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亂搜偏方!這個大數據平臺把幾千年來的中醫古籍文獻都囊括了

2020-12-22 瀟湘晨報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3日訊 新冠疫情發生後,中醫藥在防治中發揮了積極且重要的作用。中醫藥廣泛而深度地介入新冠疫情的救治工作,取得的成績也讓更多人們開始關注信任中醫藥。

山東中醫藥大學退休教授郭瑞華告訴閃電新聞記者:「中醫在抗擊病毒方面具有優勢,它不是針對的病毒,它針對的是一個人的整體,它可以增強人體的抵抗能力,降低病毒對人體的損害。」

中醫幫助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作用性已經不容小覷,此前國家衛健委出的新冠肺炎治療方案中,就有中醫的方子。以蓮花清瘟為例,也是從《瘟疫論》《傷寒論》等古籍中化裁併結合現代藥理研究創製而成。

網上偏方盛行,盲目相信適得其反

中醫藥從古距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留存於世的書多方也多。那麼多流傳的方子都是對的嗎?還有網上的各種偏方可信嗎?

閃電新聞記者在網上搜索「偏方」兩個字,映入眼帘的搜索結果五花八門,有的說「嬰兒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奶奶迷信偏方阻止治療釀悲劇發生」,有的稱「六旬大媽迷信偏方治關節炎,全身深二度燒傷」…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為此,閃電新聞記者專門諮詢了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博士後、山東麥德森集團總經理王勇。

「中醫治療方法因人因時因地不同,同樣一類疾病,效果也會不同。而且傳統中醫藥遺留下來的知識,確實是值得我們宣傳和應用的,但是有一些可能已經不合時宜了,就像前些年比較熱的吃茄子治療各種疾病,雖然古書裡也是有記載的,但茄子只是食療的一部分,並不能治病。」王勇介紹。

因為缺少專業的中醫藥知識,老百姓辨別中醫藥方子的能力有限。相信中醫藥是好事,但是盲目追求的話,沒有效果還是小事,適得其反的話就得不償失了。

而且,古籍的文字語法與現在有很大不同,老百姓如果自己翻閱查詢古籍,可能還會存在理解的偏差。

創建中醫藥大資料庫,數據全面可信

「醫學古籍卷帙浩繁,有非常豐富的醫學資料,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不是所有現存中醫古籍裡面的內容都要傳承學習。」對於如何區分提取古籍中的精華進行學習,王勇的答案就是:利用網際網路技術,由專業人士建立一個系統科學的資料庫。

為了讓普通老百姓也能查詢到系統準確的中醫藥健康知識,王勇成立了一個專業團隊,創建了一個專業的網站資料庫——博覽醫書。

在博覽醫書這個平臺上,現在已經有近2000種古籍,現代中醫圖書1500多種,後續還會繼續錄入兩萬種圖書,以保證數據的全面性。王勇表示:「我想把承載中醫藥知識的載體轉化成信息化的形式,在這個數字時代,資訊時代,讓我們普通老百姓,還有我們的專業的中醫藥研究者能夠查詢方便,快捷。」

另外,王勇告訴閃電新聞記者,平臺數據的權威性是可以保障的。在6年的時間,他投資了2000萬,上百人參與資料庫的建立。其中有30多個專業人士進行數據的篩查和錄入。

山東麥德森集團博覽醫書項目產品經理李曉曉稱:「這是和中國中醫科學院歷時六年研發的一個項目,其中的數據都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和山東中醫藥大學來給我們做數據支撐,保證了我們數據的權威性和專業性。」

王勇說,因為古籍上都是零散的治療方法和思路,很多人只是一知半解,了解並不夠全面。「比如說感冒,很多人都知道要喝紅糖薑糖水,但其實除了這個,在中醫古籍中還有很多方法可以治療感冒,有內服湯劑,也有外用的例如艾灸等。」

再加上,因為之前平臺中醫古籍文言文較多,使用者基本上都是中醫藥的專業人士。但是目前,平臺已經解決了大資料庫的詞網問題。詞典的介入讓大家在閱讀的時候不會再存在障礙,能夠讓普通的民眾學習起來更加便捷化和通俗化。

平臺創新中醫藥知識共享模式

「現在在中醫藥的科普方面還是一個薄弱環節,引導老百姓正確認識應用中醫藥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王勇告訴記者,一些國內國際上的中醫大家也進駐了平臺,他們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成果也會通過平臺共享給社會,讓所有熱愛中醫學習中醫的人找到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信息數據。

不僅如此,資料庫還整合了各個平臺上的防疫文章和視頻,提供專家的在線諮詢。「這樣普通老百姓通過平臺學習,也能初步掌握一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因為這些知識的來源是可信的、可用的,所以也是可以實踐的。」王勇對記者說道。

現在掀起的中醫藥熱潮,對於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不可謂不是一件好事,但也要冷靜理性看待。

「現在我們的中醫藥大數據已經進入升級階段,不僅是把大量的古籍數據錄入,進行數據挖掘,更重要的是對每一個知識片段進行知識標引,梳理篩查,最終建立起中醫藥體系。」

切忌自己當郎中,有病還需找專業醫師

雖然有了專業可靠的查詢平臺,王勇也提醒道:「如果要進行治療,還是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否則,一旦不適應自己的症狀,反而會貽誤病情,造成很多副作用。」就像喝薑汁降血糖,如果真的每天一杯薑汁,血糖降不下來,還會影響身體其他器官的功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我們通過書本或別人介紹所了解的這些中醫藥知識,當我們應用在自己身體的時候,一定要慎重,一定要經過專家的指導去應用,這樣對我們自己的身體健康才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王勇再三強調。

閃電新聞記者 劉晨 亓子涵 亓廷廷 報導

【來源:閃電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數十件珍貴古籍文獻首次亮相 這場中醫古籍展炫酷開展
    展覽以別開生面的創新方式,融匯呈現百餘件珍貴古籍文獻和文物、多位重要當代藝術家的特別創作以及特製展品。展覽從今日面向公眾開放,展出至2019年8月1日。呈現了穿越幾千年古醫文化的百餘件藏品與作品。其中,四川省圖書館珍藏的國內珍稀版本《太平聖惠方》、《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等22種珍貴古籍文獻;青海藏文化博物院珍藏的《四部醫典·後續部》(16世紀)、《藥物圖釋·白銀鏡》(15世紀)等四部重要藏醫文獻;十三件來自青海藏文化博物院以及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珍貴文物及錄像等,這些都是首次在四川省向公眾展出。
  • 中醫古籍+當代藝術 省圖書館這場展讓古籍文獻「活」了
    四川新聞網成都6月22日訊(記者 李慧穎攝影報導)當傳統醫學古籍與當代藝術家的繪畫、互動裝置、錄像作品交錯,會呈現出什麼神奇的效果呢?了解中醫文化也能變得簡單時尚。今日,「默化 —— 古籍裡的傳統醫學文化與當代生活、藝術的潛移」展在四川省圖書館開展,展覽將以別開生面的創新方式,融匯呈現百餘件珍貴古籍文獻和文物、多位重要當代藝術家的特別創作以及特製展品。古醫文化、文獻與當代藝術的罕見互動,是對中國傳統醫學文化的一次立體呈現,亦是「古籍文獻活化」的一次大膽的創新嘗試。
  • 中醫整脊技術古籍文獻考
    而調曲復位所運用的正脊骨十法和牽引調曲法,部分是古籍文獻已有記載而世代傳承下來的,部分是在整理古籍文獻過程中發現,加以研究提高而應用於臨床的。這些技術經過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總結,明確其操作規範、適應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項,輯錄於2006年出版的《中國整脊學》。爾後又經全國專家論證,作為《中醫整脊常見病診療指南》的主要技術。
  • 安徽省中醫院「試點」中醫館雲平臺 可邀名醫遠程診療
    省中醫院「試點」中醫館雲平臺今後,到安徽省中醫院看病,若是病情太過「刁鑽」,醫生「搞不定」,可以向知名的老前輩尋求「智慧支持」,也可以邀請國內其他名中醫進行遠程診療,輔助開方、輔助診斷。在「百人峰會」上,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劉保延和與會者分享了關於「中醫藥數據中心」的相關情況,安徽省也是這個大數據成果的受益者。
  • 書籍類文獻檢索及數據挖掘工具分享
    在文獻源流考證中,最重要的是參考資料的準確性及全面性。
  • 《中華中醫古籍珍稀稿抄本叢刊》第一輯首發—新聞—科學網
    據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主任於建榮介紹,該叢刊獲2016年上海市新聞出版專項資助,由中科院院士、原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陳凱先做總序,以數字復原性出版方式保留原書珍稀孤抄本的特點,是古籍文獻研究和中醫藥研究者重要的珍貴文獻資源,具有版本研究和科學研究的雙重價值。
  • 被忽視的中醫古籍,高達13455種的書籍,卻有誰在讀?
    古籍有多少?中醫典籍到底有多少,筆者在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室的書架上看到一本2006年版的《中國中醫古籍總目》,這是一本目錄書,裡面收錄了幾乎所有能夠查詢到的中醫類古籍圖書及其版本情況,書中記載中醫典籍總數是13455種。
  • 皮膚病千萬別亂用「民間偏方」!
    咱厝陳大爺用了「皮膚偏方」病情反加重 「一年多來,我身上總會無緣無故到處發癢,抓出血來的情況也有過。我去藥店、診所買了好幾種止癢藥物來塗,可是也是好一陣就又犯,沒法斷根。後來聽村裡老友說有皮膚偏方挺神奇的,我就要了過來試用了下。這倒好,一用感覺更癢了,嚴重的時候全身出現大量的鱗屑和紅斑腫脹症狀。皮膚癢起來,真是吃不下、睡不好,太折磨了!」陳大爺一見醫生便訴起苦來。
  • 國學大數據時代來了-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全方位的「大數據時代」,呈現出從「雲計算」到「大數據」的發展趨勢。這個發展趨勢不是虛空的,而是正在對社會生活和學術研究產生著實實在在的重大影響。今天在座的都是中國古籍數位化事業的參與者和見證人。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小型的討論,與廣大讀者一起分享各位關於古籍整理與國學研究如何應對「大數據時代」問題的思考。
  • 揭秘古籍「縮微」:珍貴文獻如何多「活」500年?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4日電(記者 上官雲)在國家圖書館,有一個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以下簡稱「縮微中心」),裡面的許多工作人員幾乎需要整日和數據、古籍文獻、藥液等打交道,最後把一本本已經紙張泛黃的文獻資料,轉化為縮微膠片。據了解,縮微膠片可以長期保存達數百年,供讀者查閱或者研究。
  • 古籍文獻搬家 書櫃圖書一起打包
    古籍文獻搬家 書櫃圖書一起打包 工作人員正在小心為古籍打包。8月18日,記者從省圖書館獲悉,率先啟動的圖書館館藏古籍文獻已進入打包階段,即將搬入設在天府廣場附近的新館古籍書庫。    省圖書館館藏古籍及線裝文獻約65萬冊,具有相當重要的文獻價值,有些古籍不但是文物,而且價值連城。搬家難免磕磕碰碰,年代久遠的古籍稍有不慎就會損壞。這些「寶貝」如何避免在搬運過程中受損?與搬運普通書籍相比有哪些講究?記者提前進入現場,一探究竟。
  • 中國(徐州)首屆古籍文獻交流展16日開幕
    尤其劉向、劉歆父子以《別錄》《七略》奠定了中國目錄學、中國圖書館學的根基。當代徐州籍著名學者,原山東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董治安,著有力作《兩漢文獻與兩漢文學》,又歷時13年主編出版了煌煌36冊的《兩漢全書》,堪稱集「漢書」之大成。古籍文獻是記錄歷史,傳承文明最重要的載體。徐州先賢演繹了著書、刻書、藏書汗牛充棟的人文佳話。
  • 斯文在茲——古籍小組與新中國古籍整理出版
    光明日報記者 杜羽一部「二十四史」,浩浩幾千年風雲。一套點校本「二十四史」,洋洋二百餘冊。在初冬的北京展覽館,前來參觀「偉大曆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的人們,不時在這套書前駐足,遙思寫就了歷史的古人,更致敬那些不忘本來的今人——因為他們的努力,70年來,3萬多種古籍像「二十四史」這樣,有了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整理本。一輩接一輩地整理古籍,是中國人的傳統,孔子做過,朱子做過。
  • 海南名老中醫霍列五上百卷中醫古籍入藏省圖書館
    (資料圖)  捐贈古籍展示  文\圖海南日報記者鄧鈺  在霍毅眼中,父親霍列五的生命不止是人間的匆匆數十年,更延續在其珍藏的數萬卷古籍之中。從上個世紀初,專注於中醫研究的海南名老中醫——霍列五就四處收藏醫書古籍。霍列五去世後,這些古籍被放置在霍毅家裡的三個大書櫃中,成摞堆在數張書桌上,足有數百種上萬卷。
  • 【南中醫文獻】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獻研究所 2018年碩士研究生複試工作及錄取方案(附導師簡介)
    根據國家教育部和江蘇省教育考試院的有關規定,參照《南京中醫藥大學2018年碩士研究生複試工作實施方案》,按照「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保證質量、寧缺毋濫」的原則,經相關碩士生導師群體商議,中醫藥文獻研究所2018年碩士研究生複試工作分為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第一志願報考我校且達到報考專業複試線的考生複試;第二階段為第一階段未完成招生計劃中醫醫史文獻專業接收調劑考生的複試,複試內容和具體要求同第一階段
  • 雲南僑鄉鶴慶推進古籍文獻資料數位化建設
    雲南僑鄉鶴慶推進古籍文獻資料數位化建設 >   中新網昆明6月30日電 據云南省大理州鶴慶縣政府消息,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地方古籍文獻的整理、保護,該縣將建設「鶴慶縣圖書館地方文獻特色庫」。
  • 使用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檢索文獻方法詳解(二)
    今天,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大神」們常用的高級檢索和專業檢索吧,還有萬方智搜的跨語言檢索,以及二次檢索的功能吧!一定能讓你更快更準確地檢索自己需要的文獻。再來看看「專業檢索」,點擊專業檢索的入口。專業檢索是所有檢索方式裡面比較複雜的一種檢索方法。需要用戶自己輸入檢索式來檢索,並且確保所輸入的檢索式語法正確,這樣才能檢索到想要的結果。每個資源的專業檢索欄位都不一樣,詳細的欄位可以單擊「可檢索欄位」進行選擇。
  • 中醫說·系列科普短視頻|中藥足浴別亂泡,明辨才能見療效
    中醫說·系列科普短視頻|中藥足浴別亂泡,明辨才能見療效 2020-12-15 1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籍新書·2019年夏季|唐文治文集
    《出土戰國文獻字詞集釋》(全17冊)曾憲通、陳偉武 主編,中華書局本書為國家「十三五」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書稿對出土戰國文獻中所見近8000個字、詞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集釋,囊括了陶文、璽文、金文、貨幣文、玉石文、簡帛文等各門類資料。
  • 清代御醫手稿重現記載500餘偏方 估值高達2.1億
    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原所長、博士生導師餘瀛鰲,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馮世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史文獻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生導師鄭金生,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陳先行,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姚伯嶽等人出席了21日在北京的發布會。  汪必昌,字燕亭,清代歙縣人,生於1764年,卒年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