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網購以後也許會遇到不愉快的經歷。網上看好某件商品,仔細比對商品介紹和評價以後,出於對商品的喜歡和對店家的信任下單。但是面對個別無良商家購物前後態度的極端變化,以及商品出現問題以後的奇葩解決辦法,都讓我們感慨刷新了三觀,甚至失去了再次網購的信心與勇氣。
一邊的吐槽聲不絕於耳,一邊的網購成交量卻依然驚人。據報導,11月1日0時到11月11日24時,某平臺「雙十一」最終總成交額4982億元,實時物流訂單量更是突破22.5億單,約等於2010年全年中國快遞量總和。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網購擁有如此大的魅力?結合多年網購經驗,筆者以為,除了網上店鋪集中,商品種類齊全,價格相對便宜以外,很多人看中的還是足不出戶,只需滑鼠或手機輕輕一點,喜歡的商品就可以送貨到家,沒有了紙幣的正面接觸,降低了疫情防控風險,給人一種「看不到花錢」的視覺假象,造成的一種心理上的安慰。
同樣基於網際網路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業態直播帶貨,也在前不久因為售後服務和明星帶貨涉嫌刷單造假等問題被中消協點名。尤其是某知名帶貨主播被爆所代言的商品存在虛假宣傳而被罰款,更是讓眾多網友驚呼大跌眼鏡,沒有了信任可言。
網際網路從誕生那天起就是把雙刃劍,帶給人們各方面便利的同時,一些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例如,利用非法技術獲取個人信息,轉手賣給他人而獲取暴利;個別無良商家瘋狂刷單偽造好評,騙取顧客信任;有些門戶網站甚至不惜博得眼球,對某些產品性能編造虛假信息進行宣傳造勢;等等。
這些問題的產生,一方面是少數人誠實守信意識不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會在誠信體系建設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短板。
可喜的是,不久前向社會徵求意見的《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就及時回應了群眾和市場的呼聲。從維護消費者權益的角度,對於網絡直播帶貨作出了明確規定,有助於網絡直播規範運營。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誠信是我們的優良傳統,黨和國家也歷來把誠信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於個體而言,更是一個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安身立命的基礎,也是整個社會和諧運轉的基石。誠信猶如空氣和水,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應該充斥虛假和欺騙。
我們從網際網路獲得便捷高效的同時,也應該負起應有的責任。相關法規制度已經出臺,關鍵還是要靠個體去落實,我們在樹立誠信意識的同時,還要學會辨別一些虛假信息的真偽,自覺摒棄貪圖小便宜的心理,文明理性網上消費。
人人都是網絡的受益者,人人也是網絡世界誠信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堅持誠信為本,讓網絡世界越來越和諧,也能更好的造福人民,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