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感冒發燒?吃頭孢!扁桃體發炎?吃頭孢!腹瀉?吃頭孢!實際上,頭孢作為抗生素的一種,不能盲目濫用。
每年11月的第三周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11月18日-2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正與世界衛生組織同步開展2020年「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活動,主題為「團結起來保護抗微生物藥物」,也希望藉此讓大家來了解抗微生物藥物合理使用知識,樹立微生物藥物合理使用觀念。
長安醫院臨床藥師趙麗麗總結了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藥物的相關知識,讓我們來看看。
什麼是抗微生物藥物?
實際上,抗微生物藥物指的就是我們此前所熟知的「抗菌藥物」,今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召開會議重新給其定名。
抗微生物藥物是指對所有病原微生物,包括微生物、寄生蟲等所致感染性疾病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可選擇性的抑制或殺滅病原體,主要包括抗菌藥物、抗真菌藥、抗病毒藥、抗結核藥、抗麻風病藥和抗寄生蟲藥。
抗生素作為抗微生物藥物裡最主要的一大類藥物,包含了我們日常所見的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四環素類、氯黴素類、多肽類、林可黴素類等。另外,我們日常所見的合成抗菌藥物有氟喹諾酮類、硝基咪唑類、磷黴素類、磺胺類等。
「重點就看藥物本身的藥理作用和藥效是不是與『殺滅或抑制細菌、真菌』等有關。」趙麗麗介紹。
濫用抗菌藥物有危害
隨著宣傳推進,大家已經逐漸認識到了濫用抗菌藥物的危害。
據悉,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會使藥品不良事件發生率增加,發生過敏性休克、藥物性肝損傷、藥物性腎損傷、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風險相應增加。
不合理應用還可導致二重感染的發生。正常人的口腔、鼻咽、腸道等處都有大量細菌,菌群間維持平衡的共生狀態;如果長期或大量使用廣譜抗菌藥物,使對抗菌藥物敏感的細菌受到抑制,而不敏感細菌乘機在人體內大量生長繁殖,菌群間的平衡被打破,引發新的感染。
更長遠的則是導致細菌耐藥,甚至產生「超級細菌」。「濫用抗菌藥物使體內細菌產生耐藥性後,一旦發生感染很可能面臨『無藥可用』的情況,若感染嚴重會危及生命。」
因而,使用抗菌藥物最可行的辦法,那就是要及時諮詢醫生,不得盲目濫用。什麼情況的感染用什麼種類的抗菌藥,由醫生判斷。
堅持「四不」原則
趙麗麗認為,公眾使用抗菌藥物要堅持「四不」原則:
第一,不隨意買藥。多數抗菌藥物是處方藥物,應憑處方購藥,不能到藥店隨便購買。
第二,不自行選藥。選擇哪類抗菌藥物需經專業醫師或臨床檢驗後做出判斷,不宜根據廣告自行選藥。
第三,不任意服藥。對於家庭小藥箱中儲備的抗菌藥物要謹慎使用,最好到醫院確診後,根據醫囑服用,千萬不要盲目亂用。類似感冒等日常小病,不要動輒就服用抗菌藥物。
第四,不隨便停藥。一旦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必須按時按量按療程服藥,以維持藥物在身體裡的有效濃度。
文字/鍾晨
攝影/無 視頻/無
編輯/鍾彥亮
【來源:東莞日報社i東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