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導】據中評社消息,由兩岸統合學會主辦的「臺北會談」12月11日在臺北福華飯店進行第二天的議程,上午第一場會談主題是「從認同互信面談如何深化兩岸現有發展趨勢」,分兩組進行。其中一組由旺報總主筆戎撫天主持,引言人分別是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徐博東與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左正東,與談人則是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與中華臺北APEC研究中心執行長、前「國安會」諮詢委員詹滿容。
徐博東表示,兩岸應立足現實、面向未來、搭建平臺、研究規劃、商籤協議、先易後難,應該搭建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平臺,應該有代表性、全面性、權威性的新平臺,常態化與機制化才能持久。
徐博東還說、兩岸文化主管部門應組織相關人員研究規劃,籤定相關協議,然後依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籤署相關專業領域的子協議。
徐博東表示,胡錦濤在十八大提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大基礎工程,其中之一是強化文化交流,鞏固深化兩岸和平發展,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凝聚民族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兩岸文化交流是民族發展的動力,民族認同文化認同作為支撐,兩岸同胞有高度共識。
徐博東說,回顧二十多年兩岸關係發展史,文化交流合作早就開始,當年郭偉峰與範麗青第一次來臺灣採訪,轟動一時,現在已經是家常便飯,而他與臺史會王曉波的交流也是創下先例,現在已經發生歷史大變化,如火如荼,燎原之勢,對於緩和兩岸緊張,增進國家民族文化認同,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他對此是樂觀的。
徐博東說,但臺灣青少年的民族認同被搞亂了,馬英九政府雖然撥亂反正,強度與力度是不夠的,而且文化交流相對於經濟社會交流的文化層面是置後,措施不對等,陸生有三限六不限制,大陸人入臺填表繁雜,新聞交流,文化交流合作沒有機制化與常態化,早日實現機制化與常態化,已經有良好社會氣氛圍,應掌握機遇
左正東則說,兩岸經貿交流與兩岸和平發展的關係,從歷史來看,是發展先於和平,發展若行,和平向前,片面讓利政策效用非常有限,正在遞減,在兩岸都面臨嚴峻的挑戰,問題在於臺灣沒有辦法參與區域整合,臺灣與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籤FTA(自由貿易協定)是權利,解方是降低臺灣參與區域整合的政治意涵,馬英九政府這方面做得不多。
曹小衡說,和平與發展在特定時期有輕重先後之分,臺灣的國際經濟空間問題可能看得太重了一點,大陸協助臺灣加入WTO,已經是最大的善意,關鍵是要遵守當時定下的遊戲規則,有關去政治化的問題,兩岸的區域經濟合作阻力重重,例如海西區;官方主權基金合作兩岸、東海、南海石油探勘開發,以及合作在大陸進行公共建設、金融合作參股、陸資入臺等好像也不太自由化。
詹滿容說,在經濟層面,基於市場機制由下而上的機制是較可行的,文化、社會層面的建構也是如此,比由上而下還來得更貼切,中華文化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文化思維應用到全球層面,如何做到讓全球人士仰慕中華文化?但類似ECFA的機制,她個人是比較保留的,方針式的語言對老百姓的感覺是比較遠的,兩岸可討論中華文化的定義、學習與認同,探討軟實力是有所必要的。
上海臺灣研究所所長俞新天則說,大陸可以協助臺灣參與經濟整合,但大陸的態度不能取代臺灣自身的努力,不是大陸的阻撓,而是臺灣自身市場開放的問題,臺灣可以透過大陸加入東協加一區域整合,大陸對此應該是有準備與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