱烈奔放的血液,他們熱衷於高談闊論,張揚自我。中世紀封建王朝年代,法國宮廷是法國政治文化生活的中心,上流社會的沙龍一直引領著法國的大眾文化和生活時尚。皇宮貴族輕鬆優雅、浪漫多彩的生活方式影響了大眾的生活情趣。咖啡館在百姓,尤其是知識分子的社交生活中傳承的是貴族沙龍的某些交際功能。
法國人去咖啡館不單單是為了喝咖啡,他們更多的是去那裡放鬆身心。普通百姓喜歡湊熱鬧,聚會或聚餐,哪裡人多就喜歡去哪裡。無怪乎在法國的普通餐館中,服務生大多會把第一批客人安排在靠窗的桌邊,然後點上一支小蠟燭。夜色降臨時分,外邊的客人會不由自主地被餐廳內搖曳的燭光、隱約的人影所吸引,去分享廳內溫馨的空氣。
曾聽說法國一度由於咖啡缺貨而少喝了咖啡,馬上就見打盹的人多起來。說來好象誇張,但法國人嗜咖啡倒是千真萬確。l991年"海灣戰爭"爆發,法國也是參戰國之一,國內部分老百姓擔心戰爭影響日用品供應,紛紛跑到超級市場搶購。此事連電視臺也驚動了,當鏡頭對著滿抱"緊缺物資"的顧客時,卻發現他們拿得最多的竟是咖啡和糖。此事一度成為當時的大笑話。
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似乎不在於味道,而是環境和情調,大多不願意閉門"獨酌",偏偏要在外面湊熱鬧,即使一小杯的價錢足夠在家裡煮上一壺。他們也還不是匆匆喝了拉倒,而是慢慢地品,細細地嘗,讀書看報,高談闊論,一"泡"就是大半天。在科技博覽會上,我走過六七個大展廳,都見在角落處設有咖啡座,方便到會各方面人士交流洽談,整天都是座無虛席。
法國人養成這種喝咖啡的習慣,自覺不自覺地表達著一種優雅韻味,一種浪漫情調,一種享受生活的愜意感。可以說這是一種傳1特的咖啡文化。正因如此,法國讓人歇腳喝咖啡的地方可說遍布大街小巷,樹蔭下、馬路旁、廣場邊、河岸上,以及遊船上、臨街陽臺上,甚至艾菲爾鐵塔上……。而形式、風格、大小不拘-格,有咖啡店、館、廳、室,這些都附屬著建築物而存在,有屋頂蓋著。而最大眾化、充滿浪漫情調的,還是那些露天咖啡座,那幾乎是法國人生活的寫照。好多的露天咖啡座都佔據不少公眾地方,如廣場圈了一角,街頭佔點人行道,甚至在人潮熙來攘往的香謝麗舍大道也是如此,那花花綠綠的遮陽傘成了點綴巴黎的獨特街景,看來市政當局對此還特別寬容。咖啡座的椅子幾乎全是朝向馬路排列,明擺著是有心設置的觀眾席,那面前的馬路便是劇目永不重複的大舞臺。看那些形形色色的座上客,任憑街上喧囂嘈鬧、車水馬龍,太陽傘下一杯在手,悠然閒適。拿份當地報紙漫無目的瀏覽也行,叨著香菸吞雲吐霧亦可,還可以把大街上的五光十色細細欣賞。這裡,會有亮麗的時裝閃過,會有醉人的香氛飄來,也會有炯娜多姿的女郎走過,還常有街頭音樂家給您送來段段美妙的旋律。此情此景,令人陶醉。不難見到座上原來細聲絮語的戀人旁若無人地擁抱、親吻,別人可真羨慕不了那麼多,因為這是在法國。要是您運氣好,也說不定在您身旁的椅子上,就坐著一個法國美女,讓您增添許多視覺享受。在這裡,邊吸著咖啡,邊看著時尚雜誌的巴黎女郎,被視為時髦的象徵。
除了那些抬頭見青天的露天咖啡座外,在法國約17萬的咖啡館中,不乏氣派堂皇或古樸典雅者。尤其在巴黎,一些咖啡館本身就是頗富歷史傳奇的名勝。在中世紀舊王朝時代,法國文化生活的重心是在宮廷。而到了18世紀的啟蒙時代,文化重心開始轉移到各種沙龍、俱樂部和咖啡館。像拉丁區的普洛可甫(LeProcoPe)咖啡館,就與二百多年前影響整個世界的法國大革命聯繫在一起。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思想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以及大革命三雄羅伯斯庇爾、丹東和馬拉等,都是這裡的常客。當年,伏爾泰的幾部著作、狄德羅的世界首部百科全書等都曾在這裡撰寫,還有大革命時具象徵意義的紅白藍三色帽也在這裡第--次出現。革命爆發的前幾年,這裡一直是熱血沸騰、孕育風暴之地。據說發跡前的拿破崙也曾來此,還因喝咖啡欠帳留下了軍帽。後來,這裡又是一流作家、演員、紳士淑女們聚會漫談的社交場所,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雨果、巴爾扎克、喬治·桑、左拉等,以至後來還以這咖啡館的名字創立了文學刊物《普洛可甫》。因此,現在館內保存下來的傳統裝飾、古董擺設以及各種文物特別豐富,館內的格局與景物似乎都沒有因時代的變遷而"煥然一新",顧客仍舊是喜歡它的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