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納世界衛生組織分類原則 對抗生素藥物進行分級管理

2020-12-22 中國經濟網

  在全球,濫用抗生素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從而使抗菌藥物失效,已經成為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

  近日,國內專家學者呼籲衛計委參照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抗生素分類原則,支持藥企研發抗耐藥抗生素,將新的安全高效、副作用小的抗耐藥抗生素(包括複方抗耐藥抗生素)等I類新藥納入醫保目錄,並按世界衛生組織(英文簡稱:WHO)分類原則列入限制使用級。

  細菌對新抗生素耐藥只需兩年

  細菌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生命體之一,在它們35億年的進化史中,為了爭取自己種群的勝利,會分泌出各種對其他細菌有害的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就是抗生素。

  在人工製取抗生素出現之前,人類對細菌無計可施。不要說霍亂、肺炎、結核病這些疾病,就是被樹枝輕輕刮傷,都有可能因細菌感染而喪命。

  直到1939年澳大利亞人瓦爾特·弗洛裡和德國出生的鮑利斯·錢恩成功提純出青黴素,這種情況才得以改觀。

  不過,人類與細菌之間的抗生素大戰也由此拉開,因為無論多麼惡劣的抗生素環境,在數以萬億計的細菌中,總會有攜帶著「優良基因」的細菌能活下來。而這些死裡逃生的細菌,可以通過分裂複製,產生有抗藥性、耐藥性的後代,或通過質粒上DNA的交換使其他細菌獲得同樣的耐藥性。

  下面是新型抗生素出現到耐藥細菌出現的時間表:

  1943年青黴素大規模使用,到1945年20%的金黃葡萄球對其產生抗性;

  1947年鏈黴菌素上市,同年該藥耐藥菌出現;

  1952年四環菌素上市,1956年其耐藥菌出現;

  1959年甲氧西林上市,1961年其耐藥菌出現;

  1964年頭孢噻吩上市,1966年其耐藥菌出現;

  1967年慶大黴素上市,1970年其耐藥菌出現;

  1981年頭孢噻肟上市,1983年其耐藥菌出現;

  為了應對這些細菌耐藥性,人類也在不斷地研發各種不同的抗生素。但人類研發出一種新的抗生素需要長達10年時間和數億元到幾十億元的投資,而大多數細菌繁殖一代只需要20分鐘,產生耐藥性也只需要2年左右的時間,使得這種抗生素的療效下降,因此人類需要不斷地研發新的抗生素。

  這就意味著,如果不能科學、有效地使用抗生素,將導致大量新藥剛剛進入市場療效就下降。

  對此,WHO以及歐美、中國的專家學者認為,細菌不斷進化是一個自然規律,但抗生素不及時足量等不合理使用或濫用使得細菌的進化變得更加迅速,特別是在動物飼料中大暈添加抗生素,許多企業使用人用淘汰的、副作用大、殘留時間長、療效差但價廉的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並長期使用,這是造成細菌耐的最主要的原因。耐藥細菌的出現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的治療成本,延長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從而給健康系統帶來了很大的耐受壓力。

  分類管理減緩新藥失效步伐

  為應對細菌耐藥性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於2017年6月6日公布 了抗生素分類管理清單,建議以青黴素類藥物為第一道防線,只在必要時使用其他抗生素。新版《基本藥物清單》中包含用於治療21種 常見病的39種抗生素,並將它們分為「可用」 Access、「慎用」 Watch 和「備用」 Reserve三類。

  一、 「可用」類藥物是治療常見感染疾病的首選或次選抗生素,可廣泛獲取,且價格實惠,令致病菌產生耐藥性的可能性較低,其中包括被廣泛使用的阿莫西林(青黴素類)。

  二、 「慎用」類抗生素只限於某些特定感染使用,包括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噻肟、頭孢曲松等)、β-內醯胺酶抑制劑複方抗生素(如複方哌拉西林鈉等)、喹諾酮(如環丙沙星等)。

  三、 「備用」類屬於最高級別限制使用,包括氨曲南類、四代和五代頭孢菌素、達託黴素、替加環素等,這些抗生素應被視為最後手段,WHO不希望備用的抗生素被頻繁地使用。

  因此,中國的專家學者以及中國藥科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南大學的專家教授建議國家一方面要參考WHO、FDA的政策,通過政策鼓勵、簡化審批手續等方式加快新藥的研製、上市步伐;另一方面,要與國際接軌,參照WHO的分類管理原則進行抗生素分類管理、使用。

  比如,複方抗耐藥抗生素藥物由於療效顯著,毒副作用少,安全性高,質量穩定可控,特別是這類複方抗耐藥抗生素被長期使用細菌對這類藥產生的耐藥性也很低,這類藥將是臨床上針對耐藥菌的主要剋星,將成為國際和國內臨床醫學科學工作者和臨床醫生首選的治療細菌感染的藥物。

  國外通過政策傾斜等方式為抗生素新藥研製大開方便之門。如美國FDA和歐盟於2014-2016年間加快在II期臨床完成後尚沒有開展III期臨床就加速批准上市了兩個類似的複方抗耐藥抗生素,並給以特殊政策照顧支持。

  在國內,由於頭孢曲松舒巴坦、頭孢噻肟舒巴坦療效確切,副作用更少,安全性高,特別是頭孢曲松舒巴坦對WHO公布的全球十二大耐藥菌--淋球菌有特效,得到醫護工作者的廣泛認同。該藥是中國藥科大學與HWM. Co合作創新的重大科研項目、發明專利,是我國研發的I類新藥,具有更高療效的抗耐藥抗生素。

  為此,國內廣大醫藥科研人員和專家學者建議衛計委參照採納WHO的分類原則並結合我國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在調整制定各省市的抗菌藥物分級管理目錄時,將加入β-內醯胺酶抑制劑的複方抗生素等I類新藥列為「限制使用級」。

相關焦點

  • 英媒:世衛公布新版抗生素分類清單
    參考消息網6月8日報導外媒稱,為應對耐藥性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6月6日公布了抗生素分類清單,建議以青黴素類藥物為第一道防線,只在絕對必要時使用其他抗生素。WHO負責衛生系統與創新事務的助理總幹事瑪麗-波勒·基尼對記者說,「慎用」類抗生素包括環丙沙星,它常用於治療膀胱炎和鏈球菌引發的咽喉炎,但「效果並沒有那麼好」。WHO說,應「大幅減少」其使用。基尼說:「我們認為,現在已經有了政治意願,但後續還需採取強有力的政策。」「備用」類中的黏菌素等抗生素應被視為最後手段。
  • 國家再次嚴令管控抗生素使用 重點管控兒童抗生素濫用
    視頻:國家再次嚴令全流程管控抗生素使用,時長約6分18秒央視網消息:細菌耐藥已經成為全球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在2011年提出了「遏制耐藥—今天不採取行動,明天就無藥可用長興縣衛生和計劃生育局醫政科科長 王月花:所有醫療機構使用抗菌藥物進行了嚴格的管理、嚴格的控制,包括兒童抗菌藥物也是執行了同樣的標準、同樣的考核。長期以來,不少醫生和患兒家屬的就醫觀念上還停留在「三素一湯」,即抗生素、激素、維生素和靜脈輸液。專家建議,要加快更新醫生和家長的用藥知識,改變理念,更加合理使用抗生素。
  • 關於加強孕產婦分級管理的通知
    為保障健康寶貝工程順利進行,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日前發布的《孕產婦妊娠風險評估與管理工作規範》(以下稱規範),結合我區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二)妊娠風險評估分級   妊娠風險評估分級原則上應當在開展助產服務的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進行。   1.首次評估。
  • 文化部積極探索文化市場分級分類管理
    針對新的管理要求,文化部通過文化市場日常監管大數據分析,致力於探索建立分級分類管理模式。近日,圍繞分級分類管理模式的建立,文化部文化市場司深入多地進行專題調研,聽取了管理部門、執法機構、行業協會、經營者代表和消費者等各方意見。
  • 魯政委:赤道原則的發展現狀與組織管理—赤道原則發展與實踐系列報告
    目前中國大陸只有興業銀行和江蘇銀行承諾採納了「赤道原則」,湖州銀行計劃採納。赤道原則不斷發展,從2003年赤道原則問世以來,共進行了三次修訂,目前正在進行第四次修訂。赤道原則的適用範圍不斷擴大,對信息披露的要求日益提高,對氣候變化的關注持續增加,同時赤道原則第四版更新還關注了目標更新的問題,並重點關注社會影響和人權,氣候變化,指定國家和赤道原則的適用範圍四個關鍵主題。
  • 職業衛生分類分級看這裡!
    據「深圳衛生監督」近日發布消息:今年5月,廣東省衛健委發出「廣東省衛生健康委辦公室關於試行職業衛生分類分級監管的通知」。 那麼今後企業將根據什麼條件來進行分類及分級呢?衛生監督部門又如何進行分類管理及監督呢?
  • 世衛組織報告世界各地對抗生素過度使用的警告(雙語)
    世界衛生組織(WHO)周一公布了首份有關抗生素對人類健康的全球報告,特別是警告過度使用抗生素藥物的危險。   這份報告整理了65個國家和地區的抗生素藥物人類消費數據,發現各國之間的消費率存在很大差異,從每1000名居民每天約4個限定日劑量(DDD)到超過64個DDD,表明一些國家可能過度使用抗生素,而另一些國家可能沒有足夠的渠道獲得這些救命藥物。
  • 數據安全怎麼做:數據分類分級
    目前國家層面的文章除了在今年2月27日發布的《工業數據分類分級指南(試行)》,並無其他國家層面的指導文件,但是分級分類這個詞對於所有做安全的同仁們並不陌生,國際上的ISO27001和NIST等規範皆有提及,國內的地方和行業上也有相應的指南發出,如貴州省的《政府數據 數據分類分級指南》、金融行業的《金融數據安全 數據安全分級指南(送審稿)》和《證券期貨業數據分類分級指引》等。
  • 藥店分級管理落地山東,《山東省藥品零售企業分級分類管理辦法》印發
    山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關於印發《山東省藥品零售企業分級分類管理辦法》的通知魯藥監藥市〔2019〕60號各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各市行政審批部門:《山東省藥品零售企業分級分類管理辦法》已經省局局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 工信部:對工業網際網路企業網絡安全實施分類分級管理,包含三類企業
    12月17日,據工信部官網,為貫徹落實《加強工業網際網路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安全責任落實,對工業網際網路企業網絡安全實施分類分級管理,提升工業網際網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工信部研究起草了《工業網際網路企業網絡安全分類分級指南(試行)》(徵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工信部表示,有三類企業適用於本指南:1.
  • 世界衛生組織合理用藥原則:「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本是世界衛生組織的用藥原則,然而在國內的患者思想中已經完全顛覆了這個原則,「能打針絕不吃藥,能輸液絕不打針!」為啥?病好的快啊!現在的人好像只要感冒高燒了,首先想到的就是打針、輸液,先掛上三天點滴再說。然而,見慣不怪的,未必就是對的。
  • 兒童濫用抗生素,器官衰竭而亡:7類名字藥物,都屬於抗生素
    世界衛生組織21日發表文章呼籲應對全球耐藥感染問題,並援引英國Jim O』Neill爵士本周發表的《全球抗菌素耐藥回顧》報告和建議,指出:到2050年抗菌素耐藥每年會導致1000萬人死亡,造成100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 2021年中國抗感染藥物行業市場預測:抗生素藥物將長期佔據重要地位
    中商情報網訊:抗感染藥物指具有殺滅或抑制各種病原微生物的作用,通過口服、肌肉注射、靜脈注射等方式應用的藥物。抗感染藥物包括抗細菌藥物(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抗真菌藥物等。其中抗生素是佔比最大的一類,佔整個抗感染藥物的90%左右。
  • 抗菌藥物不能濫用!「四不」原則你要知道
    實際上,頭孢作為抗生素的一種,不能盲目濫用。每年11月的第三周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11月18日-2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正與世界衛生組織同步開展2020年「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活動,主題為「團結起來保護抗微生物藥物」,也希望藉此讓大家來了解抗微生物藥物合理使用知識,樹立微生物藥物合理使用觀念。
  • 抗生素真相!不是孩子生病就得吃消炎藥(全文)
    要吃藥不是一定要用抗生素!用抗生素不是一定要打吊針!用抗生素要用夠療程!用抗生素不是選好藥新藥……每年有8萬人死於濫用抗生素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相關資料顯示,中國國內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達80%,其中使用廣譜抗生素和聯合使用的佔到58%,遠遠高於30%的國際水平。
  • 財政部擬對會計所分類分級管理 上市公司審計收緊
    (原標題:財政部擬對會計所分類分級管理 上市公司審計業務收緊)
  •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10大全球健康威脅
    2、耐藥性超級細菌 近年來,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和抗瘧藥物發展迅速,但是,其反面:過度使用此類藥物已導致耐藥性超級細菌產生。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細菌、寄生蟲、病毒和真菌的耐藥性能力,可能會使人類社會倒退到無法輕易治癒肺炎、肺結核、淋病和沙門氏菌病等病的時期。
  • 增值稅發票分類分級管理,企業應予以關注
    2020年9月份國家稅務總局北京市稅務局發布了《關於發布<增值稅發票分類分級管理辦法>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北京市稅務局公告2020年第8號)將發票申領管理分為三個等級管理,特定納稅人、重點管理納稅人和普通納稅人。
  • 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他們說「抗生素」不叫「消炎藥」?
    但抗菌藥物就不一樣了,它對抗一些引起疾病的細菌,直接對病因治療,並不會去「消炎」。抗菌藥物是一種珍貴資源,服用前應諮詢正確的使用方法,這不僅能確保我們獲得最佳治療,還有助於減少抗菌藥物的耐藥威脅。二、抗感染藥物、抗菌藥物、抗生素的說法有什麼區別?抗菌藥物:即抗細菌藥,是能殺滅和抑制細菌作用的藥物,包括抗生素和其它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學藥物。
  • 傳統醫學納入國際疾病分類 中醫正式進入世界衛生體系
    傳統醫學病證首次納入國際疾病分類  中醫正式進入世界衛生體系  臟腑系統疾病、外感病、八綱證、臟腑證等中醫病證名稱,成為國際疾病「通用語言」。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日前審議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首次納入起源於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